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為什麼叫北京?有哪些典故淵源?

刀小刀melted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題友們回答的都是針對現在的“北京市”的稱呼來作答的,其實在歷史上“北京”一詞很早出現,也並非是單指現在的北京市,其中歷史典故筆者一一道來:

第一 歷史上指建康。即今南京市。 南朝宋都建康,位在當時疆土之北,因謂之北京。 《文選•謝瞻<王撫軍庾西陽集別時為豫章太守庾被徵還東>詩》: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李善注:言庾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蒞南服也。

第二 指京口。在今江蘇鎮江市。 京口是南朝宋的發祥地,文帝又生於其地,因稱之為北京。 《宋書•文帝紀》:朕違北京,二十餘載,雖雲密邇,瞻途莫從。

第三 指平城。在今山西大同市東北。 北魏於太和十九年自平城南遷都洛陽,因稱舊都平城為北京。 《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北魏<鄭道忠墓誌>》:奄就北京,遂同南面。 《魏書•袁翻傳》: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繕修草創,以意良多。事移化變,存者無幾,理苟宜革,何必仍舊。

第四 指太原府。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晉源鎮。 唐和五代的唐、晉、漢都發祥於此,因謂之北京。 唐錢起《送鮑中丞赴太原軍營》詩:將略過南仲,天心寄北京。《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下》:﹝天福十二年夏﹞甲午,以判太原府事劉崇為北京留守。

第五 指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因宋真宗曾經駐蹕於此。 《宋史•仁宗紀三》:﹝慶曆二年五月﹞戊午,建大名府為北京。

第六 金天眷元年改遼上京臨潢府為北京。故址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波羅城。見《金史•熙宗紀》。

第七金貞元元年遷新都於中都大興府(今北京市),以舊都中京大定府在新都之北,改稱北京。故址即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北大明城。見《金史•海陵紀》。

第八 明初指開封府。即今河南開封市。 《明史•太祖紀一》:﹝洪武元年﹞八月己巳,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

第九 明永樂元年,成祖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即今北京市。 永樂十九年,自應天(今江蘇南京市)遷都順天,改北京為京師。 洪熙元年,擬還都應天,復改京師為北京。 正統六年,定北京為國都,又改稱京師。歷清直至辛亥革命後,相沿不改。但習慣上自明永樂以後都稱北京。

關於「北京市」網絡上一查一大把,有興趣的看客自行某度。


老聲吹談


北京最初見於記載的名字為薊,在歷史上曾是五代王朝的都城。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邊緣,面積約1.6萬多平方千米。

明朝時候,北京還得虧了靖難之役,不然又降格成了邊境重鎮。而明成祖朱棣也是一代雄主,追亡逐北,南下西洋,北京萬邦來朝,大國氣象延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黑馬紳士


北京,簡稱“京”,古稱燕京、北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省級行政區、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1]。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16個區,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148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154.2萬人,城鎮人口1863.4萬人,城鎮化率86.5%。[2][3]

北京地處中國北部、華北平原北部,東與天津毗連,其餘均與河北相鄰,中心位置東經116°20′、北緯39°56′,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也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辦公所在地。[4]

北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境內流經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等,多由西北部山地發源,穿過崇山峻嶺,向東南蜿蜒流經平原地區,最後分別匯入渤海。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溼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5][6]

北京被世界權威機構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7]。聯合國報告指出北京人類發展指數居中國城市第二位。[8]2019年,北京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371.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1%。[9]



小金獅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薊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以後,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於燕。另說周以前就有燕國,後燕並薊,以薊城為國都,這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之後,設置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一種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於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來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

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京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罷燕京。後來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這個名稱卻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個別稱,甚至一些企業的名稱、產品的命名也多用這兩個字。

春明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餘錄》,蓋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後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時至今日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

南京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迴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帶。

大興金在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大興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汗八里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里,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他著的遊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準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師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公劉》:“京師之野,於時處處。”後世遂稱國都為京師。還有一種說法,陝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統名為京師,以後便將京師當成國都的代稱,北京被稱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京師。

宛平這是老北京人對北京的泛稱,其實不準確,明清的宛平縣治區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現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區、宣武區、海淀區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大興區的西部。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範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

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準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沒有雨傘的人要努力


看到這個問題,簡單的說幾句。京在古代為都城的意思,指大的都市。京字在甲骨文字形,像築起的高丘形,上為聳起的尖端,那時候只有有地位的部族首領才能住高臺。後來引申為首都的意思。也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意思

北京叫北京前,叫北平!朱棣奪取明朝江山後改北平為北京。因為當時應天(南京)是明朝起源地,也是明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朱棣遷都後統治中心北移,開始實行兩京制,改應天為南京。這就是一南一北兩京。



大魚講史


那我們就來說一說它的名字由來,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1、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2、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3、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4、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7、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準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8、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9、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範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10、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定於北平,即日起北平改名北京。





閒來無事聊聊歷史


北京為什麼叫北京?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薊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以後,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於燕。另說周以前就有燕國,後燕並薊,以薊城為國都,這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之後,設置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一種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於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來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

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京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罷燕京。後來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這個名稱卻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個別稱,甚至一些企業的名稱、產品的命名也多用這兩個字。

春明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餘錄》,蓋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後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時至今日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

南京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迴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帶。

大興金在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大興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汗八里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里,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他著的遊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準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師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公劉》:“京師之野,於時處處。”後世遂稱國都為京師。還有一種說法,陝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統名為京師,以後便將京師當成國都的代稱,北京被稱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京師。

宛平這是老北京人對北京的泛稱,其實不準確,明清的宛平縣治區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現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區、宣武區、海淀區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大興區的西部。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範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

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準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讀歷史故事受益一生


北京為什麼叫北京,我來回答。

北,方向與“南”相對,一般指北方的事物。

京,因為國家的首都都有最高大的建築物,“京”字就成了中國歷史上我國首都的標誌。

我國有四大古都京城,西京長安、東京汴梁、南京金陵、北京北平,這些就是為什麼叫北京的來歷。

北京城歷史悠久,在不同朝代有著不同的稱呼,但民間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典故,北京最早見於“公元前11世記”周朝的薊,幽州、燕山、中都、大興、元朝的汗八里,民國時期的北平等稱號,真正叫北京是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之後把北平改為北京。


張峰149764346


戰國時期稱薊,是「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京城。遼國稱燕京。金國改稱京都。元朝稱大都。

1369年朱元璋下令將元大都改稱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從此安寧平靜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時,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國成立,又將北平改為北京。


連雲港市人文旅遊


北京自古以來就鎮守中國北方,古往今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戰國時期,燕國都城就定於此,稱薊。在宋遼金時期,這裡是遼國陪都,稱燕京。在朱棣靖難之役稱帝后,正式將明朝首都從順天府(今南京)遷往自己的封地北平,並改名順天府,建立北京城。這是今天的北京最早的正式地名的由來。

在歷史上,北京名稱眾多,最早名為燕都,是戰國時期燕國的都城。在戰國時期,當時燕都資源匱乏,燕國在戰國七雄中實力比較薄弱,再加上統治者經驗不善混招憑出,像著名的荊軻刺秦就是燕太子丹的一出餿主意,燕國很快就滅了國,所以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什麼濃墨重彩的印跡。

在漢朝到唐朝時期這裡稱為幽州,唐代詩人陳子昂的一首《登幽州臺歌》將自己滿腔愛國情懷展現的淋漓盡致,他滿腔熱情卻報國無門,只能在這裡留下“獨愴然而涕下”的悲傷。

古時的北京城往往與戰爭聯繫在一起,因為這裡是中原與塞外的連接點,外族入侵往往必犯北京城。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剌也先不幸兵敗被俘,瓦剌隨即獅子大開口嚮明朝索要大量錢財以換回朱祁鎮,可景泰帝朱祁鈺不為所動識破了瓦剌的陰謀,瓦剌隨即聯合其他草原部落大舉南下進攻明朝,一度打到了北京城下。明朝同仇敵愾抵禦外族,上演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北京城保衛戰,瓦剌也先被迫求和將明英宗朱祁鎮送回了北京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