雍正皇帝的继位到底有没有诈?

超重的小狐狸


皇帝把皇位传给昏庸无能祸国殃民的统治者叫合法?

李世民朱棣雍正呕心沥血为国福民的好皇帝不合法?

后人看到司马迁写的《史记》真的能记载当时的真实吗?


奥博AOBO1188凡人


雍正即位没有诈,之前人们众说纷纭,有的说是雍正皇帝即胤禛毒害死康熙皇帝,所以雍正死后另辟清西陵而不与自己的父亲康熙合葬一处,也有人说是雍正篡改了大行皇帝遗诏,将遗诏之上所写"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从而得以进居大位。

其实这种说法是最没有根据的,也是不符合史实的,因为按当时清朝传统,皇帝书写遗诏都有满汉两种文字,即使雍正皇帝可以修改汉文遗诏,但满文怎么修改?再者,汉文书写遗诏用字多为繁体字,即使遗诏中有"于",也是繁体字"於",满文中"十"和"于"是不同的两↑字,所以根本不可能有矫诏一说。

说起雍正即位,那不得不说一下康熙晚年乃至整个大清朝的一个重大事件——九子夺嫡,有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和以九阿哥胤禟为首的九爷党,九子夺嫡也是发生在康熙晚年废太子之后。但四阿哥雍亲王胤禛折伏待机,最终胜出,将其二人贬为"阿其那"与"塞司黑",意为猪、狗,终身圈禁宗人府。

真实的传位诏书中原话是这样写的:"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雍正即位是具有合法性的,关于矫诏篡位之事存在野史之中。野史传说的后来雍正即位后没几年就杀掉了自己的亲舅舅步军统领九门提督隆科多和川陕总督年年羹尧,也与雍正篡位有关,俱为杀人灭囗。



珍珠弓


康熙六十一1722年(清朝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一代明君康熙帝驾鹤仙逝。终年68岁,康熙帝生前对于传位一事缄口不言,死后仅留下一份遗诏,指明传位于四皇子胤禛。同日,皇四子胤禛宣布奉先皇遗诏登基称帝,是为雍正皇帝。消息一出,朝野震惊,诸皇子亦感到不可思议。

不久民间就有传言,认为胤禛是假托圣旨篡位。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康熙帝遗诏原本写的是“传位十四皇子”。但皇四子胤禛买通康熙帝近臣,在遗诏上面添了两笔,改为“传位于四皇子”。但这种传言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清代正式官文在提及皇子时,采用统一称谓“皇某子”,即真实的康熙帝遗诏中的文字是“传位皇十四子”。

这样一来,遗诏一改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明显不通。况且,当时还没有出现简体字,汉文文书采用繁体字,故“于”应为繁体的“於”,因此“十”也无法改成“于”。

那么,雍正帝有没有可能对遗诏进行更复杂的篡改呢?据史料记载,康熙帝遗诏并非驾崩当日发布,而是几天之后发布的。因此民间还有另一种传言,说康熙帝在弥留之际,令大臣隆科多宣皇十四子觐见。隆科多因与皇四子胤禛关系密切,便故意装作误听,宣了皇四子觐见。后来,隆科多又与皇四子封锁真实的消息,将篡改的遗昭公之于众。

这种可能性基本也被史学界否定了,原因在于清朝的官方文献都是满、汉两种文字对照的,康熙帝遗诏则有满、汉、蒙三种文字版本。如果说修改汉文版本尚能尝试,修改满、蒙文字就非常困难了。更重要的是,近些年康熙帝遗诏曾于文物展览中面世,遗诏原件并没有被改动的痕迹。而且,遗诏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言辞简略,仅仅是说明传位于皇四子,而是将皇四子的为人和才能进行了描述,写有“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等语句。由此看来,遗诏被篡改是不可能的。然而,这仍然没有打消人们对康熙帝遗诏的怀疑。有学者进一步提出,现存的康熙帝遗诏根本就是伪造的,是雍正帝伙同亲信销毁原件,然后重新制作而成。但这种说法更加缺乏证据。

因此,尽管雍正皇帝即位的过程充满悬疑,但就当时的形势而言,不论康熙皇帝到底想不想传位给他,也不论“八爷党”有多么不情愿,雍正都是皇位的唯一候选人。



乐清奉


这个问题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历史怎么写的,我只说一下本人自己的观点:

首先,我是偏向于雍正皇帝的。因为雍正是一个非常有作为而且很勤奋的皇帝,这从他批阅的奏章字数和对吏治的改革就可以看得出来。他还是一个很节俭的皇帝,雍正在位的这13年的时间里,他没日没夜的操劳国事,事必躬亲,建树了许多的功绩,康乾盛世如果没有雍正其实就不会存在了,所以应该是康雍乾盛世。康熙帝打下的江山,雍正皇帝把它壮大,才有了乾隆皇帝的逍遥自在。这些表明雍正继位是没有错的,但还不能说明他就是合法继位。

再就是,由于雍正从整顿吏治,到重农抑商,甚至是大兴文字狱,雍正帝的治国手段太过强硬,缺少了一点点的温和与人情味儿,以至于得罪了不少人,大到高官小到百姓,能写的会唱的,总之能得罪的都得罪了,以至于很多人给他编撰了一些故事,让他臭名,因此关于他的继位问题是不是正统也就有了多种说法

最后一点,从大清继位的制度来看,诏书被改那是觉无可能的,要说是伪造的,也没有实际证据,但有一点可以证实,雍正确实是个优秀的皇帝。

综上所述只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酷啦啦酷哈


关于雍正皇帝是怎么当上皇帝的,民间有很多传说,主要为夺嫡说和篡位说。其一,雍正是否夺嫡?如前所说,清朝的皇位继承没有实行嫡长制。在清太祖、太宗时,皇位继承采用满洲贵族会议推选制。清世祖福临首用遗旨制,就是在临终前指定皇三子玄烨为皇位继承人,这就是康熙皇帝。 康熙的皇位继承,先是指定允礽为皇太子,继而废,废而立,又再废。既然清朝没有实行“嫡长制”,雍正登极之前康熙并没有“立嫡”,雍正何嫡之可夺?所以不能说雍正继位是“夺嫡”。其二,雍正是否篡位?认为雍正篡位者的根据是:雍正篡了他的同胞皇十四弟允的位。 其理由是:(1)康熙意中的继承者是皇十四子允,派他做抚远大将军,就是让他立军功、掌军权、树威信以备接班。但是当时康熙已经年老随时会有架崩的可能,战争又是没有期限的,怎么可能会不把继承人放到身边呢?(2)有的学者认为康熙临死之前,没有留下让雍亲王继位的遗诏。 这份所谓《康熙遗诏》是伪造的。康熙刚死,就传出雍正党人将康熙遗嘱“传位十四子”,篡改作“传位于四子”的说法。共有胤禛改诏、隆科多改诏、年羹尧改诏三种说法。如说康熙临终前本来发了一道诏谕,叫远在西宁的抚远大将军、皇十四子允紧急回京继位,却被步军统领隆科多捏在手里不发,改作“传位于四子”。 此属传闻,不为史实。因为如果康熙帝真有“传位于四子”的遗嘱,那么:其一,当时繁体字的“于”写作“於”,“十”字很难改成“於”字;其二,当时行文规范是“皇某子”,“于”与“四”之间隔了一个“皇”字,很难改;其三,满文为清朝的国书,如此重要的遗旨应同时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满文又岂能改“十”为“于”?(3)雍正是否更改名字?有人说:康熙遗嘱传位“胤祯”(皇十四子),因“胤祯”与“胤禛”字形、字音相近,胤禛遂取而代之。 后将《玉牒》的名字挖改。雍正又命十四弟改名允禵。这就是“玉牒易名”说。学界对雍正改名看法颇不一致。一种看法是,皇四子就叫胤禛(ZHēN),皇十四子就叫胤祯(ZHēN),雍正做了皇帝,便命皇十四弟改名允禵。胤禛做了皇帝之后,命他的兄弟将名字中的“胤”字,改为“允”字,以示避讳。 总之,康熙临终前立皇十四子允继位说,可谓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既然康熙晚年没有“立储”,雍正登极之前康熙没立“储位”,雍正何位之可篡?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建成篡了兄长的位;燕王朱棣(Dì)发起“靖难之役”,篡了侄子建文帝的位。 康熙死后、雍正登极之前没有皇帝在位,所以不能说雍正继位是“篡位”。因该是正统即位。。 。 \t\t \t\t


白羽摘雕弓


由于康熙皇帝儿子中优秀的非常多,皇储竞争也异常激烈,形成了“九子夺嫡”的局面。雍正皇帝的继位历来争议颇多,而后世也存在雍正皇帝得位不正的说法。但经过细致的分析当时的情况,可以确定雍正皇帝的皇位获得是比较正当的,符合康熙皇帝继承人的想法。

首先,清朝的皇子并不是都可以封亲王,康熙的儿子也是这样的,而雍正皇帝很早就是亲王。胤禛(雍正皇帝)31岁就是是亲王,他的长兄、三哥都是郡王,体现康熙皇帝对其认可,也反映出来康熙皇帝认可其处理政务和军务的能力,也让胤禛代替自己参加了几次主要的政务活动。从康熙皇帝对胤禛的重视程度看,他是允礽(胤礽)被废后皇储的候选人之一,而且排名比较靠前。

其次,康熙皇帝面对自己的几个儿子已经形成太子党、四爷党、八爷党的局面,不敢贸然直接确立继承人。假如康熙皇帝确认继承人,这个继承人一定会被其他皇子围攻,废太子胤礽的遭遇会再次出现,骨肉相残是康熙不愿意看到的。另外,历史上为争夺皇位而弑父的大有人在,康熙皇帝也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齐桓公、李渊。因此,他选择了不明确继承人,在自己要去世前在公布出来,既保护了继承人,也保护了自己。考虑自己年龄大,身体也不好,他不会让自己的继承人离自己太远,因为一旦自己突遭不测,继承人在边关,赶回来继位,京城早已出现新主子了。从这个角度排除皇十四子胤禵,让胤禵做抚远大将军,可谓是康熙一步好棋。表面上是康熙皇帝想让胤禵做继承人,安抚了胤禵,把有军事能力的胤禵被支开原来京城,同时也能到达分化八爷党,保护了自己真正的继承人的目的,而这个保护的继承人大概率是胤禛。

其三,皇八子胤禩早早出局源于过于张扬。胤禩的能力是得到康熙皇帝认可的,但自古皇帝和皇储就是一对矛盾体,皇帝既培养自己的继承人,要不想继承人强大到威胁自己的地步。康熙皇帝的权力欲望更强,更害怕自己的大权旁落。胤禩的支持者一次又一次错误的表现葬送了自己的皇储位置,也让康熙皇帝和胤禩关系彻底决裂。而不是特别张扬的胤禛没有让康熙皇帝看到实力如何,也没有挑战皇权,因此对皇权非常重视的康熙皇帝会着重考虑不是特别争的胤禛。

其四,康熙皇帝在故意照顾胤禛。康熙皇帝派胤禵西征,却安排胤禛的人年羹尧做川陕总督控制着胤禵的粮草。如果康熙皇帝想放手让胤禵和八爷党的让接管天下,就不会安排年羹尧节制掌握重兵的胤禵。而九门提督这么重要的职务康熙皇帝安排了隆科多,隆科多虽然不是胤禛的亲舅舅,却是胤禛养母的亲弟弟,同时也康熙皇帝亲舅舅的儿子。京城这么重要位置的人和胤禛关系这么亲密,明显是释放一种信号,胤禛是储位的重要候选人。

最后,在雍正皇帝之前清朝没有秘密立储制度,前几位帝王的继承要么是前一代帝王去世,皇族成员推选的,要么是皇帝临死前确立的。都没有确立的立储制度,除康熙皇帝继位比较平和外,其余的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一些内部争斗。而雍正的疑点主要集中在堵死父亲、篡改遗诏、另选西陵这几方面。实际上这些都难站得住脚。如果胤禛有机会堵死父亲,那么说明他就是继承人,让康熙皇帝最放心的人才会在最后时刻留在身边,而胤禛也不会愚蠢皇位马上就到手还来个画蛇添足。只要默默等几天康熙皇帝就死了,皇位就是自己的了。而皇帝的遗诏需要满、汉、蒙三种文字写,以防万一还要做其他的防伪处理,造假是不可能的。另选西陵,不葬在康熙皇帝的东陵,是因为风水原因,雍正皇帝另选的“万年吉地”。而在历史上皇陵分散的不在少数,汉唐等王朝都存在过。这些根本都不是问题。

实际上,因为康熙皇帝在九子夺嫡后期对皇储问题的谨慎处理,加上诸皇子斗争激烈,雍正皇帝对皇八子等政敌打击严重。还有残酷的文字狱出现,导致篡位说逐步流传出来。其实,就雍正皇帝的为政表现看,比较符合康熙皇帝在国家大局稳定情况下,确立的一个稳定天下君主的要求。因此基本可以断定雍正皇帝继位没有诈,属于正当继位。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评论交流。


舍我谈历史


雍正是雍亲王胤禛即位的年号,即得位正、为君正的意思,继祚大统,用意不言而喻。雍正继位是否有诈,我认为光明正大,顺承天意。

所谓流言多是趣谈演绎所需,有名的说法是“胤禛改诏”,盛传雍正党人将康熙遗嘱“传位十四子”,篡改作“传位于四子”。乍看有理,其实不通,原因有三:

一是当时繁体字的“于”写作“於”,“十”字很难改成“於”字;

二是当时行文规范是“皇某子”,“于”与“四”间隔了一个“皇”字,很难改;

三是满文为清朝的国书,如此重要的遗旨应同时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满文又岂能改“十”为“于”?所以,此说不成立。

世人流传雍正继位传言,归根结底的原因是康熙晚年没有“立储”。所以,雍正登极之前康熙没立“储位”,雍正继位有何诈?

实际上,雍正很受康熙的信任,曾代替康熙在天坛代行祭天大典,说明康熙临终前有意让雍亲王继承皇位。《康熙遗诏》今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面也明确的写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同时,因为康熙晚年失意于皇子相争,多移居圆明园,而雍正儿子弘历被康熙所喜,隔代传位也不失江山永固之法。这些都给雍正加了分,所以,在诸皇夺嫡中脱颖而出。

而他继位后也为大清王朝呕心沥血,不失一代明君,为康乾盛世立下汗马之功。





热线观察者


雍正皇帝继承皇位是没有诈的,是康熙帝合理的继承人,康熙遗诏中有一段写有“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清代大行皇帝写遗诏都会以3种文字书写,分为:汉文,满文,蒙文,就算改了汉文遗,满文和蒙文也是没法改的,再有像遗诏这种重要的文件是放在密匣内置放于前清宫正大光明匾后没有人敢去偷改遗诏,事实证明一切,康熙传位于胤禛是对的,只有胤禛心里装着家国天下,其他人即使坐上皇位只会加快国家的灭亡速度,我们可以看看雍正登基后为国家做出的事,对清廷机构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实行改土归流、耗羡银归公,开恩科为国家选拔人才,建立养廉银制度等,还有雍正七年(1729年)在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为提高军务效率,在离养心殿百步之遥的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更是铸就了沿袭至清末的帝后独揽军政要务的集权模式,可以说没有雍正的13年就没有乾隆的稳坐江山和岁月静好,弘历登基前雍正已经为他扫平障碍了,他稳稳的坐江山,试想一下如果弘历生活在康熙朝和老八他们一起九子夺嫡,那么皇位没准就是老八的了,故,雍正帝继位实质名归。





民族的复兴号


雍正帝的继位有正位之说,有夺嫡之说,由于野史的杜撰,影视剧的渲染,所以被众多吃瓜群众津津乐道,大家喜闻乐见的,当然是夺嫡之说,有反转,有悬疑,而且涉及皇家的九子夺嫡,由不得你不去“真香”啊!

然而事实是怎么样的,也许真像会让很多人失望,夺嫡之说经不起任何严肃的推敲。

说康熙属意的继位者是皇十四子,钦封抚远大将军,手握枪杆子,在地方上熬资历,培养亲信班底,康熙临终前急招远在西宁的十四子回京继位,但被步军统领隆科多留而不发,遗诏“传位十四子”置于正大光明匾之后,却被雍正党人篡改成“传位于四子”。

首先,从康熙晚年对身边大事的安排,不难看出他真正属意的,确实是皇四子胤禛,派胤禛代为祭天,册封隆科多为步军统领,执掌京畿,册封年羹尧为川陕总督,掌军政,驾崩前夕,密赦皇十三子胤祥,这些人,可都是和胤禛穿一条开裆裤的啊,精明的康熙帝不可能不知道,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能让胤禛顺利登基,保证皇权的平稳交接。而封皇十四子抚远大将军,驻西宁,只是对自己另一个优秀儿子的变相保护,希望他远离权力中心,不要在皇权交接的时候陷入不必要的漩涡。至于所谓的篡改诏书更是无稽之谈,传位诏书会用满汉两种文字撰写,并且用繁体而不会是简体的于字。加一笔而改一帝,只是满足我等吃瓜群众的臆想而已。

雍正帝继位以后的作为,也证明了康熙选择继承人的正确性,上承康熙,下接乾隆的康乾盛世使清朝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所以,不要问雍正帝的继位有没有诈,历史的真像,有时候就是那么的平淡而不起波澜。


面向太阳找背影


雍正帝的皇位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


要分析康熙为什么传位给雍正我们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分析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放在那个时代的背景里面去分析。分析完就知道,康熙为什么要传位雍正,传位遗诏根本就不需要分析里面的字来肯定真实性,篡改是不可能的。

第一、康熙执政的晚期,吏治腐败,土地兼并等问题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已经到达无法调和的地步,必须进行一场变革。而康熙年老体弱,已无力再领导这种变革。雍正素有冷面王之称,性格孤傲坚韧、隐忍、不讲情面,十分符合改革者的条件。

第二、作为太子倒台后雍正最大的竞争对手—八爷党,其实并不为康熙所喜欢。因为八爷党喜欢笼络勾结大臣,在朝廷上形成了一股很大的政治势力,这在哪个朝代都不为皇帝所能容忍,任何一名有作为的皇帝都不允许被威胁,因此在康熙的继承人选项中,八阿哥肯定不在里面。雍正除了曾经是太子党,和大臣是保持距离的,对此康熙应该是满意和赞赏的。

第三、雍正的能力也是非常出色的。无论是在辅佐太子的时候,还是在康熙后期,都给康熙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政务的处理能力得到日渐提高,这是做为皇帝该具备的能力。

第四、康熙在雍正王府里遇到了他的孙子弘历,也就是后面的乾隆皇帝,并把他带到自己身边亲自调教,很多人说是雍正沾了自己儿子的光,我不能认同。这正是康熙已经在内心基本确定雍正作为继承人作出的姿态,或者说是一种暗示,隔代传位这很可笑,康熙难道还要在遗诏里明确要求雍正传位给弘历吗?显然不可能是看中乾隆才这么传给雍正。弘历顶多算加分项,而不是决定因素。不要忘记了,改革已经迫不及待。



第五、野史所说什么篡改遗诏、弑父杀子是污蔑。因为古时候会写字和掌握话语权的都是有地位的。雍正的改革触动了他们的利益,特别是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读书人头都要炸了,读了十几年书,最大的特权没了,还要和“愚民”一起出力?这开什么玩笑?弑父更是无稽之谈,杀子也被史书记载所粉碎,弘时因犯重大错误,被过继给“阿其那”做儿子,政治生命结束,抑郁而死。读书人因此造谣抹黑也就在很正常了,而老百姓事不关己,思想为知识水平所限,唯有当八卦一样在民间谣传。

综上,雍正的继位没有诈,是康熙所传。事实证明,康熙的眼光是老辣的。雍正在即位后大刀阔斧的改革,挽救了清王朝,为康乾盛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