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為文莫要“作”

成 文

最近,我在審改本單位的材料時,發現有一種不好的現象——“作”。

所謂“作”,是“做作”一詞的縮略詞,本義是指故意做出某種不自然的表情、架勢和腔調。

我所說的“作”,特指寫作中的過度包裝,是形式主義文風的典型病症,與其本義有相通之處,又不完全一樣。為了說明問題,這裡我先擺事實,再講道理。請看這麼幾個文稿實例——

【例1】

打造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升級版”

為決戰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一、強化決戰脫貧攻堅組織保證,必須打造落實責任“升級版”,在壓實脫貧攻堅政治責任上狠下功夫

二、強化決戰脫貧攻堅組織保證,必須打造基層組織建設“升級版”,在築牢脫貧攻堅戰鬥堡壘上狠下功夫

三、強化決戰脫貧攻堅組織保證,必須打造隊伍建設“升級版”,在確保盡銳出戰上狠下功夫

四、強化決戰脫貧攻堅組織保證,必須打造建章立制“升級版”,在破解脫貧長期性問題上狠下功夫

五、強化決戰脫貧攻堅組織保證,必須打造樹牢導向“升級版”,在凝聚脫貧攻堅正能量上狠下功夫

六、強化決戰脫貧攻堅組織保證,必須打造統籌兼顧“升級版”,在消除疫情影響上狠下功夫

這是一篇談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理論文章,需要結合過去的實踐經驗和工作成效來談,談出下一步的思路措施。起草者考慮到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已經抓了多年,很多“抓法”無需換頻道,但又要繼續抓,想來想去,想到了“升級版”這麼個概念,作為文眼也是題眼。

文章也好,標題也好,有眼則活。應該說,起草者使用文眼題眼來提亮文章,想法是好的,但並沒有想清楚,導致所畫的“眼睛”大而無神,不能把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工作要領靈動且傳神地反映出來。提綱中的一級標題冗長且不說,6個“升級版”多數立不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硬生生地“造”出來的。這樣的“硬造”,就是一種“作”(我的用詞也許有些尖銳,但屬於“愛之深、責之切”,而且對事不對人,請勿對號入座)。

下面這個提綱,是我就同一主題重新擬製的,同樣運用了“文眼+題眼”的技巧,但用得比較自然、貼切。

抓黨建促脫貧攻堅要

“抓”在實處細處、“促”出動力活力

一、抓責任落實,促任務落實

二、抓隊伍建設,促擔當作為

三、抓堡壘打造,促作用發揮

四、抓集體經濟,促共同富裕

五、抓制度完善,促長遠發展

這個提綱,無論大標題還是小標題,都緊扣在“抓”和“促”兩字上,把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抓什麼、怎麼抓”“促什麼、如何促”回答得很清楚。儘管標題是對仗式的,但很自然,沒有什麼斧鑿的痕跡。

再看第二個例子,這是一篇學習貫徹上級會議精神的署名文章,談的是在工作中如何立制用制。

【例2】

堅持在精準制定、嚴格落實制度中

推進××工作

自覺對標對錶,紮緊制度之“籠”。

圍繞中心大局,固守創新之“道”。

聚焦短板弱項,找準破題之“匙”。

完善工作機制,增強執行之“力”。

強化內部管理,提升治理之“效”。

乍一看,這組小標題很漂亮——對仗工整,每個標題中都用了一個字作“眼”,文字簡潔,顧盼生輝。

從形式上、文字上看,這組小標題應屬上乘之作,每個詞、每個字都是精準的,文稿起草者下了大功夫,很不容易。

但是,仔細琢磨起來,多數標題也立不住,前半句和後半句之間連不上,缺乏嚴密的邏輯關係。比如,“對標對錶”的目的是把準方向、校正偏差,和“紮緊制度之‘籠’”沒有必然關係。當然,上面把制度籠子紮緊了,下面跟著紮緊,這也是一種對標對錶,但並非所有的制度都是約束性制度,都需要從緊。

又如,“圍繞中心大局”是工作之道,但並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創新之‘道’”。再如,“聚焦短板弱項”有助於找準突破之口,但並不能“找準破題之‘匙’”。解決問題的金鑰匙是理論思維,是工作規律。

我在審改這篇稿子的時候,基本上是推倒重來。下面是我重新擬製的小標題:

對標對錶開展“制度體檢”,及時進行查缺補漏。

突出高標準、嚴要求和可行性,著力提高制度制定質量。

牢牢牽住責任制這個“牛鼻子”,切實增強制度執行力。

這幾個小標題並不算漂亮,但與原稿相比,顯得自然了許多,也內斂了許多、穩重了許多。無論寫文章還是制標題,“準”是第一位的,“穩”是第二位的。在“準”和“穩”的基礎上,能夠寫得“活”一些、“亮”一些,當然更好。但是,如果形式上的“好看”與觀點的“準”和“穩”有衝突,寧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唐·李白《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例3】

一、新起點要有新面貌

第一,要感恩奮進

第二,要整好樣子

第三,要刷新自己

這組標題,出自我和同事起草的一篇領導講話稿,講話的對象是新調入、新轉隸、新提拔、新換崗的同志,主要內容是對他們提出希望。

第二個二級標題及所帶出的內容,想表達的意思是希望“新人”注重個人形象,使其言行舉止以及所反映出來的內在品質與人們心目中的職業形象高度契合。這個立意非常符合講話的主題,也非常適合講話的對象,但起草者在“操刀”時,為了小標題的工整對仗,硬湊出“整好樣子”這麼一句,不好理解,也不夠準確,有“以詞害意”之嫌。我在修改的時候,直接換為一句“大白話”,並把這個小標題的順序由第二點調整到第三點。

一、新起點要有新面貌

第一,要感恩奮進

第二,要刷新自己

第三,要有××幹部的樣子

“刷新自己”,主要是內在的修煉,強調的是專業知識、專業素養的提升;“要有××幹部的樣子”,這是由內而外的,強調的是作風表現和形象塑造。這樣調整順序之後,邏輯更加嚴密。

“作”,最大的特點、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不自然。在我看來,“不自然”有3種情形:

第一種是做不到自然。從小孩子學走路,到我們學習任何技能,沒有學到家、動作不到位的時候都是這樣。很多年輕同志寫材料,也是這樣。這種不自然,其實是一種生澀感,應該給予理解和寬容。

第二種是自以為自然,實際上不自然。說白了,就是自我感覺良好。東施效顰大概就是這樣。“效顰”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體現了對美的追求。但美有很多種,西施有西施嬌柔的美、病態的美,東施也可以有自己樸素的美、健康的美、自然的美,何必去刻意模仿西施呢?邯鄲學步也是這樣。已是“大人”的燕國少年,為了模仿趙國邯鄲的人走路,而把自己的本領給丟掉了,這和小孩子學走路沒學好是兩回事兒。我能理解初學寫作者的生澀,但不希望寫手們像東施、邯鄲那樣去“作”。

第三種是自己挺自然,卻讓別人感到不自然。俗話說:“見到秀才說書,見到屠夫說豬。”你跟屠夫說書,自己說得再自然,屠夫也會不自然地拘謹起來。上面第二個例子中的小標題,特別是後半句中“紮緊制度之‘籠’”“固守創新之‘道’”這類表述,用在理論文章中是比較合適的,但如果用在講話稿中,就有故意掉書袋子之嫌,就會讓聽眾覺得不自然,這就和幹部下農村的時候,像坐在主席臺上一樣西裝革履差不多。

除了故意擺譜、裝腔作勢,“作”在機關文稿寫作中的具體表現,還有虛情假意、無病呻吟,穿衣戴帽、華而不實,故作高深、雲遮霧繞,故弄玄虛、套路太多,等等。

李瑞環同志曾送給身邊的工作人員一副對聯:行文簡淺顯,做事誠平恆。我理解,這副對聯的含義,就是寫文章要力求結構簡練、語言通俗、觀點鮮明,讓人一看就明白;做事要誠心誠意、放平身段、抱定恆心,這樣才靠譜。

我們常說,文如其人。從一定意義上說,李瑞環同志送出的這副對聯,就是在告誡我們:

為人不要“作”,為文也不要“作”。

獲取更多資料請關注:“學習新風尚”公眾號


為人為文莫要“作”


為人為文莫要“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