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满腹经纶的吴用为何不谋求功名,反而死忠于宋江?

清山雅舍


智多星吳用虽然很有学问,满腹经纶,但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使很多人怀才不遇,抱恨终生,吳用只是一鄉村财主家的教书先生,既无权贵相助,又无金钱铺路,走仕途去争取功名根本无望,他在水浒中大展其才能者,是其有文化知识,个人才智过人,善于应变,又接地气,常年生活於基层,了解民间疾苦,知人心所思,因此在梁山泊为军亊,曾为首领晁盖智刼生辰纲和宋江主持梁山后,出谋划策很有建树,绰号智多星名归其实,是一个出众的军事家!


云游者说


吴用之才,乃致用之才,非科举之才。熟读经书百卷、深谙六韬三略、平生机巧心灵,却屈居村学教几个学生度日,可见其不能或不屑凭科举闻达。安贫乐教,是不得已的一时之选。他在蛩伏,在等待机会。早在石碣村时,他就与天不怕地不怕的阮氏兄弟交好,到了东溪村,他又与晁保正过从甚密。这些人都是铁骨铮铮的好汉。吴用知道,他们,才是自己未来的同道中人。表面上看,吴学究白面长须,一付秀才打扮,当是手无缚鸡之力。可此君却暗藏武功。刘唐找雷横斗狠,吴用上前制止,手中“掣两条铜链”,往正在厮杀的两人中间一隔,两人随即罢斗。刀光剑影之下,没有几脚真功夫,谁敢如此?

如此牛人,岂甘平庸?

机会来了。黄泥冈为吴用结束隐居、叱咤江湖提供了契机,从此他的满腹经纶得以施展,人生抱负得以实现。从黄泥冈的精心策划到上梁山怂恿林冲火并夺位,从保晁盖到辅宋江,智多星纵横捭阖、无往而不利。遍观《水浒》各役,凡听吴用谋划的,胜;未采纳吴用方案的,失利。吴学究以超人的智慧赢得了梁山众弟兄的敬佩和爱戴,从而稳居晁宋之后第一人的地位。

我以为,对于官场的黑暗腐败,吴深恶之。对于其在梁山的地位影响,吴很满意。所以当宋江力主招安,吴是不赞成的。因为吴用的忠是对晁宋的忠,是对水泊梁山的忠;吴用的义是对梁山兄弟的义。忠与义皆和大宋朝廷无关。以吴用的智慧,他不可能看不到招安后鸟尽弓藏的结果。但基于对宋江的忠义,成全宋江的名节,没有对招安进行坚决抵制。最终无妻无子,孑然一身,同花荣一起自缢于蓼儿洼宋江墓前,成就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忠义之歌。

究吴用一生,虽科举无名,亦未出将入相,但他以自身独有的睿智笑傲江湖,活得清醒、洒脱、痛快。他有一百个理由睥睨那些荣登三甲的科举幸运儿。事实也正是这样,遍观历史,那些名传千古的良相谋臣,又有几位是“东华门唱名”之人?徐茂公、魏征、刘伯温等又有谁当过状元郎?得逢乱世、厚积薄发、天纵奇才,方得流芳百世,搏得生前身后名。男子汉如此,足矣!



风露中宵2


吴用,人称智多星,可谓满腹经纶,在宋代以“官本位”的体制下,为何不去考取功名,而去与晁盖等人,劫得生辰纲,上得了梁山呢?这自有其原因。

在劫生辰纲之前,吴用是教书先生,是位秀才,如此看来,吴用肯定也参加过举人考试的,只是未得考上,只能做个学究,做个教书先生。

那么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吴用,为何考不上一个举人,进而考个进士呢?这有内因与外因两方面的原因。

(一)先看内因。吴用未上梁山之前,就喜爱结交江湖人士,可见吴用是有大志的,但这种大志,并不是想通过读书做官这个渠道来实现。在吴用心中,如果只是通过读书而做官,这只是做了朝庭的奴才,吴用是想寻得能成就一番大业的有雄才伟略的人,然后用自己的满腹经纶辅佐其成就伟岸的梦想。


(二)再看外因。当时的宋王朝,皇帝昏庸,奸臣当道,科举考试舞弊严重,再加上吴用正直,不愿与其同流合污,在考试场上,会针弊时政,又不愿去买通考官,这样的情形,即便吴用再有才学,又怎能考取所谓的功名呢。


吴用先是出计于晁盖等人,劫了生辰纲,上了梁山,后晁盖早亡,又铺佐宋江振兴梁山大业。只是宋江一心想得“招安”,吴用本意并不愿去走招安之路,为了梁山的团结,才跟得宋江受了“招安”,这其实已违背了吴用的初心。


春日之虎


《水浒传》中的智多星吴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满腹经纶,自比诸葛,梁山座次第三,任第一军师,总参军机要务。

这样一个有文化、有水平的读书人,为何不去谋求功名反而自甘堕落,落草为寇呢?而且他原本是晁盖的旧部,为何后来又死忠于宋江呢?其实这里面都是有因可循的,具体要从他的经历说起。

生不逢时,仕途蒙尘

吴用原本生于书香门第,家境殷实,自幼刻苦读书,聪明伶俐。长大后,他更是才华横溢,满腹经纶。

以吴用的才学,按说一百个科举也考上了。可惜,他生在了北宋末年,当时宋徽宗昏庸,四大奸臣把持朝政,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想要出人头地就必须巴结权臣,拜帖纳贡。

但吴用却是一个正义的读书人,并不通晓这些。于是他虽然在科举上高中,但是却被蔡京忌恨,在徽宗的跟前进了谗言,说吴用乃无用之人,录取了有损朝廷威仪,从此吴用被朝廷封杀,科举之路上再无出头之日。

所以说,并非吴用不愿谋求功名,而是朝廷暗弱,不能量才取用,致使才学之士有志难伸,明珠蒙尘。

择木而栖,情非得已

朝廷既然断了吴用的科考之路,吴用又不甘心窝在村里做私塾教师。于是,吴用与晁盖等人一同密谋策划了“智劫生辰纲”事件,算是替天行道得同时也向朝廷小小地报复了一把。后来又通过“火并王伦”事件,辅佐晁盖奠定了梁山的基业,自己也成为了梁山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可是“江州劫法场”事件中,宋江被众好汉救上梁山,梁山顿时形成了分别以宋江和晁盖为首的两派人马。宋江何许人也,笼络人心,枭雄之姿,很快便开始逐渐架空晁盖。起初,吴用依然保持着忠心,帮助晁盖抵抗宋江。但是一方面,晁盖空有豪迈气概,却无甚心机手段,而且胸无大志,安于现状;而另一方面,宋江却是恩威并施,拉拢打压,手段层出不穷,而且他的志向更高,积极进取。相比之下,晁盖逐渐式微是在所难免的。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吴用这样的有才之士自然会逐渐偏向明主。

何况,后来晁盖自己也感受到了危机。为重树威望,强行带兵出征,终落得战死沙场的结局。如此一来,吴用更是毫不犹豫地追随宋江。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吴用这么厉害,何不自己做老大,何必追随宋江?真做不了,诸葛亮不也没做老大吗?当老大的核心素质是过硬的担当和明智的决断力,这些吴用都不够,他只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躲在宋江身后出谋划策才是他适合的位置。


三味翁童


做为一个文人,谋取功名哪个能不想呢?但那功名是你想得到就可以得到的吗?即使你有满腹经纶,也是无法随心所欲的,因为你一个文人根本就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还别说大的社会需求,考举制度,选择标准,官场内幕,就算是考场你都左右不了。考试落第是大多数文人的宿命,那些皇榜高中,一举成名者大多只是文人们编撰的,那是他们的期望和梦想。

水浒书中描写的社会背景是,四大奸臣当道,官场乌烟瘴气,百姓民不聊生,好人正人倍受排挤和压制,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无辜之人被逼成为盗贼强人去占山为王。一个无权无势无根无基的吴用,哪里就能谋得了功名了?所以他根本不是不去谋取功名,而是无法取得功名。

但是,做为一个有才学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吴用绝对是不甘寂寞的,他不会甘心一辈子都做教书先生。只要有一点机会他都会不遗余力地去争取,去努力,去尽力抓在自己手里。于是他参与并策划了智劫生辰纲,在泄露之后又火并王伦占了梁山,又在晁盖死后转投宋江,又跟随宋江建立了整个梁山体系,又同宋江一起策划招安归顺朝庭,又四方征讨建立功勋。一切都是在用自己的所学跟命运也跟社会抗争。

只到最后精疲力尽时才发现自己仍然一事无成,一切努力都成为泡影,不但一身才华无用,一切的抗争也都是镜花水月,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时候才知道人力终究是抗不过命运,自己的一己之力根本就改变不了什么?而此时的他已经是一无所有了,无奈之下只能自尽,让自己随宋江而去了。那是一种无奈,根本说不上死忠。


梦113300796


智多星吴用在粱山上确实足智多谋,读者多有喜爱。但吴用为何不凭自己满腹经伦混个出身,偏要为宋江出谋划策呢?

我认为,吴用身上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传统特质。从周朝的姜子牙,到三國的诸葛亮,再到民国的陈布雷,历朝历代都能找到知识分子宁为狗头军师也不强梁出头的事例。当然,知识分子出头的事也不是没有,比如王伦、此如李后主等等,但其下埸均不好。

那么,是什么使中国知识分子形成了这种局面呢?我觉得主要是性格使然、学识使然。

一、性格使然。中國传统的知识分子,他们多系外表谦和内心孤傲之人,他们在社会活动中,或直钩钓鱼让人莫明所以,或高谈阔论使人哭笑不得;他们多凭喜好做事,从不以势力取人。所以,他们很难应对看风使柁、见人布菜的官埸局面,自然较少作到、也不能坐到领袖位置。

二、学识使然。传统的知识分子,一般都确有才华。出于"人往高处走"的共同心愿,古往今来,"练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应该是知识分子们的共同选择。可以说,梁山招安前的各项工作,所以搞得有声有色,除了其他将领的努力外,是与军师吴用正确的计策分不开的。所以,宋江也愿意听取吴用的计策,使用他的才华。

结束浯。当今社会,己无知识与非知识分子的区别。但是,因为传统文化仍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所以,我们在许多确有才华的人们身上,仍然可以看到传统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幼稚病。这样,就要求我们,既要采纳他们的"计策"、肯定他们贡献,也要指出、纠正他们的不足;同时,也希望看到本文,存在知识分子传统幼雅病的人们,加强自我修练,全面发展起来。


蒋立五


吴用人品差,不择手段,杀人放火在所不惜,这是不假,可他再凶残能凶残得过李逵吗?李逵都能有真情实感,吴用为什么就不能有呢?评价一个人的人品,不能光用自己的价值观,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不许苟),考虑这个人物的立场。按照水浒世界的主流价值观,或者说,按照明朝的主流价值观,对于梁山好汉卖人肉包子,卖板刀面、随便砍围观群众这些行为的评价和现代人的观点一样,肯定是不对的,晁盖也曾经制止过李逵,不让他滥杀无辜,然后被无视。但是有一些问题上,明朝人的价值观和现代人是不同的。热衷功名更算不上黑点,古往今来的文臣武将有几个不热衷功名的?比如说武松杀的人里,潘金莲和西门庆因为有武大郎的血债,无论按照明朝还是现在的主流价值观都是该杀的,张团练、张都监、蒋门神合谋要杀武松,被武松反杀了,这也是现代人能接受的。而武松又杀死仆人,这个就无法被现代人接受了,所以好多水浒的评书等改编作品都让丫鬟、马夫他们参加到陷害武松的阴谋中,使武松杀人这件事能被现代人接受。但是按照明朝的价值观,杀人全家这件事真不算什么。《三国演义》里,关羽斩车胄之后,张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车胄全家。在某些艺术作品里,还有关羽和张飞为了“干大事”“避免累赘”,互相杀对方全家这种能直接拍恐怖片的剧情。还有比较有名的吴起杀妻、刘安杀妻、刘宗敏杀妻,杀自己全家都不算什么,何况杀别人全家?当然了,杀自己全家这种事在明朝也是骇人听闻的,只有凶残的悍匪才干得出来。而不问男女老幼把敌人全家斩尽杀绝,这在明朝是很平常的事,军阀争霸时是这么做的,匪徒打劫时是这么做的,官兵剿匪时也是这么做的,老百姓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并不会觉得这是多么骇人听闻的事。我们现在说某某地闹土匪杀死多少人,复仇杀人全家十几口,是极为恐怖的新闻,明朝人对于这种消息却是司空见惯。我们现代中国人对于饥荒、瘟疫、匪患、战争和家破人亡都缺乏直接的认识,可是在明朝这些都是经常发生的,甚至是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发现一具路倒尸,在现代算大案,在明朝就是个卫生问题。相比之下,古人的心肠比我们现代人硬得多。



王静泰


吴用是一介书生,落第秀才,和梁山第一任头领白衣秀士王伦一样,虽有满腹经纶,但是名落孙山,投师无门呐,就像现在没考上大学的学生一样,榜上无名,为了生计在中小学里当个临时教师,勉强混口饭吃,但他又不甘心,总想找个地方施展报负,而像他这样没有功名又没有人脉的书生,若想出人头地,必须找个靠山走捷径啊,所以他先是让三阮唆使晁盖劫了生辰纲,一群人落草为寇,但晁盖是个武夫,不懂他的小心思,后来宋江上山了,一门心思地想着投靠朝庭加官进爵,这下正中他的下怀,所以两人一拍即合!




荒村钓叟


你好,我是文武看历史。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将从两点来解释。

1 吴用的功名之路

智多星吴用满腹经纶,经常把自己比作诸葛亮。那么他为何不去走功名之路,我个人觉得以他的才智若去考取功名也必然是考的上的,但是那时候蔡京,童贯,高俅等人执掌朝堂,而且党争严重,做上了朝廷的官,做不了自身的主,对于把自己比作诸葛亮的吴用来说,这是自己不可接受的。因此,吴用的功名之路是行不通的。

2 吴用对于宋江的忠

吴用与宋江的关系有点像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宋江是梁山泊的一面大旗,可以吸引众多好汉,但是他需要一个才智超群的军师来帮助自己做执行人,这个人还必须是自己信得过的,才敢放手让他去做。吴用的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将梁山泊的事务安排的井井有条,又在军事上打了很多次胜仗,宋江也确实是真的将大权交给吴用。这像不像诸葛亮与刘备的翻版,因此,对于宋江这样一个对自己信任,给自己施展抱负舞台的人,他也是有古代文人的那种气节“士为知己者死”。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如有不同见解,欢迎留言讨论。


文武看历史


吴用以前是当教书先生的,这么一个好脑子去当教书先生他肯定特憋屈,但这宋江一口一个“军师所言甚是”,吴用听了肯定是感觉到自己被赏识,所以就对宋江特别的忠义。

另外,宋江他特擅长济人之贫周人之急扶人之困,有落魄的好汉他就要去施以援手。没啥事儿的人被帮助了也就感谢一下对方,但是落魄的人被帮助的话一定会特别特别感激对方。这是真的 我有亲身经历。虽然吴用在山上不可能谈得上落魄 但是他可能也有难言之隐吧?然后宋江就会去帮他吧 这样一来 吴用就可能真的对他死心塌地了。

另外我看了一个细节 一个朝廷官员被花荣用箭瞄准了 他旁边的随从帮他挡箭 结果随从被射中 倒在地下 那官员连一句话都没说。后来吴用自插一刀 那宋江的表情都绝了 第一个上去抱住他 还大声喊着拿止血药 还在人家床前天天陪着。古人重视名节的多。有首古诗说“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还有“士为知己者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