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垂帘听政"的人吗?

天地人胆


题主您好,不请自来。

说到垂帘听政,在中国历史上当然不止慈禧太后一位了。可能是因为慈禧太后所在时期离当今比较近,所以大家可能会对他印象比较深刻。

但是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中出现垂帘听政的现象其实不在少数,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垂帘听政的历史吧。

垂帘听政意思是指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这一词最先出自于《旧唐书》,在《高宗纪下》一文中:“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这个故事便说的是唐高宗时期,武则天临朝处理政事。虽然说这一称法是到唐朝才出现,但是这一做法在几千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

这一行为,据史书记载最早可追寻到秦朝的宣太后。公元前306年,17岁的秦昭王继承王位,宣太后以儿子年幼为名,开启了自身长达41年的摄政生涯。而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影视人物芈月,便是以宣太后为原型塑造的。宣太后的临朝摄政,由此开启了后宫参政的先河。在这41年里,宣太后为秦国内部的安稳和经济发展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虽然说也有不少负面的影响,但是整体上还是功大于过,算得上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垂帘听政”。

自宣太后之后,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不少垂帘听政的例子,我相信大家在很多影视剧中看见这一行为的影子,比如说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雉吕太后就是很有名的一位。

在刘邦去世之后,汉惠帝刘盈在位期间,吕后总揽国家朝政大权,其子刘盈更像是一个傀儡皇帝,每件军政大事的决策权都握在吕后手中。吕太后的垂帘听政,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她更被司马迁列入了记载帝王事迹的本纪中。虽然在史书中记载吕后掌权期间独裁专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在她统治期间实行民众休养生息,废除挟书令,恢复旧典。这些举措都让自始皇帝焚书坑儒以来百废俱兴的中国文化和知识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咯,说到垂帘听政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个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人,她便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女皇武则天在称帝之前,也经历过一段很长时间的垂帘听政。从唐高宗晚年身体不好开始,武则天便开始参与处理诸多朝政事务,但这时都是在幕后。到了公元664年,武则天诛杀上官仪,从幕后走向前台,开始了自己的垂帘听政生涯。并且她与历史上大多数垂帘听政不同,她是坐在她丈夫唐高宗李治的旁边,还被世人称之为二圣,这一行为也让大众逐渐习惯了这对这个女人俯首称臣。高宗去世之后,武则天扶持自己的儿子成为皇帝,从这时起,她开始真正的将所有权利握在自己手中,并慢慢的站在了中国权力的最高峰,她也做到了女子掌权的最极致。

最后,再来和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因垂帘听政而“臭名昭著”的慈禧太后。其实在清朝初年,并不允许后宫干政。即使是声望极高的孝庄太后,仍然不愿意打破这一规则。但到了清朝末年,皇权的统治力下降到一个极低的地位,而这一时的垂帘听政制度也达到了顶端。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是历史上最著名,也是封建王朝时代最后一次女性执政。

这个末代皇朝的神秘女人,在一个男权统治的传统社会,面对女子乱政必亡国的社会舆论,却依然一步步走上了权力的顶峰,就是这样一位似乎没什么大智慧的女人,却前后掌握清朝大权长达48年之久。但无疑,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让本就病入膏肓的大清王朝更加无药可救。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垂帘听政制度也就此寿终正寝,成为了如今人们茶前饭后所谈笑的历史。

有人说,中国的历史永远只属于男性。但偏偏有这样一群女性强势的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名字。如今我们无法去评论垂帘听政这一制度的好坏,但是这群女性能够在男权至上的传统社会中脱颖而出,垂帘听政便是一种具体的表现。


暴走历史短视频





一帆风顺1384411056


垂帘听政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如果太子年幼,就由其母亲辅政。但是根据宫廷的规定,朝中官员不得直接观看和接触皇太后,所以辅政的皇太后一般坐在皇帝理政厅堂侧面的房间里,在房间和厅堂之间挂一帘子,听官员们与皇帝谈论政务。于是,这种由母亲帮助皇帝辅政的制度,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垂帘听政”。

唐朝的武则天在称帝前,就进行过垂帘听政。宋朝有两个垂帘听政者。一个是北宋的高太后,她是宋英宗的皇后,历英宗、神宗二朝。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以太皇太后(皇帝祖母)的身份听政。另一个是南宋的谢太后,咸淳十年(1274年),宋恭宗即位时尊她为太皇太后,由她垂帘听政。这一时期辽国萧太后在其子辽圣宗即位时,也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其间与宋真宗订立了有名的“澶渊之盟”。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也曾“垂帘听政”。在中国历史上,由于皇帝年幼而“垂帘听政”的太后或太皇太后有十数位之多。“垂帘听政”和“临朝称制”都是古代帝后掌权的一种形式,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垂帘听政”并不临朝,主要是辅政,而不代替皇帝下达命令;“临朝称制”则是直接代行皇帝的权力,对朝政进行处理。


风趣历史


慈禧太后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垂帘听政的人。

1、西汉吕太后

前241─前180),名雉,字娥姁,单父县(今山东东单县)人。吕雉是汉高祖刘邦(前202年—前195年在位)的皇后,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时吕雉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司马迁列入记录帝王政事的本纪,后来班固作汉书仍然沿用。她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在刘邦剪除异姓诸王侯中,吕后起了很大作用。

吕雉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对她的评价是“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给予吕后施政极大的肯定。

2、东汉窦太后:

汉章帝的皇后。88年,章帝死。年仅十岁东汉和帝即位,尊窦氏为皇太后,窦氏临朝称制。窦太后的兄弟窦宪、窦景、窦笃等人都在朝中任要职。窦家兄弟为所欲为,公报私仇,凡是对他们专权不满的人都被致死。在近五年的时间里,窦太后一直把持朝政,和帝听之任之,是一个傀儡。永元四年(92),和帝14岁时,与宦官郑众合谋,将窦氏兄弟一网打尽。窦太后被迫归政,临朝称制5年。

3、东汉邓太后:

邓绥(81年-121年4月17日),南阳新野人,东汉王朝著名的女政治家,东汉王朝第四代皇帝汉和帝的皇后。邓绥系出名门,其祖父正是以向光武帝刘秀进献了“图天下策”的东汉开国重臣、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太傅高密侯邓禹。

邓绥15岁入宫,22岁被册封为皇后。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年仅27岁的汉和帝突然驾崩,面对着“主幼国危”的局面,25岁的邓绥临朝称制。邓绥执政期间,对内帮助东汉王朝度过了“水旱十年”的艰难局面,对外则坚决派兵镇压了西羌之乱,使得危机四伏的东汉王朝转危为安,被誉为“兴灭国,继绝世”。但另一方面,邓绥亦有专权之嫌,其废长立幼,临朝称制达十六年而不愿还政于刘氏,朝中多有非议。

4、北魏冯太后:

文成文明冯太后(441年—490年10月17日),名不详,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献文帝拓跋弘的嫡母,孝文帝元宏(拓跋宏)的嫡祖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北魏中期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冯太后出身于北燕皇族长乐冯氏。冯氏是冯朗之女,生于长安。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后宫,充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太安二年(456年),册封为皇后;和平六年 (465年),北魏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政局动荡,冯太后临朝听政,定策诛杀了权臣乙浑,后依据北魏祖制归政献文帝;延兴六年(476年),献文帝暴崩,时人称冯太后毒杀。冯太后二度临朝称制达十四年,尊为太皇太后。

5、北魏胡太后:

北魏宣武帝皇后,孝明帝母,安定临泾(今甘肃泾川北)人。延昌四年(515),孝明帝即位年幼,胡太后得到妹夫宗室元叉、宦官刘腾的保护、支持而听政。正光元年(520)被元叉、刘腾幽囚,孝昌元年(525)杀元叉,再度临朝摄政。胡太后都实行崔亮所制停年格,按年资用人,吏治益趋腐败。迷信佛教,大建佛寺,其奢侈浪费导致公私穷困,民不聊生。胡太后还宠信奸人郑俨、徐纥等,政事益加腐败紊乱。胡太后害怕儿子年龄渐长,于己不利,武泰元年(528),胡太后毒死孝明帝,立临洮王子三岁的元钊为帝,自居摄政。尔朱荣以给孝明帝报仇为借口,进军洛阳,在河阴将胡太后及大臣两千余人杀死。

6、唐朝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本名珝,后改名曌(zhào) ,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从临朝称制到自己做皇帝,她主宰了中国历史22年之久。

对于武则天,从唐代开始,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评价。唐代前期,由于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孙,并且儒家正统观念还没完全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当时对武则天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正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司马光所主编之《资治通鉴》,对武氏严厉批判。到了南宋期间,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轻女的舆论决定了对武则天的评价。譬如明末清初的时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评价武则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但不可否认的是,武后善治国、重视延揽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国家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7、北宋高太后:

(1032—1093年),宋英宗皇后,宋神宗生母,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县)人。宋英宗时期皇后,又名宣仁圣烈高皇后(1032-1093),汉名高滔滔。母曹氏,系样仁宗慈圣光献皇后之姐,故宣仁后少鞠宫中,时英宗变在帝所,与后年同,由仁宗、慈圣作主订亲。仁宗庆历七年(1047)成婚。1085年,高后的儿子宋神宗病危,哲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哲宗时年9岁,因其年幼,群臣奏请高太后垂帘听政。54岁的高氏以太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高太后临朝不久,三省具前朝例,上奏章请“加恩高氏”,给太后娘门高家族人封官晋爵,高太后不仅坚辞罢去,而且还将先朝定给太后娘门高家族人封官家的私恩赏赐减去四之一。

8、辽代萧太后:

萧绰(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原姓拔里氏,拔里氏被耶律阿保机赐姓萧氏,契丹族,辽朝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她摄政期间,辽朝进入了最为鼎盛的辉煌时期。辽景宗继位后,选为贵妃。969年(保宁元年),被册封为皇后。971年(保宁三年),生辽圣宗耶律隆绪,后又生三子三女。982年(乾亨四年),辽景宗崩,辽圣宗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摄政。983年(统和元年),圣宗率群臣给萧绰上尊号“承天皇太后”。

她虚心诚恳,用人不疑,执法严明,毫不软弱,甚至“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她开创了宋辽和平发展时期,使辽朝达到鼎盛时期。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萧燕燕把权力交给辽圣宗,不再摄政。同年十二月,萧燕燕因病崩于行宫,享年五十七岁,摄政27年。

9、清代慈安太后:

(1837-1887),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16岁被咸丰册封为皇后。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咸丰帝崩,因皇后无子,便立懿贵妃六岁的儿子载淳承继皇位,尊皇后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为“慈安”,称慈安太后。在《清宫遗闻》中记载;“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慈安虽然对权力不感兴趣,但她的政治才华毫不逊色。慈禧有才干,又有强烈的政治欲望,但最终只能管理一些日常生活上的一些小事而已,大事都轮不到她来管。慈安比较超脱,不喜欢政务,日常事务就放手让慈禧去做,她乐得轻松自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慈禧可以任意而为。在朝政大事上,还得是慈安说了算。因为虽然都是太后,但慈安为嫡,慈禧为庶,在“嫡庶之分”的礼制束缚下,慈禧不敢逾越,凡是遇到朝政大事,她都要征询慈安的意见,绝不敢擅自主张。时人对慈安和慈禧的评价是各有所长,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一些日常的事务由慈禧处置,但每遇朝政大事,还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后决定。由此可见,慈安太后大权在握、掌控权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办法的。同治、光绪初年,慈安太后先后两次垂帘听政。1881年三月九日慈安暴亡,卒年四十五岁,因死时突然,故有传为慈禧所害之说,垂帘听政20年。

10、清代慈喜太后:

(1837-1887年):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16岁被咸丰册封为皇后。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大大大橙子z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十位垂帘听政太后其中一位,也是比较著名的一位。

中国历史上十位垂帘听政的太后,提到垂帘听政,人们就会想到统治了中国47年的慈禧太后,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垂帘听政的太后,就有十位,慈禧太后是其中一位。


Lan出入平安


垂帘听政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绝对不是慈禧太后一人。其他人不用说,武则天就是一例。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垂帘听政的历史吧😄

一、垂帘听政的出处

纵观历朝垂帘听政的历史,垂帘听政实际上是因为皇帝年幼或者病弱,由皇帝的生母或嫡母或后妃代为掌握朝政的做法,这一做法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

但是垂帘听政这个称法是出自《旧唐书•高宗纪》:“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

明朝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中写到:“娘娘可临朝,垂帘听政,封皇子协为王,加国舅董重大官”。

其他诸如《宣和遗事》著书中也有提到。

二、历史上典型的几个垂帘听政例子

1.战国时期赵国赵威太后

公元前226年,赵惠文王去世后,他的儿子赵孝成王继位,但是因为赵孝成王还年幼,因此由赵惠文王的王后执政,史称赵威后。我们以前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讲的就是她。

2.一代女皇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身体不好,于是很多政务都是由武则天代为处理。但是之前因为有上官仪的存在,武则天始终都是在幕后指挥。麟德元年,武则天把上官仪给杀了,她就开始垂帘听政。李治死后,一拨操作,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

3.宋代的刘太后

刘太后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赵恒于乾兴元年崩逝,遗诏由太子赵祯继位,是为宋仁宗。但是由于赵祯只有十一岁,赵恒在遗诏里也说,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这个皇太后就是赵祯的嫡母刘太后。



4.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咸丰皇帝死时,同治皇帝载淳只有六岁。咸丰遗命,由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共同垂帘听政,史称东太后和西太后。慈安太后去世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听政,大权在握。同治帝死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又扶植年幼的光绪帝载湉,继续垂帘听政,统治中国近五十年。


以上只是垂帘听政的一部分例子,其他就不一一列举。

😊每天更新有料有度有趣的历史😊


小丞相说史


不是。应该说清朝离我们近,我们从小从影视剧等历史文字中获得的咨询能多一些,到了清朝"垂帘听政"发展到鼎盛。并且形成了严谨、完善、系统的政治体制。实质上已经成了不是皇帝的皇帝。历史上还有几位皇后也曾"垂帘听政"像战国时候的赵太后、汉朝的吕后、东汉邓太后、晋朝褚太后、北魏灵太后、唐朝武后、宋朝肃皇后…



髙專


不是,秦国宣太后芈月才是,西汉吕太后,东汉窦太后,北魏胡太后等都有过垂帘听政的历史


九井泉


说起垂帘听政,中国历史上大致有两个原因产生原因:1.君主体弱多病或昏庸无能;2.嗣君年幼。首先慈禧绝对不是第一个垂帘听政的人,据史料记载,仅从秦国算起就有40位临称制的女主人,秦朝的宣太后是记载以来第一位临朝听政的女主。


三三三三门


不是。开垂帘听政先河的是芈月,此外还有宣太后、邓太后、刘太后、武则天、萧太后、吕后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