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曾国藩这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

书香一品


历史上对于曾国藩的评价,可以说大体是“正面”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对晚晴朝廷来说,是“忠义之士”

曾国藩是“晚晴四大名臣”之首,可以说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创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等方面,可以说对清朝的朝廷是“尽忠”的。

二、对近代经济来说,是“总工程师”

在曾国藩的倡议和引导下,晚晴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设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并翻译了第一批西方著作,又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和“总工程师”。

三、对文化传承来说,是“国学大师”

曾国藩自幼勤奋好学,六岁入塾读书,八岁读四书五经,中进士,入翰林院。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践行者”,并且曾国藩在文学和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其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堪称“国学大师”。


通过前面的总结,我认为曾国藩是当之无愧的忠臣、改革家、国学大师。


草竹道人


作为晚清的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全凭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在乱世中成就一番事业确实不容易啊!

对于他的争议,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腐朽的大清明,曾国藩那个时候该不该去苦苦支撑?!

第二,太平天国农民军该不该去剿灭?!特别是攻下金陵,湘军的屠城之举一直是曾国藩的诟病!

下面再具体分析一下!



一,乱世之中,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崛起!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如火如荼,大清的江山处于风雨飘零之中!

在封建社会时期,每个读书人都有一个科举梦。曾国藩也不例外!

同时俗话说得好:学会众武艺,卖与帝王家!曾国藩也是如此!

那么随着太平军的势如破竹之态,大清也不可能坐以待毙。就重用有势之才,有能之干,抗击太平军。

曾国藩和他的湘军顺势而起!真正的天时地利人和合之!

那么,站在曾国藩当时的角度,为人子臣,替君分忧,乃份内之事,应担之责。

同时,作为臣子,曾国藩也仅仅是慈禧太后手中的一枚棋子罢了!



二,攻下金陵后,湘军的屠城!

为了攻下金陵,曾国藩和他的湘军确实下了血本。尤其是在现场的曾国荟几乎是掉了一身肉!

从围困到攻下来,用了近一年的时间!

也就是说湘军上下已经急红了眼。

加上湘军上下风闻金陵城洪秀全的皇宫中太多金银财宝,个个磨刀霍霍。

当湘军攻入金陵,将士们的目标就是皇宫,于是,一路烧杀,不分军民。惨不忍睹!

虽然战争中免不了伤亡,但是湘军入城后的疯狂之举,确实是湘军管理有问题!也就是曾国藩的问题!

在这件事情上,曾国藩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治军不严!



由此可见:除了上面两个问题存在争议外,曾国藩的治学,治人,治家,还是非常的成功!当然人无完人,在有些方面存在不足也不奇怪!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

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

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都涉及这一点。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

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

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

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

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但有些论者的看法则有所不同,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文化观念决定一切的观点或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

洪秀试图引进西方宗教的教义来发动一场推翻满清王朝的农民战争,但所引进的并不是新教伦理精神,而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并使之同中国本土的封建迷信与农民起义的朴素平等观念相糅合,成为太平天国神权政治的精神。

因此,太平军如若取得全胜,洪秀全的神权政治得到巩固,有可能会把中国拉回到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去。

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与封建政权的捍卫者,他的立场显然是保守的"。"但是,洪秀全的神权政治比曾国藩所维护的封建政权更落后,两害权取其轻,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胜,缩短了瞎折腾的时间,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

这与冯友兰对太平天国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不同意冯友兰认为镇压太平军起到了抵抗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作用的看法。

有的论者则完全不同意冯友兰的看法,认为"洪秀全、杨秀清等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思想言行,虽然涂上一层"天父天兄"等神道设教色彩,但其愚昧、落后和迷信的程度,究竟不同于一般的会道门。

就其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纲领性文件而论,实际上已带有一定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有别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因此,"神权政治"倒退到黑暗时代的假设,显然是根据不足的。因此,太平天国还是难于否定,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罪责难逃。"

三、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现在,普遍认为,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领,随着人们对洋务运动的重新认识,从而对其首领曾国藩也必须重新认识。洋务运动被论证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因此曾国藩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虽然一开始就有怀着各种目的的洋人的参与,但其主流是中国人自己的活动,它的爱国性和进步性已经日益为更多的人所认同。

因此,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及其实践的爱国性和进步性,争议日少。此次对此也无大的争论。有的论者说,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应一分为二:曾国藩将魏源的"师夷之长技"思想付诸实践,率先制炮,兴办近代军工及科学技术,是应当肯定的。

对其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以制民",是应该否定的。对此,有的论者反驳说,说曾国藩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于制民",是没有根据的。

曾国藩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以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其自强御侮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有的论者专门论述了曾国藩的自强御侮思想的形成、内容、渊源及其定位,深化了人们对曾国藩自强御侮思想的认识,进一步肯定了曾国藩的爱国精神。

有的论者对曾国藩的"师夷智以造船制炮"一语中的师夷智提出了新的看法,在此之前,人们认为曾国藩的师夷智仅仅是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没有看出这"智"与"技"的差别。这位论者说,"智"的内涵比"技"的内涵大多了。

"技"所包含的只不过是坚船利炮的武器之类。魏源明确说:"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而曾国藩的"智"则既包涵了"坚船利炮"的技能,也包涵了"制器之器"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文化或其他先进的文化,乃至包括魏源要禁传的学术的某些部分。

曾国藩不仅有此思想,而且付诸实际行动,可见曾国藩比魏源眼光更远,勇气更大,思想更开放。曾国藩用"师夷智"作为学习西方文化的行动纲领,比其同辈也要高明。


福子说历史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中国伟人毛泽东曾评价曾国藩:

一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二、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 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

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曾国藩不仅有此思想,而且付诸实际行动,可见曾国藩比魏源眼光更远,勇气更大,思想更开放。曾国藩用"师夷智"作为学习西方文化的行动纲领,比其同辈也要高明。


广慷Talk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国藩是一个极具影响又颇具争议的人物。身处晚清政府走向衰落时期,他用自己的才识捍卫清王朝统治封建地主阶级的优秀人物而血腥镇压了太平军,也是屠杀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继承者,又是传统文化的忠诚卫士。在外国列强紧逼的情况下,能看清形势,倡导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曾国藩在历史上的客观作用,远远超过他的主观动机。

曾国藩这个地主阶级的风云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以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倡导洋务运动而闻名,对他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章炳麟曾说过: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无凶。凊清未革命志士站在民族主义立场上,对曾国藩延长满清王朝的寿命而持批评态度。后来的人们往往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对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也极为不满。然而,另有一些人则称曾国藩为世界之完人,其人格之伟大无与伦比。这些使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更加扑朔迷离。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都在他的思想上得以体现,革命的或反革命的均能找到其思想继承的根据。所以,我们对曾国藩的历史地位应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评价。

曾国藩起家于镇压农民革命运动。当满凊的八旗兵与绿营兵腐败而不堪-击的时候,他组建精锐的湘军,血腥地镇压了太平军,使风雨飘摇的满凊王朝渡过了“內乱的难关,苟延喘息地又延长了六十余年的寿命,从而使曾国藩获得中兴名臣"之美称。对于曾国藩镇压农民起义之事,是评价曾国藩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难点。过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往往都是这样的,即从“阶级斗争是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这一原理出发,凡是镇压农民起义者,就认为是反动的或反革命的人物,其作用是开历史的倒车。其实这种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陷入了“非此即彼的困境,不能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作出正确的评判。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分析的方法,是剖析历史人物的最好方法,我们只有从具体的历史入手,剖析历史人物的功绩和所处的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才能够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纵观历史,凡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优秀分子,无不对农民起义抱有极端仇视的态度,在行动上则拼力镇压。

如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就曾残酷地镇压了钟相、杨幺起义。但是这个今日视为历史污点的行动并不构成对岳飞—生评价的障碍,岳飞仍然是众所公认的民族英雄。又如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对农民起义也是极端敌视,攻击农民起义为"盗"、“贼”,诬蔑农民为“小人",甚至咒骂劳动人民为"禽兽"。当农民革命军张献忠的部队过湘时,曾邀请王夫之参加农民军,王夫之把农民军视为洪水猛兽,自伤了面容和肢体,拒绝了农民军的邀请。如上所述,用阶级分析法来分析这些地主阶级的优秀分子之所为,就可以明显看出这样二点一是他们对农民阶级革命的态度,正是其阶级本性所决定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是天生的对立阶级,二者不可调和,我们不能用今日之标准去要求这些人物不去镇压农民起义。二是应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曾国藩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对满凊王朝自鸦片战争后的腐朽情况,忧心忡忡,多次上疏皇帝。

第二次进谏时,语词激烈,矛头直指咸丰皇帝。他批评咸丰苛于小节,疏于大计,徒尚文饰,不求实际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当时咸丰皇帝览奏之后大怒,幸亏季昌芝等人为之苦苦求情,才使曾国藩幸免于罪。曾国藩自然感激咸丰皇帝的优容,进而“尽忠图报"。曾国藩这种冒死犯颜直谏的行为是当时士大夫中所罕见的。

曾国藩作为地主阶级杰出人物的特征之一是他看得较远,他能看到当朝的时弊。曾国藩上了个《备陈民间疾苦疏》,举出三大时弊:“一日银价大昂钱粮难纳也。二曰盗贼大众良民难安也。三曰冠狱大众民气难伸也”。在这里,曾国藩确实举出了当时的实情——民不聊生。这说明曾国藩在积极思维,为清王朝"诊脉下药,以求维持其统治。当然,曾国藩由于其阶级的局限,只看到了现象,而不能看到实质。例如曾国藩看到了社会上两极分化的现象,他说: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钦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曾国藩想消除两极分化的药方却开错了,他认为必须从消除懒惰入手,充分认识勤则寿,逸则夭"的道理,以大禹和墨翟为榜样,困知勉行,操心危虑。故能“习劳而神钦,使富人勤于劳作,消除两极分化。曾国藩这个办法远未触及问题的实质,即两极分化是由封建剥削制度造成的。也正是由于其阶级认识的局限,当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曾国藩从地主阶级立场出发,认为是盗贼作乱,而挺身镇压之。

综如上述,曾国藩身处清朝的衰落时期,看到较远,能振作精神做出一番事业来。其客观效果是延长了清王朝的寿命,实堪为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优秀人物。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罪行,是不容抹杀的污点。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是其阶级本性所致,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他不可能做出超阶级局限的事情来。


历史365


曾国藩,曾中堂,曾大人,拙号曾剃头,依着镇压太平军的赫赫功绩,受到了清王朝的嚼口称赞,他本人对自己的也非常欣赏,因为此他把自己的日常感悟编撰为处世之道,人生指南,不仅传授于子孙后代,而且公诸于众,成为上层名流的为官教科书,至于家风格言,各位高僧都有自己的训道,照做的就竂寮无几了。

前有蒋中正大统拜读了曾公家书,对之评价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真乃英雄相见略同。曾大人说什么了?用今天述语,无非是心理学,情感学,是非观,要知道那时没有现在如此浩大的信息来源,能研究探讨的也就是儒学专业,进士状元的咬文嚼字,攸攸的仁义语录,心底的私货是不能说出口的,成功的经验更不能分享,而曾大人感觉一路走来,发现一度认为的笨小孩,却创出惊人的奇迹,所以这份知识不能丢掉,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要给所有有志人士一点启发,今日天下众名流争学“家书”,也是不枉他老人家的拳拳之心

曾大人著作为什么这么有影响力,往高尚地说就满满的家国情怀,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鸡汤”大全,但是曾公既是学问家,又是成功实践者,理论得到验正,自然有人学,值得学。可有人说他是镇压太平天国的祸首,清廷的走狗,没错,他为朝廷平天下,朝廷说他是功臣,民众说他是代表剥削阶级,他就是大地主家族,难道要推翻自己的利益,从这说他不是纯粹的正义代表,高品质不高情操,讲仁义不过三八线。他第一身份是官员,第二身份才是学问家,做不到象康德那样坦露全部心迹。所以对曾公不能同民族进步人士比较,只能以在人生观方面学习,世界观他高度不够。


绿约风影


曾国藩的一生可谓是真实又复杂。

在历史教科书里,曾国藩被定义成清朝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官员。当然,他也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甚至在他死后,清王朝还追授了“文正”的谥号,在专制帝国时代,这可是一个文臣死后能够享受到的最高礼遇了。尤其近些年,曾国藩获得了成功学的推崇,关于他的成功学书籍是铺天盖地。

这一面,可能会让你感觉有些陌生,比如,他有湖南人特有的“巴蛮”性格,做事情敢想敢干,不计后果;同时他也是一位儒家士大夫,心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可是竟然会逼迫皇帝给他督抚大权;他生活节俭,但也收受贿赂;他创办过近代兵工厂,但是又沉迷于相面、风水等迷信活动。这一切都让我们觉得曾国藩这个人既矛盾又复杂。

在晚清官场那种贪污腐败横行的大环境下,曾国藩为了能够平息战乱,推动国家进步,就势必要对现实做出妥协。他在秉持着自律清廉的为官原则的同时,磨练出了顽强的意志力和实事求是的处事态度,最终达成了自我境界的提升。

第一,纵观曾国藩的一生,特别是他早期的官场生涯,他的“巴蛮”表现的特别明显。这并不是说曾国藩思想保守固执,刚愎自用,而是说他的做事风格非常执着,只要他认定要做一件事,即使没有条件,他也要创造条件去干。比如,他组织湘军镇压太平军这件事。

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风格就是把湖南人“巴蛮”的品质发挥到极致的标志。湘军就像是湖南山涧里缠绕在悬崖边上的藤蔓一样,死死地巴住太平军不放,慢慢耗尽太平军的力量。

第二点,曾国藩执意要践行儒家政治理想,导致他被咸丰皇帝罢官。在回乡后,通过反思认识到自己只论是非,不谈利益的缺点,逐渐从一个政治空想家转型成为政治实干家。通过对曾国藩一生财务收支情况的研究,我们知道曾国藩为官清廉,贪污受贿对他而言仅仅只是在官场上打交道的手段。曾国藩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中国神秘文化和西方文明。他对西方科技的包容,推动中国迈出近代化的一大步。




火箭说说历史


曾国藩中国近代的著名人物,以一介书生率领清军,打败了太平天国。成了满清的中兴之臣,功成名就时却辞官还家,解甲归田。在历史留下浓笔重彩一页。过去对他的平价分歧较大,有的是脸谱化简单化,非红即黑。平面的评价历史人物失之于偏颇。近来在研究历史人物时能多面的,立体的看待作为具体的个人。人作为就会人物的复杂性。不能简单化。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东方时空》做节目时谈他读过曾国藩,吸取有了有益的成份坚忍不拔。从不知名小地方走上央视大舞台。曾国潘出师不利,尽吃败仗却屡败屡战,还是不放弃。曾国藩以文人领兵消灭了太平天国。全靠信念支撑,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曾经在水战失败后跳水自杀,又被部属救起,又开始屡敗屡战的循环。这种意志力不是我们民族需要的么?至于他镇压太平天国死命效忠大清皇上是不可取。而各为其主不背叛这种忠诚也应当有成为益养分吸取。




天柱山旁一小草


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

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都涉及这一点。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

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

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

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

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但有些论者的看法则有所不同,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文化观念决定一切的观点或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

洪秀试图引进西方宗教的教义来发动一场推翻满清王朝的农民战争,但所引进的并不是新教伦理精神,而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并使之同中国本土的封建迷信与农民起义的朴素平等观念相糅合,成为太平天国神权政治的精神。

因此,太平军如若取得全胜,洪秀全的神权政治得到巩固,有可能会把中国拉回到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去。

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与封建政权的捍卫者,他的立场显然是保守的"。"但是,洪秀全的神权政治比曾国藩所维护的封建政权更落后,两害权取其轻,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胜,缩短了瞎折腾的时间,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

这与冯友兰对太平天国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不同意冯友兰认为镇压太平军起到了抵抗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作用的看法。

有的论者则完全不同意冯友兰的看法,认为"洪秀全、杨秀清等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思想言行,虽然涂上一层"天父天兄"等神道设教色彩,但其愚昧、落后和迷信的程度,究竟不同于一般的会道门。

就其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纲领性文件而论,实际上已带有一定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有别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因此,"神权政治"倒退到黑暗时代的假设,显然是根据不足的。因此,太平天国还是难于否定,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罪责难逃。"

三、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现在,普遍认为,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领,随着人们对洋务运动的重新认识,从而对其首领曾国藩也必须重新认识。洋务运动被论证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因此曾国藩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虽然一开始就有怀着各种目的的洋人的参与,但其主流是中国人自己的活动,它的爱国性和进步性已经日益为更多的人所认同。

因此,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及其实践的爱国性和进步性,争议日少。此次对此也无大的争论。有的论者说,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应一分为二:曾国藩将魏源的"师夷之长技"思想付诸实践,率先制炮,兴办近代军工及科学技术,是应当肯定的。

对其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以制民",是应该否定的。对此,有的论者反驳说,说曾国藩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于制民",是没有根据的。

曾国藩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以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其自强御侮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有的论者专门论述了曾国藩的自强御侮思想的形成、内容、渊源及其定位,深化了人们对曾国藩自强御侮思想的认识,进一步肯定了曾国藩的爱国精神。

有的论者对曾国藩的"师夷智以造船制炮"一语中的师夷智提出了新的看法,在此之前,人们认为曾国藩的师夷智仅仅是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没有看出这"智"与"技"的差别。这位论者说,"智"的内涵比"技"的内涵大多了。

"技"所包含的只不过是坚船利炮的武器之类。魏源明确说:"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而曾国藩的"智"则既包涵了"坚船利炮"的技能,也包涵了"制器之器"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文化或其他先进的文化,乃至包括魏源要禁传的学术的某些部分。

曾国藩不仅有此思想,而且付诸实际行动,可见曾国藩比魏源眼光更远,勇气更大,思想更开放。曾国藩用"师夷智"作为学习西方文化的行动纲领,比其同辈也要高明。





小吉姆


很欣赏曾国藩的人格,尤其是他的毅力。

曾国藩戒烟和其他人一样几经反复,最终还是成功了,最大的敌人不是烟瘾太大,而是自己,曾国藩能作为历史人物留名于世与他自身的魄力有很大的关系。当你决心做一件事的时候只要坚持,终会得到成功的那次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