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人“腹有詩書氣自華”時,為何不提它上一句?很容易讓人不高興

中國是一個很講究的民族,嬉笑怒罵都透著一股講究。損人的時候,我們能不用一個貶義詞,就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比如人家對你說:“你站在此地不要動,我去給你買幾個橘子”,如果熟悉朱自清的《背影》就不難發現,這句話是老子對兒子說的,這是在佔你便宜。

夸人“腹有詩書氣自華”時,為何不提它上一句?很容易讓人不高興

損人是如此,夸人又何嘗不是。誇別人有錢,長得漂亮,都顯得淺薄,中國最愛的是夸人家有文化,每當這個時候有一句話就常常被我們用到,這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7個字不但常被人掛在嘴邊,還常被人掛在書房裡,似乎有了這7個字就給自己戴上了一頂“有文化”的帽子。

夸人“腹有詩書氣自華”時,為何不提它上一句?很容易讓人不高興

與很多名句一樣,“腹有詩書氣自華”也是出自於古詩,但大家想過沒有,為何我們平時夸人都僅用這7個字,卻不把它的上一句或者下一句一起帶上呢?這裡面其實是大有學問的,很多人不懂,先讓我們來讀一讀這首詩:

《和董傳留別》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溼字如鴉。

夸人“腹有詩書氣自華”時,為何不提它上一句?很容易讓人不高興

這首詩作者是蘇軾,如果說古今誰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第一人,蘇東坡名至實歸。因為有文化,東坡在宋代幾乎是全民偶像。他的穿著打扮,飲食起居,都會被人效仿。當時有一種帽子叫做“子瞻帽”,首創者就是蘇軾;後來蘇軾到了嶺南,又發明了一種斗笠,叫做“東坡笠”。當然,我們還知道民間有一道美食,叫作“東坡肉”。蘇軾的影響甚至漂洋過海,影響了日本等東南亞國家。

蘇軾此詩是一首題贈詩,是他贈給當年的一位好友董傳的分別紀念之作。這個董傳當年遇到蘇東坡的時候,就是粗布爛衫,之所以能夠成為蘇東坡的好友,是因為頗有才華,人又夠高潔。因此蘇軾在詩中表示:雖然你窮,但是你讀了書,就有了別具一格的氣質。

夸人“腹有詩書氣自華”時,為何不提它上一句?很容易讓人不高興

如此看來,第一句之所以不被提及,是因為很容易讓人不高興。你夸人家氣自華,卻還帶著一句:你這麼窮,這麼粗布爛衫。誰會高興?蘇軾之所以敢這麼說,是因為他與董傳是多年好友,而且在尚文的北宋,窮並不是件丟人的事。但若是今天,還要用“粗繒大布裹生涯”來形容別人的生活,顯然是得罪人的。

不喜歡陪伴著老儒一塊清談過“烹瓠葉”那樣的苦日子,決定隨從舉子們參加科舉考試。口袋裡沒有錢不置辦那“看花”的馬,但會看取令人眼花繚亂的“擇婿車”。考試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們誇耀,詔書上如鴉的黑字新寫著俺的名字。

夸人“腹有詩書氣自華”時,為何不提它上一句?很容易讓人不高興

詩的次聯,寫的是董兄不甘於貧窮,不想過著吃瓠葉的日子,所以決定參加科舉,改變現狀。頸聯是想象對方高中進士前後的對方,高中前他可能沒有辦法置辦華麗的馬車,但一旦高中就自然會有搶著要他的擇婿車。最後一聯,是對董兄的鼓勵,只要高中了,他就能揚眉吐氣。

夸人“腹有詩書氣自華”時,為何不提它上一句?很容易讓人不高興

說實話,這首詩的格局在七律中並不大。古代文人分兩類,一種是入世極深,一心求取功名的;另一種是如陶淵明般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這種是為很多人欣賞的。雖然第一種佔了絕大多數,但這些人也多數以一展心中抱負、匡扶天下自譽,像蘇軾這樣表示希望好友通過科舉改變窮困環境的文人其實並不多。正因為格調不高,甚至有些俗氣,所以這首詩在兩宋、元、明等時期,並不是很受推崇,名家的點評不多。而今人之所以喜歡這首詩,多數也僅僅是因為“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一句而已。其實在小美看來,蘇軾這首詩其實說出了很多學子的心聲,他只是說了別人不想直說的話而已,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