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裡“徵方臘”一戰,真實歷史是怎樣的?

開在荊棘裡的花--


這一史實不但有,而且影響深遠。方臘民變使“東南大震”,史載戕害平民二百萬,僅所搶掠的民女自縊而死者綿延八十五里。甚至在客觀上延遲了後來所謂的“北伐”(聯金滅遼之役)。因為方臘民變的緣故,青溪縣後被北宋朝廷改稱“淳化”,後又改稱“淳安”,可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青溪縣在統治者的心目中都是需要“淳德教化”的“不和諧地區”。因為方臘民變的緣故,直接導致蔡京、王黼、朱勔父子被貶。也因為方臘民變的緣故,摩尼教(即明教)在江南地區廣泛傳播,甚至達到了“以魔說皆可信而爭趨之”的地步。在方臘之後,浙江衢州、嚴州(即睦州)又於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發生了餘五婆的明教起義。餘五婆是淳安縣(即原青溪縣)開化鄉人,與方臘同鄉,亦是摩尼教徒。方臘敗亡後,餘五婆在家鄉宣傳摩尼教,後發動民眾起事。

歷史史料歷來是文學創作的不竭源泉之一。特別是對待那些歷史記載內容有限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創作者通過藝術想象,或在歷史規律和歷史史實的範疇內酌情加工,適度虛構,或徹底擺脫歷史的束縛,恣肆汪洋,信馬由韁。由此產生的歷史文學作品往往或者仍與歷史記載“車同軌”,或者改變歷史本來面貌。前者如《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後者如流行於各大文學論壇的穿越小說。


非堂空間


歷史卻無宋江徵方臘一說,根據時間推斷,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宋江是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發動起義,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二月份被迫接受招安,但後來證實宋江此次招安只是權宜之計,保存實力。後於宣和四年(1122年)再次起義,同年接受鎮壓被殺。宋江起義人數不多,多以遊記為主,主要的活動範圍在山東和江蘇北部,屬於小打小鬧。

方臘起義更加猛烈一些,當然時間更短一些,估計是鬧大了,宋朝比較特殊照顧他吧!方臘於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月發動起義,於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4月被俘被殺。別看方臘之折騰了半年,他的地盤可比宋江大多了,他主要活動在嘉興、杭州等富饒地區。鼎盛時,控制江南六州五十二縣,橫跨四個省,控制全部浙江省。宋朝的浙江省可不是現在浙江省。那時全國百分之三十以上稅收出自浙江省。也就是說控制浙江省相當於控制全國三分之一。但是,方臘指揮作戰能力實在是有限。很快就被宋軍消滅掉了。

所以,從時間上看,宋江徵方臘基本不可能,即使宋江真參與了,他那點兵力也就配當個小小先鋒官。


大金Lance


方臘起義是歷史上實實在在發生的史實。在《宋史》、《容齋逸史》、《續纂淳安縣誌》以及《宋會要輯稿》等史料中都有提及,但都不甚詳細。但綜合這些史料,我們可以還原出方臘起義的大致情況。

北宋末年,朝廷腐敗,內部矛盾持續激化。當時,宋徽宗喜好奇花異石,在江南特設“蘇杭應奉局”,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浙江睦州青溪盛產花石竹木,當地百姓受盤剝搜刮最為嚴重。僱工出身的方臘走投無路,便利用江南盛行的摩尼教組織窮困百姓起來反抗,很快就發展到數萬人的規模。起義軍打青溪佔睦州,攻衢州掃新城,進逼杭州,並向西攻克了安徽的歙州。起義軍勢如破竹,所到之處,民眾紛紛加入。

在此背景下,宋徽宗不得不考慮“招撫”之策,但被方臘拒絕。宋軍大肆調兵遣將,圍剿方臘,很快抗州失守,緊接著歙州、睦州、衢州接連失城。方臘兵敗如山倒,最後退守青溪縣,被捉於幫源洞中。方臘起義以失敗告終。

由此可見,“徵方臘”並不是只有一戰,而是發生了很多次,幾乎攻克地將領都有參與。但是歷史上擒方臘卻只有一次。史書中關於擒方臘的描寫有所出入。主要有以下兩種:

《宋史·本紀》載:

夏四月丙寅,貴妃劉氏薨。甲戌,青溪令陳光以盜發縣內棄城,伏誅。庚寅,忠州防禦使辛興宗擒方臘於青溪。詔二浙、江東被賊州縣給復三年。癸巳,汝州牛生麒麟。

同時,《宋史·韓世忠傳》也載:

宣和二年,方臘反、江、浙震動,調兵四方,世忠以偏將從王淵討之……世忠窮追至睦州清溪峒,賊深據巖屋為三窟,諸將繼至,莫知所入。世忠潛行溪谷,問野婦得徑,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險數里,搗其穴,格殺數十人,禽臘以出。

從上述兩段資料來看,擒方臘的宋將有兩人,一是忠州防禦使辛興宗,一是還是偏將的韓世忠。一般認為,最後生擒方臘的是韓世忠。

一方面,韓世忠擒方臘的描寫比較詳細。幫源洞洞深曲折,結構複雜,非一般勇武難以深入。

《通鑑長編紀事本末》載:

睦州青溪縣有洞曰幫源,廣深約四十餘裡。

韓世忠素來英勇善戰,這也符合他能夠生擒方臘的邏輯。

另一方面,辛興宗為童貫部將,當時任忠州防禦使,為高級武官。他是不可能深入一線,尤其是洞中生擒方臘的。而且從當時的戰況來看,他也沒有必要以身冒險,親涉洞中。相反,作為偏將的韓世忠,反而有這種可能。

綜合來看,最後生擒方臘的應該是韓世忠。方臘非常勇猛,韓世忠武藝高強,兩人最後是如何決出勝負的,我們只能自行腦補了。

方臘被擒後,不久就被押往汴京,半年後遭到殺害。轟轟烈烈的方臘起義就這樣宣告結束。方臘雖死,方臘起義和擒方臘的故事卻一再被人們演繹。到了水滸中,徵方臘的情節則直接按在了宋江和武松的頭上。


史趣


提起方臘,人們都會想《水滸傳》中那個“造反派”,以及他與宋江等梁山好漢之間的殺伐爭鬥。那麼真實的方臘又是什麼樣一幅面孔呢? 方臘,又名方十三, 睦州青溪縣(今浙江淳安)地方上的土財主,經營著一座漆園。當地官方造作局看他小有資產,就盯上了他,多次找藉口整治他,以詐取錢財。方臘對北宋官員懷有刻骨仇恨,但自身無權無勢、也不敢發作。 當時正處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喜歡花石竹木,朝廷特地在江南設“蘇杭應奉局”,派出大小官吏、爪牙到蘇杭民間搜刮民間花石竹木和奇珍異寶,用大船運向汴京,每十船組成一綱,稱作“花石綱”。清溪縣盛產竹木漆器,是應奉局重點盤剝的地方,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 方臘趁百姓不滿之機,利用摩尼教(明教)暗中串聯、聚集貧苦百姓,為起兵反叛做準備。 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冬天,方臘揭竿而起,聚眾十餘萬人。方臘起義軍前期準備工作充分、組織系統搭建的比較完備:有首領的名號(稱為“聖公”),有年號(永樂),官吏、將帥及各級作戰人員一應俱全。老百姓被裹挾進造反的滾滾洪流。第二年(真實的,而不是《水滸傳》裡虛構的)宋江也起兵造反了…… 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起義軍最後一個據點清溪幫源洞被宋軍攻克,方臘父子等39名首領被俘。同年八月二十四日方臘在汴京被處決,起義失敗。 儘管方臘的起義,經過半年的時間就被北宋軍隊鎮壓下去了,但方臘血腥、殺戮的報復,令北宋各級官員們膽戰心驚:短短半年時間,起義軍攻攻破六州五十二個縣,共殺死官民二百萬人。方臘的軍隊也搶掠婦女,清溪幫源洞被童貫所率軍隊攻破後,裸體在樹林中上吊自殺的被擄(奸)婦女,前後相望十餘里。方臘攻佔杭州後,殺了制置使陳健、廉訪使趙約,放火燒城,燒死的老百姓不計其數。起義軍凡是抓住宋朝官吏,定要割其肉,斷其體,取其腸肺,或者熬成膏油,亂箭穿身,用各種辦法加以折磨,以解心頭之恨。 據北宋戶籍資料統計,當時人口數目為3600餘萬人,相當於每18人中就有一個人被殺。被殺人口數量比一場可怕的瘟疫奪走的人口還要多。 歷史上各朝代的農民起義軍,對社會發展、歷史的演進有一定的貢獻或促進作用。但是,大多農民起義運動帶給老百姓的是滅頂之災,比如:方臘就將復仇的利劍對準上層社會—官員,也對準了底層社會—平民。但願世上再無戰爭。


OMG聽咯咯


真正的方臘起義

關於方臘的出身,《續宋編年資治通鑑》《青溪寇軌》等均載方臘 “家有漆園” ,民間則一直有人稱方臘是桶匠。關於真實的義軍,無弓箭、盔甲,只以鬼神那巫蠱事互相煽動,燒屋子,掠金帛壯丁美女,誘逼老實的民眾加入起義軍。

人們安於種地,害怕當兵的,聽到金戈鐵馬聲就無法抗拒,不到十天就有數萬人參加義軍。但其實,方臘真的是“帥不過三秒”,其實他的起義也就興盛了有半年而已,總共也就支撐了一年時間左右。

那麼這場來的快去的也快的起義,究竟是因何而起呢?正是大名鼎鼎的北宋宣和年間,朱動為了向皇上邀寵,投其所好,在民間大量搜刮異花奇石供其欣賞玩樂,老百信深受其害,到處萌發反抗的怒火。而方臘也正好打了宋朝一個措手不及,才有了一段風光。

真實的“徵方臘”

《水滸傳》中的“徵方臘”是轟轟烈烈,但事實上其實宋江和方臘都沒有給宋朝帶來多大的麻煩,倒是方臘的地盤要遠遠大於宋江。而且方臘跟宋江壓根就沒碰上面,又上哪給您找武松擒方臘的事。

真實歷史上,是後來的“中興四大將”但當時只是一個副將的韓世忠生擒了方臘。主將童貫帶著北宋主力浩浩蕩蕩而來,一路戰無不勝,那有什麼《水滸傳》裡催人淚下的慘重傷亡。雖然北宋軍隊的戰鬥力實在是弱,但是比起一幫臨時起義的烏合之眾還是要強出不知道多少截的。

不過方臘一眾跑得很快,讓官兵進山追擊了不知道多少時間,才抓住了方臘大哥,方臘臨死前也要迷信一把,說方臘還會有第二回。

真實方臘起義中你絕對想不到的事

不知道看過《水滸傳》的你,有沒有看過《倚天屠龍記》呢?《倚天屠龍記》裡的明教抗擊元朝暴政,最後成為朱元璋建立明朝的主要力量。我為什麼要提這個呢?估計您已經猜到了。

沒錯,方臘起義也是在明教支持下進行的!明教本名為摩尼教,自波斯傳來,在中國曆代起義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方臘正是招募到了一批明教教徒,受到了明教的支持,才能有如此迅速的發展速度。

然後就是,方臘從平民一枚到稱王只有一個月,而且之前從未準備,並且高調發宣傳單宣傳起義。很久都沒看到過這麼著急讓官兵趕緊圍剿他的起義者了,說起來還真是個奇葩。


斯幽說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實際上,方臘根本不是被宋江打敗的,甚至宋江有沒有參戰也有爭論。

方臘的力量遠遠強於宋江。

如果讓宋江去和方臘單挑,宋江必敗無疑。

方臘起義只囂張了短短半年:武松也沒有單臂擒方臘

大家看水滸,都傷痛於宋江和方臘的自相殘殺。108將被方臘殺了三分之二,方臘自己也被生擒完蛋。真實歷史上,宋江沒有打過方臘,方臘也沒有囂張多久。聽薩沙說一說吧。

歷史上的今天,方臘被小將韓世忠生擒,方臘的摩尼教起義由此失敗。

北宋的浙江人方臘是摩尼教,也就是明教的教主。方臘是一個優秀的宗教領袖和組織大師。他利用宋徽宗的花石綱錯誤政策,巧妙的煽動浙江民眾一起叛亂。

宣和二年(1120元)十月,方臘教眾起義。

方臘的起義和歷史上很多起義,有一定區別,倒是酷似太平天國。這是有濃厚宗教色彩的起義,宣稱明尊降世,會推翻宋朝。

方臘的核心人物,全部是宗教狂,類似於日本戰國時代的僧兵。

這些人非常瘋狂,認為為明尊戰死可以直接升入天堂,所以作戰毫無畏懼,兇狠殘忍。

而北宋地方的武力虛弱,只有廂軍和民兵,兵無鬥志,將領無能。

精銳的中央禁軍都駐紮在首都開封,一時間是趕不到的。

於是,方臘的軍隊迅速席捲浙江,不到十天就有數萬人參加義軍,在息坑大敗宋軍,殺死宋將蔡遵。

十一月攻佔青溪,十二月攻佔睦、歙二州。南面攻克衢州,殺死郡守彭汝方;北面橫掃新城、桐廬、富陽各縣,進逼杭州。

方臘部隊迅速增加到20多萬,但骨幹部隊很少。

在方臘兇悍的部隊面前,浙江地方軍隊根本招架不住,也毫無抵抗的決心。說白了,廂軍是混飯吃,根本不願意打。民軍則素質低下,無法打。

隨後,浙江宋軍嚇破了膽子,幾乎都是聞風而逃。

杭州郡守棄城逃走,義軍佔領杭州,殺制置使陳建、廉訪使趙約,放火燒了六天,死者不計其數。

然而,此時不太懂軍事的方臘,犯了戰略錯誤。

他錯誤估算了宋軍禁軍的反應速度和戰鬥力,沒有及時調轉兵力北上決戰,而是向南佔領江浙和江西廣大地區。

這邊,北宋朝廷反應也很快。垃圾宋徽宗還是比較聰明,立即取消花石綱政策,並且自我批評,獲得了政治上的優勢。

同時,大將童貫率15萬精銳禁軍,大舉南下,同方臘決戰。

這邊,方臘卻分兵應付,結果連長失敗,南京、杭州先後丟了,北方部隊傷亡慘重。

此時方臘才知道犯了錯,緊急將主力在3月北上爭奪杭州,只是大勢已去。

4月,宋軍攻破方臘老巢青溪縣,方臘起義被撲滅。

有意思的是,中後期的方臘,並沒有得到浙江老百姓支持。

為什麼?

在於他的可怕政策。

方臘和其他農民起義一樣,手段兇殘,濫殺無辜。

歷史記載:方臘抓住宋軍官吏,一律殘殺。包括凌遲、分屍、剖腹、亂箭穿身,甚至或者下鍋熬油。

在攻打杭州市,方臘毫無顧慮的放火,燒死大量無辜民眾。

浙江人總體沒有這麼兇悍,被方臘嚇住了,開始拋棄他。

所以,方臘前一年10月起兵,第二年4月就戰敗,囂張半年而已。

至於宋江呢?

他帶著35個頭領,大約和方臘一起行動,不過是轉戰山東、江蘇等地。

兩人在不同區域作戰,根本遇不到。

然而,宋江垮臺更快。

宣和三年(1121年)2月,海州(今連雲港)知府張叔夜“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大破宋江。

宋江副將被殺,部隊傷亡很大,被迫投降。

宋江投降後,時任亳州知州的侯蒙曾經建議招安宋江去打方臘,但皇帝“命知東平府,未赴而卒”。

看看,宋江根本沒有打過方臘。

就算他想打,宋江2月被收編以後,3月趕到浙江,方臘已經大敗,節節敗退。歙州、睦州、衢州先後失守,軍隊從從富陽、新城、桐廬一路退到青溪縣,4月就全軍覆沒。

可見,宋江也沒有機會參戰。

不過,歷史上的宋江也是很厲害的。

初期帶著區區35個頭領和一群小嘍囉,竟然周旋於幾萬宋軍之間,如若無人之境。

也許不是宋江多強,還是宋軍地方部隊太弱。

用楊志的話來說:相公給我1000人也沒用。這些廝們,一見到強盜自己先跑了!

所以,武松單臂擒方臘也是不存在的。


薩沙


宣和三年初,方臘的起義隊伍聚眾達百萬,攻佔了東南六州五十二縣,最重要的東南重鎮杭州也被義軍佔領,那些地方都是北宋政府搜刮財賦的油水之地,宋徽宗被切斷了經濟命脈,不得不引起重視,派重兵進行圍剿。


徽宗派童貫率十五萬大軍兼程南下,北宋的政府軍對外戰爭相當外行,可對內鎮壓起義隊伍卻絲毫不含糊。宋軍首先扼守長江天險,佔領方臘起義軍還未染指的金陵和鎮江,然後兵分兩路,東路南下蘇州,進攻杭州,西路經安徽進入浙江,兩路人馬像一把鉗子一樣牢牢地鉗制住方臘義軍。

雖然方臘的隊伍號稱有百萬之眾,但有相當一部分只是奉方臘“永樂”年號,各部人馬分散作戰,各自攻打州縣,沒有統一應付官軍圍剿的戰術規劃。方臘更沒有從戰略的高度來審視敵我雙方的戰場態勢,對於宋廷而言,最怕的就是南方的方臘勢力向長江以北擴散,和活躍在山東河北的起義隊伍聯合。


而方臘恰恰把自己栓留在江浙地區,沒有適時佔領金陵,掌控長江防線。當童貫的宋政府軍以“雙龍出水”的陣勢快速南下,方臘的隊伍包括其他江浙義軍在作戰方向上立即變成了內線作戰,處於相當被動的地位。

這些就是當時北宋宣和三年初“徵方臘”的戰場形式基本情況,至於宋江的人馬有沒有參加“徵方臘”的行動,史料有相互矛盾的地方,這事存在著爭議。不過有幾點是可以肯定的,即便宋江真的參加了“徵方臘”的戰役,他的那些人馬頂多也是協從配合作用,基本是“打醬油”的,並不是小說影視劇裡那般大張旗鼓轟轟烈烈。


另外,當方臘等人被官軍圍困在老巢幫源洞時,方臘躲藏在當地山洞裡,因宋軍不熟悉地形,一時無從下手。當時宋軍將領王淵的裨將韓世忠買通了方臘手下,由叛徒帶領奇襲方臘的藏身山洞,經過一番廝殺,生擒了方臘。

因此方臘是被韓世忠抓住的,既不是武松也不是魯智深,小說和影視劇裡精彩的擒方臘情節是虛構的。童貫把方臘等俘虜押送至汴京邀功,八月,方臘等被斬於汴京,而方臘的殘餘隊伍繼續堅持在南方和宋軍作戰,一直到第二年才被童貫鎮壓下去。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不請自來。

說到徵方臘一戰,首先我們要知道演義與正史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我們現在的人受演義與民間傳說的故事所影響,都不太瞭解真正的史料,以至於很多人對於歷史上發生的事情“傻傻分不清楚”,在真正的歷史中,宋江與方臘都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很多故事都是演義的作者通過演義寫法讓我們熟知的。使得內容並不是準確的。所以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水滸傳》中徵方臘一戰的兩個主角。宋江與方蠟。

歷史上真正的宋江,只是流寇。

在歷史上的宋江和宋江起義確有其事,但是他們基本屬於的是流寇性質,遠遠沒有達到聚眾起義的性質,歷史上他們沒有固定的根據地,根本不是在梁山泊落草為寇,而且規模遠遠沒有演義中那麼巨大,他們只有36個人,而且還是居無定所的狀態。

而且據《宋史綱》記載“淮南盜宋江掠京東諸郡,知海州張叔夜擊降之”

從這條史料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知道,宋江是淮南一帶的盜賊,在京東各個郡縣劫掠,最後被海知州擊敗了,並且招降了他們。

歷史上真正的方臘,宗教起家,並沒有坐擁半壁江山。很快就被平定。

方臘在歷史上雖沒有演義那麼誇張,但他確實聚眾起義了,但他與普通的農民起義還是不同的,他是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發動的起義,這有些酷似三國時期的“黃巾起義”都是宗教性質的起義。歷史上方臘於宣和二年十月發動起義,自稱“聖公”,建元永樂設置官吏將帥,更是不到十天就有數萬人參加義軍,在息坑打敗並殺死宋將蔡遵。可謂一時風光無限。

真實歷史的“徵方臘”一戰。

經過上述的一切,大家可以發現,雖然宋江與方臘都是真實存在的,但是他們卻並不是一個“段位”的,也就不會有武松單臂擒方臘了。那麼真實的徵方臘一戰又是如何的那?正史中方臘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是由於趙宋王朝也並非進入油盡燈枯的時候,在宋徽宗下詔招撫無果後,派出童貫統西北精兵十餘萬南下鎮壓起義。宣和三年四月,起義軍最後一個據點青溪梓桐洞被宋軍攻破,方臘父子等52名首領被俘。方臘被朝廷處死,宣佈方臘起義失敗。

綜上所述,歷史上的方臘起義確有其事,但是真正的徵方臘一戰確不是由梁山好漢完成的,而是由童貫率十餘萬精兵鎮壓的,然而雖然歷史上有宋江這個人物,但他與演義裡的形象卻也相差甚遠。以上來自作者的個人看點,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些有趣的不為人知的歷史!


昊濤說史


《水滸傳》的巨大影響力,讓宋江、方臘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不過,在正史裡,他們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在北宋末年,他們不過是眾多拉旗造反的其中一員,並沒有掀起太大的風浪。

那麼,宋江有沒有去徵方臘呢?我們只能從史書中找答案了。

《宋史》關於方臘的記載見方臘傳:

“宣和二年十月,起為亂,自號聖公,……,十一月陷青溪,十二月陷睦、歙二州。……,徽宗始大驚,亟遣童貫、譚稹為宣撫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晉蕃漢兵十五萬以東,且諭貫使作詔罷應奉局。三年正月,臘將方七佛引眾六萬攻秀州,統軍王子武乘城固守,已而大軍至,合擊賊,斬首九千,築京觀五,賊還據杭。二月,貫、稹前鋒至清河堰,水陸並進,臘復焚官舍、府庫、民居,乃宵遁。諸將劉延慶、王稟、王渙、楊惟忠、辛興宗相繼至,盡復所失城。四月,生擒臘及妻邵、子毫二太子、偽相方肥等五十二人於梓桐石穴中,殺賊七萬。四年三月,餘黨悉平。臘之起,破六州五十二縣,戕平民二百萬, ……, 王師自出至凱旋,四百五十日”。

方臘從宣和二年(1120)十月起兵,到宣和三年四月被俘,宣和四年三月餘黨被徹底平定。其規模達六州五十二縣,涉及人口二百萬。宋廷動用了15萬大軍,出動了樞密使童貫(就是那個太監)才鎮壓下去的。

在《宋史·韓世忠傳》也有記載:

“宣和二年,方臘反,江、浙震動,調兵四方,世忠以偏將從王淵討之。……,世忠窮追至睦州清溪峒,賊深據巖屋為三窟,諸將繼至,莫知所入。世忠潛行溪谷,問野婦得徑,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險數里,搗其穴,格殺數十人,禽臘以出。辛興宗領兵截峒口,掠其俘為己功,故賞不及世忠。”

說明後來的抗金名將韓世忠擒獲的方臘,但功勞被辛興宗所搶。

但是關於方臘的這兩段記載,並沒有提到宋江。

我們再來看看關於宋江的記載:

《宋史·徽宗本紀》:宣和三年,二月庚午,……癸巳,赦天下。是月,方臘陷處州。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
《宋史·張叔夜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
《宋史·侯蒙傳》:“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宋史》中並沒有宋江的傳記,可見其影響遠不如方臘,而且以三十六人為班底,最多就是土匪水平。不過宋江投降過,確實是真的。在《續資治通鑑》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宣和三年二月,宋江投降,而四月方臘被俘,侯蒙曾建議讓宋江去討方臘,但未獲批准。也就是說宋江和方臘有可能的交集也就兩個月,而歷史沒有記載宋江在投降後征討過方臘,當時的方臘應該處於流動作戰中,屬於強弩之末。

不過,在野史中,宋江是去徵過方臘的,《皇宋十朝綱要》中提及宋江參與了辛興宗討方臘,就是《宋史·韓世忠傳》中所提到的。野史雖然不具有權威性,但考慮到宋江的實力並不強大,隨軍參與作戰還是有可能的,而宋江不久又再次反叛,在宣和四年被殺,鑑於他兩面三刀的屬性,歷史沒有記載他參與平叛也是有可能的。

我們可以猜測,像《水滸傳》中,宋江自己率軍徵方臘基本是不可能的,不過他參與徵方臘和後期剿滅方臘殘餘實力是有可能的。可惜北宋末年的起義軍多數沒啥戰鬥力,像方臘這樣比較有實力的,也只不過維持了一年多,他們欺負欺負州縣的軍隊還可以,遇上正規軍基本就是不堪一擊。


黑水布衣


大家好,我是烽火,對這個問題呢我發表一下我的看法。

歷史上梁山伯的是一個虛構的場景,他的原型來源於太行山地區的宋江起義,而他的故事原景則是洞庭湖起義,而《水滸傳》中的方臘起義,在歷史則是卻有其事。

宋徽宗時期,宋朝的風氣非常不好,貪汙腐敗成風,方臘領導起義軍在杭州一代發動起義,起義軍迅速壯大,不到十天就有數萬人參加義軍,在息坑打敗並殺死宋將蔡遵。然後起義軍佔據杭州,並將杭州作為政治中心,建立了一套政府機構。

起義軍的壯大引起了宋朝的重視,徽宗皇帝老趙即刻派出自己的心腹大臣宦官童貫率領陝西六路蕃、漢精兵出師討賊,這些兵馬都是當時宋廷的主力軍隊。宋微宗對滅方臘也是下了死心,所以他讓童貫拼命大,一定要將方臘斬盡殺絕。

方臘在面對宋朝大軍的到來,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是看到杭州缺少糧食,就撤出了杭州。宋軍趁機進入杭州,一個月後方臘又想進攻杭州,結果被宋朝的軍隊打敗,宋軍乘勝追擊,方臘叛軍從節節勝利變成節節敗退。

歙州、睦州、衢州先後失守,方臘從富陽、新城、桐廬一路退到青溪縣,最後退守幫源洞,此時起叛軍尚有二十萬人,但戰鬥力大大下降,與官兵力戰而敗。最後方臘在石洞中躲藏起來,結果被韓世忠發現,方臘和妻子、宰相方肥等人被忠州防禦使辛興宗所俘虜,最後被朝廷所殺。轟轟烈烈的方臘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