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带娃太惨,想尽花样孩子却不买账?不如试试蒙氏"被动"带娃

宅家带娃太惨,想尽花样孩子却不买账?不如试试蒙氏

最近妈妈们在群里纷纷大吐苦水:简直不知道怎么陪娃了!眼看"宅家带娃"模式已经持续了一个月,从开始的摩拳擦掌,制定各种亲子游戏方案。到被圈养在家的"神兽"折磨的快要发狂。看幼儿园开学遥遥无期,很多妈妈都感觉"身体被掏空"真的已经和宝宝玩不出什么花样了……

宅家带娃太惨,想尽花样孩子却不买账?不如试试蒙氏

闺蜜丽莎在群里说,这带娃就像谈恋爱,你们开始用力过猛,才导致现在提高了娃的"阀值",什么必须把爸爸当摇摇马骑,非要在自家厨房开小卖铺。统统都是因为家人"参与过度"。

她的带娃心得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佛系。好像这一个月以来,大家也都相安无事。

宅家带娃太惨,想尽花样孩子却不买账?不如试试蒙氏

日程满满和无所事事那个娃更爱?

因为疫情被迫陪娃的这段日子,其实也是对爸爸妈妈功力的大考。什么借口也没有,只能跟孩子深度互动。那么,一边是积极给孩子制定"玩耍计划"的父母;一边是"爱咋咋地"的佛系爸妈。在一个月的封闭相处后,到底哪个孩子更喜欢呢?下面就来跟大家聊聊两位我身边朋友的真实故事。

案例一:日程满满的育儿党

公司推迟开工日期的消息一出来,陈怡就发来消息,兴奋的给我规划了她的育儿大计。不但要走了Tim在美国上小小班时的所有资料,还让我帮她参谋一下,看看孩子的日常作息安排的是否合理。

宅家带娃太惨,想尽花样孩子却不买账?不如试试蒙氏

或许是出于平时不能陪娃的补偿性心理,或许是因为职业习惯。当我委婉的表达出,这个日程有点满的时候。她语重心长的跟我说:"你是在国外呆的太久了,你不知道我们竞争压力有多大,上个幼儿园都要考试,玩也是学,要有的放矢才好。"

于是,早起英文儿歌磨耳朵,上午雷雷打不动阅读时间、外加积木锻炼空间感,下午平衡球感统训练、美术。孩子不到3岁,日程比幼儿园大班还满。晚上陈怡给我发来一张全部打勾的日程,得意的说:看看我的效率,孩子根本没有闲心作妖。

虽说需要带孩子也要时间管理,但是这种高强度的方式,未必适合学龄前的孩子。可能开始孩子确实会被丰富的生活"震撼"到,但很快她就发现,孩子根本不愿意配合。看绘本的时候,会抠抠旁边的积木;玩积木的时候,又想要去画画。

最后陪伴的意愿,被"你怎么总是不集中注意力"、"快来,该画画了"等提醒所代替。一个月坚持下来,确实苦不堪言。

宅家带娃太惨,想尽花样孩子却不买账?不如试试蒙氏

案例二:完全放任,佛系养娃

和"鸡血妈妈"陈怡相比,丽莎就显得很随意,除了保证吃饭睡觉的时间固定外,孩子想玩什么、玩多久她基本不会过问,也不过多陪伴。常常她在看电视剧,孩子会呆在客厅里玩自己的火车,如果觉得没意思就拖着玩具在家里漫无目的的走。丽莎说,有时候孩子还会自己爬到沙发上和她一起看电视剧。

也许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会觉得,这样不是很好么,孩子不是很省心么?别急,这只是前半个月的情况。慢慢的,丽莎发现孩子会在家里游荡的时候乱翻东西,有时候是储物柜;有时候是整理箱;有一次甚至打开了她梳妆台的抽屉,拿着限量版口红到处跑。这下丽莎可佛系不起来了,上演了一场"男女混合双打",娃才消停下来。但以后呢?怎么办呢?每次都用"暴力"解决吗?丽莎也很困惑。

宅家带娃太惨,想尽花样孩子却不买账?不如试试蒙氏

蒙氏"被动"带娃

美国心理学大师高普尼克,在书中建议大家要做园丁式父母,致力于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有爱、安全的环境,支持孩子随着内心本性发展。

就像照顾一株植物一样孩子需要的也是一种"园丁式"的陪伴。太过严格的日程和高密度的陪伴,会阻碍孩子自我探索的发展,而完全忽视孩子,就会错过孩子成长中那些可以拉一把的瞬间。

那么,到底该如何掌握这个度呢?看似"被动"的蒙式带娃大法,或许会告诉我们答案。

宅家带娃太惨,想尽花样孩子却不买账?不如试试蒙氏

法则一:先来探索一番

Tim两岁时曾经带他去南加州一所蒙氏学校游学,在我担心他年纪比较小,难以适应环境的时候。看到偌大的教室里有很多看起来像他一样大的孩子,专注的摆弄着手边的道具。老师低声告诉Tim:你想去哪儿都行,随便看看吧。其实这是经典蒙氏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自由探索。目的是让孩子通过观察,熟悉环境,发现兴趣。

探索的秘密藏在环境中,和孩子宅在家,虽然家还是那个家,但是玩具摆放的地方可以不同,也可以增加一些新东西。早上起床,让孩子先在家里随便走走,看看有什么不同,寻找一下今天感兴趣的地方。

宅家带娃太惨,想尽花样孩子却不买账?不如试试蒙氏

法则二:三小时工作周期

蒙台梭利女士通过多年观察发现,不受打扰的孩子有一个可预见的,可用图表来反映的明显的工作周期。这个周期持续大约3小时,而且具有两个峰顶和一个峰谷。

基于这个发现,所以真正的蒙氏幼儿园中,孩子们并不会去上30分钟一堂的课程,而是在不被打扰的"工作",老师的职责是在一旁进行观察。如果发现孩子需要帮助,才会出手指导。

其实长时间和孩子呆在一起,也不用神经紧绷,时刻想着让孩子学到什么。对于学龄前的儿童而言,体验就是最好的学习。国内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也在书中说:尽量别总是打断孩子,或者要求他跟着父母的注意力走,玩的主体是孩子。

宅家带娃太惨,想尽花样孩子却不买账?不如试试蒙氏

所以即便现在,我们也保持着3小时工作周期的习惯,前一个小时,Tim会在家里四处走走,随意翻动玩具。坐下来开始玩,但是基本上是每一种都要玩两下,等到第一个波谷时,会继续来找我,或吃点零食。随后他回到玩具柜前,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有时候是拼图,有时候是画笔,然后就会专注于手头的事情。

宅家带娃太惨,想尽花样孩子却不买账?不如试试蒙氏

法则三:激发兴趣是重点

可能看到这儿,你会有疑问:不是说爸爸妈妈要高效陪伴孩子么?加强亲子互动么?高效并不等于时时刻刻陪在身边,就像蒙氏幼儿园里的老师,看似不用唱唱跳跳。但其实环境如何布置,如何观察孩子都是必须做的工作。

"被动"陪娃看似轻松,但是需要开动脑筋,不断根据孩子的兴趣调试环境布置,关注他玩耍时的状态,引导其进入到"专注工作"的状态中去。

小辫子妈有话说:

比起陪孩子玩这个说法,我更喜欢"一起玩"。当孩子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时,开启被动技能。别说宝宝今天我们玩这个,问一句宝宝我们玩什么,或许会发现世界的另一个角度:客厅变成幻想中的热带雨林,餐桌旁边盘踞着长的像餐椅的怪兽,宝宝手持乐高宝剑,带你创出一片天。这难道不是育儿真正的乐趣所在么?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