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都說,黃橋燒餅好出名的

美味,人類的伴隨,食物的簡繁寡豐則是社會發展變化的一大轉軸。《周禮》一書“天官家宰”當中記載烹調史料,人們便開始對色、香、味有了新追求;《石頭記》更是將雅緻與尊榮裝上了餐桌果盤,不停地挑逗讀者味蕾;而現在的吃貨們為了瀏覽不同的食物滋味發明健胃消失保健品。


今天的泰興人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物質極度發達社會中,餐飲飯店遍地都是,足夠你在1172平方公里內吃上來自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美食。互聯商業化的平臺,讓饕餮、獵奇的食物變成你足不出戶的享受,但有些食物“郵寄”,卻得不到現做現吃的風味,比如燒餅。但也並不是所有的燒餅都得這樣子的品嚐。那這是什麼燒餅,它的緣起又該如何說起?且聽我娓娓道來。


毛主席都說,黃橋燒餅好出名的


說起燒餅,我們可以想起《水滸傳》中武大郎買的燒餅,也或許多少了解些明朝軍師劉伯溫的《燒餅歌》,甚至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的“一合酥”,無論怎樣買賣,燒餅生意始終是香甜美味。其中呢,就有我們家鄉的黃橋燒餅,一塊酥脆脆的食材就這樣成為世人口中的福分。

黃橋,江蘇蘇中地區最大的集鎮,扼南北之要道,東接南通如皋市。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歷來成為兵家必爭地,也是南北商賈貿易往來的最佳地。北宋開始建鎮,“黑松林”成為江湖上響噹噹的地名;南宋時,岳飛抗擊金兵,從廣德一帶移至泰州,這時的黃橋成為牛皋駐軍的所在地。清道光年間,有一家子在鎮上開起燒餅鋪子,燒餅做的很是美味,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吃貨,這些吃貨們基本上都是老熟客,如皋縣太爺便是其中的一位。

如皋縣太爺路過黃橋時吃了一回燒餅齒有餘香,念念不忘。甚至專搞特權隔三差五的派快馬到相距60裡的黃橋購買燒餅,以飽口福。就這麼一位縣太爺為了吃上一塊熱乎乎的燒餅,可堪比“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也反映了黃橋燒餅香味飄出了地界,成為歷史沉澱中的味蕾!


毛主席都說,黃橋燒餅好出名的


真正讓黃橋燒餅出名的得力於著名的黃橋戰役。

郭村保衛戰後,為了繼續執行“擊敵”、“聯李”、“孤韓”的方針,由陳毅元帥、粟裕將軍領導的新四軍決定東進黃橋,創建新的抗日根據地。黃橋除了因地理因素而且有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和土地戰爭的影像,群眾基礎條件好。盤踞在黃橋地區的國民黨頑固派保安第四旅何克謙部,勾結日偽、無惡不作,不得民心,對我方軍事上有利。


毛主席都說,黃橋燒餅好出名的


1940年7月12日,毛澤東下令:“華中目前鬥爭策略,以全力對付韓德勤及蘇北其他頑軍切實發展蘇北。"

同月的25日,新四軍指揮部率領部隊揮師東進,直指黃橋。26日、27日,順利通過李長江、李明揚的佈防區,兩李為了掩韓德勤耳目朝空中放槍,新四軍則佯作奪路而過。

國民政府江蘇省主席韓德勤對新四軍動向有所發覺,即令何克謙部由黃橋及西南地區向北移,又令陳泰運部南下至現在的泰興北新街一帶,企圖對新四軍南北夾擊。鑑於陳、何兩軍的態度,新四軍分別採取了相應的對策。新四軍在北新街擊敗了陳的兩個團,優待俘虜,以示團結抗日。陳聽取了新四軍的意見,保持中立。對何部堅決打擊,經28日的夜戰,殲滅了主力部隊2000人,次日凌晨,解放了黃橋。與此同時,新四軍還佔領了黃橋附近的古溪、營溪、蔣垛等地。


毛主席都說,黃橋燒餅好出名的


新四軍進駐了黃橋,積極組織群眾積極宣傳抗日精神。

8月初,成立了黃橋軍民聯合辦事處,主要負責地方行政及戰勤工作,於此同時恢復了周邊四個區政權,後改黃橋軍民聯合辦事處為泰興縣抗日民主政府,為了準備反擊韓德勤隨時發動的進攻,相關部門做好充分迎戰的準備工作,開辦幹部學校培養幹部,成立婦、農、青抗會,當時全鎮只有一萬人,而參加各種抗日團體的就達六千多人,全縣在兩個多月就有三千餘人參加新四軍,對以黃橋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和對黃橋戰役產生重要影響。


毛主席都說,黃橋燒餅好出名的


韓德勤對新四軍在黃橋建立的新的抗日根據地非常不滿,他秘密調動嫡系部隊向新四軍進攻。10月3日到6日,新四軍被迫自衛反擊,在黃橋及周邊殲滅了韓德勤所率國民政府第八十九軍1.5萬的兵力,繳獲大量彈藥和軍需物資。黃橋決戰的勝利奠定了中國共產黨“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重要戰略,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黃橋戰役的勝利是新四軍改編以來最著名的戰役之一,同時也是中國近代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同時也是“皖南事變”的導火線。


毛主席都說,黃橋燒餅好出名的


當然黃橋戰役的勝利更離不開黃橋老百姓的鼎力支持。黃橋戰役打響後,家家戶戶碾米、磨面、燒水、烙餅。12座磨坊、60個燒餅爐晝夜不停地趕做燒餅。鎮內火爐通紅,鎮外戰火紛飛,老百姓冒著槍林彈雨,肩挑手提,吱吱的獨輪車將熱乎乎的燒餅運往前線支援將士們,譜寫一曲軍民一家親的壯麗凱歌。


毛主席都說,黃橋燒餅好出名的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毛主席邀請海內外、社會各界人士參加開國第一宴。黃橋燒餅入選成為開國第一宴的名點。宴席上,毛主席一句 “黃橋燒餅好出名的”使黃橋燒餅名聲大增,同時也伴隨著《黃橋燒餅歌》傳遍大江南北。

上世紀70年代,顧寄南先生的一篇散文《黃橋燒餅》在《人民日報》刊登;

到了80年代,影片《黃橋決戰》在全國播放,之後很多反映黃橋決戰的小說、散文、詩篇在諸報刊中發表。黃橋古鎮與燒餅名聲大噪,也隨之成為著名的紅色旅遊根據地。


毛主席都說,黃橋燒餅好出名的


根據清代著名文學家、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記載:“燒餅是用松子仁、胡桃仁敲碎,加冰糖屑、脂肪和麵炙之”。黃橋燒餅以古法加以改進,成為一種半乾式麵點,其味美兩面黃,外撒芝麻內擦酥這一傳統手工製造,並在花色種類上不斷改善,從古法的 “擦 酥餅”、 “麻餅”、 “脆燒餅”再到蔥油、肉鬆、雞丁、臘腸、白糖、桔餅、桂花、細沙等十多個不相同餡的品種。出爐後,所呈現蟹殼紅,且不焦不糊、油而不膩,色香味形均為上等。其實黃橋燒餅的種類早在清道光年間就出現了。這與何老夫子的功勞是分不開的。

今天的何氏宗祠位於黃橋鎮珠巷街124號,成為“江北第一宗祠”,從這裡曾有過一門 “四進士十舉人”的光輝。我們這位何老夫子就是何氏的名門之後。名叫何萱,著有《韻史》80卷,現存於北京圖書館。他廣交好友,不但結交了龔自珍、李兆洛等大儒,而且常常與燒餅師傅們來往密切,互相切磋燒餅製作的技能,按照四季,誕生出諸多燒餅品種。


毛主席都說,黃橋燒餅好出名的

何家宗祠


黃橋燒餅看似簡單,卻充滿了飲食之道。只有真的懂得火候、食材與調味的原理,瞭解每一段背後艱辛的故事,才能懂得製作者小心用處的美好。

從揣酵(方言,意為:和麵)開始非常講究,老家有句諺語:“天冷燙酵,天熱“雪花籽”,不冷不熱 “老鼠噴沙。”在兌鹼也要小心用處,多了粘牙,少了會起泡。餡用豬油包裹,表面則用花生油拌麵擦酥。酥搭在麵糰之上,再用手搓長卷起,輕輕錘,翻轉至餅底再親親錘,如此反覆讓面更有筋道,讓面與餡更為緊密地融為一體,再者刷上糖稀,撒上去皮芝麻貼至火爐壁中進行烘烤。


毛主席都說,黃橋燒餅好出名的

中將朱履先


老家人喜歡吃早點。一碗粯子粥再搭配兩三隻黃橋燒餅,一天的運轉便在粥與餅之間呈現。黃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鄉,是懷舊,是留戀童年的味道。從這裡走出去的有我國現代地質學之父丁文江先生、著名物理學家、喜劇大師丁西林先生、辛亥革命元老朱履先將軍、著名生化學家王德寶……他們都是喝著粯子粥吃著黃橋燒餅長大的,已至在異國他鄉都念念不忘地唱兩句:“黃橋燒餅黃又黃哎,黃黃燒餅慰勞忙。燒餅要用熱火烤哎,軍隊要靠老百姓幫……”


毛主席都說,黃橋燒餅好出名的

地質學家丁文江


老家人每逢過節或者回家探親,都得從家鄉捎上幾盒黃橋燒餅贈與親朋好友,這或許已是成為家鄉人一種不可分割的俗成約定,但更多的是為了舌尖連著血脈,在遙遠的時空中尋找鄉音,篤定人間至美!

紅通的燒餅爐子築造了紅色革命老區魂與魄,燒餅則是從歷史古鎮中帶出來的一縷鄉愁,耕讀與傳家,經歲月烘烤,歷久彌香!

毛主席都說,黃橋燒餅好出名的

前國家主席祖父輩百年茶葉老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