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論語易解」7.2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原文】

7.2 子曰:“默而識(zhì)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

孔子說:“把學的東西默記在心,努力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睏倦。除了這些,我還有什麼呢?”

【註釋】

(1)《朱注》:“識,記也。默識,謂不言而存諸心也。一說:識,知也,不言而心解也。前說近是。何有於我,言何者能有於我也。三者已非聖人之極至,而猶不敢當,則謙而又謙之辭也。”

(2)《集解》引引宦懋庸《論語稽》曰:“此蓋當時不知聖人,謂必有人之所不能有,故夫子言我生平不過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耳,此外亦何有於我哉。”

【解讀】

這三件事情,均為“夫子自道”,看似簡單,其實很了不起。康有為說:“性命之本,明德之靈,天人之際,不可以語言文字著也。成性存存,道義之門,神而明之,默而存之,獨證獨悟,靈明自得。既已得之已,則服膺而不厭,教人則無類而不倦。”其中“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和“神而明之,默而存之”句,均出自《周易·繫辭上》;以此解釋“默而識之”,甚妙。又《孟子·公孫丑上》雲:“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乎!’”可見按子貢或孟子之理解,“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已達聖人之境矣。蓋“學而不厭”即“自強不息”之謂也,“誨人不倦”即“化成天下”之謂也,此均以“默而識之”為前提,此三者能“有於我”,則超凡入聖無疑也。


《論語易解》作者,孫福萬教授,1964年生於山東省臨清市,現為國家開放大學教授,中國成人教育學會、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學術委員。1986年山東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1989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長期從事哲學、教育學及遠程教育研究及教學工作,曾在英國、比利時、馬來西亞等國的多所大學或機構訪問或學習,並在本校負責哲學引論、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管理學、教育學等課程教學。著有《遠程教育哲學導論》、《敝帚集》,《遠程教育百詞辨析》、《遠程教育概論》和學術論文多篇。

「特稿」「論語易解」7.2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孫·教授的《論語易解》是他潛心十年的力作,以《周易》精神逐章解讀《論語》,是一部比較全面而系統的以《易》解《語》,以《語》證《易》的學術性著作。書中提出了諸多新見解和新認識,對於弘揚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本書的重點在於對《論語》的解讀部分,書中大量彙集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對於研究者來說是一部很好的學術性參考資料。同時,對《周易》和《論語》的愛好者來說,也是一部很好的普及性讀物。好,我就說到這,隆重向您推薦孫福萬教授的《論語易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