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13章 宠辱不惊

《道德经》- 第13章 宠辱不惊

【译文】

得到宠爱或遭受耻辱,都像是受到惊吓一样。重视大患,就好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什么叫作“宠辱若惊”?宠爱是卑下的,得到它会感到心惊不安,失去它也会惊恐万分。这就叫宠辱若惊。什么叫作“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会有祸患,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倘若没有了我的躯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把天下看得和自己的生命一样宝贵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重担交付于他;爱天下和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责任托付与他。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②,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释】

①若:作“乃”字或“则”字讲。

②所以:可译为“……的原因”。

【导读】

本章是老子将修身观、治国观相互结合的论述,讲如何对待荣辱,如何对待自身的问题。提出“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的重要观点。

本章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宠辱若惊”,一是“贵大患若身”。这两句是《道德经》里经典的语录,老子对宠辱、进退均有独到的见解。

“宠”指非常道,“辱’’指常道。“宠”字的构成是宇宙中有“龙”的样子。在古代的易道八卦学说中,龙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因为宇宙八方是靠六个龙头的不断延伸才得以形成的。因而中国人便有“龙的传人”之说。而“辱”字的构成则是用手掌握拿捏好时辰分寸的样子。“惊”字为“敬马”之合。庄子说:“万物一马也。”所谓“一马”也就是“道”。如此说来,“惊”字也就可以看作是“敬道”。所以,宠辱若惊是指宠和辱都要以道为其归依。

人作为情感动物,对荣辱的情感体验十分敏感,因为芸芸众生奔走于各种名利场,不可能完全摆脱荣辱的影响。面对荣辱,人们总会有所反应。比如,受到别人恭维和赞许时,心里会感到喜悦;但这种喜悦是短暂的,因为人有患得患失的特点,得到宠爱并不会令我们永远快乐;同样,当我们受到别人的冷眼、辱骂、轻视的时候,我们也会表现出不安、惊恐;其实,这一切都是由人类自身的弱点决定的,因而人无论得到宠爱还是得到屈辱都会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所谓“贵大患若身”,贵,以之为荣,看重;大患,极强的忧虑;若,如。得宠就惊喜,受辱就惊惧;把心中的忧虑看得与自身的生死存亡同等重要,“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是世间一般人的普遍心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