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努力,就是学不好?你可能在假装学习

还记得去年考研,复习备考到了十一月的时候,看到一个消息出现在我的首页。看到这条推送时我是真的惊了,也许有的同学也看到过,这里把截图放在下面:

明明很努力,就是学不好?你可能在假装学习

杭电,是个不错的院校了(据传很多考浙大计算机的高分出自杭电考生)。而学霸考研就是狠,精确到分钟!计划表排排满满,就连上厕所也精确计时。不得不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考了个假研。不过还好,最后他保研了,也是给和他竞争同一所院校的考生多了一个机会。

明明很努力,就是学不好?你可能在假装学习

学霸的计划表

看到学霸的计划表是不是想起了自己的计划表?虽不至于这么严格、精确到分,但也是安排得周密有序,表格看起来十分漂亮,似乎照做了考研就能稳上岸了。但我们可曾想过,我们真的按照计划表上的安排落实了吗?就算是按照计划表上在做了,做的时候又真的投入了吗?复习的时候是有效学习吗?

我自己对于这个“夺命三连问”是深有体会。计划表做的那叫一个工整、漂亮又“科学合理”。之所以说“科学合理”是因为我给自己安排了吃饭之后不看逻辑强的,只看记忆性质的,并且给自己安排了足够的睡眠时间以保证精力。可实际上呢?前几天往往能一丝不苟严格执行,生怕怠慢,而这样的情形持续不了多久,开始感到疲惫、困倦,总觉得精力不够、效率不高。然后就开始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每天的复习流于形式,但又总觉得心理压力大,脑袋空空。好在定期自我检测发现了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复习失误的地方,及时进行了调整。

明明很努力,就是学不好?你可能在假装学习

日本的神经科医生兼作家桦泽紫苑出版了这样一本书—《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作者曾是差点被精神压力打垮、被工作“忙杀”的神经科医生,在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后,发现了将大脑机能发挥到极致的时间管理术,实现了高效率地工作,获得了一般人2倍以上的自由时间。

书中主要强调了“专注力”以及个人最专注的时间段、专注的持续时间等。作者作为神经科医生,研究了有关论文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专注的持续时间大致为40分钟到一小时,因人而异。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大多数学校课堂时间是40或45分钟。

明明很努力,就是学不好?你可能在假装学习

我们考研备考也可以借鉴其方法,在专注力高的时间段安排最需要进行思维缜密、逻辑演算等的学科来复习,同时控制好我们的专注时间。时间到了便让大脑休息一会,可以做点简单的活动,让大脑再次恢复到比较高的专注力,再开始下一个学习任务。这样便能很好地利用大脑效率较高的时间段,将比较复杂或难懂的科目的复习完成率提高了。这种方法不仅仅适用于考研,其他学习也可以。此外,书中还介绍了晨间最佳效率、午间专注力恢复法,晚间专注力恢复法等等,对于上班族也同样适用。相信将这些方法结合自身特点、适当地运用到自身之后,会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另外,计划表的完成度不高除了专注力不够,往往还和我们对于上一项任务完成度不够所造成的的心理压力有关。

很多人因为“时间稀缺”的原因,把一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如果有哪个环节的任务没有完成好,就陷入无休止的自责和悔恨之中。

纠结于上一项未完成的任务,实质上是沉湎于上一项任务的浸没成本。这时,我们要做好心态调整。我们知道,哪怕设计得再完美的高速公路,也不能保证每天顺畅,不会发生交通事故和堵车。我们的学习和认知也不能保证每项任务都能衔接得天衣无缝、不出差错。因此,把上一项任务未完成的地方和完成得不够好的地方,记下来,周末或者没有安排重要任务的时间回头处理,这样大脑压力会小一些,更有利于完成下一项任务。我们是人,人都有可能犯错,犯错了做个标记,便于回头查看和处理,做好接下来的任务就好啦。

明明很努力,就是学不好?你可能在假装学习

基于计划表的学习最重要的还是执行力,限于篇幅,这里不进行展开,以后有机会再介绍并谈谈个人关于执行力的理解和感受。

提升专注力,从而能高效完成我们的既定计划;对于未完成的任务,不要耿耿于怀,学会放过自己,做好记录,以一个轻松的姿态回头去解决它们,相信我们的学习会愉快很多!

喜欢文章请关注我,持续分享考研、学习、校园生活所见所闻所感,让考研和学习不孤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