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时期,在东北风靡一时的“大车店”,是怎样的一个店?

历史总探长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话说这人出门,他要住旅店,您这赶着马车出去的,这马车他也得住旅店。

毕竟一天下来,他也累,吃点喝点睡一会。那么拉车的马他也一样,干一天活,不给吃点喝点休息会,第二天它就撂挑子了,这要是遇到一头毛驴指不定尥蹶子踹你了,还冲着你直哼哼。

所以大车店这地,最开始是给那些个车老板准备的。一般人他压根就不会住这地。

大车店啥样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说到底这都是旅店,为嘛不住呢?”

好吗?就这大车店,一开门,就这院子当中间一排房子,这是住人的,两边俩溜草棚子,不是马就是骡子。

就这些个牲口,他上厕所都不带找地的,全搁草棚子里边就地解决。您就想吧,这大车店里边空气一股股的骚臭味,一般人压根就呛不住啊!

总之呢?这大车店最初他就是为马一类的牲口服务的,至于人那就是捎带脚的事。

所以这大车店里边还有专门给马修脚丫子的木头架子,一般院里边为了方便还整一口水井。

至于人,就住在中间那一排房子修个三五间的。这房子为了节约,他整体用那土坯垒起来的,房梁啥的到也有,只是这顶子用木头板子这么一扣,或者那稻草往上一铺,齐活完事,这房子就算建成了。

说真的就这房子比那马棚好那么一点,不带透风的而已。

里边修一条或者两条大通炕,人就搁上边挤就对了,一般情况下这就能挤二十多个,这要是人一多,人挨人,不用烧火,挤在一起他也暖和。

有那大方的,会在这屋里边整一张桌子,弄几条长凳子,来俩洗脸的盆子,来条价格最便宜的胰子这就完事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这如果车老板带这女眷咋整?”

这好办,最开始的时候,他是男女混住。

毕竟这赶大车的车老板们这都是男同志,至于女眷基本没有,这要真遇到了,就这条大通炕找一个角落,拉一布帘子,弄一盆子(晚上方便用的),这就完了。

后来嘛?为了避嫌,这就有那规模大一点的大车店,就整一个女客的房子,供女客居住。

大车店的条件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吃啥?”

吃啥?先前咱也说了,这地人家就是为了牲口服务的,您要真想吃,就这地的吃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俩套餐。

这夏天吃点茄子豆角一锅烩,到了冬天这地里不长菜叶子了,萝卜条子这么一拉,酸菜疙瘩往里边一丢,来两块豆腐渣子,这就完了。玉米面饼子或者大煎饼,这不带点餐的,要吃就看当天厨子的心情。

当然店家还是有良心的,一般还给你弄一碗开水来一小碟咸菜疙瘩。

那么住这地的人之所以能忍受,就因为这地一般便宜,他就收个住宿费,您要吃饭来个饭费,这要是自带干粮的他还给热一把,不带收费的,当然还得加上马的草料费。这要是算下来比那些个正儿八经的旅店便宜多了。

因为便宜,所以这地慢慢的三教九流的这都往这里边挤,那么这大车店打这开始也不光住车老板。

跑江湖的也搁这地住着。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啥跑江湖的!”

其实就是拿着个布条子到处摆地摊算命的,玩个舞把操卖药的,拿着快板说书唱戏的。

再有就是走街串巷做小买卖的,耍猴的,过路的乞丐。还有那些个寻医问药找人看病的,大车店的主人为了照顾这些个人,还准备药壶,免费煎药。

再有就是土匪,一到冬天,没地藏就窝这地过冬,当然有俩糟钱的就跑到相好的家里边,没钱的就搁这混一冬天。

因为土匪在这里过冬,那么官府的一些个探子啥的,也喜欢到这地溜达,找情报。

所以在大车店里边,最好不要找人瞎聊,冷不丁这就是一土匪,或者就是官府的探子,吓不死你。

那么三教九流的人都往这里挤,所以一些个女的打扮的花枝招展的,也打这里出出进进的。

总结一下

瞅着这架势,大家伙也就明白了,能开大车店的老板,这都得黑白通吃的,这吃不了,压根就开不下去,没点城府,没点手段,早换人了。

所以这大车店能开下去的,这老板不是手眼通天,那也是能够协调各方利益的主,顺道能保证自己家的店铺安全。

既然有大车店的地方安全,那么挨着大车店,就有小吃店,小酒馆,铁匠铺子的。

这就会把人气都吸引过来,慢慢的就会形成一个村落,这大一点的就会形成集镇。

就算是现在很多地名其实就是以当时大车店的名字起的,比方说啥郭家店,啥瓦房店的,这其实最初就是大车店,然后形成了聚集地。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问了:“这要是碰到一个新手,咋能看出这里有大车店呢?”

哎!这还不好说,直接拿鼻子闻,循着闻您就能找到了。

再有一个,他们这大车店门口这都挂着一个箩筐,就这箩筐周围用红纸贴上,弄点啥花纹点缀一下,上边粘八朵花,下边再围三条红纸条。您要是瞅见这标准,没跑这就是大车店。

这要是刮风下雨就会拿下来,到了晚上也会拿下来,所以遇到以上情况,您就得拿鼻子去闻了。

小一点的大车店,就整一个箩筐,这大一点就整三箩筐,所以这大车店豪华不豪华,您数这箩筐就完事了。

那么为嘛他们不整个招牌呢?

招牌?你快拉倒吧,你以为是现在?搁过去识字率不高,十个当中九个文盲,那半个写字还写的不利索,你就算是写了招牌,他也得认的才成啊!

所以大车店就是这么回事。

最后说一句,这大车店以前是没有的,是清末的时候出现的,就算是现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这大车店还有,到了现在,这其实就变成了运输路上的小旅店。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作为一个地道的东北人,今天小太阳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个在我姥姥嘴里经常出现的地名,大车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存在。其实大车店最早设立的时候就是一个驿站,供运输大车的车夫休息的地方。

小时候,家里买点东西,姥姥总是告诉我,去大车店那边就行,记忆力的大车店什么都有,但是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叫大车店,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呢?第一次听到大车店,压根不知道它到底为什么叫大车店,而且什么都有。

大车店出现的背景

大车店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们现在没什么办法去考证了,但是应该是出现在清末民初的那段时间,其实要是想要理解的话,按照字面意思解释就是接待运输大车休息的店铺。


在明朝之前,东北这边运输主要是依靠水路,后来在明朝时期,为了加强对东北的控制,明朝初期设立了驿站,不过当时的驿站只不过是为了用于邮递或者运输军事物品等,主要是马车。

清朝末期,随着东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出现了运输用的骡马大轱辘车,民间大车运输业也随之兴起,而随着民间大车运输的兴起,为其服务的大车店也应运而生。大车店主要设置在交通要道的两旁,每两个大车店之间的距离大约在40里地也就是两万米左右,之所以设置成为这个距离,主要是因为当时负重马车行进半天的距离大约如此。

这样一来,如此距离的大车店就方便给过路的大车车夫提供休息的地方,并且给拉车的牲畜喂食草料等。

大车店的主要特点

结构

大车店都是土木结合的结构,房间的墙面都是由黄土垒实,房梁、房橼都是木头做的,房盖有的是用木板,有的是稻草垫子,主要是防雨用,然后用碱泥糊上。房间的大致格局和普通民宅差不多,一般有三到五间,不同的是,里面一般只有一个大火炕,用以休息。一个大炕能住下20人左右。也叫通铺。

除了这个大火炕,就是在地上放上几张简单的木头桌子和凳子,方便休息的人吃饭,再预备两个脸盆,几条毛巾这样的日用品。

接待的客人

之前我们说过了,大车店主要是接待运输大车的车夫休息的地方,而拉车的一般都是平民老百姓,没什么钱,所以大车店都是比较便宜的,接待的客人不光有车夫,有的时候,过路的没什么钱住宿的人们,也会选择在这里住宿。男女都有。大车店会提供的饭食有一碟小咸菜,一碗开水,也可以给客人自带的干粮热饭,还会提供一些白菜炖土豆之类的大炖菜,价格很便宜。

一般都是男的比较多,但是上面说的男女都有,女的怎么去住呢?如果真的来了女客人的话,就把女客人安排在火炕的一角,然后在她身边挂上一个布帘,再发个尿盆什么的,后来,大车店发展成了男女分住,有了专门接待女客人的房间。

大车店为什么变成了记忆中什么都有的样子

我们都知道,人多的地方都是做生意的好去处,而大车店作为运输货物的大车休息的地方,来往的人肯定特别多,而且自成一处,旁边也没有什么购物的地方,因此随着来往人数的增多,慢慢的各种商人都带着自己的货物来到了各处的大车店附近做起了生意。小卖店、小酒馆、木匠铺,后来的五金铺等等都聚集于此,虽然店主都会换,但是店铺就这样留存了下来。


所以小的时候,姥姥让我去买东西的时候,都会让我去大车店啦,就像现在的小型综合市场一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现在你们对东北的大车店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吗。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大车店,东北农村老人太熟悉不过了!解放后一直延续下来,东部包括内蒙、各镇所在地都有大车店,住大车店的都是农民,工薪阶层住旅店不会去住大车店。50年,我父母亲领我弟弟俩,上乌兰浩特,在当地算是大城市了,内蒙首府(过去是伪满总省省府),坐牛车赶路60华里到达了乌兰浩特,长长的街道,店铺外烧水小锅炉的哨声,增添了大城市的神秘气氛,大车店是我们的落脚地,服务生的帮助下安顿好牛车,给牛添了草料,房间很大有十米以上的长条大土炕,父亲登记店簿后领我们出去吃饭,东北大碗饸饹,晚上父母领我们剧院看京剧,我老家是宁城的,那里的蒙古人都爱看京剧,很内行。晚上回来大车店又来了两家人,一家人睡一堆,中间隔开一个床的距离,东北大炕不分男女,不过都很自觉一家在一块儿,不影响其它人的休息。这就是我住大车店的亲身经历!


满都拉图46242307


东北的“大车店”,你一下子让我回忆起了50多年的往事!

老三届68年下乡到农村,因为非常喜欢马,便被安排成一个赶马车的工作。东北人叫“老板子”。

在农村,这是一个被人羡慕的工作。当然,也特别辛苦,也有一定危险性

‘’大车店‘’,就是給赶车的老板子和马匹休息的地方。可以点菜吃饭。大通铺,住宿一个人几角钱。马匹的草料是自己车上带的。一般靠公路的乡镇都有大车店。

一次和大老板子(就是生产队所有老板子的头)一起运送物资。路上打间(就是临时休息,人吃饭,马喂草)住大车店。四个人吃一锅红烧肉,那香味,到现在还记忆犹新。现在怎么也做不出来那个香味了!

如今已是古稀之人,非常怀念那个年代!


紫兰有两把刷子


所谓的大车店多数都建立在农村道路边上,主要功能是给大车(马车等畜力车)提供吃饭休息住宿的地方。由于畜力车行走速度太慢,一天也走不了七八十公里,但由于这些赶车人都是非常贫穷的,只能住便宜的地方。大车店住宿就是大炕,吃饭就是一菜一饭,所以只挂一个晃。以前饭店档次看晃,一个晃是大车店,两个晃小吃部,四个晃,中档饭店,六个晃,高档饭店,六个晃的饭店要求是顾客点什么菜就得有什么菜。蓝色的晃是回民饭店。


火龙果7100


题主的命题有点问题,必须得到纠正:东北地区的大车店至少存在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肯定不是民国时期。一排茅草房、几间有马槽子的马厩、一个大院子就是一个大车店。

那时候运输完全依靠马车,马车晚间想要休息,这就衍生了大车店。因为东北地区把马车夫叫车老板子,大车店的主人也是老板,所以大车店里的人几乎都是“老板”。

我不但出生在中华民国时期的农村,而且成年之后还在农村工作、生活了四十多年,当然了解大车店的一切情况。我小时候确实住过大车店,理所当然具有发言权。

那时候东北地区的大车店特别多,其实就是路边可以停马车的大旅馆。因为住店的主要是马车夫和马车,所以才称大车店。大家肯定知道东北的扎龙自然保护区,当时那里的大车店非常多。每到冬天,生意特别好。那里不仅仅住马车,而且还住割苇子的人,当然还有冬天的扑鱼人和买鱼人。

单独的扑鱼人白天在冰上扑鱼,晚间到大车店卖鱼;买鱼人晚间在大车店买鱼,白天用自行车运回城市。如果有顺路的马车,肯定会带上他们,他们当然要缴纳不多的“脚钱”。

那时候扎龙自然保护区还没有保护起来,因此狼特别多,晚间没有人敢出门。

那时候的交通运输完全依靠马车,因此这样的大车店在城市的中心地带也有。

大车店都是筒子屋,对面大火炕,上面能够容纳几十个人。农村没有粮票,马车夫都是自带行李和粮食,可以自己做饭吃。有人还自带咸菜或者蔬菜,仅仅为了节省钱。这样的大车店一天只收一、两角钱,都是现金交易,根本没有发票。马车停在院子里,马在马棚中休息、吃料。马车夫一般都是住一个晚间,第二天早晨离开大车店。如果遇到大雨天,只能继续停留。

大车店非常简陋,很少有桌、椅、板、凳。闲暇的时候,大家只能盘腿坐在火炕上活动和休息。

住大车店的基本都是男人,很少能够看到女人。那时候的大车店里特别热闹,几乎成了娱乐场所。因为东北地区的马车基本都是冬天出门卖粮和卖谷草,所以大车店夏天基本没有生意。马车根本没有防雨设施,当时路况特别不好,水面上也没有桥梁,夏天其实也不敢出远门。

那时候东北许多农民出门都是步行,当然有闲散人员住大车店。这些人如果与马车夫搞好关系,马车会带上他们,代价往往是一包劣质香烟。

每到晚间,大车店就成了三教九流的集中地。东北人爱吃瓜子,天天有人在大车店吃葵花子。大车店的老板也不反对,葵花子皮可以拿来烧炕。

有一些大车店建在荒郊野外,确实是“三不管”地区,理所当然有赌博人员。不管谁赢了,店老板肯定要“抽头”。

现在为什么没有大车店了?当然是因为汽车工业的崛起,马车已经不承担长途运输的业务。

现在有停车场的旅店,其实就是大车店的后代。


鹤乡秋翁


民间常讲“船到码头车到站,大车进城要住店”,所谓的大车要住店,是指马车要住的店,马车是一种畜力交通工具,不像是汽车有个车位就行了,还得有专门照看马的。

大车店在清末民初的东北是风靡一时,一直到改革开放才逐渐消失,即使是现在的东北也有很多大车店的影子,比如很多地名都是根据大车店命名的,小村小镇就不说了,大连市辖的县级市瓦房店市就是从大车店发展而来。

东北曾经赫赫有名的“东北王”张作霖早年为了生计就曾混迹于大车店,因为大车店中经常有马生病,张作霖一来二去学会了兽医,也正是因为这项技能,为张作霖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为什么清末民初时期的东北会流行大车店呢?不住大车店,你可能活着走不出东北

东北是清朝统治者的发祥地,按理说应该比较发达才是,但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禁止关内人到东北去开发,时间长了就导致东北封闭且落后,最后不得不开启鼓励移民到东北的人口政策。

一直到清末民初时期,由于河北、山东等地发生饥荒,最后形成了一股“闯关东”的移民浪潮,大量人口的流动极大了促进了交通运输的方式,尽管当时火车和航运已经相继开通,但是更多的路程还是依靠马车来完成。

而马又是很值钱的东西,必须到专门的店,喂草料照看才行。

很多就说到了,当时全国都有马车,为何东北流行大车店,这就和东北的气候和地理有关系了,关里的气候一般都不太寒冷,即使是冬天,车老板找一个稻草垛也能猫一宿,但是东北可不行,东北的冬天晚上没有热乎气,真能把人冻死。

尤其是当时的东北地广人稀,往往走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到城镇,沿路的大车店实际就相当于古代的驿站,在大车店中,往往都是一铺很长很长的大炕,可以睡几十人到上百人,这种取暖方式,也较为经济实惠。

更为主要的是,当时的东北由于开发较晚,治安特别差,民风彪悍是其次,漫山遍野的土匪是真不惯毛病,一般大车店的老板也是有点实力的人物,在这里住,住的安全放心,不然被人抢了都没处说理去。

提供运输服务的近代东北物流公司——货运“大车店”

其实我们所理解的大车店,主要还是小规模的大车店,是“人畜共住”的店,实际上在东北不止这一种大车店,还有一种类似于物流公司的大车店。

这种大车店由于主要拉货,因此大家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看到的也不多,当时的东北是由于地广人稀,土地生产力很高,是当时重要的农产品流出区。

当时东北由于水路发达,借助辽河、黑龙江、鸭绿江等水路,可以将农产品运输到港口,然后再由港口经过渤海或者黄海流转到国内其他沿海港口。

然而内河水路到了冬天就会结冰,晚清到民国时期,东北气候更加寒冷,每年12月到次年三月都为封冻期,这段时间必须依靠货运的大车来完成货物运输。

这种大车并非我们现在看到的农村的马车,而是那种好几匹骡子或者马拉的车,黑龙江和吉林的大车车体较大,一般由5头骡马以上牵扯,载重可达1750公斤往上。

而辽宁境内由于距离港口较近,车体较小,一般在5头以内,最多载重1500公斤。

当时的营口港由于连通辽河,是东北重要的港口,每到冰封期来临的时候,每天都要到达一千辆大车以上。

为了给商号提供运输服务,在港口周围还有一些大车店,这些大车店自己就有马车,谈好运费就可以运输,甚至一些商家也会在这里跟货主进行交易,这种大车店应该算是最早的物流公司了。

直到铁路兴建,这些货运大车逐渐被火车所取代。当然,由于东北很广阔,铁路能辐射到的范围有限,大车的作用还是必要的,尤其是为人和牲口提供住宿的大车店,在当时的东北都得以迅速发展。

大车店是如何经营的呢?不止管吃住,还提供二人转表演

当然,大车店也是分等级的,类似现在的星级酒店,开店的人会在门口挂上“幌子”,因为是用箩圈编的,因此又被称为“罗圈幌”。

挂一个罗圈幌的,表示小店,住的条件一般吃的东西也比较简单,住的都是行人和推车挑担的,比如闯关东的人,或者走街串巷的小商贩等,但是只要挂了箩圈,就不能招乞丐和要饭花子,这是规矩,是对其他店客的一种尊重。

挂两个罗圈幌的店,店的规模要大一点,不止能住人,还能够给大车提供地方,给马喂草料,吃的东西跟一个罗圈的差不多。

还有挂更多的罗圈幌的,总之是挂得越多,说明店的规模越大,提供的服务越好,要是下面挂个鱼,就表明是全天营业(因为鱼是水生动物,白天黑夜都不会闭眼睛)。

最讲究的大车店,除了有大灶,还有小灶,不仅条件好,晚上还有东北二人转表演,有一些店家为了招引车老板,还收留会唱二人转的艺人,不仅提供住宿,有的还给钱,这也促进了东北二人转文化的发展。

有人说东北二人转俗,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东北二人转最初就唱给这些人困马乏的车老板,主要就是听个乐呵,完事就睡觉了,你整文绉绉的,也没人看啊!

大车店因为只有一条大炕,提供大锅饭,因此成本低,收费就也很低,自然就深受赶路人的喜欢。

从文化内核上来说,东北的文化本身就是融合而成,流动性是他的一大特点,从大车店的产生到发展来说,还是比较符合东北特色的。

即使是现在的东北旅游区,十分流行的农家院也有大车店的影子,按人头收费,一人几十块,不止提供住宿还管三顿饭,让出来玩的人,住的经济实惠,还接地气。


史论纵横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其实东北的大车店的历史远比你说的要长的多,清朝入关不久就意识到东北边疆空虚,从康熙王朝就开始颁布优惠政策鼓励关内人民移民东北,从清朝到民国再到人民共和国都是这么做的。来到东北的移民除了少数人从事工业生产以外,百分之九十是从事农耕,生产出来的粮食要出售,集中到商家的粮食又要运到城市和更远的地方,这就是物流业的雏形,大车店,又叫车马店应运而生,。

之所以叫大车店是它主要服务对象是往返在路上的大马车,用来长途运输的车轱辘用木头的少量的铁件制造特别大,轱辘直径有一米二左右,车轴是一种叫红轴木做的有七八寸粗和车轮是一体,在车厢下边两边各有车胎一个,半圆形的缺口内镶嵌入铸铁边瓦和键子,车轴上只镶嵌铁键作用是耐磨,行走起来连轴转,车厢两边挂着两个竹筒装着蓖麻油,里面各插着一个长竹板,前端扎着马尾的刷子,每走一段路跟车的(又叫掌包的,之所以叫掌包的是这个人掌管钱包,出车在外他掌管钱财收支,都是由车主或者车主代理人担当,大的大车队还有一个车队长对外联系业务,总览收支称为大掌包的。)就要往车轴上刷油润滑,这样的车被叫做大轱辘车,与其对应的是小花轱辘车,轻便灵活车轮子小载重量少,作用和家用小汽车差不多。长途运输还要用七匹牲口甚至八匹牲口拉一辆大轱辘车,载重量还是不少的在五千斤左右,从吉林省中部拉粮食去营口,回来拉盐和鱼往返一个月,光喂牲口的粮食就要五百多斤。后来胶轮车逐渐替代大轱辘车,虽然轱辘直径小了还是住在车马店,但是大车店的名字却牢固的留下来。

大车店都是设立在主要道路两旁,间隔在三十里左右,单独一个或者几个大院子,周边有高高的围墙,固定的牲畜圈舍和食槽、水井、存放贵重物品的仓库。开设大车店的老板都是有社会背景的人,可谓黑白两道同吃,能保障来住宿的车辆人员不被土匪和地痞骚扰,甚至能帮老主顾从土匪那里要回被抢劫的财物,在慌乱的年代大车店还养着枪手护院,在大的大车店路途中间还夹杂着小的大车店,只是在平安的年月里存在提供简单的服务。大车店主要客户是过往的大马车,为车主提供存车、看管车上货物,为人提供食宿,食宿标准由入住者自己选择,服务项目也是可以选择,晚上喂牲口可以车主自己喂自带的草料,也可以由店家提供草料和人工饲喂牲畜,也可以车主自己饲喂牲畜,被褥可以自带也可以用店家提供的被褥,选择哪种伙食标准和服务项目最后由费用多少平衡,在大的集镇或者城市有条件好的人还可以通过店伙计点外卖,各自一伙人坐在自己的铺位用炕桌吃喝,那时候没有酒驾的说法。大的大车店还设立独立的客房和小灶,供给像大掌包的这类人享用。

除了接待这些跑运输的人之外,在有空闲铺位的时候,还要接待来投宿的其他人,像打把式卖艺的人,唱地方戏的,卖假药的,说书的、背包做小生意的人,还有靠走长途投亲访友的穷人,艺人们可以晚上演出挣钱,演出费用有的是店家为招揽生意支付的,也有靠大家打赏凑的,他们第二天还可以搭乘空驶的便车前往下一站,豪爽的车老板和掌包的是很少有人收钱的。

大车店的房子都是五间或者七间一栋进深两丈多的大房子中间开门,两边开门南北对面大炕大通铺,中间一间除了做通道还是烧火间,大车店的炕洞和住家里的炕不同,靠着烧火间一头炕面厚然后逐渐降低厚度,所以大车店的火炕炕头和炕稍一样热,所以大车店的火炕也相对的高,烧火间有大锅灶烧热水供应洗漱用水。每间屋子挂着一盏大煤油灯,现在我们说顾客是上帝,大车店对他的顾客服务是周到的。车虎子是车老板的别称,一挂马车和满车的货物几乎是中等农户全部家当,都掌握在老板子手上,老板子想吃什么点什么,车主自然要满族要求,所以就有了:车虎子进店赛过知县这句俗语,大车店提供的伙食标准分上中下三等,每个档次又菜品盘数区分,通常是从下等四个、中等六个,上等八个三个档次,当然菜的品质也不同,主食高粱米饭下小豆随便吃,要吃细粮主食另外算钱,所以小心眼的人就偷盘子放在自己大车上的草料口袋里,因为店伙计是按盘子数算钱。

在大车店里晚上没有卖艺人卖艺,还有一个寻开心的形式,叫“开哨”,大车店的掌柜的和伙计和老板子掌包的都要会开哨,在这个群体中谁是开哨的能手谁是英雄,狗熊就要受欺负。开哨就是用合辙押韵的顺口溜一对一的相互辱骂开涮,每个顺口溜少则十几句几十句甚至百句以上,这样的段子一个称为一套,开哨高手也可以一对多人,都是有事先约定。又分为荤哨和素哨,荤哨是在所说的顺口溜中可以用语言伤害对方的父母、姐妹和兄嫂。素哨是在顺口溜中可以伤害对方妻子嫂子,不伤害姐妹父母,最高境界开哨高手是坐在对面现编词,对方的五官相貌、衣着打扮、言谈举止、行走坐卧都可以成为素材,编成骂人还不带脏字合辙押韵的甚至可以像打油诗一样的段子,能让对方在嬉笑中认输,对哨双方谁违规、穷词就是输了,观众就是评委裁判,往往开哨之前还要附上筹码,不过筹码也就是输家替赢家干点活,但是有的还成了赌博,有时候当天打成平手下次会上还会继续,直到分出胜负,也有输了默默学艺继续再战的人。据说有记录这种开哨词语的书,名字叫【哨谱】,随着大车店消失会开哨的老年人离去开哨也消失了。

大车店自从出现以后聚落成很多居民点,现在存在居民点名字叫XX店的大多数是因为大车店而得名,有的发展成集镇和城市。传统的经营模式一直延续到1956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革,有的转为公私合营,有的转成地方国营。农村进入合作化高级社,粮食统购统销各地建国有粮库收储粮食,农村在农闲时节从事副业生产,从乡镇一级粮库往县一级粮库倒运粮食,路途中依然是住大车店,为了省下每人每天从三毛逐渐涨到五毛、八毛到一元的补助费,老板子掌包的自带粮食咸菜在大车店自己做饭吃。由于汽车运输逐渐替代马车运输,大车店渐渐冷落,改革开放分田到户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又开始赶马车跑运输,低价在乡下收购鸡蛋和肉类豆油等货物拉到城市赚差价,再从城市拉回工业品销售来回都有钱赚,大车店暂时的又红火一小阵,机动车日益增多马车退出运输市场,原有的大车店有的改成汽车旅店,还有的直接改成旅店,大车店彻底消失在吉林省是在1980年左右。如果用公主岭市所辖杨大城子镇建立的历史推断,大车店最少有300年历史,因为镇内解放前有一座道观,有一通雍正二年(公元1680年)捐资建庙碑,当时街内已经有很多商铺捐款记录在上边,杨大城子镇是周边粮食贸易聚集地,这些收上来吧粮食又要通过马车运到沈阳、营口,当时叫上奉天下营口一路上没有大车店能行吗,所以我说大车店在东北存在最少300年,而不是清朝后期才出现的。







乡村小老头3


“东北大车店”这个词放在现在来说肯定是很少有人知道的,可能只有在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那些爷爷奶奶可能有所耳闻。在当时“大车店”在东北也是风靡一时,这个店中聚集了唱评书的、住宿的、赶车运货的等等,日日夜夜都是非常的热闹。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改革的开放,东北大车店这个词便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大车店

所为的东北大车店其实就是一个旅馆,是为了提供给当时的一些赶路人落脚之地,在当时科技和交通都不发达的时候,人们运送重要的东西或者货物的时候都是用马车来拉货,而东北大车店就是给这些人提供住所,并且价格是非常的经济实惠的,久而久之,东北大车店就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并且越发的火热。

大车店的环境

大车店的住宿环境算不上奢华和上档次的,但是大车店住进去也是相当的舒适的。大车店的房屋大多由七、八间时代久远的青瓦房组成,房间内有一个过道将房间分为南北两侧,然后又两个热炕头,一遍可以睡下四五个人,这样一算下来一个房间便是可以住上十来个人。跟现在的宾馆的形式也是相差无几。

大车店虽然住宿条件看上去稍微的简陋一些,但是大车店绝对是服务至上,他们还给赶路人的马准备着饲料和马绳以便于客人的方便住宿。大车店还有专门的伙计喂马,帮助客人看一些他们的货物,大车店的老板还会为客人准备修车的工具,以便于突发状况的发生。

但是不得不说虽然社会的与时俱进,科技和交通飞速发展的今天,大车店的形式必然是跟不上时代的进步的,所以才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我们依然记得曾经有一个东北大车店,闻名全国。


人皆可为舜禹


大车店曾经是东北地区一个比较常见的住宿类的商业经营组织,只不过在近代已经消失不见。那么大车店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店呢?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大车店。从其定义上讲,大车店其实和现在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差不多,也就相当于是在某一段路中间所修建的一个能够提供过往商队休息住宿吃饭的地方。大车店这个名字也可以看出来,不仅可以为人提供休息场地,包括商旅们所用的马车,驴车也可以提供停放休息。

大车店是如何起源的

当年明朝时期,从头到尾都没有对东北建立一个有效而稳固的统治,所以东北也就相对混乱,中原和东北地区的贸易往来相对较少。所以很少有商旅直接进东北进行贸易,除非也就是国家指派的商队。当时明朝为了方便基础的商业还有通信,便在沿途之中修建了很多的驿站,为官方人员提供休息服务。

清朝建立之后,东北是他们的龙兴之地,他们害怕中原人到东北会动了东北的“龙脉”,所以东北就成为了中原汉人的禁地。因此东北没有得到发展,处于比较原始落后的状态,和中原地区的贸易也少之又少。

在清朝晚期的时候,满清人才想到了要开发自己的东北地区,所以才开始允许汉人的进入。东北地区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土地特别的肥沃,每年所产出的农作物比较多。而且东北地区人口也比较多对物资的需求比较大,所以中原和东北地区逐渐建立了有效贸易秩序,往来的商人也比较多了,商业的运输也就促进了沿途中的旅店行业。但是普通的旅店只是能够住人,根本没办法停放运送货物的马车,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既能够饲养牲口又能够供人住宿的商业场所,也就是后来的大车店。以大车店的原始定义就是能够停放大型的牛马货车,还能提供商人居住。

那么在中原地带为什么就不存在大车店?在东北地带就比较普及呢?首先,东北地区非常的寒冷,并非像中原地带一样,如果要找不到旅店,找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凑活一夜就行了。在东北晚上如果没有一个特定的取暖设备的话,人根本没办法抵抗得住寒冷。

除此之外,由于东北地区非常的落后,所以匪寇相对于其他地方更多。若不找个落脚地,碰上了匪寇,可能全尸都留不下来。所以找大车店就成了一个既可以住宿又可以保护自身安全的地方。

那么大车店的配置还有服务都怎么样呢?

大车店就和现在的服务区非常相似,但是他们的配置却没有现在的服务区高端,停马车的地方和住人的地方是分开的,一般马车住在前院,商人则是住在后院。前院有专门的看守人员帮大家看守,客人只需要单独交一定的费用,但费用不会太高,一般人都承受得起。若是自家带的有草料的话,别人可以帮忙投喂,若是没有带草料的话,也可以从大车店去购买现成的草料。大都和当地的物价接近。除此之外还可以提供修缮车辆和缝补衣服等这些额外服务。

人住的地方也相对简陋,一般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大通房里面设置一个大通炕,炕上一次性则可以住上四五十个人。开店的老板会提供一些被褥,如果不想用老板提供的这些被褥,也可以自带被褥。

由于大车店的炕都被烧得火热,即便在寒冷的冬天,少的盖一点被子也都不会感觉到寒冷。人少的时候店家还会帮忙烧一下炕,若是人多的话店家一般不会烧炕,毕竟人挤人还是比较暖和的。至于所住的房子,一般构造的比较简单,大多都是用黄土做的泥墙,上面随便搭些草铺,保证不漏水不漏风。从现在的标准来说,无论消防还是安全都是不合格的。但是对于前后三十里不着村不着店的地来说,这有这样的一个地方还挺好的。

在大通铺的床前还会零星的摆上一些桌子,这些桌子是让客人休息吃饭用的。而店里面所提供的饭菜一般也比较普通。夏天就是一些时令蔬菜大乱烩,冬天就是东北有名的大炖菜了,主食有的时候是大米,有的时候是一些粗粮。客人根本没有点餐选餐的余地,当天吃什么菜完全决定于大车店的厨师晚上的时候我会放上两个桶,解决大家晚上小便问题的。

若是有女客人的话,会挨着通铺的某一个尽头拉一张布,将女客户分开,有的则是会单独跟这些女客户准备一个房间。有些稍微高端的大车店,晚上还会给大家提供一些娱乐的服务,比如说会请一些二人转演员去进行表演。毕竟大家都辛苦一天,晚上若是能看个段子乐呵一下,最起码也能睡个好觉。

大车店有高低之分吗?

其实大车店就和现在的服务区一样,有好服务区和差服务区。除了特别低级的大车店之外,稍微上点档次的大车店都会在门口挂上一个小箩筐,这个箩筐则是代表着此地可以住宿并且停车的意思。一般来说箩筐越多则是代表此地的配置越高级,比如说有些挂上5个筐的大车店都会配置上单间,大家也会到指定的餐厅吃饭。

而且在吃饭的时候,老板还会请上几个本地的名角为大家来表演一番,所以和高端酒楼有点相似。挂上一个小箩筐呢,则是代表着店铺的等级相对低一点,服务也就提供的相对基础一点。一般来说像那些扛着招牌算命或走乡串道的小货郎都是住这些比较低级的货店,因为这些相对便宜,他们也不需要存放马车等财务。

随着时间的发展,大车店的分级也越发明显,民国时期更是发展到了极致,以至于有些官府人员也会入住相对高端的大车店。

大车店在后来怎样了?

大车店作为一个人口集散地,会带动一个地方的发展。比如说在大车店的周围也带动了一定的贸易,比如说有些人会卖本地特产的或者特色小吃。就和现在的人口聚集区兴起一条商业街有着相似之处。所以当年的大车店在后来大多都形成了现在的商业集聚区或城镇。

后来在东北修建了铁路之后,有很多专门靠拉货为生的货郎也就失去了工作,大车店的生意也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在日本侵占东北之时,日本对于东北的交通又进行了一定的规划,几乎给大车店带来了灭顶之灾,所以很多大车店纷纷转行做新的生意。

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于东北之后又进行了大面积的发展,大车店就正式的推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不多大车店也留下了很多的痕迹,比如说一些村庄街道或者小区的名字很可能都是某某大车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