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养老的?说出来羡慕死你,恨不得回到古代啊

民生问题自古都是很重要的,而其中寿命是一大重点,我们知道在古代人们都寿命都是很可怜的,尤其是在战乱时期,很多都是刚出生就夭折了。这就导致了古人们的平均寿命非常的低下,据统计在宋朝之前的人均寿命连30岁都不到,就连近代民国时期也才勉强达到35岁。

古人是如何养老的?说出来羡慕死你,恨不得回到古代啊

所以自古以来活到一大把年纪的人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上了年纪还有美称呢,60岁称花甲、70岁为古稀,这个古稀就是古来稀。而作为礼仪之邦,中华民族一直都是有着孝道的传统,讲究敬老。一般来讲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是非常受人尊敬的,在现代有退休制度和养老金来保证老人晚年的基础生活,那么在古代人们是怎么做的呢?

古人是如何养老的?说出来羡慕死你,恨不得回到古代啊

养老在中国并不是现代的产物,早在以礼治天下的周朝就有很多关于呵护老人的观念存在了。那个时候社会并不发达,主要的问题还是吃,所以只要会给老人们定时的提供一些粮食,过五十岁给细粮,过六十有肉吃,过八十山珍海味,而且家中如果有超过八十的老人还会免除一个人的赋税。这些养老政策一直被后世所继承,古代几乎都是这样做的,到盛世时期还会各种完善养老制度,可见中国对于古人是非常有爱心的。

古人是如何养老的?说出来羡慕死你,恨不得回到古代啊

在南北朝时期还诞生了一个叫“孤独园”的东西,听名字就知道这和现代的养老院是一个性质,这个产物在后代也得到了发扬光大。后来到了极盛的唐朝时期,由于人们都安居乐业,国家也有了钱,养老之法就更加的豪华了。唐朝规定,上了年纪的老人直接由国家分配护工照顾,在八十岁以上就可以享受到免费的专人服侍。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分配两个人,上了一百岁更是可以分配到五个人。这样的待遇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了,上了年纪免费发配保姆,足以见得唐朝国力雄厚,养得起很多不从事生产的人。到了现代,人们活个七八十岁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由于生产力已经很发达了,吃穿住行也都不是什么困难了,老人们都只是希望孩子们能多陪陪自己,就像歌词里唱的,要常回家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