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傲慢與偏見》為例,淺議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文學創作觀


以《傲慢與偏見》為例,淺議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文學創作觀

電影《傲慢與偏見》——伊麗莎白和達西


200年前,英國一位鄉村牧師的年輕女兒,用她天才般對生活本質的透徹理解,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真切體悟,寫下了小說《最初的印象》。這就是流傳兩個世紀,始終被奉為經典名著《傲慢與偏見》的前身。而彼時那位少女作家,就是後來蜚聲世界文壇,被譽“與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簡·奧斯汀。

《傲慢與偏見》這部小說,主要場景設定在一戶鄉紳人家和周圍幾英里的方寸之間。既沒有十分繁複的人物關係,也沒用到曲折坎坷的故事結構。沿著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和男主人公達西愛情追求這條主線,用幽默詼諧的筆調,細細描繪出各色人物的本來面目,和人物之間關係的底層邏輯。

奧斯汀說:小說家的使命是用最恰當的語言,把人性各式各樣不同的方面,最巧妙地加以描繪,向世人表達他對人類最徹底的瞭解。在《傲慢與偏見》中,讀者可以看到,在關於人性的底層邏輯鏈上,有愚蠢、庸俗、自大、刻薄,當然還有偏見、有傲慢。

奧斯汀看懂了人性。自大矯飾愚蠢、庸俗偽裝風雅、偽善掩蓋刻薄,這些存在於十九世紀英國鄉村的東西,將亙古長存於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她理解人性就像皮膚和毛髮一樣,是人的組成部分。人性是市儈和煩惱的根源,也是人世間一切溫情脈脈、悸動人心的基石。

因此,奧斯汀的小說每每歷數世人可笑,卻總在最後構畫出一個Happy Ending的結局。在她的文學創作觀念中,始終包含著兩個核心詞——“熱愛”與“同情”。

以《傲慢與偏見》為例,淺議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文學創作觀

《傲慢與偏見》第一版


01 每個人都值得擁有“最好”的結局

對人物命運的處理,最直接地體現了奧斯汀的文學創作觀。《傲慢與偏見》中有可笑的人、可惱的人,但沒有絕對臉譜化的惡人。作者挖苦、示眾這些人物的無聊與荒謬,卻善意地安排了每個人的結局。

(1)比如伊麗莎白的堂兄柯林斯

柯林斯是書中最滑稽的丑角,深為教區牧師的身份自傲,每時每刻都把對恩主凱瑟琳夫人的感激和讚美掛在嘴邊,阿諛奉承,奴性十足。

他把向伊麗莎白求婚,看成對內貝特一家的恩典。在遭到拒絕後,又認真地以為是女方在欲迎還拒,結果在眾人面前出了一個大大的洋相。

柯林斯轉而求婚伊麗莎白的密友夏洛特。女方貪戀牧師的薪俸和公館,而男方娶妻則是為了迎合恩主的期望。這場婚姻在伊麗莎白看來是不幸福的。

兩個庸俗的人物,一樁利益結合的婚姻。如果以悲劇收場也完全不令人意外(比如凱瑟琳夫人褫奪柯林斯的職位,這樣的安排或許更抓人眼球),但奧斯汀沒有這樣寫。

柯林斯的奴性和無聊當然無可改變,但夏洛特並沒有如伊麗莎白想象的那樣不幸。她滿足於擁有一間自己的廳室,能夠時常拜訪凱瑟琳夫人的莊園,過起不算富貴但至少衣食無虞的生活。

奧斯汀所處的年代,老姑娘自己沒有財產就得寄人籬下,攀上一門好親戚則全家沾光靠福。因此無論在小說裡,還是在現實中,夏洛特和柯林斯這樣的結合都不在少數。

奧斯汀不贊成這樣的婚姻,但同情並祝福這樣的選擇。

以《傲慢與偏見》為例,淺議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文學創作觀

電影《傲慢與偏見》—柯林斯向伊麗莎白求婚


(2)再舉一個正面人物的例子,伊麗莎白的姐姐簡

在一般的觀點看來,賓利先生兩次來到尼日斐莊園,都表現出對簡的強烈傾慕,這是真誠愛情的佐證,兩人最終結合順理成章。

果真如此嗎?其實,書中分明指出了賓利的左右搖擺、情義不堅,有兩點證據。首先,眾人都認為賓利即將向簡求婚,他卻突然離去,甚至沒留一封道別信。其次,賓利很容易地被朋友說服,離開尼日斐莊園以後,再沒試圖聯繫過簡。這兩點對真正處於熱戀中的人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儘管賓利對簡的愛不夠堅定,但這不影響兩人獲得美滿的結局。實際上,奧斯汀給每個筆下人都設計了最好的,至少是合理範圍內最不壞的結局。

嫉妒心重、陰謀作梗的賓利小姐,最終接受現實,與伊麗莎白姐妹以禮相待。名聲敗壞的莉迪亞如願嫁給威克姆,兩人靠著姐夫家的幫襯能夠度日。自視甚高卻才華不足的瑪姬,終於不再孤芳自賞,繼姐姐們之後融入了當地社交圈……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是奧斯汀小說結局的特點。

在女作家虛構的故事裡,包含了她生活的環境,認識的人,體察到的人際關係和情感。真實世界不盡如人意,但依然值得熱愛,值得書寫。小說家奧斯汀,把對生活的期待和熱愛注入了文字,對筆下的人物給予真誠的同情和祝福,這是奧斯汀用文學對現實世界的回應。

以《傲慢與偏見》為例,淺議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文學創作觀

電影《傲慢與偏見》—伊麗莎白姐妹


02 小說是簡·奧斯汀的世界,也是她人生故事的一部分

文學創作需要創造力和想象力,需要糅合個人情愫。除此以外,讓簡·奧斯汀成為不朽的,還有她真實的感情經歷。

在奧斯汀為人所知的感情經歷中,最主要的有兩段。其一,是握有鉅額財富,熱情追求奧斯汀的衛斯理先生。儘管對方條件優越,但奧斯汀拒絕嫁給沒有愛情的婚姻;其二,是與彼時一無所有的勒弗羅伊先生,兩個人真心相愛卻抵不過貧窮的阻撓,為此奧斯汀終身未嫁。

時代所限,除了一些間接資料,人們無法直觀回溯奧斯汀和勒弗羅伊的愛情有多麼深刻,但奧斯汀的真實故事,還是在文學創作中留下了不少印記。可以說,《傲慢與偏見》中主人公始於坎坷、終於圓滿的命運,是現實中奧斯汀姐妹命運的另一個版本(奧斯汀姐姐卡珊德拉的未婚夫意外去世,後終身未嫁)。

從這個意義上說,奧斯汀撰寫的是自己的故事,她熱愛有遺憾但依然美好的愛情,她同情所有兩情相悅的男女,願意用文字成全他們的幸福。

順便說一下,勒弗羅伊後來成為蘇格蘭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他給女兒取名叫“簡”。

以《傲慢與偏見》為例,淺議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文學創作觀

勒弗羅伊像


03 時代賦予奧斯汀的文學創作精神

這一節的小標題,實在是一個很大的話題,筆者在此沒有能力完全展開討論。但是,作為一個引申的角度,還是可以試著從奧斯汀身處的年代,來探究一下時代精神,對奧斯汀文學創作可能產生的影響。

《傲慢與偏見》的創作年代是1796-1797之間。在此之前的幾十年,歐洲產生的重要思想包括:盧梭和伏爾泰的“天賦人權”,斯密的自由市場經濟和人性論,康德的以人性眼光看待人等等。

在社會發展方面,始於十八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到了此時由於蒸汽機的出現,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因此,奧斯汀文學創作的年代,是啟蒙運動思想開花散葉,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年代。

時代精神以人的自由、平等、獨立為核心,將追求人的幸福提升到構建社會基礎的地位。這與奧斯汀文學中,熱愛生活、追求幸福,重視人、同情人的理念是相一致的。或者可以反過來說,奧斯汀的文學創作觀,籠罩在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的時代精神之下。

04 結語

從奧斯汀創作《傲慢與偏見》至今的兩百年間,人類社會在政治、科技、文明方面發生了很多變化,但還有更多根植於人性和社會關係中的東西是不變的。

今天我們再讀奧斯汀,依然能感受到故事的價值和人物的魅力,能體會到作者創作時的情感和心緒,這是奧斯汀用“熱愛”和“同情”的文學創作觀,在書中留下的“無音之音”。

虛構與現實共鳴,產生更加悠遠的回聲,成為自那個時代起,傳至兩百年後今天,依然最撩動心絃的音符。

以《傲慢與偏見》為例,淺議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文學創作觀

10英磅紙鈔上的奧斯汀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