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消費主義中醒來


從消費主義中醒來


1 消費主義的來源


德魯克指出,企業是社會最大的組織細胞單元。

企業間環環相扣,合力提供消費者需要的產品/服務,由此形成供求一體化關係鏈。

人在這個關係鏈中同時扮演員工和消費者角色。既賺錢,也花錢。


隨著進入供應端的企業越來越多,競爭加劇。

面對各種選擇,消費者開始迷惘。

為了在競爭中勝出,企業需要加大對終端、對消費者的影響力,以確保供求一體化關係繼續保持。


從消費主義中醒來

通過各種廣告、軟文、公關活動對消費者施加影響。

發掘消費者需求敏感點、空白點,再將企業的產品、品牌切入其中。

這麼好的產品,你值得擁有!

有它你會更快樂!更迷人!更有逼格!更成功!

沒錢沒關係,刷信用卡吧!


不斷尋找細分市場。不斷提醒消費者忽略的需求。不斷製造新的品牌定位。

不斷將精神需求與物質產品聯繫在一起。

不斷激發購買慾。

從消費主義中醒來


掀起一波又一波消費主義熱潮。

用最新、最好的產品。

過最爽的人生。


互聯網時代來臨,加劇了買買買的誘惑,進一步提升了買買買的便利。

更加劇了賺錢的壓力,工作的壓力。

讓賺錢變成人生頭等大事,讓工作淪為賺錢的工具。


不要命的賺錢,再不要命的花錢。

人變成企業供求一體化關係鏈的推動者。不由自主。不知疲倦。

雞肋般的996工作自然扔不掉,拋不下。

從消費主義中醒來

這樣的死循環,很難破。

除非關係鏈中,“消費者”的心智先醒過來。

問問自己:我是否真的需要買這麼多?是否真的需要擁有這麼多?


2 醒來的消費者


20年多年前,有少數美國人開始醒來。

厭倦了不停地買買買,厭倦了物質刺激,希望嘗試清淡的生活,尋找真正的精神上的快樂。

他們推廣“不購物日”,甚至玩起“不消費活動” - 在一年之中,只買生活最基本的必需品,其它物品通過交換、自制、二手等方式獲得,儘量循環使用。


從消費主義中醒來

日本的山下英子等人是他們在東方的響應者。她於2001年提出斷舍離的概念:

“斷”,即斷絕想買回家但實際上並不需要的東西;

“舍”,即捨棄家裡的那些氾濫的破爛;

“離”,即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在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

她倡導,讓生活從不斷的買買買,加加加法,轉向減減減。扔掉看得見的東西,改變看不見的世界。


中國,響應者在增加,雖然總體上還不多。

疫情讓大家被迫斷舍離,成為推動更多人醒來的契機。


從消費主義中醒來

宅在家裡,有網友感慨,疫情讓自己意識到:

許多美食補品是可以不吃的。

許多菸酒飲料是可以不沾的。

許多衣服鞋帽是可以不買的。

許多飯局聚會是可以不去的。

許多娛樂消遣是可有可無的。

許多身體上的小毛病是不需要看病吃藥的。

健康比賺錢重要。

家人比加班重要。

活著比什麼都重要。

.....


醒來,不再成為買買買的奴隸。

看清真相,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從現在起,做個不一樣的自己。

從消費主義中醒來

----------

1. 德魯克《管理的使命,實踐與責任》

2. 包政《營銷的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