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空蕩蕩的觀眾席,他們戴著口罩演了一場暖心音樂會

非常時期,去音樂廳裡聽音樂會已經成為一種奢望,上海交響樂團想出了妙招——通過直播,把音樂會送到觀眾面前,讓他們身臨其境,如臨現場。

3月14日晚7點,上海交響樂團首席李沛、大提琴首席朱琳、第二小提琴首席繆樂駿、中提琴俞海鋒齊聚一臺,拉出了復工後的第一個音符。

從海頓《G大調絃樂四重奏》到約翰·施特勞斯《閒聊波爾卡》《撥絃波爾卡》,從久石讓《魔法公主》到雷哈爾《風流寡婦》及皮亞佐拉《自由探戈》……通過直播鏡頭,各地觀眾在一場以“愛的致意”為主題的室內音樂會里,穿越時空相聚。

面对空荡荡的观众席,他们戴着口罩演了一场暖心音乐会

演出現場

音樂廳裡空蕩蕩,沒有觀眾,四位演奏家全程戴著口罩,正前方只有直播支架和攝像鏡頭……這樣特別的舞臺、這樣特殊的形式,哪怕是舞臺經驗非常豐富的演奏家,也是平生第一次遇見。

“戴著口罩我們還是很不習慣的,對呼吸啊拉琴啊都會有影響,你只能儘量去適應它。”李沛說。演奏家們拉琴時需要呼吸,戴上口罩後呼吸不順暢,他們就在樂章之間、在樂曲轉換之間把口罩拉開來,稍微呼吸一下空氣,以緩憋悶。

第一次面對空場演出,李沛感覺很新鮮、很特別,但也有一點寂寞。在常規音樂會里,演奏家和觀眾呼吸相聞,能及時感受到臺上臺下的互動和交流,而交流往往能激發他們的演奏熱情,“面對空場,你可能要調整一下心態。”

不過能回到闊別已久的舞臺,李沛更多的感覺是激動,上一次在臺上演出,還是1月19日。作為一個演奏家,他很想念在舞臺上的狀態。

儘管臺下沒有觀眾,也沒有掌聲,四位演奏家絲毫不敢懈怠,舞臺燈光、現場收錄音都按照正式演出的標準執行。

不過,曲目還是有些不一樣,“我們希望選一些耳熟能詳的曲子,輕鬆一點,通俗一點,大家都能聽懂,不像在音樂廳裡那麼嚴肅。”李沛說。

音樂會不到一小時,通過澎湃新聞、抖音、看看新聞等平臺同步直播,收穫了眾多網友的互動和點贊。

面对空荡荡的观众席,他们戴着口罩演了一场暖心音乐会

這個音樂廳平時只能容納400人左右,但在澎湃新聞(包括移動端、網頁端、官方微博),這場音樂會就有將近84萬的觀看點擊,遠遠超過了一場常規音樂會的觀看人數。

相較音樂廳的正襟危坐,觀眾們在家非常放鬆,不用操心劇場禮儀,也不用擔心鼓錯掌。有人躺在沙發上抱著零食聽,有人吃著飯聽,有人做著家務聽,還能刷刷彈幕,和網友隔空聊天。就連上交那些未上場的演奏家們,也在蹲直播,帶著家裡的小貓小狗一起聽。

演出中途,四位演奏家還專門停下來,回答了網友的一些問題。有觀眾想看看他們的“廬山真面目”,他們就真的把口罩摘了下來,因為羞澀,又迅速地戴了回去。

“在線場”系列音樂會一共4場,3月26日、4月7日、4月22日,另外三場將陸續上線,分別以“春天”“希望”“生命”為主題。4場室內音樂會都會通過澎湃新聞等平臺直播。

線上和線下結合,是上交未來要走的一條路。

在上交團長周平看來,線上音樂會是一個職業交響樂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現場音樂會的有益補充,“現場音樂會主要是享受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線上音樂會更方便,門檻也更低。”

不少國際一流樂團都開拓了線上音樂會,比如柏林愛樂樂團的數字音樂廳就非常著名,這已然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潮流,但其實很難盈利。

“線上音樂會的投入比較大,不管是演出投入還是技術投入,國內的藝術院團還不是很熟悉,對我們來說是有難度的。”周平說,新冠疫情的爆發,加快了他們邁到線上的腳步。

出於人員控制和安全考慮,上交的演奏家不可能一擁而上去演大體量的交響樂,小而美的絃樂四重奏成了最妥帖的選擇。

“我們的管樂演奏家也很想來,但是戴著口罩,他們沒法吹,也有一些聲樂家想參加,但是戴著口罩,他們怕別人說自己假唱。”周平笑說,遵循線上傳播的特點,線上音樂會的時間不能太長,曲目選擇也有些不一樣,以輕鬆和通俗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