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狄仁傑,為何只是三品官?

靜說歷史


隨著《神探狄仁傑》這部優秀劇作的播出,狄仁傑成為了新一代在當代也混得風生水起的古代宰相。

在劇中,狄仁傑的官位被多次提及。然而他作為一朝宰相,居然只是三品內史,讓人震驚。但如果對唐代官制稍作了解,我們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通典·秩品五》記載:"大唐官品:開元二十五年制定。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親)王爵。"也就是說,在唐王朝,幾乎不存在掌握實權的正一品官員。權是權,官是官,二者不一定對等。

《通典》還提到從一品官職,分別是"開府儀同三司文散、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驃騎大將軍武散、嗣王、郡王爵、國公爵"。而這些官職和正一品一樣,不是虛職,就是爵位,在位者都無法據此獲得實職。

隋唐時,為了緩和皇權和相權的矛盾,中央施行群相制度。最初的宰相之首是尚書省的長官尚書令,唐太宗李世民就曾擔任過這一官職。不過正是因為李世民曾當過此官,之後眾臣為了避嫌,無人敢任此職。無奈之下,唐高宗李治索性把此職廢除。《舊唐書》記載的"其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及天策上將,太宗在藩為之。及升儲,並省之。",說的就是這件事。

而對於從二品官職,《舊唐書》記載了"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光祿大夫文散、鎮軍大將軍武散、開國縣公爵、柱國勳"等官職。其中,只有尚書左右僕射是中央掌握實權的官職。換句話說,狄仁傑這類有實權的文官,一開始理論上能做到的最高品級的官職,也不過是從二品。

《新唐書·百官一》記載:"太宗嘗為尚書,臣下避不敢居其職,由是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號為宰相。"這也證實了在唐初,尚書省的左右僕射是有實權的。但隨著唐朝社會的不斷髮展,皇權限制相權的需求進一步擴大,左右僕射也沒能逃脫被虛職化的命運。換句話說,到這時,狄仁傑一類的權臣,連從二品的品級都難有了。

等到貞觀二十三年(649),唐高宗李治即位,出現了任左僕射又復加同中書門下三品稱號的情況。同中書門下在當時是徹頭徹尾的虛職,因而這時左右僕射也徹底失去實權。換句話說,這時候朝中最高品級的有實權的文官,也不過是三品。說到這裡,狄仁傑的品級問題就基本明確了。他雖然最終只是三品官員,但大唐能提供的掌握實權的最高文官官職,也不過如此。

不過狄仁傑倒也不是一開始就任內史。他的從政生涯,是階段性的。天授二年(691)九月,狄仁傑被任命為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這兩個職務在當時都屬於四品的隊列,不低,卻也不算頂尖。不過就是在這個位置,狄仁傑都很快招致別人的妒忌。次年正月,武則天收到酷吏來俊臣的上書。在奏摺中,來俊臣"證據確鑿"地說狄仁傑策動其他大臣謀反。狄仁傑好不容易才從武則天手中撿回一條命,事後不得已離京當起了彭澤縣的縣令。

萬歲通天元年(696),邊陲爆發戰事。武則天一時缺少值得信任的有能力的人,便又把狄仁傑從彭澤縣扒拉出來。狄仁傑先是被任命為魏州刺史,後又轉任幽州都督。不過這些官職都是地方官,和朝中命臣不可相提並論。

神功元年(697)閏十月,狄仁傑回到中央,官拜鸞臺侍郎(門下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次年,狄仁傑被擢升為納言(侍中)。久視元年(700)正月,他遷任內史(中書令)。自此,狄仁傑官至正三品,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巔峰。這次為相,狄仁傑先後擔任了門下省和中書省的最高長官。雖然官職品級不如一些世家大族的老臣,但他儼然成為了文官第一人。

不幸的是,在升任內史的同年九月,狄仁傑就在洛陽私宅離世。內史亡故的消息傳入宮中,武則天為之悲慼。隨後,她下令追贈狄仁傑為文昌右相(尚書右僕射,從二品),賜諡文惠。

唐中宗復位後,狄仁傑又被追贈為司空(正一品)。唐睿宗時,狄仁傑被再度追封,獲封梁國公(從一品)。

雖然狄仁傑由於當時官制的原因,在世時僅位列正三品,但這絲毫不能掩蓋他的功績。作為一代名相,狄仁傑的才華,歲月可鑑。


高會民


看過《神探狄仁傑》的朋友可能會聽過狄閣老的一句臺詞,“不瞞夫人,我與元芳是同品不同秩”,意思就是他自己和正三品的千牛衛大將軍李元芳是同品的,只不過同品不同秩而已。雖然說只是電視劇,但是和事實是相符合的,即身居宰相要職的狄仁傑確實“只是”正三品!宰相都只是三品,那一二品究竟還能是些什麼人呢?今天小祁就跟大家聊一聊唐朝的官制。


(狄仁傑影視形象)

唐朝的中央官制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並加以完善就成了後來一千多年各朝代一直沿用的三省六部制。

隋朝的三省實際上是五省,分別為尚書省、門下省、內史省、秘書省、內侍省。但因為主持中央政權的是尚書、門下、內史三省,因此大多習慣稱三省。

而到了唐朝,又將內史省改為中書省,這也就是我們最熟悉的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的長官為中書令(兩名、正三品)、門下省長官為門下侍中(兩名、正三品)、尚書省的長官為尚書令(一名、正二品),後來唐代宗時期均升為正二品。


(三省六部分工圖)

這三省的長官均可稱為宰相,也就是說唐朝的宰相最少的時候有5人,這與我們通常所認為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存在差異的。而且不只是唐朝,其他朝代也幾乎都是多宰相制度,而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就是希望用更多的人以分相權。相權削弱了,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加強皇權!

既然尚書令也是宰相,為什麼狄仁傑就不是正二品呢?問題就出在尚書令這,就是因為唐高祖時期,李世民擔任過尚書令,等到後來李世民登基稱帝,其他人也就不再敢擔任尚書令一職(郭子儀曾短暫出任此職),於是就以尚書省的副長官(從二品)左右僕射領導尚書省。


(唐太宗李世民影視形象)

但後來又以這三個官職“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而假以他名”,換句話說唐太宗連這三個官職也不願意給了。於是就有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到了唐高宗時期又增添同中書門下三品(也在唐代宗時期升為二品),這些到後來都成為了實質上的宰相。甚至於到了後來,如果尚書僕射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參與宰相事務了!

武則天極其喜歡改名,她登基後,改中書省為鳳閣,改門下省為鸞臺,這也就是我們經常在《神探狄仁傑》中所能聽到的名頭,“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在電視劇中被叫成了“鶯臺”,這是一個錯誤。而歷史上狄仁傑曾先後兩次拜相,分別於公元691年和公元697年,只不過時間都不長,第一次僅僅4個月就被誣告並被多職下獄,第二次拜相也僅3年多時間,公元700年,狄仁傑病逝,並被追贈為文昌右相。在唐中宗復位後,追贈為司空、梁國公。


(武則天影視形象)

要說唐朝的一品、二品是什麼官,而追贈給狄仁傑的司空和梁國公則就是分別屬於正一品的職事官和從一品的爵位!那麼除此以外還有哪些一品、二品的高官呢?下面將會一一列舉。

正一品

職事官:太尉、司徒、司空(三公)

太師、太傅、太保(三師)

天策上將(專門封給秦王李世民的)

爵位:親王

(職事官指的就是官員的實際工作,他的實際職位、權責和任務。)


(長孫無忌影視形象)

從一品

職事官: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

武散官:驃騎大將軍

爵位:嗣王、郡王、國公

(散官指的是表示官員等級的稱號,沒有實際職務,隨人走,和職事官會經常變動不一樣,散官一般是不變的,走到哪都是定的,散官決定了官員的地位和報酬)


(李靖畫像)

正二品

職事官:尚書令、大行臺尚書令(只有李世民擔任過)

文散官:特進

武散官:輔國大將軍

爵位:開國郡公

勳:上柱國

(勳是對作戰有功的人的特別表彰,共分十二轉,一轉武騎尉最低從七品,十二轉最高上柱國正二品)


(狄仁傑畫像)

從二品

職事官: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少)

尚書左右僕射、十六衛上將軍、

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

文散官:光祿大夫

武散官:鎮軍大將軍

爵位:開國縣公

勳:柱國

由狄仁傑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唐朝三品已經是位極人臣了,要想做到一品和二品,需要的不僅是能力,更重要的是機遇和時間,比如說唐朝開國功臣長孫無忌最高做到司空、司徒、太尉,封趙國公,而李靖則最高官至尚書右僕射,封衛國公,死後才追贈為正一品的司徒!所以不要怪狄仁傑不努力,實在是條件不允許啊!


小祁說歷史


狄仁傑,630年~700年,歷任:汴州判佐、冬官侍郎、江南巡撫使、豫州刺史,洛州司馬、官至宰相,同平章事,唐中宗復位後,追贈司空、梁國公、累贈太師,配享中宗廟廷,是大唐社稷得以延續的重要支柱。



唐朝實行的三省六部制,三師三公制,是封建社會發展到成熟階段的一個標誌,其組織完備,分工較明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是國家最高政務機構,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國家的政務。

三師三公制。太師、太傅、太保各一人,是為三師,太尉、師徒、司空各一人,是為三公,都是正一品。正一品官員,均為虛職,是為皇室家族保存的職位,唐太宗在做秦王時擔任過尚書令、天策上將,都是正一品的官職,以後這個官職就沒有了。親王等授予二品,但沒有實際權力,不參與政事,所以最有實權的就是三品官員。

左右羽林軍大將軍,十六位大將軍,均為正三品。

武則天時代,前承貞觀之治,後啟開天盛世,使唐朝的國力得到大幅提高,在用人方面,愛養人才,愛護人才,,使得天下英雄,盡為之用。自西魏、北周以來關隴貴族統治的終結,使許敬宗、李績、李義府、範履冰、劉禕之等文人學士,都官至宰相,(唐朝實行的是群相制服,只要是參知政事的都是宰相)長期受到武則天的重用,北門學士也參決朝政,以分宰相之權。

狄仁傑作為75個宰相之中的一人,61歲才第一次當上了宰相,四個月後被來俊臣陷害,貶為彭澤縣令,67歲,重回京城為相,為期三年,為相期間,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對大唐社稷的穩定做出了成績,700年病逝。從政績來看,並無驚天動地的功勞,只是優秀而已,官至三品,已是最高。


冬瓜5876


堂堂宰相狄仁傑在我們印象中應該是正一品的頭銜,畢竟動不動就有“便宜行事”的權利,可現實中卻是正三品,這是為什麼呢?

正一品官位

唐朝的正一品主要有三公(司徒、司空、太尉)、三司(太師、太傅、太保)、天策上將、皇親國戚。自從實行三省六部制後,三公和三司就成為了虛職,一般都是逝世後追贈的榮譽稱號。天策上將是李淵當初為李世民設置的,所以自從李世民之後,就沒有人擔任這個職位了,畢竟這是一個敏感的位置。至於皇親國戚給他們封爵位,也是一種榮譽,沒實權。


正二品官位

唐朝的正二品主要官職是尚書令。尚書令就相當於宰相,手握重權。當時李世民在當秦王的時候擔任過尚書令,所以等他成了皇帝后,這個位置也就成為擺設了,一直空著。後來尚書令的實際權利就落到他的“下屬”――“左右尚書僕射”(從二品)手上。

“位低權重”的正三品

等到武則天時期,為了加強皇權,她進行了改革。“左右尚書僕射”逐漸成為位高權低的職位,將“中書省”提為最核心的部門,改名鳳閣,而鳳閣的最高長官為內史(正三品),行宰相之職。


而狄大人也不是一開始就是內史,剛開始的職位是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也是宰相),直到去世那一年才升任內史。換句話來說,當時能掌握實權的最高官位也只正三品。


雁城流浪僧


《神探狄仁傑》中,狄仁傑人稱閣老,當朝宰相,卻是區區同鳳台鸞閣三品平章事。

實際上,歷史上武周時期,狄仁傑當得最大的官也是鳳台鸞閣三品平章事。為何身為協助武則天丈量天下的宰輔只是區區三品?於是不禁要發問區區三品已經是宰相,那前面一品二品不是官高權重的嚇死人?!


其實,官高倒是事實,權重倒是不一定。

其實,唐朝的官制還是頗有特色的,從上到下倒和清朝一樣有九個品級,分為職、勳、爵三類官職。

一品大多都是勳官佔據如三公(太傅、太師、太保)三司(太尉、司空、司徒),太子三師(少師、少傅、少保)親王、公主等。其中代表人物是長孫無忌、李績、郭子儀、武三思等。大多都是開國元勳與皇親國戚。

二品只有尚書令,但是曾經李世民在當皇帝前曾當過,為避諱,後人都沒有敢當的,連郭子儀也沒敢當,因此一直是虛位以待。

然後便是唐朝正式話事團隊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他們的一把手都是三品實權官員。


(武則天像)

剛剛已經說過,尚書省的一把手尚書令懸而未決,所以自然由副官左右僕射當家,三品秩。其下屬六部(吏部、兵部、戶部、刑部、禮部、工部)。後來武則天時期,左右僕射漸漸被架空成為虛職。

中書省長官為中書令,其所轄部門主要負責皇帝文秘工作,武則天時期簡稱為鳳台。

門下省長官為侍中,其所轄部門主要對中書省的詔書、法令等進行復核、監督,武則天時期簡稱為鸞閣。

實際上,中書令,侍中就是相當於那時官員的最高權力者了,是為宰相。

武則天時期,為了有人替天子巡牧,遊走在外治理天下,狄仁傑這樣的官便誕生了——同鳳台鸞閣三品平章事,意思是他的官職和鳳台鸞閣的中書令和侍中一樣都是三品官員,幫皇帝共同管理天下,是為宰相,所到之處,如朕躬親。


所以不能說狄仁傑官不大,只能說那時候官員權力最高峰撐死了只能到三品罷了。


不書


狄仁傑確實只是三品官,也確實是宰相,有些人覺得不才三品官嗎,怎麼感覺好低呀,之所以有這樣的困惑,主要是沒有了解,唐代與明清,尤其清朝的官制品階的差異性。

現在的影視劇作品以清宮戲居多,很多人很清楚明清時期各個官職的品階,但是很不清楚除了明清以外的官職的品階。

比如拿漢代的為例,他們並沒有分品階,而是兩千石,六百石,四百石,兩百石,即使兩千石,還有中兩千石,真兩千石,比兩千石,如果沒有仔細的去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確實很難理解這個石到底是多少俸祿,而這中真比兩千石又有什麼區別。

或許為了更好的分清各個官職的關係,後面就採取了九品制,而各個朝代的九品制也不盡相同,比如明清的是九品十八階,每個品裡有正從兩個階,而唐代是九品三十階。

一品至三品一樣,都有正從兩階,而從四品至九品就不止兩階了,而是有正上,正下,從上,從下,以四品為例,分別有正四品上,正四品下,從四品上,從四品下四個階,這樣,一共有三十個階。

我們來看看清制一品,二品,三品的都有哪些官職。

一品,太師、太傅,太保,三殿三閣大學士,六部尚書,總督,都察御史。

二品,內務總管,巡撫,六部侍郎,布政使。

三品,各寺卿,按察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

那我們再來看看唐代的又是什麼情況。

唐代實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六部與明清的六部是一樣的,而三個省分別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在尚書省之下。

這三個省的長官都是正三品官,而李世民當近尚書令,所以後面就沒有人擔任尚書令,而是由尚書左右兩僕射來代替,這些都是宰相,也就是說唐朝宰相也就三品。

那一品,二品的有嗎?也有,但很少。

一品,是三公,還有太子三師,還有天策上將,另外還有驃騎大將軍。

二品,特進,輔國大將軍,太子三少師,大都督,大都護。

總的來說,唐代的官職的品階總體偏低,唐代三品,相當於明清的一品。


歷史簡單說


歷史上的狄仁傑確實最高只做到三品官兒。其職位是同平章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為“正三品”一銜;品級雖低,但事實上這個三品官兒已經是位極人臣了,相當於宰相。

狄仁傑作為“古今第一女帝”武則天的心腹大臣,其官至宰相,權傾朝野。乃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武周第一權臣。 然而狄仁傑這樣的“大佬”級人物,官職卻只有三品?難道唐朝時期的一品、二品官員,都是“神仙”嗎?

事實上,唐朝的官吏級別制度,與後世的明、清有著極大的不同。

例如,清朝時期的王爺、貝子等皇室宗們一律沒有品級、官階,只有爵位。 而唐朝則將皇親國戚、開國元勳等人授予一品官職,因為唐朝的“一品官職”是“榮譽和待遇”的象徵,並不具有實際的權力。

唐朝時期的一品官位有兩類: 注:唐朝施行三省六部制,與秦、漢施行的三公九卿制大有不同,唐朝雖然保留了“三公”、“三師”的舊制,但卻不給予響應的權力,屬於一種“榮譽稱號”。

第一類——太師、太傅、太保

這三個官職俗稱為“三師”,主要職能是輔佐太子,也就是太子的“私人教師”。 “三師”一般只授予皇親國戚,雖然官居一品,但卻沒有實際權力。

第二類——太尉、司徒、司空

太尉相當於秦漢時期的“國防部長,主管軍事”; 司徒相當於“國家水利部部長”兼“國家建造總局局長”,主管水利、建設; 司空相當於“國家人社部部長”,主管民事、民生; 這三個實權官職被稱之為“三公”, “三公”一般只授予開國元勳,或居功至偉的肱骨之臣,沒有什麼實際權力,僅僅是一個榮譽稱號而已。

唐朝時期的一品官職,僅僅是一種象徵著個人榮譽的虛職,被授予一品官職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從根本上來講,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可言。

唐朝時期的正二品官員相當於“國務院總理”,官職叫做尚書令。

尚書令是“三省六部”中“尚書省”的最高長官,實際權力要大於狄仁傑所擔任的三品宰相。 但由於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之前的官職就是“尚書令”,李世民當了皇上之後,便暗中廢掉了這個職位,另外,滿朝文武為了避嫌紛紛不敢接受這個官職,所以“尚書令”便成為了虛職,其職能由“左右僕射”所代替。

狄仁傑不僅僅只是宰相那麼簡單,他還是“內史”也叫“中書令”,雖然也是三品官兒,但在隋唐時期,其已經是事實上第一宰相。因為內史為“中書省”的最高領導人,雖然官階為三品,但論其實際權力,並不比從二品的左右射僕低,甚至還會更高。

再來,掌管著門下省的“侍中”張柬,同樣也是宰相級別,曾經是狄仁傑的門生,但凡遇到棘手的國家大事,張柬都要請狄仁傑代為處理,所以狄仁傑這個“三品官”的權利,抵得上十個一品官。

他是個妥妥的實權派,並不是有些帖子所說的那樣,什麼狄仁傑只是個小官兒,只是野史小說吹出來的,在歷史上並不出名。無論是權力還是貢獻,在武週一朝,狄仁傑絕對都算得頂級的。


白話歷史君


唐的官制繼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尚書省長官因為權重,地位,品級是比較高的,為正二品。由於李世民當過尚書令的避諱和權力的集中,尚書令一職,不再設置。而正一品的三公,三師只是虛職,代表榮譽而已。



唐太宗之前,還有尚書令這種正二品,太宗之後除郭子儀短暫當過,就沒有了。剩下的中書和門下省長官本來的品級就是正三品,而唐朝都是以這三省的長官為天然宰相。

隨著尚書省權力集中到皇帝,中書省和門下省成為大唐最重要的機要部門。所以,到了唐太宗末期,除部門長官外,再指定其他的宰相,稱之為“同中書門下三品”,李靖就當過這個職務。後來又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資歷不足,四品以下也可以參知政事。

(狄仁傑)

所以,無論品級多高,要加這個官銜才能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武則天當皇帝后,還中書和門下為鳳閣和鸞臺。狄仁傑的幾次拜相,都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才能是真正的宰相。而且,狄仁傑又當內史(鳳閣的長官),正三品,資歷老,人稱“閣老”。

所以,唐朝的正三品不同於後世朝代動不動的一品二品,其實是人臣的最高品級了。連有“再造大唐”的郭子儀,破格當了尚書令,也只是正二品,沒幾天他也給辭了。


大飛熊騎士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唐朝的管制。

唐朝的真正的實職最大官是尚書令和大行臺尚書令,但自李世民之後,因此位權勢過大,不在設立。而尚書令也只是正二品。

正一品只有三師、三公等虛職。

從一品則是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虛職。

正二品的尚書令不再有人擔任,同樣沒有實職。

從二品有尚書左右僕射、大都督等。尚書左右僕射僕射在李世民的時候就有加同平章事才可入相的慣例,後來更是不設長職,無同平章事不得入相,幾乎也相當於虛職了。大都督更是宗王遙領,由大都督府長史負責。

所以三品已經是唐朝實權官吏的極致了。

並且,在武則天時期,官員的實職職務都很低,如狄仁傑,他的實際官職是鸞臺侍郎,其實是正四品上,只是加同平章事入相(狄仁傑升內史是他死前最後一年的事了)。另一位宰相張柬之同樣正四品的秋官侍郎,加同平章事。


《神探狄仁傑2》故事背景是聖歷二年,狄仁傑任內史是久視元年,差了一年的時間


魔智


大家看神探狄仁傑最後一部的也許會注意到,狄仁傑的實權看似已經很大了,但是官階依舊是正三品。相比於我們平時看到的動不動就一大把一品、二品官員的歷史劇來說,這確實讓人不解。狄仁傑最高職稱為鳳閣內使,武則天時期,中書省改為鳳閣,而鳳閣的長官則名為內使。


唐代的官階一共分為九品,但是封官階和清朝完全不同。正一品官員一般來說代表的是一種榮耀,正一品一般就是三師或者三空,而從一品就是太子的三師。三空就是司徒、司空、太尉,這些位高權重的職位在唐朝很少有人能在生前被封此等官職。唐太宗手下長孫無忌是司徒、房玄齡是司空。

正二品的官員在武則天之前只有尚書令,曾經李世民在做上皇帝之前就擔任過尚書令這個職位,他從這個位子一躍成為皇帝,誰還敢再做尚書令?曾經郭子儀就被授予過尚書令一職,但是連連拒絕,不敢接受。


所以尚書令這個職位就一直空著,實際權力落在了尚書令的下一階左右尚書僕射手上,官職為從二品。如此看來僕射、納言、內使好像是最高的官職,是實際上的宰相之位。但是在唐朝中後期,僕射已經沒有這麼大的實權了,到了後來就是一個虛職,連本省的事務都不會過問。被削弱權力的不僅僅是僕射,其他兩省的長官也漸漸被架空,三省真正掌權的是被皇帝直接吸納到決策層的同平章事。

歷史上對於狄仁傑最後一段官場生涯的官職是這樣記載的:官拜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後入為內史。這個銀青光祿大夫一職不代表什麼實權,代表著主要是俸祿,衣著,席位等的優待,是文官散官官階。這樣看來,狄仁傑雖然官階只有正三品,但是他的確是大權在握,是實實在在的宰相之位。


狄仁傑在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被封了內使之位,不過沒過多久狄仁傑就病故了。史書記載,狄仁傑死後,百官悲慼,武則天都在悲慟感慨,朝堂空矣。即便有如此高的榮耀和聲譽,狄仁傑也只是被追贈一個從二品的文昌右臣,文昌右臣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尚書右僕射。李顯即位之後,才追贈他正一品的司空一職。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狄仁傑時期,朝中一二品的官職少之又少,而且基本而上都是一些虛職。真正能掌權的是中書令(內使)、侍中(納言)、尚書左、右僕射和後來加銜的同平章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