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战事——李世民的“失败”东征

对于身在远东的中国来说,向东发展似乎并不重要,历史上向这个方向的大规模用兵也不算多,不过这并不代表着中国没有知名的东征行动,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隋炀帝的失败东征了,此次东征的失败影响非常巨大,不但压垮了隋朝的统治,还让颇具威胁的高句丽继续发展,成为唐朝的潜隐患,显然,作为隔海相望的重要东邻,朝鲜的威胁对唐太宗来说一样如鲠在喉,于是,一场东征便应运而生了,那么,这场东征是如何发生的呢?又会以怎样的态势收尾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书卷一探究竟。

半岛战事——李世民的“失败”东征

唐太宗李世民

剧变的半岛

朝鲜半岛和中国一直以来就有密切的联系,早在汉武帝时代,这里就被汉军征服并设立了4个郡县进行统治,不过这样的局面并不长久,在汉朝政权日渐衰微的同时,当地居民组成的政权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到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国家瓜分了朝鲜半岛,他们趁着中国忙于内乱而无暇东顾之际发展壮大,吞并了汉朝设置在当地的郡县,其中尤以高句丽发展最为迅速,它不但占据了朝鲜半岛北部,还在5世纪时侵略到了黑龙江、松花江的南部地区,骚扰并威胁中原王朝的本土。

半岛战事——李世民的“失败”东征

汉代建立的四郡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隋炀帝不惜发动大量民力三次东征,企图彻底消灭这个东北部不安分的国家,不过事实证明,隋炀帝只是志大才疏的帝王,他无力消灭这个威胁,还将自己彻底拖垮,直到唐朝取代隋朝,朝鲜半岛的威胁都没有解决。不过幸运的是,建唐之初的高句丽重心是南下扩张,因此不但没有继续威胁中国的东北边境,反而与唐朝保持修好,更有趣的是,高句丽的行动带动了它的敌人百济、新罗与唐朝交好,毕竟他们不能让唐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成为敌人的盟友,而新罗更是始终秉承着抱唐大腿的政策来应付百济和高句丽的威胁。

半岛战事——李世民的“失败”东征

志大才疏的隋炀帝

于是,唐朝作为突然介入的强大势力受到了三国的巴结,这让唐皇非常高兴,不必劳师动众就能安定东北的战略局势,何乐而不为呢?就这样,唐高祖、唐太宗秉承着分而划之、相互牵制的策略,册封、赏赐并居中调停素有矛盾的三方,起初,唐皇的面子还有些成效,三国表面上接受了唐朝和解的要求,但是不情不愿的应允只是暂时的,很快,三国之间脆弱的平衡被突然的政变打破了。

半岛战事——李世民的“失败”东征

朝鲜三国在早期的势力图

气吞山河的攻势

公元642年,高句丽国的东部大人渊盖苏文发动政变,斩杀与唐朝交好的国王高建武,立其侄高藏为傀儡国王,封自己为掌握军政大权的“莫离支”,彻底让高句丽变了天。而与王位一同更迭的,还有高句丽国的战略态度,渊盖苏文不同于高建武国王,身为一介武夫的他有着极为暴虐、傲慢的性格,因此他一改往日作风,将唐朝的调停置之不理,联合百济向新罗发动侵攻,企图打击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当然,渊盖苏文确实胆大包天,但他并不傻,他明白唐朝不会对此置之不理,如果他坚持现有的战略,双方必然刀兵相见,于是,渊盖苏文在南侵的同时,也在紧锣密鼓的布置着北方的防御,首先,他依靠高建武时代建设的千里长城作为第一道防线,削弱唐军的攻势,然后他在后方的鸭绿江与千山山脉之间的广大区域布置兵力,修筑据点作为缓冲带,最后他大力加强了辽宁8座城市的城防,作为第二道防线,企图利用纵深和坚壁清野的战术拖垮唐军,除了本身的被动防御,渊盖苏文还派遣使者前往居住在漠北的突厥部族——薛延陀汗国,挑拨它与唐朝的关系,想要让他们夹击唐朝。

半岛战事——李世民的“失败”东征

左边是身佩五刀的渊盖苏文

这一番大动作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他深知渊盖苏文打的什么小算盘,暗自下定决心要铲除这个祸患,不过在完成准备之前,他还得继续忽悠对方,于是在新罗的使者报告高句丽和百济的侵略行动时,唐太宗仍然派遣了相里玄奖抵达平壤,要求高句丽停止自己的侵略行为,在得到渊盖苏文的拒绝后,唐太宗获得了出兵的借口,便展开了全面的备战,在国内,他安排专人前往各地搜集军粮,制造运输舰船、攻城机械并募集士兵,在国外,他命令新罗整备军队和物资,随时策应、支援唐军的行动。当这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唐太宗诏令集结的水陆各军和奚、契丹、新罗等军向高句丽进发,而他自己则在留下太子监国后,率剩余军队由定州北上辽东。

半岛战事——李世民的“失败”东征

整备的唐军

公元645年3月,唐军的全面进攻开始了,陆地部队由李勣率领,从幽州出发,渡过辽水后直扑东北方向的新城,在利用突然袭击轻松夺取此地后,又率军杀向建安城,途中歼灭援军数千,接着李勣率部从西、北面攻取盖牟城,俘虏人口2万,夺取大量粮饷,这一系列的胜利并未让李勣止步,他马不停蹄的率领4000骑兵杀向新城西南面的辽东城,以期再用快速袭击的方式夺取这个重要城市。就在陆上的唐军连战连胜之时,走海路而来的唐军也由山东东莱抵达了辽东半岛西边的卑沙城,与一路顺风的航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军刚一下船就碰到了钉子,卑沙城三面绝壁的地理优势让唐军很是吃亏,不过正如那句斯巴达名言所说:“勇士是城市最好的防御”,而缺乏勇士的卑沙城自然无法抵御强大的敌人,于是唐军用夜袭的方式轻松占据了该城,俘虏城内男女8000人,旗开得胜的大总管张亮在获得了第一个落脚基地后,又马上分兵前往鸭绿江附近骚扰敌人,至此,唐军第一波攻势便顺利完成。

半岛战事——李世民的“失败”东征

壁画上的唐军

初期战斗的顺利让李勣对现状非常有信心,以至于他手上仅有4000骑兵也敢正面去应对高句丽赶来支援的4万大军,面对这样悬殊的军力,李勣的部下认为应该选择固守,等待支援,但以往突袭的屡屡得手让李勣觉得高句丽没有能力应对唐军的突袭战术,便决定以骑兵冲击结束这场战斗,唐军的冲锋确实威力无比,但当所有骑兵冲入敌阵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敌军的数量优势逼的失去冲击威力的骑兵节节后退,所幸在这般危急的情况下,李勣登高观察,发现了高句丽军的致命弱点——庞大的阵容导致行伍混乱,在发现这个重要情报后,李勣当机立断率领重新整队的骑兵从侧翼冲击高句丽军阵,最终,迫使高句丽军抛下1000具尸体仓惶败退。在援军被唐军击败以后,辽东城也就成了孤城,虽然他们坚持据守,却也只是徒劳的挣扎,在经历唐军20多天的围攻后,终被一举攻破,损失1万人,被俘5万男女。

半岛战事——李世民的“失败”东征

强大的骑兵是唐军致胜的法宝

攻破辽东城后,唐太宗令全军休整一段时间,到5月28日,全军继续开拔,向白岩城挺进,在3天的路程中,唐军遭到了1万余高丽士兵的阻击,不过他们实在不堪一击,被仅仅800名骑兵给击溃了,就这样,一路势不可挡的唐军抵达了白岩城下,鉴于辽东城的悲剧和唐军的所向披靡,城主孙代音遣使投降唐朝,不过出于恐惧,他很快又反悔了,最后,在唐军凌厉的攻势下,孙代音知道无法抵抗,便再次选择投降。面对这样一个主动归降的城市,唐太宗为了鼓励其他人效仿,便优待城中百姓,给予食物,用库存财物赏赐来阻止士兵的哄抢,最后还将那些其他城市赶来的士兵悉数释放,意在让他们回去宣传。

半岛战事——李世民的“失败”东征

唐太宗的宽容需要金钱作为支撑

安市城的转折

到目前为止,唐军可以说一帆风顺,高句丽所修筑的第二道防线也仅剩下安市城、乌骨城、建安城等还未拔除,为一举摧毁高句丽的防线,唐太宗决定进攻守备最完善的安市城。6月20日,唐军经过9天的行军终于抵达安市城北,经过试探性的进攻后,唐太宗决定放弃强攻,因为此城很难攻破,而且此时高句丽的援军正在高延寿和高慧贞的统帅下赶来,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唐太宗改变战术,利用1000多人的突厥骑兵引诱敌人进入包围圈,意图一举歼灭援军,断绝安市城的希望。

半岛战事——李世民的“失败”东征

充当诱饵的轻装突厥骑兵

由于高延寿摸不清唐军的实力,因此当他接触到一触即溃的突厥骑兵后便不假思索的追击到了安市城东边的六山,在这里,唐太宗精心布置着圈套,他首先命令李勣率领1.5万名步骑兵在西岭列阵,正面引诱对方,接着安排长孙无忌代1.1万精兵埋伏于山北峡谷,最后,他自己亲率4000名骑步兵登上北山。当这个口袋张开的时候,高延寿发现了李勣所率的士兵正在列阵,于是他也不甘示弱的列阵而出,见到敌人终于上钩,唐太宗立刻下令李勣发动攻击,正当高句丽军忙于应对敌人冲击的时候,长孙无忌和唐太宗的伏兵从山谷和山顶中杀出,在前后夹击之下,将敌人打的大败亏输,损兵2万余人,面对如此彻底的失败,被团团包围的高延寿只能带领剩余的失败投降了唐军。

半岛战事——李世民的“失败”东征

列阵的唐军步兵

六山的胜利让唐太宗恢复了信心,认为安市城不过是囊中之物,于是,他率唐军移营城东,在军事会议上,唐太宗力排众议,放弃进攻建安城与正在围攻它的张亮所部汇合的提议,坚持先夺安市城。确定了方针后,唐军赶到城南,切断了与建安城的联系,并迅速展开行动。一开始,唐太宗打算劝降守军,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唐军挖掘土堆,发射石块,展开猛攻,不过无论是软是硬,安市城就是无法攻破,即便是土堆倒塌后将城墙压垮了,也无法打开局面,反而被出击的守军占据了土堆。虽说唐军不能成功,但守军也拿唐军没办法,夜晚的突袭被有所准备的唐军给击退,援军和突围都不能指望,就这样,双方陷入了僵局。这可急坏了唐太宗,马上冬日将至,大军的粮草补给即将告罄,显然已经无法支持长期的围攻了,于是,在9月19日,唐太宗下诏班师,为此次攻坚作战暂时划上了句号。

半岛战事——李世民的“失败”东征

血战到底换来了唐军坚持不住

匆匆收场

安市城的失败瑕不掩瑜,总体来说唐军的东征仍旧是所获颇丰的,除了俘虏的众多人口、牲畜外,唐军还歼灭了高句丽4万余人,拔除了其10余座城市,瓦解了北方防线,更是开了疆拓了土,不可谓不成功。不过这对于有始有终的唐太宗来说,仍然是不够的,对他来说高句丽仍然是个威胁,影响他在朝鲜半岛的霸权,于是唐太宗安排李勣率领步兵,牛进达率领海军继续进攻高句丽,不过这一次与他自己御驾亲征不同,唐太宗放弃了大军攻坚会战的方式,改为小股部队突袭占据城市,打了就跑的战术骚扰敌人。就这样,经过了两年两次的大规模骚扰进攻,高句丽已经被破坏的举国困弊,眼见时机成熟,唐太宗便再次准备东征,只是由于感染了疾病于第二年死亡才暂时作罢,而唐与朝鲜的战事也要留到高宗的手上才能解决,而这,就是下一个故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