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妃》到《大唐女法醫》,古裝劇中的女醫,能還原幾分歷史?

從《明妃》到《大唐女法醫》,古裝劇中的女醫,能還原幾分歷史?

《女醫明妃傳》劇照

最近這幾年,在中國和周邊的國家,出現了幾部以古代的女性醫生為主題的電視劇,早些時候的有韓國的《大長今》和中國的《女醫明妃傳》,最近又有一部《大唐女法醫》在網絡上熱播。

在中國古代社會早期,具有名望的專門從事醫療工作的多是男性,但女醫或者從事其他醫療工作的女性仍不乏其人。這些影視作品當中出現的女性醫生形象,和真實的歷史有幾分相似呢?古代的女性醫療工作者能否得到社會認可的呢?今天文史君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問題。

從《明妃》到《大唐女法醫》,古裝劇中的女醫,能還原幾分歷史?

《大唐女法醫》劇照

一、從事接生工作的產婆

生老病死,每個人在所難免。自宋代以來,隨著性別隔離的區分嚴化,女性醫療工作者在越來越多的場合扮演著男性不可替代的角色。奇怪的是,在理學意識的影響下,從事醫療工作的女性往往被汙名化,我們常談到的“三姑六婆”的說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三姑六婆”最早出現在元代學者陶宗儀的《輟耕錄》中。三姑是指:道姑、尼姑、卦姑。六婆指:牙婆、媒婆、穩婆、師婆、虔婆、藥婆。

六婆當中的穩婆、藥婆是與醫療工作有關的。但三姑六婆在社會上的名聲不佳,她們被看作九種卑下的職業,世人避之唯恐不及。明清時期,市井當中說書行業異常興盛,三姑六婆的形象被說書人渲染之後,更加被固化為一種粗鄙邪惡的形象存在,但在實際生活中,從事醫療工作的女性的作用不可小覷。

從《明妃》到《大唐女法醫》,古裝劇中的女醫,能還原幾分歷史?

《水滸傳》中王婆身兼多婆角色

接生作為一項工作由來已久,但是早期從事接生工作的人並沒有專門的稱號。唐代文獻記載,當時接生的人稱為“產時看生人”,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性別也沒有明確界定。一直到北宋,歐陽修寫了一篇關於當時的宮女假懷孕的文章,文中記載了三個“坐婆”,坐婆有可能就是北宋時對產婆的稱呼。

到南宋時,從事接生之人的面貌又有所不同。南宋洪邁的志怪小說《夷堅志》當中記載了四川的一個乳醫,名叫趙十五嫂,她被當時一隻修煉成仙的老虎請去給他難產的妻子接生。由此看出,在南宋時接生之人又被稱作 “乳醫”。起初,從事接生工作之人與產家關係融洽,在婦人待產時就開始負責料理。而之後,產婆的形象逐漸汙化,這可能與生產之人難產,家人認為是產婆在當中不盡力或者蓄意謀害有關。

正統的男性醫者對產婆也懷有一種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在南宋理學思想刺激之下所導致的性別隔離,加上生產在古時候被視為汙穢之事,生產之地被視為汙濁之地,他們不得不承認女性產婆的作用。另一方面,他們又懷疑產婆技術不精,無法勝任此項工作。傳統男性醫者與產婆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三姑六婆”稱呼的興起更加深了兩者之間的對立。

從《明妃》到《大唐女法醫》,古裝劇中的女醫,能還原幾分歷史?

影視劇中的穩婆

至明清時期,產婆的形象進一步被汙名化,這與產婆除了接生之外從事的其他工作不無關係。產婆常被官府徵派介入刑事案件,如檢查涉案人員的性別以及相關婦女是否為處女,或去監督參與犯罪的女性。在地方牽涉到女性命案時,她們往往被作為屍檢助手或屍檢人。很多時候屍檢結果對案件的處理至關重要,所以她們也因此被懷疑參與其中的陰謀。這無疑又給她們的形象蒙上了一層灰紗。

從《明妃》到《大唐女法醫》,古裝劇中的女醫,能還原幾分歷史?

《大唐女法醫》劇照

儘管如此,產婆在接生工作當中的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她們憑藉著自身的專業知識,不僅可以獲得財富,還能獲得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明清之時,接生之人被尊稱為“老孃”。清代著名文人袁枚記載了一個名叫阿鳳的產婆,說她通過幫人接生而致富,遠近的鄉人若有人生產都去請她幫忙,她接生的人從來都沒有難產的。可見,產婆這一群體的真實形象與世人塑造的形象,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民間女醫

除產婆外,女性在醫療工作中還扮演著另一重要角色——女醫。道家對醫學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宋之前,女醫多是作為道醫的形象出現,如著名道學家葛洪的妻子鮑潛光就是一名女醫。與產婆相比,女醫出名大多帶有一點神秘性,那就是她們得自仙人或神明的醫術或者處方。南宋《夷堅志》記載了一位叫武元照的女子,據說她極擅長治病救人,後來羽化成仙。當然,除了道教女醫,一些醫學世家的女性通過創辦事業作為開業醫的形象也大量出現在世人面前。

從《明妃》到《大唐女法醫》,古裝劇中的女醫,能還原幾分歷史?

《女醫明妃傳》劇照

明清之際,女醫也面臨被猜忌和懷疑的困局,她們被認為是殘忍、無所不用其極的壞女人,明代醫者蕭京甚至在其家訓中規定不準“六婆”進入家門。但和產婆一樣,女醫雖遭受非議,但其社會作用卻無可替代。那些掌握精湛醫術的女醫,有機會被朝廷徵召入宮成為皇家女醫,她們擁有令人羨慕的財富,還能為家族帶來榮耀。如無錫地區名醫徐孟龍的妻子就是這樣一位人物,她於永樂年間進入宮廷,直到晚年才衣錦還鄉,被傳為佳話。

而女巫醫也是當時活躍於社會的一大群體,18世紀末有一個張巫醫,她結合巫術治病救人,技術高超,上到達官貴人下至普通民眾爭相請她看病,民眾的信奉程度達到痴狂,甚至在廟裡給她立牌位。官府因害怕滋事生亂,下令逮捕張巫醫並將其處死。這故事的真實程度有待考證,但從民眾的狂熱程度大概能探知女醫的社會影響力。

從《明妃》到《大唐女法醫》,古裝劇中的女醫,能還原幾分歷史?

朝鮮女御醫大長今

三、對女性醫療者的管理

晚明時期,各地的官方醫療機構式微,於是民間百姓更加依賴江湖郎中和女醫,這樣一來,對民間醫療工作者的管控就迫在眉睫。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呂坤在《實政錄》中提出兩大主張,即增加大眾醫療資源和改善醫師的素質。他並未受“三姑六婆”說法的影響而對女性醫療工作者表現出歧視,裡面提到的醫師,就包括對女醫的訓練。他提出要先由資歷深、經驗豐富的老醫師帶領新醫師學習理論知識和見習實操,要求學習一兩部醫學經典,在理論知識過關後,才能在老醫師的帶領之下替患者治病。

從《明妃》到《大唐女法醫》,古裝劇中的女醫,能還原幾分歷史?

《女醫明妃傳》劇照

同時要加強男性醫者對女醫的教化作用。古代科舉制將女性排除在外,除了一些大戶人家有能力為家中女子請塾師,大部分女性無緣教育,所以她們對傳統醫學經典也不那麼容易參透。男性醫者除了治病救人外,還要將一些醫學知識編成簡單的口訣教授給妻子,再由妻子傳給地方上的女醫。至於為什麼通過這種辦法向女醫傳授知識,大概與男醫對女醫的不屑有關。

到了明代,由於江南經濟富庶,社會風氣也趨於開放,一些豪族世家逐漸放手對女子的教育,在江南地區出現了一些女醫書作者。這些人大多出自醫學世家,很可能受業於她們的母親或祖母一輩。雖然她們是當時社會很少的一批人,但這也是女性學習醫學知識的一個途徑。

從《明妃》到《大唐女法醫》,古裝劇中的女醫,能還原幾分歷史?

《女醫明妃傳》劇照

文史君說

女醫是醫療工作者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古代社會,其地位和處境卻不免尷尬。在宋以前,女性醫者基本能夠得到社會的尊重。但進入宋以後,伴隨著理學在社會治理上的廣泛認同,女醫的作用愈發凸顯,同時也越發受到譴責甚至被汙名化,導致這一群體的社會價值與形象存在嚴重的不對等。章太炎先生曾說:“道不遠人,以病者之身為宗師;名不苟得,以療者之口為依據。”女醫以精湛的醫術治病救人,理應得到社會的理解與尊重。

參考文獻

梁其姿:《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社會組織》,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李貞德、梁其姿主編:《婦女與社會》,中國史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年版。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