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你们为什么反感游戏?

肖有钱5555


我看了这么多回答,都没说到重点。

真正的原因是家长无能,没能力管好自己的孩子,导致没能力解决孩子的网瘾,最后没能力承受后果,就甩锅给游戏。

其次是孩子无能,可能是基因问题 ,毕竟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嘛。

对于反驳父母玩游戏怎么怎么有出路的那些网瘾少年,我也是很鄙视的,因为和他们家长一样是废物,废物相争,胜负不分。

但有些孩子就算沉迷游戏,过一段时间能自己走出沉迷,未来是属于这批人的,所以财富和能力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就是原因。龙凤永远是龙凤,老鼠永远是老鼠!

网瘾少年好比是一条咸鱼,家长想让咸鱼翻身,可咸鱼翻身永远是一条咸鱼,只有咸鱼自己想去越龙门才能成为龙!但大部分网瘾咸鱼自己也不会醒悟,咸鱼家长也永远会是徒劳的!


年兽回来吃人了


谢谢,我来给大家回答,

主要原因还是有“代沟”

1.80年代初期,我爷爷当年看到我爸看《三国演义》就会揍他一顿!认为这是闲书!看些封建思想的糟粕!

2.90年代初期,老师们天天宣传:某某同学回家从不看动画片!回家就是埋头写作业,不写完不吃饭!家长也很赞同

这个观点!

当时的社会舆论,小学生看动画片,是有罪的!是堕落的表现!

3.2000年以后,电子海洛因的概念被创造出来,游戏更被视为洪水猛兽。

现在小学生看动画片已经没人说了吧?只是有些家长禁止玩游戏罢了。

这些事其实也正常,人是一种经验动物。

4.社会由无数人的代代相传的经验组合而成,漫长的封建王朝时代,成百上千年里,社会习俗几乎没有变化。老人把

生存经验一代代传授下去。

只不过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太快了!

每10年一个跨越式发展!家长对没见过的东西,当然有本能的抵触。国外也这样,嬉皮士,嘻哈音乐,电子游戏,

刚流行时,也被老一代抨击为堕落。

等80后这一代慢慢掌握了社会资源和话语权,游戏的环境自然就好多了。

只不过,到时候我们又看不惯00后们的其它行为了。。。。。。

(哈哈,你感觉你现在有没有看不懂的00后的一些习惯呢?)





张针人聊养生


10岁女孩玩耍时用一把电锯把5岁妹妹的脸给锯了,人们不去问为何小孩能接触到电锯,而是认为事故原因是小女孩看《熊出没》模仿里面的光头强,都TM赖无良动画片净播些不该看的东西。

10岁男孩把邻居家7岁和4岁的两个孩子绑在树上点火烤,导致两人烧伤,人们不去问为何10岁了还不懂用火烤人有多危险,而是认为这都是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烤羊的过程,制作方还被告上法庭,被法庭判决赔偿将近4万块。

同样,有12岁网瘾少年为打游戏几天不回家的,有13岁网瘾少年为打游戏偷钱充值的,有15岁网瘾少年为打游戏拦路勒索打架的……人们认为孩子是无辜的,家长是无奈的,都TM是游戏的锅,都TM赖游戏,是游戏毁了孩子的前途和青春。

媒体报道所谓网瘾少年事件的时候,总会说一句类似“一个阳光少年就因为XX游戏而走上了XX的道路”的话。我特想问问不负责任的记者,你真的确定故事主人公以前是个”阳光少年“么?能做出为了上网偷钱抢劫的事的,有的父母脾气暴躁打骂孩子,有的父母外出打工由祖辈抚养,有的家庭不和经常吵架……不是家长管教力度不合适,就是在恶劣环境下养成了叛逆狭隘的性格,又有几个家庭和谐美满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为人开朗健康向上的孩子堕落成网瘾少年了?你真以为他们在网吧喝汽水吃泡面睡桌子上一连好几天,睁着发红的眼睛机械地点鼠标是因为游戏太好玩?别开玩笑了,那样的游戏体验恐怕已经没多少乐趣可言,他们只是在通过游戏逃避现实生活,他们知道一旦离开网吧就只能回到不愿面对的现实中去,只能在虚拟世界做英雄当大哥。那是什么使他如此厌恶他的现实生活,以至于宁肯躲在网吧过这种生活也不肯回去?恐怕自己有责任,家长有责任,学校乃至社会或许也有责任,却很难怪到游戏公司头上。

沉迷游戏的群体除了媒体喜欢报道的16岁以下阳光少年以外,大学生也是重要部分。对于这部分人,我同样认为主要责任不在游戏。他们从高中上来,一下子没了外部的压力和明确的目标,拥有了自主权和自由,有的因为迷茫困惑不知道做什么而开始打游戏,有的因为周围人都在没日没夜打游戏而跟着打。之所以一没人管就开始放纵堕落,恐怕还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孩子缺乏自主性和自控能力,家长也没引导过孩子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至于为什么好多大学的环境都是这样乌烟瘴气地打游戏,那就是学校和社会的问题了。

当然,更多的人仅仅是喜欢打游戏,还没到成瘾的地步,可是家长们也不肯因此放过游戏——

“我们家孩子可聪明了,小学一年级就会背唐诗,每次考试都双百,就是因为上了初中打游戏,单词也背不过了,考试也拿不了满分了。要不是因为打游戏,肯定能考上清华北大,将来当大官挣大钱。这么好的孩子,就让游戏给耽误了,丧尽天良的游戏公司啊!”

俗话说孩子是自家的好,可是望子成龙也要遵循基本法啊,您家孩子天赋足够么?您的管教和培养到位么?一见成绩不好,就把所有过错推到游戏身上,这样推卸责任合适么?说什么如果不是玩游戏孩子肯定能考上好大学云云,我只能说这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推脱,为孩子的懒惰推脱。即使游戏确实好玩,也要想想为什么孩子没有足够的自控力。不是说控制自己一点游戏不玩,而是在休闲娱乐和学习工作之间找到平衡。

大人们没看过《最后生还者》里乔尔为拯救艾莉做出的抉择,没读过《魔兽世界》里提里奥写给泰兰的信,没见过《上古卷轴5》里天际省恢弘的历史和动人的传说,没听《巫师3》里普希拉唱的The Wolven Storm,这些报纸上电视上也都从来没有。报纸上电视上只有哪里的小孩又模仿动画片闯祸了,哪里的阳光少年又被万恶的游戏毁了。他们不知道游戏可以创造一个世界,可以成为一件艺术品,可以讲述美好的故事,他们只知道游戏能圈钱,能让人上瘾,能毁人前途。

当然,人们玩的游戏并不都是《最后生还者》这种有深度有内涵的,还有好多看上去没什么内涵的,家长们问,你玩这些有什么用呢?我一直不能理解,既然是玩为什么非要有用呢?也许游戏不能让你某方面能力得到增长,但你得到了愉悦和放松,在现实生活中遥不可及的体验都能通过游戏得到满足,这本身就体现了游戏的价值。Work hard,play hard,只要能规划好时间,在娱乐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做一点只让自己放松没有其他意义的事?

事实上,选择玩游戏的人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因为游戏好玩,自己实在想玩,不过再好玩的游戏提供的多巴胺,也到不了让人欲罢不能的地步,跟毒品差的不只一个数量级,居然也有幸被誉为“电子海洛因”;另一种是自己无聊或者不愿意做应该做的事(比如题目太难不想做、论文写不下去等等),从而选择先打盘游戏杀时间,事实上他们只是需要一样东西来kill time,选择了游戏来做这项任务而已。

讽刺的是,像《最后生还者》这种有内涵的游戏,它的玩家大部分是前一种,他们热爱自己玩的游戏,他们玩游戏是真的觉得游戏做得好,对游戏质量的要求很高。而被诟病最多的国产页游手游的玩家中,更多的却是后一种出于无聊打发时间的玩家,甚至他们自己都不觉得这些游戏好玩,自己都会骂游戏垃圾;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游戏做得这么垃圾,为什么他们还是会玩?是游戏太有诱惑力吸引了他们,还是他们不想做正事选择了游戏?

游戏环境要净化,媒体也是很重要的一环。真心希望报纸娱乐版块在报道好莱坞大片和格莱美奖之余,能够抽出一小块地方讲讲TGA(The Game Award的缩写,一个游戏奖项的名字,并非是GTA的误写),讲讲优秀的游戏。另一方面,大人们也应该明白发生上面那些事情,最主要责任永远在当事人自己及其家庭;多从自己和孩子身上找原因,才有可能帮助孩子取得进步解决问题;老是让动画片和游戏背锅,盼着什么时候这些游戏公司都倒闭了自己的孩子就能真正爱上学习,这辈子都悬能盼到那一天。



书荒者也


大家好,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我不是家长,我还没到那个时间段。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家长都是如何表态,如何对孩子沉迷游戏作出的发言吧!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一旦有时间、条件,不少孩子们就对着电脑、捧着手机玩得不亦乐乎。对此,家长有家长的担忧,孩子有孩子的理由。到底该咋看?本版联合本报中央厨房碰碰词儿工作室,推出“网络游戏防沉迷”系列报道,聊聊青少年和网络、网游的那些事儿。

家长为啥不让玩

耽误学习成绩

影响身体健康

“要想毁了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当问到手机游戏对孩子的影响时,金阿姨一脸愤懑,又显得无奈。

金阿姨的女儿小琳正上初中,尽管小升初成绩不错,但她对游戏的沉迷令金阿姨十分忧心。小琳爱玩游戏,到了可以不吃饭不睡觉的程度,有时候还会趁半夜家里人都睡了的时候,偷偷爬起来玩手机。

“玩游戏特别影响学习。她不玩游戏的时候大概在班里排10多名,沉迷游戏的时候就得下降20多名。”提到小琳忽高忽低的学习成绩,金阿姨很是头疼。

影响孩子身体健康,也是家长反感网络游戏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在玩了游戏之后,视力情况比之前糟糕很多。“正常学习、正常用眼,根本不可能这样。就这两年没怎么管他,他近视已经500多度了。”家长王先生懊恼地说,“他们班学霸,也刚200度。他少考那300分,倒是在眼睛上给我找回来了!”

张阿姨家的高中生小睿,每天玩游戏都要玩到半夜一两点钟。“你看他天天熬夜,满脸青春痘,还影响身体发育。1米8的个子,刚120斤,佝偻着身子,像个老头儿一样,一点青少年的朝气都没有。”说到这里,张阿姨叹了口气,“你说哪怕他爱打篮球也行啊,就算不学习,好歹能有个好身体。偏偏喜欢打游戏!”

这些年,为了让小睿戒掉游戏,张阿姨没少花心思,母子二人好一番斗智斗勇。怕小睿上网玩游戏,家里早就断了网,可是张阿姨回家一摸电脑显示器,还是热的。后来才知道,原来还有单机游戏这种玩法,于是张阿姨接受了同事的建议,每天上班都把显示器的连接线拔下来带走,以为能一劳永逸了。

“后来发现,他身上有烟味儿,可是我们家里没人抽烟啊。”跟其他家长交流之后,张阿姨才知道,原来是网吧的烟味儿。“他打游戏这事,就够我上火的了。这下又去网吧,那个环境多乱啊,学坏了可怎么办?”为了不让小睿去网吧,张阿姨决定对小睿严加看管,却引起了小睿的逆反心理,“我俩这几年吵的所有架,几乎都是因为他打游戏。”

无独有偶,胡女士也表示,她11岁的弟弟平时性情非常温和,从来不会和同学吵架。但如果玩游戏的时候被打断,就会很暴躁。“有时会说出一些比较暴力的话,然后会拿着他的玩具枪,模拟游戏里的场景射击。”

孩子为啥非得玩

为社交和放松

图荣誉和满足

家长们如此反感的游戏,孩子们却为何这么喜欢呢?

小帅今年上初二,周围的同学都在玩几款热门手机游戏。相较以往的单机手游,这些网络手游更注重好友之间的互动。一下课,小伙伴们经常就聚在一起讨论游戏。

“如果你不去了解一下这些游戏的话,周围人聊天你插不上嘴,其实挺尴尬的。”小帅说,刚开始玩游戏的动机,就是不想被同学们叫“书呆子”。小帅的想法,其实也代表了很多孩子——其实没那么喜欢玩,但是迫于社交压力,得去了解一下。

“你们那个时代的娱乐是打纸牌,我们这个时代就是打游戏。同样是娱乐,为什么你能打牌,我就不能打游戏啊?”今年刚升入高中的小强,对父亲限制自己打游戏的行为十分不理解。小强认为,游戏不过是一种放松方式,不必妖魔化。

小强还希望,家长能相信他已经有足够的自制力,去控制游戏时间,并不会耽于游戏荒废学业。反而是和家长的反复掰扯,更浪费时间和精力。“我都不觉得学业压力有多大,倒是我爸妈搞的这些幺蛾子,让我压力更大。”只要聊起跟游戏相关的话题,小强就觉得自己和父母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学习成绩一般,戴着厚厚眼镜的高二学生小钰,在人群里看起来毫不起眼。其实,她却是某游戏“全服第三公会”的会长。

“论操作和意识,他们都得服我。在这个游戏里,我还是比较有话语权的吧。”小钰扶了扶眼镜,稚气的脸上带着藏不住的自豪。为了维持公会的排名,小钰平均每天要在游戏上花7个小时左右。游戏,能带给她现实生活所不能提供的荣誉感和满足感,这是她玩这款游戏3年之久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到底该咋办

封堵不如引导

鼓励社会实践

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社会各界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例如:游戏公司核实用户身份、推出防沉迷系统,网吧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等。

对此,高中生小玉却不以为然:“你要是好好学习的话,就不会玩这个游戏了;你要是不好好学习的话,就算你不玩游戏,也会干别的。”在小玉看来,粗暴地制止,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对于沉迷游戏的学生来说,游戏的刺激太强了。而社会、学校的交往和学习,如果无法提供对等的刺激,自然对他们不具有吸引力。”已有10年教龄的米老师说,如果学校为孩子提供参与校园生活的成功体验,家长给予孩子关心陪伴及一些积极的刺激,比如:旅游、打球、唱歌、画画等有趣味的活动,就更容易把孩子的注意力从网络世界拽回到现实生活。

对此,北京市呼家楼中心小学校长马骏深有同感。她认为,与其封堵,不如正面引导,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与现实社会发生联系。“10年来,我们寒暑假从不给孩子留大量的作业。我们的作业,都是实践、体验项目,而且是家庭亲子项目,引导家长陪伴孩子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学校总结归纳出了PDC理念。这是英文project(项目)drive(驱动)create(生成)的简写,强调通过项目驱动方式,达成育人目标。”马骏解释说,“这样的理念,就是希望学生从课堂走进生活,重在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以致用;希望学生从学校走进社会,重在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比如,为了让垃圾“华丽变身”,“垃圾去哪儿”项目组的同学们为垃圾设计出了多种出路:制作创意垃圾桶,用破铜烂铁做乐器、做饰品,转化成再生纸、酵素……还有的项目组,研究汽车咋安家,旨在解决停车难问题;或开办超市,了解商业运行逻辑等。通过这些实践项目的引导,同学们便很难沉迷于游戏。

马骏还表示,现在的孩子都是网络原住民,防沉迷不能因噎废食、把他们与互联网的联系彻底屏蔽。“我们正在共同做一个项目——‘互联网+我的阅读之旅’,引导孩子们更多地发布阅读任务,展示学习成果、创作文学作品,同时可以建立书友圈、交朋友。通过这些,来提升孩子们的阅读素养、人文素养。”她说,“网络并不都是风险,它还可以让孩子们学到很多东西。”

其实网络有好处,也有坏处。但是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根本一点好处都没有,这就是我个人的看法。







我是大皓


不知题主所说的游戏是指哪类型游戏。在这暂时把题主意思理解为“家长为什么反感孩子们所玩的手机游戏”

家长们为什么反感游戏?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是“家长”。

作为家长总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好视力,有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平时多打打球,多跑跑步……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但是手机游戏可以轻松打破这希望。

作为家长总盼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成龙成凤,有个美好前程,衣食无忧,财务自由。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以达到光宗耀祖之目的。而手机游戏总会让这盼望充满变数。

作为家长总祈望自己的孩子有个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性格,活泼且阳光,遇事稳重不浮躁,耐心对人不烦躁。而手机游戏总在不留意间一点一点地消磨孩子们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性格

……

孩子们可能总是不解家长为何总是反感手机游戏。其实这是出于家长对生活的经验,出于对社会事物的感知,出于对子女深沉的爱。而很多孩子对这些却是一无所知。


经典老歌8090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这句话应该是:家长们,你们为什么反感孩子玩游戏!

面对成长期懵懂的孩子,天天捧着手机,比他亲爹亲妈还亲,看着成为手机控的孩子,家长们天天忧心忡忡,束手无策,欲哭无泪!

是什么让孩子成为手机控的,90%的原因是手机里的游戏,它就是狐狸精,罪魁祸首!是它勾走了孩子们的魂魄,让孩子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游戏正在毁掉没有自控力,也没有家长约束的一代小孩!

游戏成为了家长们的众矢之的,意欲毁之而后快!但面对铺天盖地、层出不穷的游戏,家长们虽恨久入骨,却又无能为力。

路在那里?

1.放下手机,陪伴学习。许多家长都是游戏迷,成天抱着手机玩不停,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家长自己得垂范示教,放下游戏,尤其里孩子在家学习期间,可以陪他看书,看电视,做家务或完成手里的工作。

2.放管结合。手机是信息社会的智能标配,更不是洪水猛兽,家长和孩子都要学会与手机和谐共处。

双方约定孩子每天总共几十分钟的手机时间,及浏览的禁止内容,到点一律强制执行!违规应有处罚。

3.平时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与苦衷,增加双方的理解与信任,和睦亲子关系。强制为下,攻心为上!





思路生活


您好,做个假设。

现在国家突然发布禁令:以后不许看书了!你肯定觉得不可思议,不可理喻。

现在国家突然发布禁令:以后不许看电影了!你肯定觉得,费解,可惜,那么多好电影我都没法看了。

现在国家突然发布禁令:以后不许看电视剧了!

你可能心想:国产剧不看就算了,英美日韩剧也不能看了?

现在国家突然发布禁令:以后不许玩游戏了!

你可能开始动摇:虽然小部分游戏挺有意思的,但好像害人的游戏也有很多?

现在国家突然发布禁令:以后不许玩王者荣耀了!

你应该松了口气:算了,虽然不能玩王者荣耀了,但我还可以玩别的嘛。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态度变化的根源是什么?根源在于,这些事物被污名化的程度存在明显差别。

书中明显也存在一些垃圾比如黄书,但教育和舆论使你认为书乃圣物,不容质疑。

电影是美好的大众艺术形式,尽管你有时也会被某部烂片恶心的够呛,但那几乎不会是谈到「电影」时你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

电视剧好像更加大众一些。由于历史上存在过对电视这种媒介的口诛笔伐,所以很多电视剧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扣上了肥皂剧的高帽,这使得很多人心中,电视剧似乎不如电影纯粹。

游戏,那就不要提了,玩物丧志啊。

王者荣耀?害人的东西!

当然,我的举例是有瑕疵的,因为「王者荣耀」属于「游戏」,和其他分类无法形成并列。但我把王者荣耀置于最下方,只是想进一步阐释被污名化程度的递进关系,所以用到了王者荣耀这个例子,一如当年的魔兽世界。

我只是为了说明一点:只要你被成功污名化,那就和你这个事物本身是什么,承载了什么内容并能对人产生什么作用都没有关系,你只能接受戴高帽的命运。

尽管游戏可以构造一个繁复绚丽的架空世界,可以讲述一段撼人心脾的史诗故事,可以塑造多位终生难忘的复杂角色,也可以创作多种奇思妙想的天才玩法。

尽管游戏可以陪你度过孤单的漫漫长夜,可以给你世界另一端玩家的亲切陪伴,可以让你撑过悲伤和抑郁的折磨,也能教会你至真至善的人生哲理。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游戏,而且是已经被成功污名化,并且被污名化严重的游戏。

不是有些家长理解不了,而是相当一部分家长不喜欢。本身无缘理解游戏,也从未接触过真正的好游戏。就像实际上,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也并没有接触到好的书、电影、电视剧一样。

要命的是,这种事情是会传染和遗传的。如果你没有真切体验过一样事物的好,你怎么能影响你的身边人乃至下一代正确看待和理解这样事物呢?

当你因为上一代的时代背景顺理成章的觉得游戏误国,你自然而然的会管制乃至禁止你的下一代游戏。

所以,也许在未来,我们的后代也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不是家长不喜欢,而是家长的家长不喜欢




K总


基本所有家长都挺反感游戏的,这个是普遍现象,就怕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像80\\90后的年轻家长还好一些,不是那么反感,年轻的家长有可能就是一个游戏迷。

为什么大多数家长都非常反感呢?首先我们必须正视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父母关注你的学习成绩绝对要大于你的游戏技术。就怕因为玩游戏而影响学习。孩子本身的自控力无法保证,怕玩游戏上瘾沉迷其中,影响学习。另一方面玩游戏时间长了会使眼睛疲劳,久而久之会对视力有所影响。对于上了岁数的家长,他们接触互联网不多,接触到的游戏也不多,他们所看到的往往是玩着游戏的我们学习退步了,因此相比控制我们玩游戏的时间,他们更倾向于一刀切,严令禁止。

其实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小孩的成绩不好跟玩游戏没有直接的关系,比方说有些成绩差的孩子,即使他不玩电子游戏,学习也好不到哪去。如果是贪玩的孩子,就是不玩游戏,也有可能去玩别的东西。我们应该教导孩子处理好玩游戏和学习的时间,这样让他们从小合理的规划自己的生活和时间。其实有些休闲游戏也是非常益脑的,现在有很多策略类游戏,可以很好的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些游戏对孩子还是有益的。孩子之所以沉迷游戏影响学习,就是因为家长欠缺“输出”能力,不知道如何分辨游戏作品的好坏,也不知道孩子适合何种游戏类型。

而随着一代又一代“游戏少年”逐渐成长为具有游戏素养的父母之后,相信游戏身上的原罪会逐渐消散。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如有不同看法,欢迎指正留言。








舍得手游


中国人普遍地接触电子游戏或参与至痴迷于电子游戏,应该是从八十年代中期风行在当时深圳特区的日本任天堂游戏开始的。

那个时代,很多青年人接触到这个游戏机不久后便进入疯狂痴迷的程度,很多家长去深圳也会通过不同的途径,为孩子弄到这款游戏机以表达自己的爱。可以说,从那时起至今,电子游戏经过数十年的更新换代,其发展趋势一浪高过一浪,为玩游戏而投入的80后,90后,00后几代人忘乎所以地奋不顾身,游戏行业超过了很多产业所能获得的超级利润,这种局面一直高烧不退。

人是需要学习,需要工作,需要有正常状态的生活的。可是纵观过去几十年,电子游戏对年轻年少一代的影响有多大呢?用上史无前例这个词去形容,是一点也不过份的。至于它毁了多少孩子的人生,毁了多少中国家庭,毁了多少家长,再用一个词去形容“无可计数",我觉得也说的过去。

电子游戏适当玩玩,以缓解下孩子的学习压力,年轻人的工作压力,也说得过去。可是明眼人一看便知,有几个孩子有自控能力?有几个孩子即便家长监督又能监督得了?我说没几个也应是大家都认同的。多数该子不接触不玩则己,玩则必上瘾必过度必不能自拔。因此,很多人说电子游戏就是毒品就是祸害也没有冤枉它。加上国际国内的不良开发商人,看中了这块长盛不衰的商机,利润和市场,更是从精神层面到广告宣传层面,不断地推波助澜,说什么可以开发孩子智力,帮助孩子成长的一大堆鬼话疯话,使得电子游戏害了一代又一代并继续作恶下去。

作为家长,我曾经也信过这类鬼话,好在我又一直对此保持了一种高度的警觉,又看到很多同事的孩子,身边的孩子被其深困不能自拔。因此,我在孩子六年级始便给立下条不能有任何通融的死规矩,凡发现或被人告知有任何一次去游戏厅玩电游的事,必得跪大路边一小时并绝食一天。别说我不会教育不人性,我们那代职场人都是独生子女,不能有任何的失败。失败了没人为你买单,要自己扛着所有的死活,我不能管别人怎样,但我输不起!输不起又可能拦不住的情况下,我必矫枉过正!

至今,孩子已经独立并有所成就,他跟我说,一直没玩过游戏,以前不敢,现在没时间,总的感觉是无聊。听后,我聊以自慰。

中国现在很多家长就是玩游戏长大的,游戏带给了他们什么祥的感受,带给了他们怎样的人生最清楚。所以他们为什么要反对,已经无需多说了。


Xiuxing369


青少年沉迷游戏,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人都捧着手机、电脑玩的不亦乐乎。对此,家长有家长的担忧,孩子有孩子的理由。今天人民日报联合中央厨房碰碰词儿工作室,推出了“网络游戏防沉迷”系列报道,聊聊青少年和网络、网游的那些事儿。

耽误学习成绩 影响身体健康

“要想毁了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当问到手机游戏对孩子的影响时,金阿姨一脸愤懑,又显得无奈。

金阿姨的女儿小琳正上初中,尽管小升初成绩不错,但她对游戏的沉迷令金阿姨十分忧心。小琳爱玩游戏,到了可以不吃饭不睡觉的程度,有时候还会趁半夜家里人都睡了的时候,偷偷爬起来玩手机。

“玩游戏特别影响学习。她不玩游戏的时候大概在班里排10多名,沉迷游戏的时候就得下降20多名。”提到小琳忽高忽低的学习成绩,金阿姨很是头疼。

影响孩子身体健康,也是家长反感网络游戏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在玩了游戏之后,视力情况比之前糟糕很多。“正常学习、正常用眼,根本不可能这样。就这两年没怎么管他,他近视已经500多度了。”家长王先生懊恼地说,“他们班学霸,也刚200度。他少考那300分,倒是在眼睛上给我找回来了!”

张阿姨家的高中生小睿,每天玩游戏都要玩到半夜一两点钟。“你看他天天熬夜,满脸青春痘,还影响身体发育。1米8的个子,刚120斤,佝偻着身子,像个老头儿一样,一点青少年的朝气都没有。”说到这里,张阿姨叹了口气,“你说哪怕他爱打篮球也行啊,就算不学习,好歹能有个好身体。偏偏喜欢打游戏!”

这些年,为了让小睿戒掉游戏,张阿姨没少花心思,母子二人好一番斗智斗勇。怕小睿上网玩游戏,家里早就断了网,可是张阿姨回家一摸电脑显示器,还是热的。后来才知道,原来还有单机游戏这种玩法,于是张阿姨接受了同事的建议,每天上班都把显示器的连接线拔下来带走,以为能一劳永逸了。

“后来发现,他身上有烟味儿,可是我们家里没人抽烟啊。”跟其他家长交流之后,张阿姨才知道,原来是网吧的烟味儿。“他打游戏这事,就够我上火的了。这下又去网吧,那个环境多乱啊,学坏了可怎么办?”为了不让小睿去网吧,张阿姨决定对小睿严加看管,却引起了小睿的逆反心理,“我俩这几年吵的所有架,几乎都是因为他打游戏。”

无独有偶,胡女士也表示,她11岁的弟弟平时性情非常温和,从来不会和同学吵架。但如果玩游戏的时候被打断,就会很暴躁。“有时会说出一些比较暴力的话,然后会拿着他的玩具枪,模拟游戏里的场景射击。”孩子为啥非得玩

为社交和放松 图荣誉和满足

家长们如此反感的游戏,孩子们却为何这么喜欢呢?

小帅今年上初二,周围的同学都在玩几款热门手机游戏。相较以往的单机手游,这些网络手游更注重好友之间的互动。一下课,小伙伴们经常就聚在一起讨论游戏。

“如果你不去了解一下这些游戏的话,周围人聊天你插不上嘴,其实挺尴尬的。”小帅说,刚开始玩游戏的动机,就是不想被同学们叫“书呆子”。小帅的想法,其实也代表了很多孩子——其实没那么喜欢玩,但是迫于社交压力,得去了解一下。

“你们那个时代的娱乐是打纸牌,我们这个时代就是打游戏。同样是娱乐,为什么你能打牌,我就不能打游戏啊?”今年刚升入高中的小强,对父亲限制自己打游戏的行为十分不理解。小强认为,游戏不过是一种放松方式,不必妖魔化。

小强还希望,家长能相信他已经有足够的自制力,去控制游戏时间,并不会耽于游戏荒废学业。反而是和家长的反复掰扯,更浪费时间和精力。“我都不觉得学业压力有多大,倒是我爸妈搞的这些幺蛾子,让我压力更大。”只要聊起跟游戏相关的话题,小强就觉得自己和父母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学习成绩一般,戴着厚厚眼镜的高二学生小钰,在人群里看起来毫不起眼。其实,她却是某游戏“全服第三公会”的会长。

“论操作和意识,他们都得服我。在这个游戏里,我还是比较有话语权的吧。”小钰扶了扶眼镜,稚气的脸上带着藏不住的自豪。为了维持公会的排名,小钰平均每天要在游戏上花7个小时左右。游戏,能带给她现实生活所不能提供的荣誉感和满足感,这是她玩这款游戏3年之久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到底该咋办

封堵不如引导 鼓励社会实践

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社会各界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例如:游戏公司核实用户身份、推出防沉迷系统,网吧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等。

对此,高中生小玉却不以为然:“你要是好好学习的话,就不会玩这个游戏了;你要是不好好学习的话,就算你不玩游戏,也会干别的。”在小玉看来,粗暴地制止,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对于沉迷游戏的学生来说,游戏的刺激太强了。而社会、学校的交往和学习,如果无法提供对等的刺激,自然对他们不具有吸引力。”已有10年教龄的米老师说,如果学校为孩子提供参与校园生活的成功体验,家长给予孩子关心陪伴及一些积极的刺激,比如:旅游、打球、唱歌、画画等有趣味的活动,就更容易把孩子的注意力从网络世界拽回到现实生活。

对此,北京市呼家楼中心小学校长马骏深有同感。她认为,与其封堵,不如正面引导,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与现实社会发生联系。“10年来,我们寒暑假从不给孩子留大量的作业。我们的作业,都是实践、体验项目,而且是家庭亲子项目,引导家长陪伴孩子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学校总结归纳出了PDC理念。这是英文project(项目)drive(驱动)create(生成)的简写,强调通过项目驱动方式,达成育人目标。”马骏解释说,“这样的理念,就是希望学生从课堂走进生活,重在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以致用;希望学生从学校走进社会,重在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比如,为了让垃圾“华丽变身”,“垃圾去哪儿”项目组的同学们为垃圾设计出了多种出路:制作创意垃圾桶,用破铜烂铁做乐器、做饰品,转化成再生纸、酵素……还有的项目组,研究汽车咋安家,旨在解决停车难问题;或开办超市,了解商业运行逻辑等。通过这些实践项目的引导,同学们便很难沉迷于游戏。

马骏还表示,现在的孩子都是网络原住民,防沉迷不能因噎废食、把他们与互联网的联系彻底屏蔽。“我们正在共同做一个项目——‘互联网+我的阅读之旅’,引导孩子们更多地发布阅读任务,展示学习成果、创作文学作品,同时可以建立书友圈、交朋友。通过这些,来提升孩子们的阅读素养、人文素养。”她说,“网络并不都是风险,它还可以让孩子们学到很多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