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戰秦漢彪悍如虎狼,皇權末年軟弱如綿羊,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一,歷史發展規律

懂得歷史的人,都知道歷史是有其發展規律的,要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或趨勢,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規律和生命週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盪,大發展,大變革的時期。

大動盪:各個諸侯國之間的頻繁大規模的兼併戰爭

大變革: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大發展:經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


春戰秦漢彪悍如虎狼,皇權末年軟弱如綿羊,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二,政治因素

新興地主要求改革奴隸制度.


1) 原因:經濟基礎的變化;封建生產關係的形成;生產力發展。


2) 目的:建立和強化封建專制。


3) 途徑:變法。


4) 措施:(1以選賢任能·獎勵軍功來改革世卿世祿制。(2以實行俸祿制來取代封邑制。(3以中央集權來取代君主與貴族聯合執政。


春戰秦漢彪悍如虎狼,皇權末年軟弱如綿羊,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商鞅變法(主要因素)

商鞅,又稱:衛鞅、公孫鞅,衛國沒落貴族之後,法家派系,師從屍佼學習雜家學說(另一說師從鬼谷子)。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正是因為這些變法的條令,秦國不管是經濟、軍事、政治、思想文化、民風民俗等都有了改變。法令施行數年,秦國收復河西失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光想象就美好啊)商鞅也因其功勞被封為商君。

商鞅變法的成功取決於三點:①統治者秦孝公的支持。貴族反對?本公頂著;太子犯法?該咋處罰咋處罰;貴族犯法?太子都罰了你說呢。②順應歷史潮流發展,做時代的弄潮兒。③“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商鞅的意思是變法要看今天的實際情況,必須創新,並且堅守不動搖。後來商鞅雖被處死,但是他的變法卻被秦國延續使用,使秦國迅速趕上並且超過了山東六國,為秦國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商鞅變法也存在侷限性。

司馬遷先生就商鞅的評價就相當不客氣:“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我想這也不怪司馬遷,變法內容有一條“燔詩書而明法令”,後來秦始皇將這句話貫徹的倒是很清楚。

春戰秦漢彪悍如虎狼,皇權末年軟弱如綿羊,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三, 地理位置

秦國地理位置較為偏僻,不受其他諸侯國重視,正因如此也為秦國統一六國提供了優勢:東邊是潼關,函谷關,南面是大山,處於由黃河而形成的關中平原上,與六國相比,秦國不用擔心其他國家的進攻,先安用商鞅悶頭搞經濟軍事。地圖可看出魏國、韓國國土較小,處其他國家包圍之勢,需要時時提防其他國家侵犯。看嬴政滅六國戰略是遠交近攻,順序:韓趙魏楚燕齊,就是先拿弱小的韓國開刀,韓國基本算是和平解放,然後是趙,和齊國說好“將來平分天下,別管我打別人”齊王樂呵呵的答應了,魏王哭了,兩邊鄰居被滅了,齊國不管他,得,第三個被滅,之後王翦就拿下富饒的楚國(屈原因亡國傷心跳了汨羅江)若把秦放在魏國或者韓國的位置,一打仗就容易腹背受敵,更慘一點可能會被圍剿。

四,君臣關係

自古以來,明君+賢臣是絕配,每一個強國盛世都是這兩個角色的相輔相成而出現的。秦國傳位幾十代國君,不乏沒有作為的君主,但沒有亡國之患,但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等的出現,將秦國一步一步推到了一統天下的舞臺。

秦國自穆公霸業之後,萎靡了幾代,直到孝公變法,振興秦國,到秦始皇時期,數代國君不論在位時間長短,都有作為,即使有過錯,但是瑕不掩功,整體秦國在這個期間國力是發展最快最強盛的,滅六國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春戰秦漢彪悍如虎狼,皇權末年軟弱如綿羊,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五,聯合攻秦失敗

日益強大的秦國是六國的心頭之患,那麼來看,楚莊王曾有問鼎中原之勢;“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的韓國;趙國邯鄲之戰的勝利;魏國稱霸中原近百年;田單也曾復齊國;燕昭王千金買骨聚才,各國也多次結盟攻打秦國,為什麼失敗了呢?

五次攻秦,有勝有負,六國被滅的最終原因是群雄角逐的複雜環境中,國力的弱小,聯盟各國同床異夢,都為了自身的利益,無法團結一致的以秦國覆滅為目的,不能建立堅不可摧的滅秦聯盟。秦國改革徹底,國富兵強,以強大軍事實力為後盾,再結合連橫戰略,和遠交近攻戰略,所以秦國獲得最後勝利。

春戰秦漢彪悍如虎狼,皇權末年軟弱如綿羊,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六,總結

因秦國地理位置偏僻,不受重視,所以孝公任用商鞅制定了秦國統一天下所需的法律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經濟、軍事、政治都快速發展,兵力增強,六國後之而後覺。在連年征戰中,國君知賢善任,加上秦人勇敢,不退縮的精神,在多次看似氣勢洶洶實則各懷鬼胎的的聯盟攻秦中,保全秦國,在六國國力無法反抗之時,十年滅六國,橫掃中原。文中的五個統一條件,相輔相成,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秦國的勝利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