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人想到了什麼?

王友


當立志少年,獨自漂流;當過節時分,舉目無親;當滿眼旁人,收到家書;當親人團聚,自己行單。無論是誰,無論在哪兒,都會擁起恆古不變的感情~想家。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是王維獨自漂泊長安,重陽節時思念家鄉而作。

也許當時他想起了自己父親的諄諄教誨,男人應該立志四方;也許他想起了母親的瑣碎嘮叨,在外面要照顧好自己;也許他想死了一起長大夥伴的豪言壯語,富貴了可要去找你;也許想起了兩小無猜的青春紅顏,安頓好了接你一起去城裡;也許想起了老師,想起了種的田,想起了淘過的氣……

不管怎樣,一個17歲的少年王維,在旅居異地,無依無靠,想家念家之情躍然紙上,寫下了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名句。

但是也正是這種思想,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讓我們有了拼搏的動力,有了進取的決心,有了昂揚的鬥志,有了堅持的依靠。這不光是王維的心境,也是無數個像王維一樣努力奮進,不斷拼搏的古今青年的心境。

所以,詩歌之所以流傳千古,就是因為它傳遞的感情沒變,表達的精神沒變,是我們文化一脈相承的淵源,始終讓我們,愛家,愛國,愛中華!


大海


全詩翻譯:獨居他鄉是外來的客,每逢佳節更加懷念家鄉和親人。遙想弟兄們在登高的地方,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個人。

這是王維的一篇思鄉懷親的名作。前兩句寫自己獨自漂泊在遙遠的他鄉,日夜思念著故鄉和親人,每逢佳節來臨,孤獨的感覺更加深刻,思鄉懷親之情也會倍加銘心刻骨。



小雨國際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寫下這首詩的時候,王維先生17歲。獨自一人漂泊在當時王朝的都城。放在當下現在的說法就是“北漂”。

農曆的九月九是重陽節,在王維先生的時代應該是大節日(有假期的)。與三月三踏青對應,九月九名曰辭青。按古時節氣,這一天開始,環宇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古人選擇在這天登高有各種祈求平安的意思。九又為最大之數,九九當然就被賦予長壽和祥瑞之日。

所以在這一天,大家一起帶著辟邪的茱萸,登高祈求長壽和健康。

記得當時,在學習這首詩的時候就曾想過,王維先生年僅17歲,逃離了父母以及家庭的糾拌,獨自出來創業奮鬥,他肯定是快樂的!天馬行空般的無拘無束,而且少年得志,有錢有閒!

對於這首詩的意境和王先生想表達的意思,其實我一直的感覺就是:他想他的發小了。因為他在沒有出來“漂”的時候,每年這個時節他跟發小們都會快樂的去爬個山逛個廟會,買點小食物,從早到晚一整天下來,跑跳打鬧混成一個泥猴子樣,回到家裡挨母親一頓溫柔的批評,然後再衝個澡,幸福的沉沉睡去。

好歡樂!

然而,不知為什麼我們的教科書編撰者們就如此喜歡意淫古人。非要說人家王先生想家了,想父母了,想自己在那座山東邊的兄弟們登高祭祀或者給家裡老尖們祈福的時候就欠著他一個了!還一定要套路的說:表達了作者……!他當時怎麼想的非要給加個定語嗎?憑什麼不能有別的解釋和想法?!

真刻板啊!

王維那年17歲!即使古人再早熟!他也應童心未泯!再說了人家正少年得志時,有錢有閒!

為什麼就不能說他想跟哥幾個一起放浪形骸的嗨一場了呢?!

年輕無知更無畏![呲牙]





每天好點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佳作。首先更正一個誤區,那就是很多資料中將詩中的“山東”解釋為今天的山東省,這是不對的。王維的家鄉在蒲州,也就是現在的山西永濟縣,因其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從詩文來看作者想到的是濃濃的鄉愁以及對親人的思念。設身處地,詩人漂泊異鄉、形單影隻,遙想故鄉的親朋好友重陽登高,插著茱萸慶祝節日,而惟獨少了身處異鄉的自己,因此倍加思念親人。

要知道王維創作這首詩之時才十七歲,雖年紀輕輕創作才華卻久負盛名。年少時,他就與胞弟王縉遠離家鄉到長安與洛陽遊歷,兄弟二人均才華橫溢,自然有喜歡附庸風雅的達官貴人奉他們為座上之賓。

由於可以接觸到權貴,所見所聞使他深深的認識到了世態的炎涼以及權貴們的腐朽奢靡。久而久之,故土難離、鄉愁環繞,此時達官貴人們在濃濃的重陽節日氣氛中與家人團聚,自然無暇顧及這位昔日的座上清客。

觸景生情又恰逢胞弟王縉獨自回鄉,孤獨清冷異鄉生活與思鄉之情相互糾葛,浮萍一般的現實生活更是激發了詩人的創作情懷,一首七言絕句應運而生。時至今日“每逢佳節倍思親”仍然是人們表達鄉愁的佳句!


書香墨韻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出了詩人作為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獨自漂泊在外作異鄉之客,每逢佳節到來就更加思念親人。

遙想家鄉的親人們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時唯獨少我一個人。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此詩原注:“時年十七。”說明這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詩人去登高便寫下此詩。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謝懷慶407


此詩表達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

這首詩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蘊藉深厚、用詞精煉、曲折有致。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第一句,詩人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把對親人的思念和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了“獨”和“異”字裡。第二句中,作客他鄉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每逢佳節來臨,孤獨的感覺會更加深刻,思鄉懷親之情也會更強烈。

三四兩句,詩人想象著兄弟們成群結伴、登高飲酒的情景,設想他們因為自己無法親臨盛會,共享歡樂,感到一種無法團聚的缺憾。這種從對方著筆,展開想象的描述,顯得更加情深意厚,給人以無限的回味和遐想。


Mr張先森說


九月九日這天,獨在異鄉為異客的王維想家了。他想到家裡的兄弟們滿身插滿了茱萸正在舉行登高敞邪的活動,單單缺少了他。


用戶9098239237626


此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寫下。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落墨染畫


登山時,王維憶自己的山東兄弟,表達了詩人深深的思鄉之情!



神韻悠長


詩人通過時間和空間的變化,鏡頭式思維也由近及遠,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