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何傾盡國力也要徹底打敗匈奴?

reedaijin


有人問漢朝花費那麼多力氣打匈奴有什麼意義,這就好像再問曹操徵烏桓有什麼意義?隋煬帝打高句麗有什麼意義?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其臣服,老老實實待著不要亂來。那為何漢武帝傾盡國力也要徹底打敗匈奴,真可謂“慘勝”,後世還懷念他呢?

我們先來看一段歷史:當年,匈奴冒頓單于給呂后寫了一封信:“孤僨之君,生於沮澤,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兩主不樂,無以自娛,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就是陛下您現在和我一樣都是孤身一人,都失去了配偶,都不快樂也沒什麼可以用來娛樂的事情,我願意拿我所有的來換您所有的。而“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在當時帶有隱秘的性暗示。單于寫這封信就是明擺著對呂后的羞辱啊,呂后怎麼能忍 ,於是“呂后大怒,召諸將議之。”

從這封信足以見出匈奴的跋扈,這樣的羞辱誰能忍?而且當時的匈奴對於漢朝也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武帝時期漢朝欣欣向榮,匈奴也不差,冒頓單于擊破東胡,一統北方,又將河西、西域納入下轄,匈奴不可謂不鼎盛。並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匈奴的軍力都遠遠強於漢王朝,漢朝能打贏匈奴就很不錯了,打得如此持久也是正常。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漢武帝時期的社會背景,當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正處於成型階段,權力並不集中,相當一部分的權力被下分。而這些權力“上則王室諸侯,下則民間精英。”武帝在明,敵在暗,可以說是非常難處理的一個局面。精英,就像現在一樣,主要分為三種:文、武、商。文、武都好辦,一個選擇合作的方法,也就是“獨尊儒術”並且採取察舉制,一個選擇自古以來的好方法:殺。那商呢?商業精英可不好辦,武帝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漢武帝藉口國家攻打匈奴,需要大量軍需物資,於是改革幣制,鹽鐵官營,還名正言順地抄沒了一大批土豪,把國家經濟命脈牢牢地握在了自己的手中。漢武帝為了攻打匈奴所進行的一系列改制,讓漢王朝和漢民族變得無比強大與團結。

雖說戰勝匈奴只是“慘勝”而已,但是這“慘勝”的意義卻無比重大。第一:極大地鼓舞了漢民族的士氣,建立了漢民族長期以來的自信心。而威信的力量,雖遠而力無窮。漢族人從此開始有了足夠的自信,看問題更加深刻,有了大國意識。並且這種大國意識一直延續至今,對比我們隔壁的韓國,你就能看出我們的大國意識在哪了。

第二:疆土被大大地擴展了,我們來看看漢武帝元朔元年的版圖。

再來看看漢武帝極盛時期的版圖。

從圖上就可以看出來,漢武帝所做的這一切有多麼重要。就憑這疆域的擴大,漢武帝就有資格被拿出來吹。

第三:漢武帝打通了中國同西亞各國乃至於歐洲的交流之路。張騫出使西域。這不僅僅是政治上的交流,這也是經濟、文化上的交流。絲綢之路從此被開啟,西方的各種珍奇物種也隨著張騫被引進中國。與此同時,西域一些音樂文化也傳入中國。

漢武帝雖然主導了這樣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但總的來說利大於弊,北擊匈奴算得上是漢朝立國之戰。剛疆直理曰武,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武帝對得起他的諡號。

引用電視劇大漢王朝的一句話:“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而這個人,是漢武帝。


鄧海春


你把漢武帝和慈禧放在一起,然後比較一下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你應該就能發現了。

漢帝國與匈奴的關係有一點像是大清與列強。匈奴和列強都是看你不爽或者家裡沒糧了,就過來打劫一波,大漢建立之初,國家新建,人口凋敝,百廢待興,本來劉邦也想揍一頓匈奴的,奈何,打不過啊,又窮,連皇帝的專車也配不齊顏色一樣的馬,而普通的相官都是坐著牛車去上班的,這麼窮,打個啥。

而清末和漢初有一點相似,都是被敵國按在地上反覆摩擦,要知道,老佛爺可不是一般人,她也是有脾氣的,所以後來自以為很牛X的老佛爺,向世界開戰,然後被列強趕到了西安躲了兩年,李鴻章給她擦完屁股後沒多久就死了。

而漢武帝和慈禧他倆都是有脾氣的人,不同的是,一個有實力,一個沒實力。結局也是一成一敗。

其實好好想一想也不難明白,漢武帝也是一個人啊,自我感覺都這麼牛了,實力也不可同日而語了,我爹,我爺爺,還有我曾祖父都被這小子給欺負過,做兒孫的,要是有實力豈有不報仇雪恨的道理?


有趣豬


漢武大帝劉徹是自秦始皇以來對中國影響深遠的偉大君主,他有一顆為萬世開太平的壯志,舉國北伐匈奴,開創了千古傳頌的雄漢風歌。

匈奴自周朝開始都是中原的巨大威脅,大漢高祖劉邦曾被匈奴單于冒頓逼到絕境,脫險之後通過和親來維持和平,可謂受盡了屈辱,雖然和親有一定的效果,但匈奴是部落聯盟,高層可以嫁公主和親,換來安定,底下的小部落單于管不了,他們經常的南下中原燒殺搶掠,漢朝經過文景之治奠定的基礎,漢武帝時期國力達到強盛,時機以經成熟,劉徹這樣的一代雄主是不甘永遠和親向匈奴稱臣的,想一勞永逸終結困擾中原的匈奴問題。

大漢武皇帝劉徹意識到不把匈奴打敗,大漢就不可能擺脫永無止境的騷擾,就難以開創太平盛世,因此他通使西域,打通河西走廊,開起絲綢之路,斷匈奴之臂,以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為號召,舉全國之力揮師北伐,對匈奴大規模用兵,在此其間產生了運籌惟握,決勝千里,威震大漠的統帥衛青,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一代戰神霍去病,彎弓射大雕的神箭手,飛將軍李廣,這些享有盛名的將領。

漢武大帝舉全國之力量,數十年的征戰基本結決了匈奴威脅,面對大漢的強盛,匈奴有的部落臣服,有的部落長途拔涉遷移到西方,因此為中國開創了大好局面,大漢由此走向了空前的盛世。

文|大明錦衣衛士


大明錦衣衛士


其實作為一個強大而繁榮的中原文明的一分子,我們始終都有一種非常自信的心態,覺得我們跟周邊交往是看你可憐,並不是我真地圖你什麼東西,你那點東西我也看不上!至於它會危脅到我們,怎麼可能?而且事實確實是如此,像越南,泰國,朝鮮,從來只有臣服的份,誰還拿他們當盤菜!那些周邊的小國、部落,在龐大的中原王朝面前,無論從經濟、文化,還是從軍事、政治上,根本就無法與中原王朝抗衡,連威脅的影子都看不到!

對於周邊的少數民族,特別是北方遊牧民族,他們大部分都羨慕中原的文化和物質繁榮,弱小的時候,就通過貿易來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強大的時候,就通過武力掠奪邊地的財富,但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要打敗、推翻中原政權,建立一個龐大的農耕遊牧帝國,他們只是想不停地強劫,得到無償的財富,他們心底裡還是樂於過自己四處遊蕩的遊牧生活。

但凡事總有例外,在鐵騎突出的冷兵器時代,鐵馬縱橫,弓馬嫻熟的遊牧部落偶然也會出一兩個想要征服中原地區的雄主,而且他們高超的軍事技能與勇氣也確實令中原人聞風喪膽。要是遇上中原承平日久,風氣糜爛的時候,草原民族率軍叩關,長驅直入,沒準還真能釣兩條大魚,在中原人的腹地威風一把。但是卻有些雄材偉略的,他們的目標不是攫取財富,而是要擴展自己帝國的版圖,讓自己成為無所不能的天下共主。不是以攫取財富為目標,這點很重要,這樣才能有將得到的土地內化為自己土地的可能,否則的話,這些土地永遠都是別人家的土地。

顯然,這樣不同尋常的目標是需要數代人篳路藍縷才能實現的,不是一代人能夠現實和獨佔的豐功偉績!這樣雄心萬丈,不停努力的家族還真出現過,而且雄兵直入,馬踏吳山,最終成為這座江山新的主人!像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家族,誰也想不到它能重新統一女真,竟然還問鼎中原,建立了一個幅員最為遼闊的皇朝!所以,千萬別小瞧那些蠻邦異人!

北方的草原上經常大小部落散居,當有一位雄心萬丈的雄主統一草原後,那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直接威脅到中原王朝的統治。像漢武帝時的匈奴,司馬遷記載控弦之士三十萬,是一股非常強大的軍事力量,經常率軍犯邊,所過之處,城郭被焚,人畜全擄,甚至率軍直逼長安,弄得漢朝苦不堪言!所以,匈奴是當時漢朝的第一勁敵,是歷代統治者心心念念要制服的一股勢力,但匈奴人又十分地頑固,不守信用,所以漢武帝對其進行持續不斷的打擊,耕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騎驢去高考


漢武大帝,打出了漢人的尊嚴!

漢武帝為什麼一定要打敗甚至滅了匈奴呢?

首先就是漢朝的幾十年的恥辱,這個對於大漢王朝來說是最不能容忍的。不管是漢武帝還是之前的漢文帝,漢景帝都是想滅了匈奴的原因。在劉邦被圍白登山之後,漢朝一直就是和匈奴採取和親的策略,中間也是打打停停。也算是和平度過了幾十年。但是匈奴對於大漢的侮辱可以說一直沒有停過,在呂雉時期,匈奴竟然派人來說要娶呂雉,讓大漢做匈奴的附庸。漢武帝登上皇位正是年輕的時候,年輕氣盛,大漢受辱幾十年,在漢武帝眼裡肯定是需要一雪前恥的。

其次就是想徹底解決帝國北境的威脅。漢朝其實不是打不過匈奴,而是匈奴不和你打,遊牧民族都知道最大的優勢就是機動性,因為他們主要的就是騎兵,你來了我就跑,你走了我就來搶。這個也是歷代中原王朝怕遊民民族的原因。比如說在之前,匈奴騎兵打到了甘泉宮,但是等到大漢集結主力來的時候,匈奴一股腦的就跑了。根本不和你交手。中原王朝最缺的就是戰馬,騎兵。追也沒法追。想要帝國徹底的安穩,就必須要徹底滅了匈奴,一勞永逸的解決帝國北境的威脅。

而且就是有了底氣,漢武帝哪裡來的底氣呢?那就是文景兩帝留下來的鉅額財富。打仗我們都知道打的就是錢,沒有錢怎麼打。有了錢,漢武帝自然有了底氣。這個時候匈奴也給了大漢帝國機會,匈奴內部也不和,而且西域的各個民族也是受盡了匈奴的壓迫都想反抗。

正是因為漢武帝窮其一生和匈奴對抗,才有了漢宣帝時期終於說出了:凡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為漢土!也正是在漢武帝時期打出了漢人的尊嚴,讓所有的國家都知道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中國歷史研究所


漢朝和匈奴的仇恨在劉邦建立大漢之初,就開始結下了。當時劉邦也是想教訓一下狂傲的匈奴人,但是,事情遠沒有劉邦想的這麼簡單,他不但沒打到匈奴,反倒是被匈奴人給圍堵在白登山。

當時劉邦在白登山上,看著山下被四周圍困的四十萬匈奴大軍,嚇得是瑟瑟發抖。

你們不要看劉邦征戰一生,他那裡見過這麼多騎兵呀,要知道那可是四十萬匈奴騎兵呀。

為了讓大家瞭解一下,當時漢朝騎兵的情況,我們有必要說一下劉邦的座駕。

劉邦當了皇帝之後,要選六匹毛色一樣的戰馬來拉車。就是這麼簡單的要求,最後竟然沒有找到。劉邦出行時的天子駕六都是不同顏色搭配的馬,可見漢朝的戰馬匱乏到什麼程度。

你說當時的劉邦在白登山上,看到匈奴四十萬大軍的時候,他能不害怕嗎?

最後劉邦死裡逃生,他活著回到了都城長安,到了長安之後,劉邦再也不提和匈奴打仗的事情了。

匈奴是遊牧民族,總是會來侵犯大漢,那要和匈奴怎麼相處呢?

劉敬給劉邦出的計策就是“和親”,沒錯,就是把漢朝的姑娘,送給匈奴單于,然後在帶上豐厚的禮品。

漢朝即使這樣屈尊自己,逢迎匈奴。可是匈奴依然不領情,他們照樣到漢匈的邊境上來搶劫漢人的東西。

劉邦去世之後,匈奴單于更是厚顏無恥的寫情書來挑釁呂后了。

他對呂后說,我聽說你新死了丈夫,寡居在家裡。那種寂寞的滋味我是知道的,因為我也經常被這種寂寞所折磨。

所以,為了不至於我們兩個人寂寞。我看我們有必要一起搭夥過日子吧。若是你願意的話,你來我這裡也行,我去你那裡也行。

呂后看到這封信氣的是咬牙切齒,她想要發兵去打匈奴。

呂后的妹夫樊噲,也逢迎呂后,說給他十萬大軍,他要橫掃匈奴。

在這個關鍵時刻,季布站了出來。

季布告訴呂后,這個樊噲應該拉出去殺頭,想當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才過去幾年呀。難道你們都已經忘記了嗎?

連高祖都不是匈奴的對手,你樊噲口出狂言,想帶十萬大軍橫掃匈奴,你真的能打敗他們嗎?

季布這一句話,說的樊噲無言以對。

最後,呂后合計了一下,得出的結果是,必須好要忍,因為當時漢朝的國力,並不能支撐他們打敗匈奴。

你看大漢是不是經常被匈奴欺負呀,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匈奴也沒有少來騷擾漢朝的邊境。這時候的事情,距離漢武帝時期,那是相當的近了。

所以漢武帝登基之後,只想幹一件大事,就是徹底的把匈奴教訓一頓。然後把當年祖宗丟的臉,重新再給拾起來。

漢武帝的打匈奴的願望,因為衛青霍去病的存在而實現了。

為什麼漢武帝時期,就可以去打匈奴了呢?

因為漢武帝時期距離劉邦西漢初年,基本上已經過了一百多年的時間了。

在加上這時候漢朝經過文景之治,國力逐步恢復,已經十分的強大了。更重要的是漢朝匱乏的戰馬,也得到了改善,可以說無論是民間,還是國家養的戰馬都是比比皆是。每家每戶都有養馬的習慣。

就是因為這時候的漢朝,人力、物力、財力都具備了,再加上天才將領衛青、霍去病。打匈奴就是手到擒來的事了。他們兩個經過幾十年的征戰最終把匈奴給趕到了漠北一代(今天的貝加爾湖附近)。


史學達人


漢武帝為何要死磕匈奴,我覺得,最重要的有兩個原因。

一、兩種文明碰撞的必然結果: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衝突

中國的地理位置,產生兩種文明,一是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二是北方的遊牧文明。

這兩種文明代表兩種生存方式和發展方式。自商周以來,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就與北方的遊牧民族交戰不斷,到漢武帝時期,漢與匈奴的交戰,仍舊是這兩種文明碰撞衝突的餘緒。

兩種文明長期的交戰,在更為先進的中原農耕文明看來,已經是政權、文明、民族等多種問題疊加在一起的深層次問題了。

到了漢武帝時,與匈奴的關係,還飽含了兩族之間國仇家恨問題。

總體來說,漢與匈奴的和戰,是兩種文明碰撞的結果。

二、地緣政治爭奪霸權的需要。

匈奴發展是到冒頓單于時期,達到了鼎盛時期,稱霸了整個蒙古高原,建立了匈奴帝國在中亞、北亞、東北亞的霸權。

而西漢到漢武帝時期,國力也冉冉上升,強勢崛起,西漢下一步的發展必然是建立霸權,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

這是國家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必然選擇。

而整個地區,西漢崛起的最大障礙就是北方的匈奴。

為了加速崛起,建立西漢在整個地區的霸權,對匈奴的動武是不可避免的。

而從匈奴角度來說,為了維持他在北方伐霸主地位或進一步南下擴張勢力,與西漢和平相處也是不可能的。

西漢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加之漢武帝有雄心,不再選擇前任統治者一貫的和親政策,而選擇主動出擊,對匈奴開戰。

所以,西漢與匈奴的戰爭,是兩個文明之間的碰撞,是兩個大國之間的爭霸戰爭。

是不可避免的。


微史春秋


這是典型的國仇家恨,外加帝王雄心。


摧毀匈奴,不僅僅關乎大漢劉氏皇族的榮譽,更關乎大漢王朝的興衰存亡的命運。所以,大漢和匈奴之間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從戰國時期到秦始皇,各國一直在修建長城,對北方少數民族一直奉行鐵血政策,從未手軟過,因為一旦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長驅直入,那麼漢民族將會面臨空前的浩劫,這個情況,並沒有隨著大秦帝國的滅亡,楚漢相爭的結束,大漢王朝的建立而結束。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國力較弱,而匈奴卻屢犯邊境,成了一個隨時可能引爆和覆滅漢朝政權的定時炸彈。所以,劉邦痛下決心決定北擊匈奴,可在攻打匈奴時,不但沒有一戰告捷,反而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即白登之圍事件 ,差點喪命,後來經過各種周旋,才得以脫身,但代價是從此以後,漢朝採用和親政策,以婚姻和財寶換取帝國和平。這是也是大漢帝國一直引以為恥的事情。


到了漢武帝,雖然和親政策一直在進行,漢武帝的姐姐,女兒都在和親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讓其心痛不已,但匈奴人對邊境的侵犯卻從未停止,邊境上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根本毫無契約精神,完全將大漢王朝當著掠奪和榨取的肥肉。這讓劉徹恨的咬牙切齒。


不過也有學者指出“屈辱”和“和親無效”、“匈奴繼續掠奪”等說法站不住腳,有史料現實從漢高祖推行和親至漢武帝大規模對匈奴開展之間的六七十年裡,漢匈的大規模衝突並不多,期間開放的通商貿易,也讓許多的匈奴開始親漢,二者之間的關係和商業往來其實並不錯。所以,匈奴威脅論,主要可能是強大起來的大漢王朝要對匈奴動兵的一個理由與藉口。


而更深刻的原因,我認為可能在於漢武帝的大一統情結,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也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大帝,之所以窮兵黷武,其實是想建立超越秦始皇,超越先祖的不世功勳,想建立一個疆土更加巨大,統治更加穩定,經濟,軍事力量空前強大的帝國。而要完成這樣的曠世偉業,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打垮匈奴,奪取匈奴之地。


最後,漢武帝的功業得以實現,而匈奴“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一個強悍的民族退出了中華民族歷史的舞臺,他們進入歐洲,成為“上帝之鞭”,改寫了歐洲的歷史。


李藝泓


中原王朝一直以來都是嚮往和平的國家,但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北方遊牧民族一直以來都對我們中原邊疆進行掃蕩活動,是的邊疆地區民怨沸騰,這僅僅是因為遊牧民族的仇富心裡,中原王朝的富庶對於連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的匈奴來說,是極大的誘惑。

  北方的匈奴一直都是我們中原地區的潛在敵人,中原一旦力量有所下降,匈奴必會來伺機侵擾。秦朝時期,因為有著“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存在,匈奴被蒙恬大敗,逃往漠北,數十年不敢出兵南下,慫的一批,但是在秦朝滅亡,楚漢相爭霸主之際,匈奴捲土重來,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乘此天賜良機,重新控制了中國西北部、北部和東北部的廣大地區。也就是說,保護中原的屏障沒有了,中原隨時有可能被侵略,太危險了,並且匈奴肆意的入侵邊境,攻城屠邑,掠奪財物和人口,西北地區宛如一片煉獄,慘不忍睹!

漢高祖劉邦攜著一統天下的煌煌大勢,帶兵進攻匈奴,想要將西北地區重新收復,屢次大捷,最終劉邦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 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 斷絕了聯繫。最終靠著賄賂單于的妻子才逃出生天,從此時此刻開始,劉邦認識到以目前的實力用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是在做春秋大夢,因此,在以後的相當一段時期裡,採取“和親”政策便成為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

文帝景帝嚴格遵守漢高祖的修生養息政策,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文帝、景帝還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經過不懈的努力,到景帝后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府庫裡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

國家終於變得富裕起來了,眾所周知,打仗就是在燒錢,正是有前幾代人的努力,漢武大帝才能有足夠的實力像匈奴進軍。大敗匈奴已經成為了劉家人的執念,當初老祖被困白登山,必須要用匈奴的鮮血才能洗滌,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因此漢武帝十分執著於打敗匈奴,甚至消滅匈奴。


其次,那就是經過文帝景帝的不斷修生養息,漢武帝繼續修生養息沒有任何意義了已經,每年需要像匈奴進貢,大漢子民的血性就快要被磨滅了,急需一場打仗來奠定信心,漢武帝也需要不斷的大仗來留名青史,所以,最終決定對匈奴用兵,進行國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最後一點,那就是當時的將士人才輩出,衛青,霍去病通通都是滅匈奴的高手,百年難得一見的帥才,不能浪費不能浪費啊!一定要好好發揮,為歷史留下濃厚的一筆。


盪漾飛劍


匈奴觸碰了漢朝的兩個底線:尊嚴和存亡。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對漢朝而言匈奴就是懸在漢朝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匈奴問題一日不解決,漢朝一日就不能安穩。


想當初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就意識到匈奴對漢朝帶來的潛在威脅,他曾親率32萬大軍妄想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隱患,誰曾想問題不但沒解決自己卻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後靠行賄才得以脫險。這樣的屈辱對大漢朝而言多麼影響威嚴,所以若有機會漢朝必定會百倍的報復在匈奴身上。

從劉邦到漢武帝經過幾代人的準備,終於在漢武帝初年開始了反擊,一雪前恥的機會到了。天時地利人和全備,漢武帝有實力維護漢朝的尊嚴,這是他動手的原因。


漢武帝想要的結果是一勞永逸的解決匈奴之患重塑漢人的尊嚴,不過話說回來,漢武帝所定的目標太過宏大,終漢武帝一生匈奴問題都沒有完全解決,不過重塑大漢雄威讓漢之名飄蕩在世界上空,漢武帝做到了。有了漢武帝的開端,匈奴問題終於在漢宣帝時代得到解決,有句話不就是這樣說的麼?漢武之願,漢宣實現。總歸在漢武帝漢宣帝之後,匈奴問題已經不涉及國家存亡。

總結起來一句話,匈奴問題涉及到了漢朝的尊嚴和存亡問題,不管是漢武帝亦或是別的帝王只要時機成熟,對匈奴的開戰早晚會到來,而千古一帝漢武帝幸運的承擔了這個歷史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