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攸縣新市鎮界江蘇氏祠堂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攸縣新市鎮界江蘇氏祠堂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攸縣新市鎮界江蘇氏祠堂

蘇氏祠堂座落在(湖南省株洲攸縣)新市鎮界江村蘇家嶺下楓仙嶺東面的茂密林間,朝向東南,前門映入眼簾是長形的“官人塘”,當陽光照耀,波光粼粼,泛出紅潤,好似雲臥的仙女,清澈透明又似飛舞的綢緞,風雲的變化盡收眼底。祠堂後面山巒疊翠,山頂有“楓仙寺”,風隨佛經嗡嗡,木魚得得,鳥語啾啾,茶花帶露,沁人心脾。

祠堂的整體建築是效仿光緒年間“東坡學校”【蘇家老祠堂】,典雅挺拔,古色古香,.託簷的四根柱上寫著“官封學士名噪詞壇自有文章傳後世,族繼眉山脈衍湘水徙從燕翼馭長風”“龍潭歌未罷水起風生夢逐千重皆擊楫,嶺下景無垠雲興霞蔚花開萬點正逢春”的詩聯,簷面畫著二龍戲珠,與龍相接的蘇軾詩詞《滿庭芳》《水調歌頭》當雲霞飄動的時候,龍好似在翻身騰飛,蘇軾的詩詞靈動著與藍天相擁。步入祠堂內牆壁上映入眼簾的全是詩,在詩的海洋裡叫人如痴如醉。中間天宛裡兩處花池一顆桂花樹一顆茶花樹和六根擎天柱,一紅一綠,一靜一動,搭配愜意,特別是每至八、九月桂花、茶花飄著濃郁的芬芳,讓人沉醉。

堂上正中安坐著蘇氏先祖蘇軾大文豪的雕像,寬袍大袖,高冠飄髯,手拿書簡為百姓請命,臉微長而頰豐,眉揚鼻直,雙目眯笑而遠視......高堂上書寫著《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引入我們穿回到公元前一千年間……蘇軾一生憂國憂民,滿腔情懷,由於被人陷害,官位一貶再貶。一生屢遇艱危而不悔,身處逆境而泰然,心胸豁達“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憑生”;感傷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我痛飲美酒,心胸開闊,膽氣更為豪壯”;感概時“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失意時“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蘇軾無能是逆境還是順境,無能是艱辛和悲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總有樂觀的心態直面生活,“欲將詩句絆餘暉,一洗人間萬事非”。當朝廷再次啟用他時,公元1085年在調派登州的途中看見自然災害的農民感發憐憫寫下了“眼枯淚盡雨不盡,忍見黃穗臥青泥”的詩句。登州【山東蓬萊】任大守只有五天時間,蘇軾根據地域情況立即向朝廷上書兩道奏摺,一為海事國防;二為官府把鹽稅併入鹽價,壟斷鹽業,老百姓自己曬的鹽政府規定不能吃,政府低價收購,高價賣給老百姓,為百姓請命,兩件事都得到了皇帝准奏。當地的百姓歡天喜地,為了感恩蘇軾,把三月三日編成蘇軾與八仙見面,為人間救苦解難的神話,作為後人傳誦。是的,無能是為官做事,為民造福,無能是發奮讀書,功成名就,蘇軾給後裔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分佈兩省三縣十三個鄉鎮一萬餘人的蘇軾後裔,把蘇軾當作學習的榜樣,前進的燈塔。每年7月12日蘇氏族人身著盛裝,帶著供品,在祠堂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香菸繚繞。追憶先祖遺風,承蒙先祖庇佑,確保仕途平安,幸福安康。蘇氏族人把祭祀活動作為一個載體,讓蘇氏後裔讀家訓,敘親情,講團結,守國法,講誠信,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共同富裕。激勵後人,仰先祖,崇人文,尚美德,講奉獻,勵精圖治。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攸縣新市鎮界江蘇氏祠堂

祠堂是一本文史,是一本教科書,蘇氏九修族譜有記載蘇氏先祖蘇味道【公元648——705】,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蘇丘村人,唐朝政治家,文學家,20歲考舉進士,武則天當政時,躋身宰相,輔佐九年。中宗即位,因政見不同,貶為四川眉山刺使,其一子蘇佑中書舍人留在眉山,蘇佑的第四代出了蘇洵,蘇洵兒子蘇軾、蘇轍【三父子唐宋八大家】。蘇軾的第三個兒子蘇過,北宋文學家,蘇過的大兒子蘇符南宋禮部尚書,宋末元初由眉山遷住洪都【南昌】。九世祖元臣元末年間從洪都【南昌】遷住茶陵。到了明朝洪武辛未公元1391年間十三代子孫蘇典【員外郎】,從茶陵遷入攸縣龍潭【白龍江一帶】,後改遷杉山嶺【蘇家龍】,土地肥沃,旱澇保收,風水寶地,有位進士王硯亭路過此地,觸景生情“杉山無俗氣,山谷有清音。”蘇氏子孫在這裡繁衍生息,歷經了朝代更替,王朝易主,坎坷崎嶇,滄海桑田的風雲變化。蘇氏族人每到一個地方,呼籲族人齊心協力建公祠,一是讓逝去的亡靈有個棲息之地,鐫刻上逝祖的名字讓後人祭拜,形成宗族的凝聚力,昭示家族的傳統美德。二是適應時代的發展,制定族規教育,讓族裔遵紀守法,愛國家愛家庭。三是利用宗祠辦學校,開展各種娛樂活動。蘇軾三十二世祖源泉,民國二十一年間湖南大學畢業,後任茶、攸、安三縣督學官,源泉看到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不重視,學校分佈稀少,很多子女求學難,為振興民族文化,竭盡全力倡導蘇氏族人把“蘇家祠堂”,改為了“東坡學校”自己任校長抓教育,讓方圍八里十里的其他姓氏也來到了“東坡學校”讀書,讀書子弟越來越多,三十一世祖子宜看見學校學生擁擠,祠堂祭祖的房子成了老師的辦公室,為了讓孩子們既要讀上書又要讓先祖亡靈有個棲息之地,於是倡導族人齊心協力,並用自己一生積蓄擴建了祠堂,解決了當時的難題。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一場浩劫,把“東坡學校”【蘇家祠堂】全部拆掉了,當時的情形,老百姓無不感到痛心!現在的蘇氏祠堂,是蘇氏族人 齊心協力,捐資捐物2006年農曆7月12日建成的。蘇氏祠堂成立了基金會,凡蘇氏後裔考舉本科以上的給予一定的獎勵,困難的學生給予救助,家庭出現天災人禍的給予扶助。有位八十多歲老人蘇金元說“基金會辦得好,一個給我們政府減壓,二個體現蘇氏家族的大愛。”這是蘇氏史上又一創舉和輝煌!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攸縣新市鎮界江蘇氏祠堂

春華秋實,現有從祠堂走出的蘇氏子孫在政治界局級幹部61人,處級以上9人、軍界營團以上幹部35人、教育界580人、醫學界150人、還有在各行各業施展才華,成績斐然;成“家”之輩不勝枚舉。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是蘇氏族人的驕傲和自豪!

蘇氏村莊祠堂唯一古建築,歷經了滄桑和鉅變;猶如一顆明珠鑲嵌在村舍之間,鑲嵌在蘇氏兒女心中,鑲嵌在高高的楓仙嶺,鑲嵌在洣水河畔,鑲嵌在中華大地。

看!蘇氏兒女勞耕之閒,匯聚祠堂,伴隨著音樂,翩翩起舞,美妙的旋律,隨著村莊的縷縷炊煙裊裊飄起……

歡迎親們在底部發表神評,與我們交流

家風|揚正氣,從關注開始

更多詳細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蘇氏信息平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