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用人-二十二,功臣功成;明通四方-行厚德,鳳凰來朝

  • 卿惟亮:很願意與您一起討論,相互交流,分享樂趣!
  • 上一篇,我們學習了識、用人才的三大關鍵板塊,這一篇,我們再來看看舜的例子。

    舜的成功,識、用人才起了很大的作用。當然,識用人才只是一部分因素,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包含舜的個人因素。

    一個優秀的領導,既需要識人、用人,也需要自己成為一個勇敢的戰士!

    想成功、或是正在領導崗位上的你,是否願意借鑑呢?

    一、執行力不打折扣:無論是否遇到自然災害

    一個人,無論是當領導,還是被領導,都有一些事需要去做,需要去完成。去完成這件事的過程中,也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甚至有些困難,是自然災害、不可抗力。這種情況下,你是選擇放棄?還是選擇攻堅克難、誓死守信守約完成任務?


    正確用人-二十二,功臣功成;明通四方-行厚德,鳳凰來朝


    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問一問自己!當然,大家可以不用說出來,但自己都明白自己將會選擇什麼。

    這個選擇,不僅僅體現的是一個人的德行,還是一個人面對困難、尤其是看似不可能戰勝的困難時,所體現的勇氣,更是一種工作態度、工作精神!一種不打折扣的工作執行力!

    舜的成功,就是用這個守信守約的德、不畏艱險的勇、執行力不打折扣的工作精神,打開了被最高領導人列為接班人的大門!

    《史記》裡多次提到,“舜入於大麓,烈風雷雨不迷,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堯交給舜一個任務,讓舜去大麓(茂密的森林)裡辦事,舜進入了森林之後,遇上了烈風雷雨。大家也許認為,遇上個烈風雷雨有什麼緊?要可知,在當時,上古時代,人們沒有衣服、沒有防滑的鞋、沒有雨傘、沒有抵抗洪流的任何工具,在自然面前,人們大多數情況,只能任天由命。烈風雷雨,在當時,就是重大自然災害,人們毫無防備的辦法。就是在這麼一種艱難的環境下,舜,是冒死執行任務!

    他沒有選擇放棄,沒有選擇“等烈風雷雨過後,我再來”。而是選擇守信守約(因為需要按時回去向堯覆命),勇敢的冒著生命危險繼續執行任務、不打折扣的去執行堯的吩咐。最後“不迷”(不迷這個詞,不是簡單的“沒有迷路”,而是指沒有因烈風雷雨耽誤事,最後按期如約的完成任務、回去覆命了)。

    就這麼一個人,這麼一種幹勁,這麼一種精神,事情自然是能辦成的。通過這次任務,當時的國家最高領導人堯,就認可了舜,認為足以將天下大任交給舜了。

    大家都想得到領導的垂青,可是,卻很少能像舜一樣去不打折扣的執行領導交給的任務。

    二、踏實工作三十年,從未有覬覦之心

    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攝政八年而堯崩。三年喪畢,讓丹朱,天下歸舜。

    大家可以看到,堯老了之後,舜被列入培養計劃,一干事,就幹了20年。讓舜攝政,一攝,就攝了8年。這裡前後加起來,就工作了28年。堯去世後,舜為堯守喪,一守又守了3年。前前後後31年!這31年,舜實際上已經在行使最高領導人的權力了,只是還沒有正式名份。是當了31年的名義上的副職,卻行使了31年的正職權力。

    在副職崗位上一干就幹31年,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歷史上的例子很多,其中有木木虎(標)的例子,木木虎(標)就是在名“副”其“實”的情況下,耐不住“寂寞”了。

    舜當副職的時候,堯已經很老了,說白了,堯當時只是名義上的領袖了,實質上都是舜在主事。儘管這樣,舜仍然是謹守本份、從不覬覦!

    堯去世後,當了28年副職的舜,不是著急正名,而是為堯守喪3年。3年過後,不是想方設法去給自己扶正,而是把帝位又讓給了堯的兒子丹朱。

    因此說,判斷一個人好與不好,不能看他說什麼,也不能看他做什麼!(因為做什麼,也有可能是故意做的,現在不是有個詞叫做秀麼?),而是要看他是怎麼想的、出發點是什麼!這才是重中之重啊!


    正確用人-二十二,功臣功成;明通四方-行厚德,鳳凰來朝

    執行力,不打折扣


    以前,我們總有一種觀點是:以“我們看這個人做什麼”來判斷他的好差。很多事實表明,這種辦法,也靠不住。因為做什麼,以及讓你看到他在做什麼,這裡面的欺騙性、偽裝性很大!只有他的想法、他的出發點,才能判斷他的品行的優劣。但是,這種識人方法,技術含量高,需要您有一雙火眼金睛。

    三、正確用人:既要把好人用起來,又要把小人遠離去。

    堯的時候,就有這麼10個人,能力很強。分別是:禹、皋(gao,一聲)陶(yao,二聲)、契(xie,四聲)、后稷(ji,四聲)、伯夷、夔(kui,二聲)、龍、倕(chui,二聲,通“垂”)、益、彭祖。這10個人,在堯時期,能力就顯現了,但是堯一直沒有給他們分配職務。

    用人,就得先學會識人!舜這個人,識人水平很厲害。舜認為他們是不能浪費的人才。

    於是,舜就根據他們的特長,分別給他們職務了:一是讓禹去平水土。禹也學舜,謙讓一下,舜有自己的主見,也能識人,也能斷事,舜說,你既不要謙讓了,也不要找其他人,你就去把這件事幹好吧。安排工作、佈置任務,也是一門學問,像舜這樣,別人提出的推辭,你這個當領導的,得有自己的正確的判斷。

    二是又讓后稷(名“棄”)主事農業,播百穀。三是讓契(xie)為司徒,教化民眾。讓皋陶(yao)主管司法。讓垂這個人擔任“共工”這個職務。讓益擔任“朕虞”這個職務,主管畜牧林業。益這個人,也像禹一樣,謙讓一下。

    這時候,舜又是有自己的主見的,和前面不一樣的是,舜這回,同意將益謙讓的人作為益的助手。禹謙讓的時候,舜直接讓他幹,因為舜自主判斷,治水這事,非禹不可。而益謙讓時,舜自主判斷,認為益一個人幹這事,可能力量單薄了點,於是就答應了益,給了他兩個幫手。這就是主動思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結果。而不能是不動腦筋的“別人請求什麼就答應什麼”。

    舜又任命伯夷這個人當“秩宗”官,主管禮儀、祭祀宗廟。這個官很厲害的,不是我們現在的搞一場演出、秦秦樂。當時,禮儀、祭祀,都是用於維持綱紀、維持人倫秩序的一套規則,當時這個官,更像是制定各種法律(民法、婚姻法等等)的官員,目的是為了維持社會秩序。

    伯夷也謙讓一下,舜覺得伯夷謙讓舉薦的人還行,就把他謙讓的夔(kui)任命為“典樂”,主管音律。再任命龍這個人為“納言”,納言這個官,也很重要。開創了我們中華民族第一個“民聲”渠道。什麼意思?以前,普通民眾有意見,想把意見告訴最高領導人,除非你見著最高領袖,否則你幾乎無法反饋意見。設了這個“納言”官,由這個納言官蒐集民眾的意見,整理之後,反映給最高領導。最高領導有什麼旨意,再通過納言官,傳達四面八方。這個舉措,是我們中華民族,第一次設立的暢通民眾發聲的渠道!

    舜又把全國劃分成12個州(當時相當於地方省級政府),每個州,任命了州牧。也叫諸侯、地方官。這12個人,相當於封疆大吏。上面說的,禹、伯夷等10個人,相當於中央部委的官員。

    這種官員及官職的設置,其實已經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雛形!既有中央官職,又有地方官職。和秦始皇以後的制度體系比起來,本質上,只有一個區別,就是:秦始皇及以後,是中央集權制度。舜至秦始皇期間,是諸侯分封制度。

    四、制定考核體系:論功行賞!而不是論“頭銜”行賞。

    這個創舉,也很重要。

    怎麼考核,一直是我們中國人殫精竭慮的用人之術的重點內容。5000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在研究:幹部考評、績效管理等學問。

    正確用人-二十二,功臣功成;明通四方-行厚德,鳳凰來朝

    幹部考評、績效管理

    考核,不僅僅是為了行賞!考核的公不公平,影響面太大了,牽一髮而動全身:官員的積極性、官員行政的公正程度、教化民眾的程度,等等,都會受影響。

    舜怎麼考核呢?“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遠近眾功咸興。”每隔三年,考核一次,考核什麼?考核你幹出來的成績(功),再根據這個考核,來決定你的升職和罷免(絀chu,同“黜”,罷免。陟zhi,升職)。用現在的標準,也許這種考核還是太粗糙。但是在當時,這是天大的進步。以前都是看誰的職務大,誰的名氣大,就給誰加官進爵,從舜起,論“功”才能行賞。這是質的飛躍!

    五、法不容情:壞人、小人,也得處理一下

    我們今天講治理,肯定就會聯想到懲治腐敗、掃黑除惡。對,這兩件事,必須得幹,否則民眾不得安生啊!舜的時期,就開始幹這些事了。

    如原文裡,一是說舜“遠佞人、蠻夷率服”,一是說他“分北三苗”(把作惡的這個三苗族諸侯國拆解了)。還說他“流四凶族,遷於四裔”,把兇人、惡人都給懲治了!還有舉存人舉錯了,導致國家損失的,也都公正的處理了(讙huan兜,舉薦共工,共工乾的不好,把他們倆一塊公正的處理了)。

    總之,你把好人用起來了,讓好人發揮了好的作用。同時,壞人、小人,同樣得處理一下。一句話,只有揚善懲惡,才能達到國泰民安的效果。

    六、中華大地,普降祥瑞,鳳凰來朝

    前面說了,舜用了10箇中央官員,12個地方官員。這22個主要官員,也都幹很好,所有的工作,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我們看看《史記》記載的太平盛世:“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於是禹乃興九招之樂,致異物,鳳皇來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四海之內,都戴帝舜之功,禹興九招之樂,引來鳳凰,在中華大地上盤旋翱翔。天下明德,都是從虞舜開始的。


    正確用人-二十二,功臣功成;明通四方-行厚德,鳳凰來朝

    太平盛世,鳳凰來朝!


    大家都聽過這個傳說,說鳳凰不落無寶之地,說鳳凰只有太平盛世才會出現。無論傳說如何,但至少可以得知:當時的人民,是非常認可舜的。有這,就足夠了。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奮鬥!區別在於:有些人奮鬥,是為了自己,有些人奮鬥,是為了某個或某幾個特定的人。而有些人奮鬥,卻是為了更多、更多的人。

    時至今日,也許你只是一個普通職員,也許你是老闆,也許你是官員,也許你是自由職業者、藝術家,但是,大家生活、行事,都在向著自己心中的那個目標,也許最後實現不了那個目標,但總有一份期望在你心裡,無非是:為己?為人?而已。

    好,接下來,我們學習一下幾個文言字、詞,便於欣賞原文

    七、重點字、詞

    1. 皋陶:gao,yao,陶同“繇”。人名。舜時的司法官。
    2. 契:xie,人名。職務見上述分析,下同。
    3. 夔:kui,人名。
    4. 倕:chui,人名,後同“垂”。
    5. 奮庸:奮,起,努力。庸:功、業績。
    6. 美堯之事:美,發揚光大。
    7. 伯禹:伯,爵位(公侯伯子男),禹當時的爵位是“伯”。
    8. 司空:空同“孔”,孔,打孔挖洞,借喻土木工程。司空,掌管工程的官。
    9. 稽首:qi,三聲,古代的禮節,稽首禮,拱手頭至地。
    10. 后稷:ji,后稷的名字,又叫“棄”,姬棄。舜和他說話時,沒有叫他后稷,而是叫他“棄”。
    11. 五品:即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悌等。
    12. 司徙:徙,人。司徙,掌管土地和教化人民的官員。
    13. 敬敷五教:敷fu,佈置開展工作。五教,五常之教。
    14. 蠻夷猾夏:猾,侵擾。夏:當時的中央之國。
    15. 奸軌:軌同“宄”,違法作亂。
    16. 作士、大理:均指掌管刑罰的司法官,當時是皋陶擔任司法官。
    17. 五刑有服:服,有很多意思,這裡指“有度、有標準、執行(服刑)時,使用得當”。
    18. 五服三就:就,就刑。三就,舜時,服死刑,不同的身份,需要押到不同的地方去就刑。比如,大罪,得押到原野。大夫就刑,押到朝。士就刑,押至市。詳細的,請單獨與我聯繫。
    19. 五度三居:度,規則,程度上的區別。三居,根據罪行輕重,來確定被流放的遠近地方上的區別。
    20. 以垂為共工:垂,人名,同“4”。共工,此處的共工,非人名。而指“職務”共工,掌管工事的官。
    21. 以益為朕虞:益,人名,同上。朕虞,官名,掌管山、林、澤(湖泊)。
    22. 三禮:祭祀,天、地、祖宗。典,主持。
    23. 秩宗:祭祀宗廟的官員。
    24. 奪倫:倫,理。奪倫,相互擾亂正常的秩序。
    25. 拊石:fu,三聲,拍打石塊(奏樂)
    26. 殄:tian,三聲,盡,滅絕。
    27. 納言:納言官,聽下言納於上,受上言宣於下。
    28. 絀陟:絀chu,四聲,同“黜”,罷免。陟zhi,升職。
    29. 分北:北通“背”,分背:分離,拆分。
    30. 辟違:邪僻背理。
    31. 不失厥宜:此詞需要斷句:不失,因此“宜”。厥,文言助詞,乃、因此。
    32. 荒服:服,五服,五百里為一服(以此來劃分遠近、行政區域),後引申為人際關係的遠近。
    33. 北發:當時北邊的一個諸侯國。
    34. 析枝:當時西邊的一個諸侯國,在今青海河曲附近。
    35. 渠廋:sou,一聲,當時西邊的一個諸侯國,今甘肅酒泉一帶。
    36. 氐:di,三聲,當時西北一個諸侯國,後在東晉時期,建立過前秦、後涼政權。
    37. 羌:qiang,當時西邊民族。
    38. 息慎:即“肅慎”,當時東北的少數民族。
    39. 鳥夷:後又叫“島夷”,當時東邊偏北的海島居民。
    40. 九招之樂:九招,即九韶。舜時的樂曲名。
    41. 致異物:異,特別的。特指:祥瑞之物。

    八、部分原文欣賞

    舜入於大麓,烈風雷雨不迷,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攝政八年而堯崩。三年喪畢,讓丹朱,天下歸舜。


    正確用人-二十二,功臣功成;明通四方-行厚德,鳳凰來朝


    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自堯時而皆舉用,未有分職。於是舜乃至於文祖,謀於四嶽,闢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行厚德,遠佞人,則蠻夷率服。舜謂四嶽曰:“有能奮庸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為司空,可美帝功。”

    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禹拜稽首,讓於稷、契與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棄,黎民始飢,汝后稷播時百穀。”舜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馴,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寬。”舜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軌,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維明能信。”舜曰:“誰能馴予工?”皆曰垂可。於是以垂為共工。舜曰:“誰能馴予上下草木鳥獸?”皆曰益可。於是以益為朕虞。益拜稽首,讓於諸臣朱虎、熊羆。舜曰:“往矣,汝諧。”遂以朱虎、熊羆為佐。舜曰:“嗟!四嶽,有能典朕三禮?”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為秩宗,夙夜維敬,直哉維靜絜。”伯夷讓夔、龍。舜曰:“然。以夔為典樂,教稚子,直而溫,寬而慄,剛而毋虐,簡而毋傲;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舜曰:“龍,朕畏忌讒說殄偽,振驚朕眾,命汝為納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時相天事。”

    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遠近眾功咸興。分北三苗。

      此二十二人鹹成厥功:皋陶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伯夷主禮,上下鹹讓;垂主工師,百工緻功;益主虞,山澤闢;棄主稷,百穀時茂;契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

    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裡,至於荒服。

    南撫交阯、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於是禹乃興九招之樂,致異物,鳳皇來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 (此篇結束)
    • 我是卿惟亮,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正確用人-二十二,功臣功成;明通四方-行厚德,鳳凰來朝

    卿惟亮個人二維碼


    正確用人-二十二,功臣功成;明通四方-行厚德,鳳凰來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