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平大戰到邯鄲大戰,秦昭襄王步步走得很穩,為何卻輸了?

前言

戰國後期,秦昭襄王率領秦國與趙孝成王展開了一場爭奪天下的大戰,這一場大戰打的非常的壯觀。根據史書記載,這是參戰人數戰鬥慘烈程度,除了五國伐齊戰爭以外最壯觀的一次大戰。當時秦國總兵力動用了50萬人,趙國動用了45萬人,當時助陣的燕國也調動了接近80萬大軍,三大國打在了一起,最終釀成了長平大戰的鉅變。隨後的邯鄲保衛戰,又動用了秦國30萬,韓趙楚三國共30萬的大軍團作戰,整個戰國被打破了天。這估計是整個戰國最精彩的時刻,但可惜的是卻造成了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後果。

從長平大戰到邯鄲大戰,秦昭襄王步步走得很穩,為何卻輸了?

秦昭襄王

01

<code>在我們過去的認知中,長平大戰秦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殺神白起斬殺了45萬大軍,這是秦國曆史上最輝煌的時刻,但是他的輝煌也僅止步於此,因為隨後的大戰,韓趙楚三國聯合起來又把秦國主力全軍消滅,秦昭襄王被迫跪地求和,把秦國東出所有的土地全部賠償了出去,連上黨都歸了趙國。所以可以說當年的戰爭格局瞬息萬變,頃刻之間,主僕的位置就發生了改變。對於這段歷史,很多人只知道前半段不知道後半段,知道這段歷史的人也會覺得疑惑,當年的秦昭襄王每一步都走得很穩,為什麼會發生如此顛覆的後果呢?/<code>
從長平大戰到邯鄲大戰,秦昭襄王步步走得很穩,為何卻輸了?

白起畫像

02

在史書記載中,發動長平大戰之前,秦昭襄王曾經計劃好了未來所有的方向,為了確保趙國處在孤立的狀態,秦國以割讓土地的方式賄賂了魏國楚國還有齊國,因此使得這幾個國家袖手旁觀。緊接著又動用所有的外交資本勾引燕國,讓燕國全民皆兵率軍八十萬力壓李牧長城軍團。所以當年的長平大戰,嚴格意義上來說是秦國與燕國這兩大強國圍攻趙國,所以當年才會打得如此的精彩,最終斬殺趙國所有主力。


  • 接下來在空前的勝利面前,秦昭襄王還是能穩住陣腳,他立刻把白起給撤換了下來,並且與其他國家實行和平外交,並且向天下人表示秦國並不想滅掉趙國,而只是想要解決上黨的問題。結果趙國在這個過程中被秦國給忽悠,開始違背諾言,於是在輿論上處在下風,這就給了秦昭襄王整整一年的時間進攻邯鄲,周圍的國家再一次袖手旁觀。

以說從長平大戰到邯鄲保衛戰的前夕,秦昭襄王每一步的策略都走得很好,甚至為了取得最終的勝利,他連白起都給拋棄了。

從長平大戰到邯鄲大戰,秦昭襄王步步走得很穩,為何卻輸了?

長平之戰

03

但悲哀的是,秦昭襄王努力了這麼多,最終還是失敗了,其關鍵就在於,他高看了自己,同時也低看看了對手。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秦昭襄王每一步棋都走的太穩了,天下諸侯王被他玩弄於股掌之間,所以他自我感覺已經上頭了。因此,在接下來幾個月的時間裡面,秦昭襄王完全不顧自己的形象,對著邯鄲城猛攻。在這個過程中,秦國損失慘重,趙國抵抗頑強,都被秦昭襄王理解成士兵的不用命還有將軍的無能,所以秦國把所有的力量都壓在了邯鄲前線,忽略了自己後方的安全。

從長平大戰到邯鄲大戰,秦昭襄王步步走得很穩,為何卻輸了?

戰國後期形勢圖

其實這時候的秦昭襄王還有躲避危險的辦法,因為丞相范雎也在大量的初始密探,想要察覺各國的動機,當時他們得出的情報就是,魏王堅決不會參戰,楚國帶著10萬大軍出征,其他的國家沒有動靜。因此秦昭襄王把最後的危機給忽略掉了,他認為楚國與趙國聯合起來總兵力只有20萬人,而他秦王則掌握著30萬最後的主力,足以定乾坤。所以,正是因為秦王的上頭還有情報的錯誤,導致了秦國把所有的主力壓在邯鄲城,而忽略了最後的危機。


  • 後來的歷史果然發生了巨大變化,魏王不想出兵,但是信陵君卻直接來了一個竊符救趙,結果魏國居然帶著10萬大軍直接在長平之後完全封死了秦國30萬大軍的退路。當時的秦國,面對楚國與復仇心切的趙國殘兵的猛烈進攻,頃刻之間無法拿下,結果又由於鄭安平等人意見不合,最終導致了部隊的前後遭到切斷,最終全軍覆沒。
從長平大戰到邯鄲大戰,秦昭襄王步步走得很穩,為何卻輸了?

邯鄲之戰

結語

所以當年秦國剛剛取得了長平大戰的勝利,而且秦昭襄王每一步都走得很穩,但可惜的是邯鄲保衛戰卻是所有主力灰灰洇滅,最終跪地求和。這中間的戰爭形式傾刻轉變,不是因為當時的秦國不行,而是因為秦昭襄王也在勝利面前開始忽略危機。不得不說當年的信陵君真的有扭轉乾坤之能,而秦昭襄王也在戰爭的最後時刻開始上頭,正因為這些因素的存在,所以導致秦國最終把所有的勝利丟的乾淨。但慶幸的是,歷史依舊還在秦始皇這邊,因為那一場大戰,未來的秦國名將王翦逃了出來,還有秦始皇父子也逃了出來,天命所在秦國不滅,這或許是歷史的一種命運安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