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主义中醒来


从消费主义中醒来


1 消费主义的来源


德鲁克指出,企业是社会最大的组织细胞单元。

企业间环环相扣,合力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服务,由此形成供求一体化关系链。

人在这个关系链中同时扮演员工和消费者角色。既赚钱,也花钱。


随着进入供应端的企业越来越多,竞争加剧。

面对各种选择,消费者开始迷惘。

为了在竞争中胜出,企业需要加大对终端、对消费者的影响力,以确保供求一体化关系继续保持。


从消费主义中醒来

通过各种广告、软文、公关活动对消费者施加影响。

发掘消费者需求敏感点、空白点,再将企业的产品、品牌切入其中。

这么好的产品,你值得拥有!

有它你会更快乐!更迷人!更有逼格!更成功!

没钱没关系,刷信用卡吧!


不断寻找细分市场。不断提醒消费者忽略的需求。不断制造新的品牌定位。

不断将精神需求与物质产品联系在一起。

不断激发购买欲。

从消费主义中醒来


掀起一波又一波消费主义热潮。

用最新、最好的产品。

过最爽的人生。


互联网时代来临,加剧了买买买的诱惑,进一步提升了买买买的便利。

更加剧了赚钱的压力,工作的压力。

让赚钱变成人生头等大事,让工作沦为赚钱的工具。


不要命的赚钱,再不要命的花钱。

人变成企业供求一体化关系链的推动者。不由自主。不知疲倦。

鸡肋般的996工作自然扔不掉,抛不下。

从消费主义中醒来

这样的死循环,很难破。

除非关系链中,“消费者”的心智先醒过来。

问问自己:我是否真的需要买这么多?是否真的需要拥有这么多?


2 醒来的消费者


20年多年前,有少数美国人开始醒来。

厌倦了不停地买买买,厌倦了物质刺激,希望尝试清淡的生活,寻找真正的精神上的快乐。

他们推广“不购物日”,甚至玩起“不消费活动” - 在一年之中,只买生活最基本的必需品,其它物品通过交换、自制、二手等方式获得,尽量循环使用。


从消费主义中醒来

日本的山下英子等人是他们在东方的响应者。她于2001年提出断舍离的概念:

“断”,即断绝想买回家但实际上并不需要的东西;

“舍”,即舍弃家里的那些泛滥的破烂;

“离”,即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在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她倡导,让生活从不断的买买买,加加加法,转向减减减。扔掉看得见的东西,改变看不见的世界。


中国,响应者在增加,虽然总体上还不多。

疫情让大家被迫断舍离,成为推动更多人醒来的契机。


从消费主义中醒来

宅在家里,有网友感慨,疫情让自己意识到:

许多美食补品是可以不吃的。

许多烟酒饮料是可以不沾的。

许多衣服鞋帽是可以不买的。

许多饭局聚会是可以不去的。

许多娱乐消遣是可有可无的。

许多身体上的小毛病是不需要看病吃药的。

健康比赚钱重要。

家人比加班重要。

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


醒来,不再成为买买买的奴隶。

看清真相,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从现在起,做个不一样的自己。

从消费主义中醒来

----------

1. 德鲁克《管理的使命,实践与责任》

2. 包政《营销的本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