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1848年革命成功,本有希望實現統一,為何最後失敗了?

意大利地區作為羅馬文明的發祥地,曾長時間是西方世界的中心。這時的意大利是統一、強大和文明的象徵,那時,所有歐洲人以成為“羅馬公民”為榮耀,而所有土生土長的意大利人又是天然的“羅馬公民”,對意大利人來說,生活在羅馬帝國時代,一定是最幸福最值得懷念的歲月了。

隨著君士坦丁大帝在330年把羅馬帝國的首都從羅馬遷到了君士坦丁堡,意大利在歐洲的中心地位從此開始消失。395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後,意大利開始頻繁遭到蠻族的入侵,於是,意大利成了匈人、西哥特人、汪達爾人等蠻族馳騁的疆場。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哥特王國、拜占庭帝國、倫巴第王國、查理曼帝國又相繼成為意大利的霸主。843年,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後,隨著中法蘭克王國的進一步分裂,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教皇國對北意大利控制權的爭奪,以及北意大利城邦的崛起,還有諾曼人對南意大利的征服,三十年戰爭等歷史事件的發生,一系列的政治紛爭和爭霸戰爭使意大利的政治版圖越來越碎片化。

自羅馬帝國分裂以來,意大利的紛爭雖然持續不斷,但從根本上來說,這些紛爭多為老套陳舊的王朝戰爭,那些高高在上的王侯將相才是戰爭的受益者,而身處社會低層的平民百姓皆為戰爭的受害者。進入18世紀後,意大利的平民百姓接受新時代的洗禮,他們再也難以忍受王侯將相的腐朽統治,從此,他們開始自己主動創造歷史了。

意大利1848年革命成功,本有希望實現統一,為何最後失敗了?

中世紀時期的意大利政治版圖

革命的火種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政治保守的意大利邦國加入反法同盟,企圖消滅資產階級治下的法蘭西共和國,但是法蘭西共和國越打越強,並逐漸把戰線推到了國境外。1796年,法國督政府派拿破崙率領法軍進攻意大利,拿破崙運用出色的軍事才能,從1796年4月持續作戰到1797年2月,在10個月的時間裡取得一連串的勝利,迫使眾多意大利邦國和法國簽訂和約,使法國變成了意大利的霸主。表面上看,這次戰爭和以往的戰爭並沒什麼不同,然而法國軍隊帶來了民主、平等、自由和共和的新觀念,與此同時,法國政府按照自己的模式,把米蘭公國改組為西沙爾平共和國,熱那亞共和國改組為利古里亞共和國,羅馬教皇國改組為羅馬共和國,使意大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什麼叫民主、平等和自由。

法國大革命給意大利帶來了先進的思想觀念和社會制度,幫意大利人打破了封建制度的枷鎖,意大利人如沐春風,開始了從未有過的新生活。兩年後,意大利人平靜的生活再次被拿破崙打破。

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建立執政府後,著手對意大利的政治版圖重新建設。從1802年開始,拿破崙逐漸把皮埃蒙特王國、帕爾馬公國、西沙爾平共和國、利古里亞共和國、羅馬教皇國(在1801年恢復)等意大利邦國合併到法國,並任命自己的兄弟為那不勒斯國王,實現了對意大利的直接統治。拿破崙憑藉武力吞併眾多意大利邦國,顯然侵犯了意大利邦國的主權,也違背了意大利人的意願,這讓已經接受新思想的意大利人又深刻意識到了民族問題——他們是意大利人,和法蘭西人不是一個民族。

意大利1848年革命成功,本有希望實現統一,為何最後失敗了?

1789年的意大利政治版圖

拿破崙猶如老師,意大利人猶如學生,意大利人在拿破崙的教誨下學會了新時代的社會思想、社會制度、民族觀念。隨著拿破崙愈加暴戾和獨裁,已經成熟起來的意大利人逐漸產生了擺脫拿破崙統治的想法,他們對拿破崙的態度由支持變冷淡,並最終倒向反法聯盟,加速了1814年拿破崙帝國的崩潰和拿破崙的下臺。

意大利人推翻拿破崙的獨裁統治後,並沒有重新回到民主、平等和自由的狀態,而是回到了1796年前,甚至不如1796年前的狀態。

奧地利、普魯士、俄國、英國等戰勝國雖然政治體制不盡相同,但為了壓制先進的社會思想,保持彼此間勢力的平衡,不僅在歐洲全面恢復了保守的君主制,還不顧各民族的意願,規劃了符合自己利益的歐洲政治版圖。於是,意大利的政治版圖又回到了封建邦國林立的狀態,與之前有所不同的是,熱那亞共和國的土地被分給了皮埃蒙特王國(Piedmont),米蘭公國和威尼斯共和國的土地被分給了奧地利,變成了哈布斯堡家族治下的倫巴第-威尼西亞(Lombardy-Venetia)。此外,托斯卡納大公國(Tuscany)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員統治的,帕爾馬公國(Parma)和摩德納公國(Modena)也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的親信統治的。從此,奧地利的勢力介入意大利,意大利人不得不直面奧地利軍隊的威懾。

意大利1815年的政治版圖變化又一次侵犯了意大利邦國的主權,更違背了意大利人的意願。於是,誕生於反抗拿破崙獨裁統治時期的秘密革命組織“燒炭黨”贏得了意大利民眾更廣泛的支持,也得到了更快速的發展。燒炭黨以趕走奧地利人,實現國家統一為目標,吸引了一大批意大利愛國者,其成員有朱塞佩·馬志尼、朱塞佩·加里波第、古列爾摩·佩帕等,其中,馬志尼的革命思想對意大利人的影響最大,他不僅致力於將奧地利統治者逐出意大利,還希望以民主共和國的形式實現國家統一。馬志尼清醒地知道革命的道路十分漫長,在他看來,即使失敗的起義也有其價值,因為“思想只有在烈士鮮血的滋養下才會迅速成熟”,即使起義者倒在炮火和子彈中,思想也會繼續醞釀發酵。

1820—1821年間,那不勒斯的自由軍長官(佩帕是參與者之一)發動了一場不成功的革命。1831年,燒炭黨運動也遭遇了失敗,馬志尼隨後流亡馬賽,組建了地下組織“青年意大利黨”。1834年,馬志尼流亡伯爾尼時又組建了一個名為“青年歐洲”的組織,意圖解放受壓迫的民族,並且引導歐洲人民通過和平方式最終解決分歧。很遺憾,這個光榮的願景最終被證明太不切實際了,但是“青年意大利黨”和“青年歐洲”鼓舞了大量民眾,其他國家紛紛效仿:“青年愛爾蘭”“青年瑞士”“青年波蘭”和“青年德意志”紛紛湧現,後來還出現了“青年阿根廷”和“青年烏克蘭”。同年,在歐洲神出鬼沒,且對民眾有巨大影響力的馬志尼,和正在南美洲參加革命的加里波第,以及青年意大利黨的其他成員在未出庭的情況下被皮埃蒙特軍事法庭判處死刑,於是,苦惱的皮埃蒙特統治者在精神上取得了勝利。

馬志尼等意大利愛國者的努力並沒有白費,意大利民眾對統治者的不滿日積月累,他們在思想上已經做好了革命的準備,只等時機的到來了。

意大利1848年革命成功,本有希望實現統一,為何最後失敗了?

意大利革命者朱塞佩·馬志尼

1848年革命

1847年,保守派三十多年的高壓政策令歐洲民眾對保守秩序的不滿達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整個歐洲的社會氣氛空前緊張起來,幾乎所有人都期待著能有一場偉大的革命席捲歐洲。1847年中期,在羅馬,一位神父在愛爾蘭革命者丹尼爾·奧康奈爾的葬禮上致辭時說道:時代正在醞釀“一場吞噬世界的革命”。很快,神父的預言實現了。

意大利1848年革命成功,本有希望實現統一,為何最後失敗了?

1848年的意大利政治版圖

1848年1月3月,米蘭(倫巴第首府)民眾為抵制奧地利政府強加在他們身上的菸草稅,和奧地利士兵發生衝突,隨後,米蘭民眾向奧地利士兵發起攻擊,奧地利士兵當即進行反擊,打死6人,打傷50人,鎮壓了“菸草暴民”。事實上,米蘭民眾並非想要挑起革命,他們只想通過抵制菸草進行“合法鬥爭”,以保障和平變革,然而奧地利當局卻沒有做出任何妥協。與此同時,威尼西亞的達尼埃萊·馬寧和尼科洛·托馬賽奧以向奧轄意大利省份中央教會請願的方式進行“合法鬥爭”,謀求政治改革,在18日遭到了奧地利當局的拘捕。

當意大利北方的鬥爭受到打壓時,南方的鬥爭卻成功了。1月中旬,西西里(Sicily)民眾發動革命,擊退了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二世的軍隊。當西西里革命成功的消息傳到那不勒斯(Naples)後,那不勒斯民眾受到鼓舞,在1月下旬也發動了聲勢浩大的革命,斐迪南二世為保住王位,只好同意立憲,並在2月10日頒佈了憲法。這部憲法在很大程度上參鑑了法國1814年憲法,所以真正實現民主選舉的道路依舊漫長,但是這卻標誌著保守秩序在意大利崩塌了。

2月3日,羅馬教皇國(Papal States)的民眾受到南鄰的影響,也發動了革命,無力鎮壓的教皇庇護九世只能剋制忍讓,承諾組織新政府,允許世俗人士與神職人員一同在新政府內擔任公職。3月14日,庇護九世終於向羅馬人民妥協,同意立憲。而早在1月11日,羅馬教皇國的北鄰的托斯卡納當局就已經妥協立憲,皮埃蒙特國王卡洛·阿爾貝託也在1月8日承諾立憲,並於3月4日頒行正式文件。至此,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意大利邦國從南向北,已經有四個邦國的革命取得成功,只剩下被奧地利當局牢牢控制的摩德納公國、帕爾馬公國和倫巴第-威尼西亞了。

3月,歐洲民眾受法國二月革命的影響,革命開始向全歐洲蔓延,保守秩序的幾大支柱於是紛紛崩塌。7日,柏林爆發革命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被迫同意改革。11日,布拉格爆發革命後,奧地利在捷克的統治垮臺。13日,維也納爆發革命後,奧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亦被迫同意改革。15日,布達佩斯爆發革命後,奧地利在匈牙利的統治也垮臺了。

隨著哈布斯堡家族在歐洲各地的統治瓦解,倫巴第-威尼西亞民眾趁機在3月下旬發動了暴力革命,而不再是溫和的抗議和請願。3月18日,米蘭爆發革命,起義軍和奧地利軍隊激戰五天後,在22日奪取對米蘭的控制權,建立臨時政府,並迫使奧地利將軍約瑟夫·拉德茨基向奧地利方向撤退。奧地利軍隊從米蘭撤軍後,奧地利對倫巴第-威尼西亞的統治開始垮臺,威尼斯(威尼西亞首府)民眾於是在22日也發動革命,並很快在次日取得成功,建立威尼斯共和國臨時政府,選舉馬寧為總統。不久,革命的浪潮席捲摩德納公國和帕爾馬公國,奧地利在意大利的統治完全垮臺了。

意大利1848年革命成功,本有希望實現統一,為何最後失敗了?

1848年革命形勢圖

意大利各邦革命的成功激發了意大利民眾的民族精神,從3月末到4月初,羅馬、托斯卡納、皮埃蒙特、那不勒斯等意大利邦國紛紛加入對奧戰爭,組建意大利聯軍共抗奧地利,使革命形勢一片大好。此時正值春天,意大利的“民族之春”春意盎然地來到了。

革命的分裂

4月7日,流亡回國的佩帕被那不勒斯國王任命為將軍,指揮那不勒斯軍隊參加對奧戰爭。同日,流亡外國的馬志尼也回到米蘭,受到了人們的熱烈歡迎。種種跡象表明,意大利革命正在朝馬志尼希望的方向發展著,同時,又有種種跡象表明,意大利革命正在向朝馬志尼擔心的方向發展著。

馬志尼早就預感到革命成功後,溫和的君主派會抬頭,和激進的共和派發生權利鬥爭,從而削弱革命力量,導致保守勢力捲土重來。為了提防君主派,他忍不住提出了一個幾乎未加掩飾的警告:當權者習慣於從過分順從或過於魯莽的人那裡攫取權利。很不幸,意大利革命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最終朝馬志尼擔心的方向發展了。

皮埃蒙特的軍事實力在意大利邦國中是最強大的,國王卡洛·阿爾貝託又是一個天然的君主派,當他率軍援助倫巴第抵抗奧地利時,提出了讓米蘭接受君主制的條件。由於倫巴第的軍事實力實在太弱,被君主派控制的倫巴第臨時政府為了保住革命成果,只好向卡洛·阿爾貝託妥協,在5月29日同意被皮埃蒙特兼併。帕爾馬公國和摩德納公國也很快追隨米蘭,支持皮埃蒙特把它們兼併。6月,威尼斯共和國在奧地利軍隊和皮埃蒙特軍隊的兩面夾擊下,領土被擠壓得只剩威尼斯及其潟湖,7月4日,軍事實力太弱的威尼斯共和國也為了保住革命成果,同意被皮埃蒙特兼併。於是,意大利北部在名義上成了一個由皮埃蒙特領導的統一的王國——這也是卡洛·阿爾貝託的個人野心所在。

意大利1848年革命成功,本有希望實現統一,為何最後失敗了?

皮埃蒙特國王卡洛·阿爾貝託

皮埃蒙特人吞併意大利各邦領土的做法激起了意大利其他君王的嫉妒和敵意。卡洛·阿爾貝託宣戰前不久,皮埃蒙特公認的盟友托斯卡納派兵佔領了摩德納公國到大海之間的一片狹長領地,還佔領了昔日獨立的小國馬薩與卡拉拉。於是,托斯卡納志願軍與皮埃蒙特軍隊發生了小規模衝突,兩國的聯盟關係從此破解。

經證明,在整個亞平寧半島,統一運動本身是脆弱的。由於各個邦國追求的是自身利益而非民族團結,統一運動開始分裂。4月29日,羅馬教皇庇護九世宣佈退出對奧戰爭,並告知其他君主,他正打算放棄為意大利邦國建立聯盟的計劃。庇護九世的做法極大地刺激了羅馬民主人士,5月1日,庇護九世被迫組建新內閣,由民主派主政,當然,這也激化了庇護九世和民主派的矛盾,使羅馬政府從此陷入內鬥中。

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二世是一個頑固的君主派,他仇視革命派,壓根就不想參與對奧戰爭,他只想恢復自己的權力,還有對西西里的統治。斐迪南二世讓佩帕指揮軍隊作戰,卻沒有賦予佩帕實際的軍隊領導權,他只是一個名義指揮官而已。5月15日,斐迪南二世發動反革命軍事政變,殘酷鎮壓革命派,並在幾天後解散議會,退出對奧戰爭。佩帕聞訊大怒,辭去軍事職務,帶領二千名願意繼續參與戰爭的那不勒斯士兵踏上了解救威尼斯的征程。

革命的失敗

正在南美洲參加革命的加里波第得知意大利爆發革命的消息後,在6月23日抵達尼斯,並決定加入卡洛·阿爾貝託的部隊——1834年,正是卡洛·阿爾貝託宣判了他的死刑。同月,已經成功鎮壓布拉格革命的奧地利對卡洛·阿爾貝託展開了反攻,7月25日,奧地利將軍拉德茨基在庫斯托扎大敗卡洛·阿爾貝託,迫使皮埃蒙特軍隊在8月6日退出了米蘭,一天後,拉德茨基進入米蘭,使奧地利恢復了對倫巴第的統治。8月9日,卡洛·阿爾貝託和奧地利簽署停戰協議,退出了對奧戰爭。

早在米蘭陷落前四天,馬志尼就離開了米蘭,加入了加里波第的志願軍。加里波第被皮埃蒙特人冷落後,又轉為倫巴第服務,米蘭陷落後,加里波第和馬志尼不得不轉移到瑞士。當皮埃蒙特和倫巴第的革命轉入低潮時,意大利其他邦國的革命繼續如火如荼地進行著,11月,羅馬再次爆發革命,教皇庇護九世出逃到那不勒斯王國,民主派徹底掌握了羅馬政府,托斯卡納和威尼斯的革命派也徹底了掌握了自己的政府。

然而,此時的歐洲已經被保守派逐漸控制了。10月,奧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成功鎮壓了維也納革命,11月,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成功鎮壓了柏林革命,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拿破崙的侄子)在保守派的支持下成為法國總統。保守秩序在歐洲幾大強國的恢復標誌著1848年革命全面轉入低潮,意大利革命想要取得成功的難度加大了。

意大利1848年革命成功,本有希望實現統一,為何最後失敗了?

奧地利將軍約瑟夫·拉德茨基

1849年2月9日,羅馬成立了共和國,18日,托斯卡納也成立了共和國。但是好景不長,奧地利軍隊於3月23日在諾瓦拉再次擊敗卡洛·阿爾貝託,卡洛·阿爾貝託隨後再次退出對奧戰爭。3月27日,托斯卡納受皮埃蒙特失敗的影響,公開宣佈廢除共和制,保守派於是重新得勢。4月26日,奧利地軍隊攻佔托斯卡納,使托斯卡納恢復了君主制。5月11日,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二世派軍隊攻佔西西里,成功鎮壓了革命派,恢復了對西西里的統治。6月30日,法國軍隊攻佔羅馬,使羅馬教皇國恢復了君主制。8月22日,奧利地軍隊攻佔威尼斯,又恢復了對威尼西亞的統治。至此,意大利革命全面失敗,其政治版圖回到了1815年的狀態。

縱觀意大利1848年革命的經過,我們可以看到,為了權力和更遠大的民族統一事業,革命者願意擱置或放棄他們的民主及自由思想。但是,革命者的妥協並沒有實現民族統一事業,反而使保守派重新得勢,加速了革命的失敗。不過,革命者的這次嘗試也讓人們找到了統一意大利的的方法:軍事上藉助皮埃蒙特君主武裝力量的支持,經濟上藉助土地貴族的支持,可以看出,這種方法是另一種形式的妥協。

當皮埃蒙特君主在19世紀60年代統一意大利後,由於這場統一運動是一場消極的革命,是由保守派力量自上而下強制推行的,而不是像馬志尼及其他共和主義者希望的那樣,由人民推動的。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意大利王國,議會制度基礎薄弱,卻掙扎著想要發展出可行的民主制度,結果只會讓這個國家輕易地陷入了法西斯反革命勢力的手中。20世紀30年代,被墨索里尼抓捕入獄的意大利馬克思主義學者安東尼奧·葛蘭西在在解釋意大利1860年統一後為何沒能避免陷入法西斯的獨裁統治時,就把原因歸結於意大利中產階級自由派的軟弱。

1848—1849年的意大利革命者為日後的專制主義埋下了禍根。革命本身就是一場戰爭,革命後,英雄們願意為了國家事業而犧牲自我的無私精神備受推崇。這種英雄主義的典型代表就是加里波第,他的事蹟加強了這種英雄神話。除了將軍國主義的種子引入民族自由運動之外,英雄神話與失敗的現實之間形成強烈反差,這也將頹廢與背叛的思想注入了意大利復興運動——或者說是意大利民族的“復活”。一方面是英雄主義、軍事榮耀與自我犧牲,另一方面卻是意大利現實政治與社會的腐敗,兩者對立造成的緊張導致後來的人們在權威主義中尋求意大利問題的解決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