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暫停現場掃祭開通網祭通道,清明節的節俗還有哪些?

今年是個特殊的年份,從去年年底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以來,大家就進入了一種人人自危的狀態。相較於2002年爆發的非典,新冠病毒帶給大家的恐慌更甚,其實這都源於互聯網科技的發展,讓消息傳播的速度更快、更廣。

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環保觀念的深入人心,網絡掃墓開始興起,但較多用於較大型的紀念活動,如紀念烈士等等,網友可在專門的網絡紀念館發表留言寄託哀思和祝福。今年,為了避免人員扎堆聚集,減少新冠病毒的交叉感染,南京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指揮部發布通知:3月20日起,開通網上祭掃通道。市民可登錄“我的南京”APP免費在線祭掃。


南京暫停現場掃祭開通網祭通道,清明節的節俗還有哪些?


這是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採取的必要措施,雖然現在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還不到徹底放鬆的時候,國外疫情形勢仍舊嚴峻,不可避免有華人華僑返回國內祭掃,造成疫情傳播的情況。然而,雖然暫停祭掃是必要的舉措,但仍然有許多人不能理解,不太能接受時髦的“網上祭拜”方式,如果條件允許,一定要親自到先人墓前磕頭。即使是接受西方教育的新加坡年輕華人對清明節也不敢怠慢,因為崇祖、祭祖是流傳數千年的華人傳統。

清明節祭掃的由來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

南京暫停現場掃祭開通網祭通道,清明節的節俗還有哪些?

掃墓祭祖習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於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有些地方掃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方掃墓主要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到唐宋後清明掃墓才開始在全國範圍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並擴大到全國各地。

清明祭祖,按照習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拜清的方式或項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

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然後叩頭行禮祭拜。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先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裡,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係,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種各地不同,都是當地人認為的並且按祭祀者的經濟能力能拿得出來的美味佳餚,或合於時令的特色食品。

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2)。

清明節假期的發展史

據資料記載,唐代,由於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唐玄宗頒佈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唐會要》卷八十二),按大曆十二年(777年)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

宋代的清明也放假七天。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

南京暫停現場掃祭開通網祭通道,清明節的節俗還有哪些?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曆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

網絡祭掃的意義

以前清明祭掃都是到祖先墓前磕頭,有些地方會整個村一起,扛著清明旗,敲鑼打鼓放鞭炮。現在讓大家以虛擬空間替代實地祭拜,許多人特別是老年人沒有辦法理解,覺得不去墓前磕頭是對先人的不敬。

但對於海外華僑華人來說,網絡的即時性、交互性,更有助於增強他們與故鄉的聯繫,共享清明節日文化。他們身處國外無法到祖先墓前祭掃,通過網上祭掃平臺可以寄託他們的哀思和鄉愁。

同時在這個虛擬的紀念空間裡永久記載著祖祖輩輩的光榮歷史,讓散居在全球的後人都可在這個平臺上了解祖輩光輝業績及其未竟之業,以此激勵後代不斷追求和努力奮進。

清明節吃什麼

很多人都說,中國不管是什麼節日都能跟吃的扯上關係,比如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元宵節吃元宵等等。那麼清明節各地都吃什麼呢?

1、青團

清明吃青團的習俗起源於寒食節。每逢寒食節,人們便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後來隨著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根據各地方人口味的不同,青團也有各種風味。南方人喜歡吃鹹中帶甜的肉鬆餡兒,北方人則更加偏愛純甜的豆沙餡。

南京暫停現場掃祭開通網祭通道,清明節的節俗還有哪些?

2、寒食十三絕

在北京,清明要吃大名鼎鼎的“寒食十三絕”。分別是驢打滾、艾窩窩、糖耳朵、糖火燒、薑絲排叉、焦圈、饊子麻花、豌豆黃、螺絲轉兒、奶油炸糕、硬麵餑餑、芝麻醬燒餅和薩其馬。

3、蒸麵花

在陝西,清明節則要做面花來吃。面花又稱“花花饃”,是廣泛流傳在陝西民間的一種民族傳統風俗,它貫穿於歲時節日和風俗禮儀中,造型格外精美。

4、清明餅

四川一帶用蔬菜和麵粉,辣椒等做出來的食物。其他地方也會放入肉或是豆菜。

5、芥菜飯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