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我们后人为什么感觉对元曲的熟悉程度远不如唐诗宋词?你怎么看?

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她40600526


我是【小侠】,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题主的疑问可能是很多人的疑问,同为某一时代的主流文学形式,为什么我们对元曲的熟悉程度不如唐诗宋词?

在我看来,不是我们不熟悉元曲,而是没有意识到,“哦,原来这也是元曲啊!”

一、什么是元曲?

元曲,顾名思义,就是元代的曲子。具体来说,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剧曲就是杂剧的曲辞,杂剧里人物唱的内容就属于这部分。散曲是继诗词以后的新诗体,有小令和套数之分。

题主所举的例子是元曲中的散曲,散曲中的小令,只是全部元曲中的一小部分。

二、散曲之外的元曲也许你很熟悉的。

元曲中,除散曲外是剧曲,包括当时北方的杂剧和南方的南戏。

现在的戏曲很多都是由元曲发展而来的,也许现在很多人像我一样没有真正去听过戏,但一定听过这些故事。

窦娥冤是元曲。

窦娥临死前发了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抗旱三年。现在人们常说“比窦娥还冤”,说明大家还是挺了解这个故事的~

《黄粱梦》是元曲。

做着黄粱饭睡着了。蒸一顿饭的功夫,梦到自己考取功名、荣华富贵,醒了啥也没有,都消失了。世事大梦一场,说的就是这个。

《赵氏孤儿》也是元曲。

为了救赵氏孤儿,程婴把自己的孩子都杀了。妥妥的悲剧,我们现在也或多或少听过。

这样的例子还挺多的。

三、为什么会感觉元曲没有存在感?

这是因为元曲呈现的方式跟原来不一样了。

我们看唐诗宋词,都是写在书上的。多读书,知道的唐诗宋词也就越多。

但元曲不一样。散曲之类的我们能在书上读,而另一部分是在戏曲里唱出来的。有些听过了,但没把它们跟元曲联系起来,就会感觉元曲没有存在感。实际上人家已经偷偷进入你的视野了。

另外我们现在听戏比较少,不像古人常常听戏,所以对这种文学形式的了解比不上原来了。

这是我的见解,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欢迎关注日常记录文学和生活之美的 🌸🌸🌸~


小侠记


唐宋是传统文人的黄金时代,既有施展政治抱负的空间,也有尊重文化的社会环境。诗人词人大多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政治背景,所表达的内容,往往是文人雅致、公子情怀或建功立业的豪迈、归隐山林的向往。

而元朝文人大多已沦为普通百姓,其作品往往写一些百姓可以理解的浅显轻快,而表达出对历史和现实无奈的洒脱。所以元朝的文人虽然大多窘迫困顿,却自有潇洒意气。虽多有叹息唁吊,却少有愤怨;虽多写儿女绮事,却少有哀苦。这样一番滋味,也颇为可观。

因此唐诗宋词在思想格局上明显更高,在心意上也与后世文人更为契合,文学雕琢的水准也远胜元曲。因此更受后世宗法不足为奇。

加之历史原因导致的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足和应试教育的极度局限和教条,元曲传播有限,受众稀少也就更加不足为奇了。



霜华满袖1


首先就是政治性的原因,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唐朝是一个比较强大的王朝,宋朝文化比较繁荣,而元朝是外族所建立的王朝兼时间又短。所以体现在唐诗里面,更多的是一种热情与奔放,一种壮志豪情;而在宋词里面,是因为经过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宋朝为了一改当年的武夫当国的局面,采取了修文偃武的政策,从政治层面上引发了文化的大爆发;而元朝为了巩固他的统治,不管从政治层面还是从文化层面上,对汉族特别是汉人的文化进行严格的打压。这也就导致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场面。

其次从创作群体而言。唐诗的创作群体虽然是一批文人,但是尚未减去功名但自马上取的豪情壮志。所以我们读来更多是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的引导;而宋词的文人更多的偏向于文文的格调与格律方面,虽然有豪放派的诗人,但总归是少数,大部分属于婉约派的代表,所以更多的个人感觉是有种无病呻吟的感觉,或者说负面的情绪比正面情绪要多;到了元曲这里那就更不用谈了,因为受到统治阶级打压,导致文人在创作的时候要注意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整个元曲是偏向下层社会之间的戏曲文化,而戏曲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难登大雅之堂,尤其是在历史长河中,很难留下关于他的痕迹。

最后从诗词曲的篇幅而言。唐诗格律诗较多,读起来朗朗上口,篇幅较短;宋词相对来说就已经比唐诗要字要多很多,所以就时下而言,对于宋词的背诵和记忆远远小于唐诗;至于元曲就更不用说了,基本上篇幅都是比较长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看唐诗里面最容易被人记住的是绝句,但古诗又很不容易被人记住,因为太长了。比如同样是李白的诗,我们更多的能够背诵他的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而不是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全篇。再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但是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我们都很容易记住。

综上为笔者的一点浅见,博方家一笑。






岭外榕边客


唐诗宋词元曲,我们后人为什么对元曲的熟悉程度远不如唐诗宋词?(像我个人,只记住了两首元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曲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虽然不如唐诗宋词那么有名,但他最接地气,贩夫走卒都能哼唱几句,俚曲散曲都是士大夫眼里的下里巴人难登大雅之堂,然而他好也就好在这难登大雅,他设有那么多的格律限制,可以随心所欲的抒发自己的情感,虽然句子松散了一点,却能恰如其分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正如题主所说:像我个人,只记住了两首元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正说明了这两首元曲的经典与流行。

那么,唐诗宋词与元曲的主要区别有哪些呢?

其一,他们形成的时代不同。唐宋元三个朝代不同,自不消说;

其二,他们的格式不同,唐诗讲究格律;主要包括平仄和韵。宋词,体式灵活,又称“长短句”。元曲继承了唐诗和宋词的主要特点,只是更加灵活一些。

其三,产生的背景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唐诗是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江山大一统和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诞生的。

唐人总结了诗经和乐府等前人诗歌的成就基础上,将诗歌的格律进行系统化和格式化。使得唐诗的创作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体式。为了区别于以前朝代的诗歌,史称“新体诗”。

宋词是在唐诗以后形成于青楼乐坊,用来和着音乐进行演唱的,由于有固定的曲式(又称“词牌”),所以将创作宋词称为“填词”。

元朝以后,蒙古人统治中国,对汉族的知识分子实施打压政策,很多文人郁郁不得志,于是,转入到民间戏曲的创作中来。所以,促进了元曲的大繁荣。

下来,我们说说我们后人为什么对元曲的熟悉程度远不如唐诗宋词?

其中有六个主要原因:

1.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唐朝国力强盛,文人地位也很高,使得唐诗在唐朝长时间繁荣;宋朝经济发达,文风开放,各类优秀词作品应运而生。但是元朝则不同了,因为是游牧民族统治,注重畜牧业与农业,轻视文人,并且各类制度严苛,这极大地限制了元曲的发展。

2.唐诗、宋词的文学地位

在古代,诗词是可以作为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依据的,并且诗词是较高的文学形式,能很好地体现作者的才华。它们在文人阶层、统治阶级具有更高的地位,而元曲更多是底层民众的娱乐形式,得不到文人们的重视。

3.唐诗宋词的传播时间和范围

唐诗自汉魏开始,并经唐朝的发展,前后发展了共六百余年,唐诗不仅深入各个阶层,甚至传到了日本等国;宋词自南唐李煜时兴起,至南宋灭亡,前后繁荣了三百余年,被各个阶层所认可。而元朝一共只延续了不到一百年,元曲的传播也主要在底层人民中,这是无法与唐诗宋词相比的。

4.唐诗宋词背后的文人群体庞大

唐朝的文人们将各个题材的诗写到了极致,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小民生活,唐诗几乎都包含进去了,唐朝诗人数量很多,自然能诞生许多优秀的诗作;因为难以在诗上超越前朝,宋朝文人们就将词写到极致,宋朝人口庞大,文人数量是元朝不能比的,优秀的词作品也是数不胜数。

但元朝历经战乱,人口数量和文人数量都较小,诞生的优秀作品自然较少了。唐诗宋词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顶峰,是后人难以逾越的。

5、文学艺术水准比较

就文学艺术水准来说,元曲和唐诗宋词对比,还是不能比拟的,元曲不仅没有唐诗宋词高雅,而且艺术水平也没有多少超越。元曲是宋词的延续,其特点是词的基础上的通俗化、口语化。它不同于词的产生对于诗的格式的明显区别。虽对后世戏曲有影响,但它没产生对词的超越性的成就和更显明的曲别、建树,其仍属于词余、词尾。

元曲属于民间小调,通俗直白,普白老百姓都懂,都会吟唱,不需要多高深文化修养,元朝统治阶级马上民族,多数都是没什么文化的人,所以对这种民间小调颇为欣赏,这对当时推广元曲广为流行也算是一大助力!

但文人雅士们却颇不以为然,但当时的文人多属汉人,按现在话来说这些文人雅士都是些没有话语权的人,所以不能阻止元曲在元朝的大流行,当然元朝过后到明朝又是汉人士大夫主政,肯定又对唐诗宋词力捧,哪怕是清朝同属马背民族,但满人从上到下都喜欢汉化,所以元曲当然渐行渐远。

6、很多元曲作品具有讽刺性影响了推广和受人关注

元曲作品大多带有讽刺性,在和谐社会,比较少人关注这些事情,官方当然也不愿意去推广。

元朝统治阶层将普通民众分成四等。汉人作为最底层,很难进入统治阶层。自身社会地位低下,而朝廷腐败不堪,敢怒不敢言,讽刺就成了家常便饭,当然也意味着阶级对立。那时的汉人很难参与社会建设工作,自己能有口饭吃就不错,在阶级压迫下,各个阶层是封闭的,没有上升的通道,阶层固化。无法参与建设和改变命运,普通百姓所能做的也只有讽刺和反抗。所以元朝不到一百年就灭亡了。

唐诗五万多首,境高界宽,是唐王朝雄伟的国度派生出来的,它代表了唐的伟大和璀璨。宋朝之初(北宋)也很伟大,但它比不上唐的雄浑壮阔,宋的命运坎坷涩蹇,所以宋词风度跟国度一样,博广气度稍逊唐诗。元代属于少数民族统治汉人,其统治阶级残暴反动性质影响了元代文艺包括元曲的提升发展。元曲与时代同步,白话成分兴起,所以其韵味和曲深意味比唐诗宋词就淡了些。

因为上述原因,元曲虽然也有优秀的作品存在,但总体上的影响力是无法与唐诗宋词相比的。为此,我们后人对元曲的熟悉程度远不如唐诗宋词。


华军abc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虽然我们常说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但我们经常背诵的还是习唐诗宋词为主,很多人知道汉赋,元曲四大悲剧,明清小说四大名著,但真正看完的有几个?

艺术没有高低贵贱,都是一样的中华文化传承。但是不管是教育孩子还是面对当今流行的速食文化,剪短好记,朗朗上口才是最主要的。如果太长或者平仄难懂,这对社会的普及和人们获取的意愿是非常不利。

总之,文化不能断,还得培养,但是还得兼顾受众和能力,所以导致我们只会背诵其中的几句或者几段,对艺术形式理解起来也就难免出现偏差和费解。


大海


中国的传统文学,不能自我对比,面临是《以经济为中心》《物质文明》的主导地位。偏离《精神文明》,中国古文学放置边沿。尤其是这网络时代,智能手机的普遍,书籍遗忘, 70@80后的打工主力军,更没多少真正读大学,九年义务教育就不错了。也就以唐诗,为主,宋词零星,元曲很少见。手机写评论,天天翻新,如看电话号码,这些就是原因。











风自雅


我分析原因大致有二:1、元曲是元杂剧内出现的文学样式,一般只有观看演出的有钱有势的人才能接触到,一般老百姓就很少有人问津,故流传受限。2、元曲很多口语化,甚至方言词语在曲中出现,没有唐诗宋词精炼,读起来朗朗朗上口,不便于理解和朗读背诵,也就限制了它的影响力。由于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了很多人对原曲不够理解和熟悉。


逢春186177958


唐诗宋词元曲,我们后人为什么感觉对元曲熟悉程度远不如唐诗宋词?你怎么看?这是因为唐、宋两个朝代历史周期长,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昌盛的朝代。经济、文化生活丰富,人民的生活相对安逸。唐、宋的文学作品提现了当时文人墨客风流倜傥,浪漫潇洒的诗词文风。受到了后人的追崇和传承!元代历史周期相对短,经济文化生活相对没有那么丰富!人民的生活相对不是那么安定!虽然“元曲”文化内涵情感非常丰富!大部分作品提现了当时代,人民生活的现状!所以“元曲”就没有象唐诗宋词那样受到后人那么执迷的追崇和传颂,自然而然熟悉程度就不如唐诗宋词了……


安宁逸人泠石


元曲之所以不像唐诗宋词一样那么流行,原因大致如下:

第一,元朝存在的时间不足百年,属于典型的短命王朝,这直接决定了元曲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第二,元曲的文学水平整体不如唐诗宋词高,你所说的两首元曲算是元曲中的精品了,大多数元曲文学水平一般,上不得大雅之堂。

第三,整个元朝为蒙古人所建立,对于中原文化重视不足,甚至可以说处于一直打压的状态,而元曲,出于民间,流行于市井 ,真正专职创作元曲的作家不多,这也造成了流行度不高。

以上三点,决定了元曲的影响力远不如唐诗宋词。


老张聊语文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唐朝的皇帝都写诗,宋朝的皇帝都填词,元朝的皇帝基本不识汉字。唐代科考有试贴诗,作诗是当官的前置条件。宋代皇家怕人夺了江山,抑武重文,因此宋词大放光彩,宋军专打败仗,乃至留下“杨家将十二寡妇征西”的悲壮故事。元朝统治者是马背上的民族,只重马上功夫,不重纸上功夫,所谓元曲不过是民间小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