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历程》启示录:孤僻不是自闭,要尽早让孩子变成“社会人”

(文末附3岁前儿童发育表,以及3岁后儿童的语言、社交、行为观察对照表)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有良好的性格,但有些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让人非常担心,其实孩子性格孤僻不一定就是自闭,家长可以根据本文文末的2个附表对照一下。有的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或心理机构,孩子被判断为有自闭倾向,家长的压力很大,就带着孩子四处就诊,一定要问出个究竟,孩子是否是自闭了。建议家长先不要纠结是否确诊,其实,孩子的性格越早改善越好,应抓住黄金时间,用极大的耐心,帮孩子克服性格弱点,。

退一万步讲,孩子即使被确诊为自闭症,有了父母的关爱,也一样有可以有美好的前程。美国动物学家坦普的自传《星星的孩子——一个畜牧科学博士的自闭症告白》描述了自己的真实经历。这本书被改编成电影《自闭历程》,女主角Temple四岁时被确诊为自闭症,幸运的是她有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永不放弃的母亲,一个理解她的好老师,她逐渐走出孤独,一步步迈向成功。在现实中,书的作者坦普也是在父母的帮助下,经过无数坚忍与辛酸后,成为一名动物学家,这个真实故事的带给我们启发。

正所谓“踮起脚尖,就能更靠近光”,面对困境,家长如果能找到帮孩子走出孤独的钥匙,就能使自己和孩子的未来变得轻松。本文从三个理论入手,帮家长解析如何使性格孤僻的孩子走出孤独的方法。

《自闭历程》启示录:孤僻不是自闭,要尽早让孩子变成“社会人”

一 孤僻和自闭症的区别

“孤僻”是“内向”的深度表现,是一种性格特征。“内向”是指人的言语、思维和情感常常指向内。通常内向的人重视主观世界,谓寡言谈,感情不外露。通常孤僻的人拒绝和厌恶与外界人和事物接触,不合群。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或孤独性障碍。目前医学还未对自闭症做出权威的病因解释,但研究表明,遗传、感染与免疫和孕期理化因子刺激可能与自闭症的发病相关,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自闭情绪有一定影响。

有些孩子只是性格孤僻,但可能会被误判为自闭症,也就是假自闭症。假自闭症有很多种,有时孩子只是发育迟缓,有的则性格内向,或者智力问题,或者是其他的疾病被误诊,具体情况可参看本文文末的表格。

《自闭历程》启示录:孤僻不是自闭,要尽早让孩子变成“社会人”

二 为什么很难区分孤僻和自闭症?

目前,没有仪器可准确地检测出自闭症,核磁共振等检查只能做为诊断的参考,自闭症的诊断主要是基于行为症状学的指标,从国际通用的自闭症评估检测方法看,需要对患儿的症状有一个完整的观察期。但即使这样,某些症状也有可能被医生忽略,出现很难正确诊断的现象。

目前普遍采用的ABC评定和CARS量表的测试,但对于3岁以下儿童,测试结果不是很准确。自闭症的主要症状之一是语言发展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对于不到3岁的孩子是不能完全判明的。甚至医学评估检测也不会给出100%的确定结果。

对于自闭症形成原因的研究一直再进行中,但未得到权威性结论。电影《自闭历程》中的Temple被确诊为自闭症时,崩溃的妈妈急切地问医生,是什么原因使她的女儿变成这样?医生说,自闭症是由于缺乏母爱,坦普尔的妈妈十分不理解,认为自己已经为自己的孩子做了所能做的一切。但医生问,这是不是孩子需要的?就像大多数家长,他们抱怨照顾孩子的辛苦,却没有想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陪伴、理解和支持,不是家长自以为是的施予。

《自闭历程》启示录:孤僻不是自闭,要尽早让孩子变成“社会人”

三 对于性格孤僻的孩子,家长的关注和陪伴更重要

现代心理学表明,性格孤僻的孩子更需要家长的悉心照顾。如果家长照料的态度不当,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形成不安全依恋。在幼儿期,这类儿童比较焦虑,羞怯退缩。进入学校后,大多数孤僻的儿童容易发生更多的适应问题。

对于已经有了自闭倾向的孩子,家庭干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家长配合医院早期干预,会促进孩子的功能表现,有可能自闭症状就逐渐消失了。

在电影中,被确诊了的Temple,在妈妈无时无刻不在的关爱中,经过十几年,才逐渐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她在每一个困难前,都会深呼吸,想象着面前有一扇门,她对自己说:“这是一扇门,我要做的就是下定决心穿过它,所有的门都通向新世界”,在妈妈的鼓励下,她以自己的方式获得了成功。

因此,帮助孩子改变的过程可能是漫长的,Temple的成就,归功于永不言弃的妈妈,她拒绝将Temple送到专门的治疗机构,她再每一个日子尽全力陪伴孩子、引导和教育孩子,尽到了一个母亲的职责。

《自闭历程》启示录:孤僻不是自闭,要尽早让孩子变成“社会人”

四 采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帮孩子成长为健康、快乐、自信的“社会人”。

4.1 依据“系统家庭治疗”理论,家长需先调整自己

“系统家庭治疗”是鲍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他认为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不能只访谈他一个人,却忽略他的家庭。他认为家庭中任何一个人的问题都是家庭成员交互作用的结果,如果家庭成员得了病,是因为其家庭本身是“得了病”。

通俗地说,如果要治孩子的病,需要先治疗“家庭的病”。“家庭的病”一般来自于家庭权利最高的成员,就是家长。如果家长只是维护自己个人的利益,就会损伤家庭中其他人的利益。有的家长一味地要求孩子迅速地变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好,也就是说,家长并没有为孩子考虑,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而已。

《自闭历程》启示录:孤僻不是自闭,要尽早让孩子变成“社会人”

(2)家长要以身作则,营造和谐民主良好和睦的氛围

若要改变孩子孤僻的性格,使孩子合群,家长就必须做与家人和睦相处的榜样,为孩子树立标杆。当孩子体会到家长的理解、接纳和关爱,才会产生安全感,才能把爱、接纳和尊重“泛化”到他接触到的其它群体中,才能产生合群心理。

(3)家长要善于倾听,实现有效沟通

有一个故事,一个美国知名主持人问一名要当飞行员的小朋友:“如果你飞机的引擎坏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乘员系好安全带,然后我乘降落伞跳出去。”在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主持人却看到孩子的眼泪夺眶而出,他连忙问:“为什么这么做?”小孩真挚地说:“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这才是倾听,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感觉投射在孩子的身上,只有用心倾听,才能有效沟通。

4.2 按照“素质冰山理论”,发现孩子的天赋兴趣或将成为突破口

(1)谈谈“素质冰山理论”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素质冰山理论”,他把人的素质分为内隐性的“水面以下部分”和外显性的“水面以上部分”。每个人都有自己深藏在冰山下的那部分,那是深藏的天赋潜能,家长或孩子自己都很难觉察。每个孩子都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冰山,冰山下深藏的东西不同,可能是天赋和兴趣,也可能是性格和动机,家长需要观察寻找。按照冰山理论,其实只要找对了“隐藏因素”,就能使家长在自身更加轻松的同时,也能让孩子自己产生动力。

《自闭历程》启示录:孤僻不是自闭,要尽早让孩子变成“社会人”

(2)从孩子的兴趣着手,启发他的交流动力

家长要善于观察,如果孩子对某样物品感兴趣,就可以针对这个物品,设计他喜欢的好玩的游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启发他的交流动力,幼儿只有在生活中不断锻炼,才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电影《自闭历程》中的Temple对牲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家长和老师的启发下,她选择了畜牧学专业。她撰写了高深的畜牧学论文,因为兴趣,她开展了大胆的创新,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浸淹池。

(3)增加孩子的成就感。世界上,每个孩子的优秀之处都是不同的,父母应该知道,自己的孩子很难去完全复制其他孩子的模式,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所以,家长要认真摸索。孩子就会有属于自己“小成就”。电影中Temple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屠宰场的屠宰效率,使她颇具成就感,因而考取了博士。


《自闭历程》启示录:孤僻不是自闭,要尽早让孩子变成“社会人”

4.3 参照 “人际关系干预法”,通过模拟训练使孩子合群

“人际关系干预法”是美国心理学家 葛斯汀(Gutstein)博士根据多年来对自闭症儿童的研究心得和治疗经验的总结,以人际关系游戏为主导 。

对于性格孤僻的孩子,如果与人交往的技能和策略的缺失,就会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常遭遇同伴的拒斥,如果孩子在群体中找不到安全感和认同感,他们出于自我保护便把自己隔离开来,出现不合群的现象。家长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模拟训练游戏,模仿与人接触的场景,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安全感和自我意识,多参与社会机构的活动,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多跟陌生人接触。

电影《自闭历程》中的Temple总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她的母亲却坚信她应该接受正常的教育。她试探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她上学,与同学接触。虽然Temple在上学的过程中跌跌撞撞,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妈妈不放弃的尝试和努力,才有了Temple的成就。因为,Temple有体贴的老师、支持她的社会力量、 以及相信孩子潜力的父母。


《自闭历程》启示录:孤僻不是自闭,要尽早让孩子变成“社会人”

5 结语

性格孤僻的孩子一般比较怯懦胆小,所以家长要帮助他们扩大交际,培育其社交信心及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情绪调节。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观察、了解、理解幼儿的个性,以身作则,温柔陪伴,让他们走出孤独,走向成功。

本文依据“系统家庭治疗”的理论方法,阐述了家长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重要性;按照“素质冰山理论”,指出发现孩子的天赋兴趣可能成为走出孤独的突破口;参照 “人际关系干预法”,阐明了如何进行家庭干预和模拟训练的意义。

只有孩子在与人交往的实际情境中有了不间断的锻炼机会,才能使他们成为健康、快乐、自信、自尊的“社会人”。反之,如果家长照料态度不当,性格孤僻的孩子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导致其在未来的社会交往中产生不适的感觉。

附表1: 三岁前孩子的发育标准

《自闭历程》启示录:孤僻不是自闭,要尽早让孩子变成“社会人”

附表2:3岁后儿童的语言、社交、行为观察对照表

《自闭历程》启示录:孤僻不是自闭,要尽早让孩子变成“社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