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縣城最現實、最客觀的寫照,縣城裡面的人讀來更感親切

我出生在上世紀80年代,在我小的時候,縣城對於我來說那就是耳中聽說的地方,縣城有車、有樓、有電燈、有電視……,縣城就是我夢想渴望生存的地方。因為我出生在農村,又自幼在農村長大,小時候讓我眼花繚亂的地方也就是鄉鎮的集市了。在我零星的記憶當中,我真正來到縣城就是上中學了,那時我才12歲。我就像《平凡的世界》裡的孫少平初到原西縣城上學一樣,內心深處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因為這是從山鄉圪嶗裡來到一個大世界。我帶著好奇的眼光把縣城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在週末時都要轉悠幾遍。當時縣城給我的感覺就是大了很多的鄉鎮集市,滿大街錄像廳、遊戲廳、歌舞廳,社會治安不好,汙水橫流,城市面貌亂糟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縣城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街道在新開,樓房在新起,縣城框架在拉大。在縣城上學時期對縣城的認識也就停留在一碗刀削麵3塊錢的層次了。外出求學及工作幾年後,又回到了縣城,截止現在已在縣城生活了十個年頭。在這十年裡,社會的發展、歷史的演進、時代的變遷等都在縣城裡烙下了深深的印痕,讓人感慨,讓人深思。我想,作為這個偉大時代的見證者,應該對自己所處地域的人文社情等方面有一個自己的認識和判斷,為的是更好的繼往開來,為的是實現我們偉大的夢想。當然,寫這篇文章並不是批判也不是頌揚,只是站在我的角度上,以個人的眼光從社會氛圍、文化習俗、休閒娛樂、消費、縣城建設、人才及就業、住房、教育、醫療、養老、交通出行、婚嫁等方面進行了淺薄的分析,見笑與人。

一、社會氛圍方面

大城有大城的吃喝拉撒,小城有小城的喜怒哀樂,鄉村有鄉村的酸甜苦辣。熙熙攘攘,紛紛擾擾,都終究逃不過名利二字。縣城卡在中間位置這個地方,進,可看到城市的繁華熱鬧和貧困潦倒;退,可看到農村的恬靜幽美和困苦掙扎。生活在縣城,少了些城市的冰冷,多了些鄉土的熱情。芸芸眾生,眾生百態鑄就了縣城的社會氛圍。

當下縣城最現實、最客觀的寫照,縣城裡面的人讀來更感親切

縣城是一個典型具有精英掌控的社會。一個縣域社會有幾十萬人口,但是真正有權有勢或許只是幾百個人。這幾百人裡面有兩三百個科級以上幹部,然後有幾十個較有影響力的各行各業的老闆,再有就是幾個有頭有臉的江湖人士。這幾百人實際上構成了一個熟人社會網絡,相互之間即便不熟悉,也會通過其他渠道短時內瞭解各自的底細。身處網絡中的一個人,如果碰到什麼事情需要找網絡當中的任何一個人,想一想辦法,都會搭上線的。可以說,縣城的一舉一動、縣城的孰輕孰重、縣城的風雲變幻都在這群人手裡掌握著、搗鼓著。

縣城是一個陌生環境下的熟人社會。走進縣城,許多人你不認識,但是許多人你又認識。如果你在縣城生活,走在街上,會有不同熟悉度的朋友或認識的人給你打招呼,面帶微笑同時樂此不疲;兩個陌生人見面扯東扯西的聊天也能引出一系列親戚的連帶關係。你打交道的圈子和人重合幾率非常高,所以名聲和口碑非常重要,它幾乎代表了你所有的信息。而每個人的身後,早已貼滿了各種被別人定義的標籤。縣城裡稍微有頭有臉的人,就被會大眾認知。

縣城是一個關係大於規則的社會。在縣城,“有關係好辦事”的觀念根深蒂固。路上車追尾了,事故雙方下車首先打電話找人,親戚朋友叫來一大群,好像要打架似的。然後各自通過關係找交警。以至於我到現在都不清楚只走正常渠道的話,究竟能辦到什麼事,維護到什麼權益。縣城人講的是關係,靠的是裙帶和朋友。在縣城人看來關係比規則更重要。關係到位,事情就不會荒廢。人脈決定成敗,至於規則、能力、才華、水平等一切都靠後。你的能力所體現的不在於收入相差幾百塊錢,而在於你認識多少人,有多少各行各業的渠道,能為多少事開方便之門,在灰色地帶又能如何遊刃有餘。大城市的關係問題也許會讓你望而卻步,輸的心服口服。但小地方的關係問題會讓你哭笑不得、咬牙切齒卻無能為力。

當下縣城最現實、最客觀的寫照,縣城裡面的人讀來更感親切

縣城是一個有圈子、有場子的社會。在縣城,有級別,就有區別。級別通過地位、財富以及權力來顯現。級別不同的人很難混在一個圈子裡,但是可以聚在一個場子上把酒言歡。不同級別的人組成了不同的圈子,朋友也很固定。圈子有高低之分,但是沒有大城市那樣涇渭分明。在縣城,圈子很重要,你是這個圈子裡的人,有什麼事情圈裡人自然會照顧到你。有人很難融入圈子,有人想從一個圈子進入到另外一個圈子,但是難度係數和幹部晉升一樣,很大。縣城的場子也重要,特別是酒場。請誰吃飯、誰陪吃飯、陪誰吃飯都是一門學問。酒場上喝什麼酒,怎麼喝酒都要視參與場子的人員而定。一般坐在場子上的人都是給面子的人,也基本上是圈裡的人。縣城的許多事情都是在場子上辦妥的。

縣城是一個有領導感存在的社會。在縣城,官往大當很難,但是要找到領導的感覺不難。無論你是派出所、稅務所、土地所……只要是所長,在縣城都算是“高幹”。一官半職在都市是職業,在縣城就是領導。一個有實權部門正科級的局長出行都會有人提包端茶、前呼後擁,而且會目不斜視。在縣城,有“職位”的人大都會被滋潤的神清氣爽、穿著講究。為官的氣場十足,讓普通人望而敬畏。

縣城是一個安逸穩定的社會。在縣城生活,慢慢的就會溫水煮青蛙。當你的才華配不上野心的時候,不知不覺你的理想抱負在脆弱的自制力下分崩離析。你想自律,你想鬥志昂揚,那些糖衣炮彈、那些場子和燒酒不斷在摧毀你毅力的最後堡壘。在縣城有想法的人一旦失去了“貞操”,大多數都最終“嫁給”了縣城。接受這一切,要麼幸福,要麼甘於平庸。生活在縣城的人普遍把安穩和踏實當作立身之本,追求的就是一眼看到頭的生活,可靠而衣食無憂。

當下縣城最現實、最客觀的寫照,縣城裡面的人讀來更感親切

縣城是一個缺乏包容性的社會。在大城市,大齡青年怎麼樣,丁克怎麼樣,不買房怎麼樣,不要鐵飯碗怎麼樣,穿著怪異又能怎麼樣……沒有人在意你,沒有人關注你,這就是大城市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可是在縣城,工作,必須得等前輩退位讓賢;婚姻,必須門當戶對;結婚後,必須立馬生孩子……要隨波逐流,不能特立獨行。不按正常模式生活,很快會被打入另類。

縣城是一個信仰及誠信缺失的社會。當前,信仰和誠信的嚴重缺失,不僅是在縣城,而是全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信仰的缺失,導致缺乏底線,無所畏懼,有恃無恐。人們只相信權力和金錢,只跟著自己的慾望茫然前行,愈走愈遠。曾經在縣城親眼遇到過一件事情,門面房是父親的,租賃費卻兒子在收。父親向兒子索要租賃費引起父子之間激烈爭吵以致到謾罵。兒子給父親稱“老子”,甚至要動手打父親。父慈子孝,已經一去不復返,宛如仇敵。我們的教育強調意識形態的灌輸,從來不重視行為規範的培育。我們從實用主義出發,指導自己的行為。我們沒有真正的信仰,沒有穩定的秩序,沒有可以遵從的價值觀念。我們貌似走出很遠,可我們依然在原地逡巡。我們貌似方向目標明確,可我們始終很茫然,以至於常常不知所措。誠信的缺失,導致世態炎涼,人情冷漠,相互猜忌,爾虞我詐。在縣城,歷來闖紅燈、不排隊、亂秩序等不文明行為在大多數人們眼裡是一種正常現象。可是在我看來,不守規則就是一種誠信缺乏的表現。人們為了獲得對自己有利的結果,往往不按規則行事,甚至違反與破壞規則。在縣城,一場民間借貸危機,哀嚎遍野,讓許多普通人血本無歸徹底回到解放前。過去,人與人之間借錢只要有,幾萬幾千都不成問題。現在,幾百都是問題。民間借貸徹底摧毀了誠信的最後一道防線,每個人都活在不信任當中。吃的怕有毒,穿的怕高仿,走路怕車撞。當官的怕紀檢,做生意的怕賠錢,打疫苗的怕遇假,找對象的怕化妝,學生怕考不上好學校,農民工怕拿不到工錢……。在這茫茫的人海里,人們就像漂泊在海上的一葉孤舟,孤獨、焦慮和恐懼時時籠罩在心頭。

關於縣城的社會話題還有很多。普通老百姓的鍋碗瓢盆奏響了這個社會曲,人人都是彈奏者。誰在編曲誰在聽,演繹著各自的人生,講述著各自的故事。在繁華中落幕,在擁擠中獨行。人生百態,冷暖自知。

二、文化習俗方面

作為鄉村與大城市的一個連接點,縣城是觀察城市文化的一個窗口,縣城有著自己獨特的縣域文化。只是,近年來,隨著“北上廣”等大城市虹吸效應的顯現,所謂的社會精英們都把目光集中在了這些一、二線城市,包括書籍、影視等文藝作品,關注的要麼是歷史,要麼是虛幻、要麼是都市、要麼是農村,唯一不關注的就是縣城,甚至可以說縣城的生活處在我們這一代人的盲區裡。

當下縣城最現實、最客觀的寫照,縣城裡面的人讀來更感親切

縣城的主體構成人員,大多數人的童年都是在農村度過的,在城鎮一體化的感召下,隨著資本流動、人口流動等一系列流動,成年後都湧入城裡。有人存在的地方,才有文化。文化告訴我們兩件事,我們應嚮往什麼和我們應如何表現。在縣城,我看不到人們嚮往的是什麼,但是我看到了表現了什麼,可以說,是一鍋大雜燴。沒有鮮明的縣域文化特色,大多數是千律一篇的次生城市文化。在崇尚金錢的迷惘中,夾雜著當地的生產生活文化、婚姻家庭文化、人生禮儀文化、口頭傳承文化、民間歌舞娛樂文化等,洋不洋土不土。所謂的文化習俗在歷次的改革浪潮當中,都被次生城市文化同化。走在縣城,能感受到和別的地方唯一不同的就是人們的口音和地方特色美食了。生活在縣城的人們。其快樂和煩惱既膚淺又深刻,見識既平庸又廣博。既會為看到一個外來馬戲團露屁股的姑娘欣喜而羞怯,又會為生命的終極意義輾轉反側而無眠。既會被賣“比牛皮還牛”品牌皮帶的人耍的團團轉,又會來個詩書協會,談談丹青筆力及道德文章。

縣城的發展就如生活在其域內的人們一樣,在尷尬中前行,在徘徊中過渡。我們的縣城建設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我們的社區、小區在一個一個的形成,但是適應縣城的文化體系卻沒有建立起來。有了生存的皮囊,卻少了生存的靈魂。我們是繼承鄉村傳統文化習俗而發揚光大,還是吸收外來文化而裝作緊跟步伐?生活在縣城的人們在迷惘,生活在當下的我們也在迷惘。我想,管理者也在迷惘。我們缺乏的是文化自信,我們缺乏的是構建縣域文化體系的大師。

當下縣城最現實、最客觀的寫照,縣城裡面的人讀來更感親切

我們縣城的文化怎麼表現?當閒來無事時,人們把打開手機“快手”觀看“網紅”作為茶餘飯後的消遣,這是一種畸形的文化氛圍,並不是文化的引領。“網紅”們搔首弄姿、說拉彈唱卻能日獲萬元,有時靠以挑戰傳統道德底線而引起多人圍觀,且大夥送“穿雲箭”“棒棒糖”而樂此不疲,這是“乞討”文化。我想,政府是時候出臺相關的政策予以糾正了。當夜幕降臨時,縣城各個廣場霓虹閃爍,音響震耳欲聾,大爺大媽們甚至年輕人盡情的扭動著身體,跳著“鬼步”等舞蹈,旁邊圍著一圈人拿著手機攝像充當忠實的粉絲。舞者迷失在音樂的節奏裡,觀者凌亂在錯綜的舞影中。這就是所謂的“廣場”文化,你喜歡她或是厭惡她,就是制止不了她。當春節來臨時,政府會在主要街道的兩邊掛滿燈籠,在主要廣場裝滿燈飾,讓小城的夜晚變的美麗。臨近春節的前兩天,縣城的大多數街道都出現了堵車,在擁堵的車流裡不乏外地車牌。一年一度的春節,成為回鄉者和留守者的最大社交節日,各大飯店爆滿。但是和大城市一樣,縣城的節日氛圍也逐年變淡,除了車多人擠,你絲毫感受不到原來那種過年的感覺,這是“春節”文化。你懷念她還是批判她,但是躲避不了她。當婚喪嫁娶時,縣城的人們都會事先在飯店定好幾十桌,基本上都要大操大辦,生怕丟了臉面讓人笑話。親朋好友都來參加,每戶隨禮錢不少於二百。圖個熱鬧,圖個禮尚往來。但這種“人情”支出已成為不少人苦不堪言的沉重負擔。現在人的生活條件都好了,每桌的飯菜基本都是怎麼端上來怎麼端下去,大都浪費掉了。這是“隨禮”文化。你排斥她還是敷衍她,就是精簡不了她。公路當中倒下了一個人,一群人圍了過去指指點點,有人打電話報警,有人打電話叫120,但是就沒有人去幫扶。和千里之外的網友聊得不亦樂乎,鄰里之間一步之遙,老死卻不相往來。這就是城市的“冷漠”文化。隨著4G網絡的推廣,手機已成為每個人的標配,就如同衣服一樣。微信、抖音、今日頭條等成為人們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調劑品。在街道上、在公交車上,在任何場合隨處可見的都是低頭族。遇到稀奇古怪感興趣的事情,大家都在拍視頻,並能迅速傳播。機不離手,頭可斷,網速不能慢。人們對手機的依賴已經深入骨髓,結束一天最後的一件事情是看手機,開始一天的第一件事情也是看手機。手機讓人瞭解了世界,手機也讓人失去了自己。這就是“手機”文化。……也許,這種稱不上文化的大雜燴文化就是獨特的縣域文化。但,這不是我腦海中的文化,這是瀰漫金錢味道的文化,是沒有信仰的文化。縣城今日的種種,有時讓我憂心忡忡。此時的熱鬧繁華卻遮掩不住後繼無力的蒼白,對一二線城市的亦步亦趨讓縣城有了活力也透支了動力,但願不是“邯鄲學步”。

有人說,北上廣是中國的幻象,縣城才是中國的底色。我想,一個縣城的文化體現了一個縣域人們的追求。拾起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失傳統文化習俗,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少一些“出軌門”“豔照門”的話題。明確縣城主題文化,擁有區別於大城市的環境與氛圍,保持縣城獨一無二的個性、特點與自然狀態;在不喪失傳統遺產的前提下,融入工藝技術。為縣城人提供一個純淨的環境和高品質的生活,併為子孫後代著想,這是我們重建縣城文化的願景。

當前,縣城文化正處在歷史發展的十字路口,能否保持清醒的頭腦給一個合適的定位,是當下管理者必須重視的問題,也是我們所有有良知的文化人共同思考的一個問題。

三、休閒娛樂方面

有人把休閒看作是“生命中一個綠色的後花園”。人生就像一場旅途,當你走的累的時候,總要找一個休憩的地方,用陽光、鮮花、綠地、微風來享受輕鬆快樂和生命中原本的質樸與精彩。所以休閒娛樂對於我們的生活極其重要。

當下縣城最現實、最客觀的寫照,縣城裡面的人讀來更感親切

在縣城,人們有著自己的休閒娛樂方式。目前來看,喝酒、看電視、打麻將、KTV、廣場舞佔據了縣城人們的休閒主流,其他諸如看電影、旅遊、讀書、運動等屬於小眾休閒方式。在縣城,要是舉辦個大型活動,比如露天晚會、露天籃球賽等,人們是攜老帶幼,徹底全家總動員“蜂擁而看”了。

先說喝酒。酒是一種文化,在縣城不喝酒基本就失去了社交。許多消息是在酒場上傳播的,許多感情是在酒場上聯絡的,許多事情是在酒場上辦妥的。酒是飯桌上的催化劑,酒是臉薄人的不臊藥。遇到開心事要喝酒,遇到煩心事也會把酒倒上。紅事喝酒,白事喝酒,求人辦事要喝酒,朋友們維護感情更要喝酒。凡是能夠稱得上“場合”的飯局,都要喝酒。在縣城喝酒基本上分“提、敬、耍、收”四步曲。菜上齊後,酒都倒滿,然後一般情況下會由請客的人說:“感謝各位的捧場,一切都在酒中。不說了,我提議,咱們共同喝上三杯,酒過三巡後,咱們開始好好喝”。說完,在座的都統一喝光杯裡的酒,這是第一步曲“提”。第二步曲就是挨著敬酒,說些客套辭令的話。一般被敬的人都得喝乾一杯,否則就是不尊重人了,這是第二步曲“敬”。通常每個人一圈敬完和被敬後,基本上都喝到半程了。第三步曲是“耍”。喝酒的人如果少,那麼就人人“打關”。所謂“打關”,就是要和桌上喝酒的每個人都要耍酒。“打關”是酒量大的人玩的遊戲。通常“打關”有玩色子、耍撲克、划拳等多種方式,一個關打下來,如果運氣不好的話,打關者基本上到量了。第三步結束後,能喝的到量了,酒量差一些的,就過量了。然後安排的上面食,麵食一吃,最後把桌上所有啟開的酒都倒滿,然後由飯桌上的主要人物收懷,也就是第四步曲“收”。一般都在說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今天我們都喝好了,就到這裡,下次我們再聚”之後,先乾為敬,餘下的人也都全部把杯裡的酒喝光,結束此次飲酒進程。醉酒的人,未必就一定糊塗;不醉酒的人,未必就一定清醒。一個人從不喜歡喝酒,到僅喜歡喝酒的氛圍,再到真正喜歡喝酒,要經歷一段漫長的歲月。只有經歷過這段歲月的人,才知道酒到底好喝在哪裡,才知道人為什麼要喝酒。再說看電視。縣城是有電視臺的,每天都有本地新聞,播音員說的是帶有本地方言味道的普通話,鼻音還可以。現在每家每戶都是有N個電視臺的電視,遙控器拿在手,從中央到省上一直到地方,該瞭解的都在瞭解,該追的熱門電視劇也在追,該娛樂的節目也都在娛樂。第三說打麻將。麻將是國粹,閒來無事時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搓兩把,叫打發時光。久賭必輸,小賭怡情。在縣城,打麻將大致有三個地方,麻將館、茶館和家裡。許多人都是約在家裡打麻將,大都是午飯後開始,酣戰四五個小時至晚飯,要麼散夥各自回家,要麼一起吃飯,通常都是贏錢家埋單。愛打麻將的人會上癮,麻友們隨叫隨到。因為在這種帶著金錢的娛樂中,有一種刺激神經的快感,有一種對運氣充滿信心的憧憬。第四說KTV。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街頭卡拉OK曾風靡縣城,流行三四年後徹底消失,現在以KTV的形式重現,且正值火熱狀態,喝完酒後去KTV唱歌,成為縣城政、商、民間各界人士的主流娛樂。這些KTV的名字,不少是山寨了大城市知名KTV的名字。燈紅酒綠的夜晚,站在縣城的KTV門口,會錯以為依然身處“北上廣”。最後說廣場舞。廣場舞已然成為縣城傍晚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是縣城老百姓的一種精神文化生活。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一首動感的舞曲從縣城廣場傳來,一群人聚集了起來。踏著音樂的節奏,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時而趨步輾轉,時而跨腿踏步,不斷變換著舞姿,動作悠閒而熟練,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表演的忘情投入,觀看的樂在其中。自從跳了廣場舞,鍛鍊交友兩不誤。

當下縣城最現實、最客觀的寫照,縣城裡面的人讀來更感親切

隨著社會的發展,縣城的休閒娛樂正在加速向大城市靠攏,大城市的文化潮流抵達縣城,已經不像以前那樣,需要幾個月、一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大城市關於小崔手撕馮褲子的話題,縣城的人們也隨時在茶餘飯後談論著。網絡的發達,讓現在的休閒方式就更多種多樣了。到電影院看電影、到KTV唱歌、到麻將館找人打麻將,以往的娛樂活動搬上了網絡,就變成了在隨時隨地在手機上看電影,隨時隨地在家裡唱歌,隨時隨地在家裡玩網絡遊戲。一切,都變成隨時隨地可以進行,只要有網絡,只要有設備,隨時可以嗨起來。這樣的改變,很難說它的好壞,確實更方便,也確實讓更多人沉迷其中難以自拔。

四、消費方面

生活在縣城的人們總是會模仿大城市人的行為習慣,而消費是最容易被模仿的環節。消費作為社會地位的表現形式,其階層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生活在縣城的人們基本滿足飲食、穿著、住房、教育和出行,也就是“吃穿住行”。很少有精神消費和享受消費。對價格很敏感,要求物美價廉的商品,只買對的不買貴的。

當下縣城最現實、最客觀的寫照,縣城裡面的人讀來更感親切

在縣城,基本工資水平並不高,但是消費水平在逐年拉昇,不像大城市一樣有高中低的層次感,基本是“一哄而上”。你有錢一碗麵13塊,沒錢一碗麵還是13塊。我主要談談吃和穿。在“吃”的方面,街道兩旁隨處可見的就是餐飲店,有賣1份7元的涼皮店,也有賣1份65元的羊肉館。有檔次高裝修好包間多的酒店四五家,也有賣川菜賣包子賣麵條的小飯館N多個。有3元5元20元的自助火鍋店,也有騎龍揮汗堂等品牌來加盟。在縣城,有新開的小店,也有口碑很好的老店。在縣城,流動人口少,下館子吃飯的人,大都是固定的消費群體,基本是行政事業單位上班的、和政府打交道的老闆們以及一群年輕人。普通老百姓除了家裡人過生日等偶爾出去吃一次外,大體是不會在外大額消費的。所以,在縣城有一種現象,這家飯店生意好了,另外一家就冷清了。在縣城,大型超市有兩三家,吃的用的應有盡有,其佈局焉然和大城市無二,有賣場的感覺。在縣城,網叫外賣也火的不得了,直至現在,我都弄不懂多大的縣城,人怎麼懶得一步不想走。隨著生活條件的越來越好,在縣城腆著肚子的男人也是越來越多,這不是一種好現象。在縣城,有人不吃肉是因為減肥,有人不吃肉是因為沒錢。網上河南農民工邢萬強的一句“沒事,反正晚上不幹活的時候,吃不吃飯都可以”,戳中多少人的淚點,道出了多少人的心酸。在“穿”的方面,在縣城大眾品牌諸如才子、海瀾之家等都已入住,高端品牌諸如迪柯尼、鄂爾多斯也有幾家。休閒品牌諸如班尼路、美特斯邦威等應有盡有,運動品牌諸如阿迪、耐克、李寧、安踏等也是各顯身手。沒有牌子的99元褲店也在吸引著人們進去瞅一瞅。但是從現在的發展趨勢來看,實體店都不是很景氣,也不像大城市那樣狂甩賣狂打折。我們應該感謝馬雲,有了淘寶,網上購物已成為當下的一種生活方式了。因為網購,你能想到的快遞公司在縣城也是都有了。在縣城,商場不大,但有好幾家,大都賣的是不知名的品牌。有點名氣的牌子,都在街邊開著專賣店。在縣城,普通人的衣服買在網上和縣城,有時幾年才買一次;有錢人的衣服買在網上和省城,卻一年買N多次,這就是階層。

當下縣城最現實、最客觀的寫照,縣城裡面的人讀來更感親切

有人說,高鐵的開通拉近了城與城之間的距離。我覺得,這趟快速的列車也在改變著人們的心理。以前在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東西,現在越來越多的小縣城也可以擁有。比如說電影院、咖啡店、健身房、瑜伽館、泳泳館等,這種服務型的消費在縣城也逐漸生根發芽。這兩年在縣城,從經濟方面來講,沒有可以促進經濟增長的企業或工廠,人口密度小,經濟發展緩慢,消費市場與其應有實際價值不符,導致高消費者不在縣城消費,低消費者持續消費於低端市場,中間消費市場的可持續性低,也就是買賣難做。但是從長遠來看,隨著交通工具的升級、人口流動速度和數量的加快、加大,家庭財力的提升等等,這些都在促進縣城跟上大城市的發展步伐。

五、縣城建設方面

縣城是縣域發展的核心載體,承載著縣域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的主要任務,也是引入外部發展資源主要入口和縣域發展形象的重要標誌。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農民湧入縣城,縣城的框架也在不斷的拉大。縣城的建設看似是有規劃的,卻又是無規可依的。功能區塊劃分、建築風貌、綠化設計、城市色彩、夜景燈光照明、公共服務配套等在規劃中規劃,在雜亂中亂抓。

當下縣城最現實、最客觀的寫照,縣城裡面的人讀來更感親切

人們關心的只是自己切身利益,誰去考慮宏觀和大局?因為無指引,所以無秩序,無秩序的亂拆亂建造就了縣城建設的風貌迥異、七拐八扭和寬窄不一。最終,人人拿起手指指責的都是別人,唯一的不是自己。比如說縣城沒有自己的建築風貌。縣城並不大,開車十分鐘能從城的一頭走到另一頭。但是就這十分鐘的路程,你可以見到風格迥異的各類建築。有複製大城市的高檔樓盤在瀰漫著現代化氣息,有破爛的磚瓦房在賣著老味道羊雜碎,有三層貼著白色瓷磚的小樓房在開著蒙娜麗莎婚紗攝影,有二十一層的高樓在開著國際大酒店。比如說縣城人有較嚴重的門面房意識。城裡有門面房,一輩子都不慌。前幾年,經濟好的時候,新開拓一條街道,政府和當地居民因為拆遷問題進行的是耗時耗力耗財的拉鋸戰。人們都想有門面房,恨不得把門面房修建在道路的中間,留給城市的公共區域少的可憐。隨著車輛的日益增多,無地可停車的弊病凸顯。比如說縣城人有情有獨鍾的獨院情節。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在縣城擁有一套二層小獨院,是眾多人的追求。因為這種追求,在街道兩側20米以外大都是緊挨著的獨院二層樓房或平房。高低不平,左右不一,巷道狹窄。這種居住環境因為停車的問題已逐漸攆不上生活的腳步了。

當下縣城最現實、最客觀的寫照,縣城裡面的人讀來更感親切

縣城建設能否跟上時代的步伐,在我看來,就是理念問題。我們應從縣城發展的基本規律入手,科學謀劃縣域空間城鎮化進程,提升縣城公共服務水平。我們應充分研判城鎮發展規律和區域佈局規律,充分估計人口狀況、發展潛力、經濟發展水平、現有城鎮體系格局等方面的情況,建設有高質量生活品質的縣城。我們要劃定縣城擴建邊界和不可建設區,摒棄無序建設。政府高瞻遠矚的科學規劃、統一風貌、劃定功能區塊、有效管治,縣城的居民積極配合、緊跟步調、提升服務水平,共同打造有地域特色的縣城。這種理念,不僅執政者要有,生活在縣城的人們更要有。到不了的地方叫遠方,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是家鄉。生活在縣城的人,縣城就是家鄉。我們要為子孫後代著想。

六、人才及就業方面

所有經濟增長模型都離不開勞動力、資本和技術這幾個要素。其中人口的增減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應勞動力的增減,並且知識、技術及資本是會隨著人(尤其是人才)流動而流動的。所以縣城的興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吸引足夠多的年輕人。

當下縣城最現實、最客觀的寫照,縣城裡面的人讀來更感親切

我們這一代人(80後、90後),應該說趕上了中國城市化進程最激烈的一個時代。這是時代的大背景,就像我們的父輩趕上了改革開放,我們祖輩趕上了文化大革命是一樣的。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痛苦,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心酸,所以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能與人言無二三。資源向城市集中,人口也自然向城市聚攏。縣城的年輕人,特別是上大學的年輕人,迴流率很低。回來的大部分是二本三本及專科,211及985的基本不會回來。目前國內的現狀是人才過於集中化,最有能力的一批人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差一點的二線,再差的三線,等到了四線五線城市或鄉村人才就很少了。如果不是高房價進行絆腳,許多大城市發生的搶人大戰,會像吸血一樣逐漸吸空縣城。許多年輕人不願意來到縣城或者縣城的年輕人不願意回來,一者是因為縣城缺乏發展前景的產業,就業崗位匱乏以及單一,發展空間小;二者是因為相對於大城市較為公平的競爭機制,縣城的人情社會氛圍和鄉土規則,讓一些回到縣城生活的人,立馬產生逃離的衝動。能留下來的,大都是以行政、事業單位和國企為主要群體了。

在縣城,只有官場,沒有職場。在縣城,你真正能體會到學非所用,你所學的專業和從事的工作風馬牛不相及。在縣城,工作大可分為行政、事業、國有企業、自由職業等四個類別。其中最體面的無非就是在行政單位上班了,別人問你在哪高就時,回答底氣最十足的就是某辦某局了。隨著機構改革人員編制的限制,行政事業單位招人“逢進必考”。在許多人眼裡,大中專生畢業就意味著待業、失業。所以,在縣城擁有一個“鐵飯碗”是大多人的夢想和追求,即使是一個公益性崗位,也會有人托起關係花著大價錢擠破腦袋去爭取。神木月薪2500元招聘研究生作為協管員引起的熱議,不就著實反映了縣城的這種就業取向麼?神木招聘事件不是反映了縣城的人才濟濟,而是反映了從事縣城其他行業的人才匱乏。神木所要招的研究生,只是戶籍和檔案留在了神木,人未必現在留在神木做貢獻。在縣城,體制內的人才多,體制外的人才少;傳統型的人才多,高新技術的人才少,懂經營、善管理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少。在縣城,當最優秀的人才把人生最好的年華留在體制內,卻因無背景晉升無望而弄得幹勁和志氣全無,每天對著電腦喝茶玩手機時,過著徐庶在曹營的生活。我想,這個縣城是沒有活力的。

當下縣城最現實、最客觀的寫照,縣城裡面的人讀來更感親切

在縣城,當我們摒棄“跳出農門就從政”的思想時,當我們樹立公務員就是一份職業時,當我們憑著自己的真才實學、勤奮刻苦能夠在社會上創業養家餬口時,當我們擁有自己的特色產業持續發力時,當我們能夠提供足夠多的工作崗位時,我想,會吸引一大批年輕人才。而人才的聚集又會促進這種產業的發展,良性循環。那麼,縣城會越來越好。但是,如果縣城缺乏有發展前景的產業,只是依賴於資源,隨著資源的枯竭和產業的單一,無法吸引足夠多的人才。那麼,等待這個縣城的就只有慢慢的衰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