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可防、可控、可治疗

哮喘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据估计,全球每20个人中就有1个患有哮喘,约计3亿人。估计中国哮喘患者近

2000万

哮喘是近年来十分引人关注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也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如不积极治疗,儿童哮喘中约1/3-1/2的人可迁延至成人。

现在很多国家哮喘发病率超过10%,我国哮喘近年来持续增长,发病情况也不容乐观。

因哮喘痛别世人的熟悉面孔

哮喘可防、可控、可治疗

邓丽君


哮喘可防、可控、可治疗

柯受良


1995年5月8日,一代佳人邓丽君因支气管哮喘发作于泰国清迈逝世。

2003年12月9日上午“亚洲第一飞人”柯受良因酒后哮喘在上海逝世,终年50岁。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气道结构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以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及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哮喘发作症状

哮喘发作前常伴有打喷嚏、流清鼻涕、眼睛发痒等症状,发作时可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喘鸣、胸闷、咳嗽,严重者会出现呼吸频率增加、大量出汗、口唇发青变紫,部分患者在夜间、清晨发作或加重,部分患者有季节性发作或加重的表现。


哮喘可防、可控、可治疗


哮喘发作的时候,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哮喘可防、可控、可治疗


诱发哮喘的因素

很多因素会诱发哮喘,包括

过敏性诱发因素(尘螨、食物、霉菌、花粉、动物毛皮屑等)

非过敏性诱发因素

(运动、病毒感染、冷空气、烟雾、空气污染、吸“二手”烟、阿司匹林等药物)


哮喘可防、可控、可治疗

有过敏性疾病/哮喘家族史、过敏性鼻炎病史、过敏性皮肤病史人群,更可能得哮喘。

主要因素有食物过敏原和吸入过敏原。

食物过敏原:常见牛奶、鱼虾、鸡蛋、花生、坚果类食物等。


哮喘可防、可控、可治疗


吸入过敏原分为

室内变应原(包括室尘螨、动物变应原、蟑螂变应原和真菌)

室外变应原(如花粉和真菌)

职业性致敏因素(指接触动物皮屑和尿蛋白、植物蛋白、无机和有机化学物质)


哮喘可防、可控、可治疗


哮喘发作时如何急救

  • 将药物及吸入装置放在患者身边,方便患者吸入,并记录其服药时间;
  • 最好帮助患者坐起来,身体微向前倾,靠在自己的手肘或手臂上,让患者呼吸大量的新鲜空气;
  • 如果通过上述步骤病情没有得到缓解,要尽快将患者送到就近的医院。

如何预防哮喘发作

患者可从以下四个方面预防哮喘发作:

避免过敏因素。减少非特异性理化因子接触,如吸入烟、尘和植物油、汽油或油漆等气味以及冷空气。

注意预防感冒。对气候变化做到相应措施,寒冷季节容易受凉而导致呼吸道感染,或天气突然变化或气压降低,都可激发支气管哮喘发作。如果呼吸道感染,尤其病毒感染更易引致小儿哮喘发作。

避免过度劳累。长时间的体力劳动,紧张的竞技性运动,均可诱发哮喘。

保持心情愉悦。情绪波动可以成为诱因。诸如忧虑、悲伤、过度兴奋甚至大笑也会导致哮喘发作。


从中医角度认识哮喘


根据哮喘的临床表现,中医学将其主要归属于哮病、喘证范畴。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为特征,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喘证则是以呼吸困难为主,表现为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

明•虞抟在《医学正传》中指出: “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名。”历代医家在对哮喘 治疗的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认识,认为其发病是多种病因、病机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的结果。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劳倦内伤及各种病理产物等都是可导致哮喘病情发展变化的相关因素,然而对其直接病因的论述,历代各有偏重和特色。

六淫之邪是能导致机体平衡发生相应改变的致病因素,对于哮喘的发生,强调了寒邪、热邪、风邪对于肺脏的作用。

内伤七情、饮食不节等因素以及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均以痰邪、饮邪及瘀血作为直接病因,是导致哮喘反复难愈的重要因素。这些病因亦可相互影响,在哮喘疾病过程中形成内外合邪,内有宿根,外邪引发。


寒邪

《灵枢•百病始生》中提到“重寒伤肺”,是指肺外受寒邪,脾胃内受寒邪,内外合邪,而导致肺病。

《难经•四十九难》 亦有“形寒饮冷则伤肺”的记载。《素问•举痛论》言: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气应手矣。”

《伤寒论》第 235 条: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是说寒邪致喘,或寒邪伤表,或寒邪袭里,而导致肺的宣肺肃降失司,外感风寒表实证,直接病因为寒邪。

现代医家叶德铭认为,哮喘为本虚标实之证,宿痰内伏、 肺气壅盛为实,脾虚不运、肾虚不纳为虚,其发作时当有寒热之分,且病因寒邪为多,寒性哮喘比热哮喘多见。任辉认为,哮喘是因患者受寒而形成陈寒痼疾,又新感外寒而引发,寒邪为导致哮喘的直接病因。

热邪

热邪也是导致哮喘的直接病因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抑。”此即为热邪致喘。

《素问•疟论》: “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热,内外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为实热致喘。

《伤寒论》第 34 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伤寒论》第 63 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均为表邪不解化热入里,里热迫肺而导致喘。

痰饮之邪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之与饮,其由自别,其状亦殊,痰质稠粘,饮为清水”;“阳盛阴虚则水液被熬煎而成痰,阴盛阳虚则水津停聚而为饮邪”。

明•赵献可《医贯》记载: “或七情内伤,郁而生痰,或脾胃俱虚,不能摄养, 一身之痰,皆能令人喘。”突出了痰邪致病的重要性。


明•秦景明《症因脉 治·哮病论》: “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证作矣。”“哮病内伤痰饮,外感风寒,合而成病者”。认为痰饮留伏为宿根,受六淫、七情、饮食等因素引发而发为哮喘。

瘀血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记载: “恶露不快散,血停凝,上熏于肺致喘。”认为瘀血可成为导致喘息的直接病因。

清•唐宗海《血证论》记载: “盖人身气道,不可阻滞,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认为瘀血是哮喘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

国医大师洪广祥同样认为,哮喘反复发作的宿根关键在痰与瘀,痰可酿瘀,瘀亦能变生痰水,互为因果,终致痰夹瘀血,潜伏于肺,形成哮喘反复难愈的宿根。

----------------------------------------------------------------

哮喘虽是以宿邪内伏,外因诱发,而致肺气上逆、肺失宣降为主要病机,但导致此病机出现的关键病机却有很多种。

这些病机中有以外邪犯肺之表,肺失宣发为主;

有以内邪阻肺之里,肺失肃降为主;

有以伏邪壅塞气道为主;

有以肝、脾、 肾虚致肾不纳气为主;

有以内外合邪、表里不和

为主。


导致哮喘的直接病因较为复杂,寒、热、痰、饮、瘀血往往相互纠缠,相兼致病;癥结病位以肺、肾、胃、脾为主;关键病机有表里、内外的失调和虚实差异。

  • 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
  • 发作期需要快速缓解症状、抗炎、平喘。
  • 缓解期需要长期控制症状、抗炎、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避免触发因素、自我管理。
  • 注重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
  • 非药物治疗包括哮喘防治教育、变应原回避、患者心理问题的处理、生命质量的提高、药物经济学等诸多方面。


哮喘的中医绿色治疗——“内病外治,内外兼治”


“内治”是指选用多年来临床经验总结的特效方剂,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滋阴清肺、润肺益肾,使肺腑清气充足调理脾肾功能,增强自身免疫力。使患者摆脱了长期服用西药产生的耐药性、肝肾损害及各种各样的副作用的弊端,从而保证了疗效,也缩短了疗程。


哮喘可防、可控、可治疗

“外治”采用“针,罐,熏,敷”为主的治疗方法,其中包含:“三穴五针”、“经络药罐”、“中药熏蒸”、“穴位贴敷”、“中药热敷”等中医系列古法。


该文章出自“今肺昔比”专家团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