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風雲:新獨裁主義政權,為何成為戰爭的主要發動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德國、日本、意大利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僕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二戰”風雲:新獨裁主義政權,為何成為戰爭的主要發動者?

不得不說,二戰影響深遠。戰爭隨著德國、日本和意大利發動的進攻及其逐漸轉向戰敗,席捲了整個亞洲、歐洲以及地中海地區。據不完全統計,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目前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也進一步耗盡了作為殖民主義強國的歐洲,並把美國和蘇聯推向了一種新的世界地位。

那麼,二戰因何而起呢?

二戰於1939年9月1日全面爆發,但事實上是經歷了20世紀30年代一系列衝突之後全面發生的。戰爭發生的原因是全球性的,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從歐洲到東亞,日本和德國的新政權蓄意走向軍事擴張,使亞洲和歐洲佈滿了戰爭陰雲。而歐美其他強大國家做出的軟弱無力的反應最終導致了民族主義的興起和意識形態的分裂,引發了二戰。

“二戰”風雲:新獨裁主義政權,為何成為戰爭的主要發動者?

德意日三元首

新獨裁主義政權的興起

悲劇是以軍國主義政府作為國家主要力量的出現開始的。

經濟蕭條的早期階段在日本引發了日益深化的政治分裂,尤其是各種極端民族主義團體的興起。這些團體中的一部分用神道教和儒學反對西方的價值觀,其他團體則主張建立一個擺脫議會束縛和傳統影響的納粹式的獨裁政府。

由許多青年軍官支持的一個軍事集團主張建立一個在他們控制下的“防禦國家”(defensestate) 。這一團體在1932年襲擊了重要的政府和實業機構,刺殺了首相。結果,出現的局面令主要團體都感到失望,一個年邁的海軍將領實行了四年的溫和的軍事統治。

“二戰”風雲:新獨裁主義政權,為何成為戰爭的主要發動者?

裕仁天皇

1936年和1937年,在另一個軍官領導的叛亂失敗以後,日本重新被一個強硬的軍事政權所統治。雖然日本選民仍然支持比較溫和的政黨,但領導權日益落入軍國主義者的手中。

軍事統治在一場區域性外交危機的發展中強化了。

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國民黨“北伐”取得進展,向統一邁出重要一步。這種成功使日本那些軍事領袖們非常擔憂,他們想要控制中國東北,將之作為殖民地朝鮮與蘇聯之間的緩衝區。

事實上,日本從1905年戰勝了俄國以後就已經實際上控制了中國東北的軍閥。由於害怕失去這一勢力範圍,也由於東京軟弱的文官政府沒有進行阻擋,日本軍隊於1931年開進了中國東北,宣佈其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二戰”風雲:新獨裁主義政權,為何成為戰爭的主要發動者?

盧溝橋

國際聯盟譴責了日本的行為,但這種做法根本無效,日本乾脆退出了國際聯盟。這為下一輪危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1937年,二戰在亞洲率先爆發了。

同時,一場更具有決定性的政權變化在經濟蕭條引發了政治混亂的德國發生了。由阿道夫·希特勒領導的國家社會主義(納粹)黨在20年代中期開始死灰復燃。

納粹主義倡導的東西很多,但其領導者的目標是推行一種能夠扭轉凡爾賽和約的恥辱,給德國帶來軍事榮耀和新領土擴張的侵略性的外交政策。

“二戰”風雲:新獨裁主義政權,為何成為戰爭的主要發動者?

在保守黨人的支持下,1933年,希特勒合法地取得了權力。保守黨人錯誤地認為他們能夠控制希特勒。但是希特勒很快廢除了議會的統治權,建立了一-個由他自己統治的極權主義國家。

納粹國家是一個蓄意製造戰爭機器的政權,希特勒擴大武器生產,創造了很多新的工作機會,同時建立起了軍隊和獨立的納粹武裝力量。在希特勒看來,國家的實質是權威,國家的作用就是進行戰爭。

希特勒的崛起刺激了意大利的獨裁主義政權。

在意大利,由貝尼託·墨索里尼領導的法西斯主義國家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形成了。墨索里尼曾經像希特勒一樣做出過推行侵略性外交政策和實現新的民族主義榮耀的承諾,但他在掌權的前10年卻執行了比較溫和的外交政策。隨著希特勒執政,墨索里尼開始了更加大膽的嘗試,企圖避免在希特勒的聲勢下顯得黯淡無光。

“二戰”風雲:新獨裁主義政權,為何成為戰爭的主要發動者?

寫在最後:

這些都是20世紀30年代世界政治中最大的不安定因素,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致使全球一步步走向第二次全面戰爭,給世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和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