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正正做人,才不能成为别人的“道具”

鲁迅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看了这篇文章我笑了:不知道是傻子傻还是聪明人聪明,或者说奴才就该是奴才?

这个世界,我认为,就是个人生大舞台,各种人物尽情表演,而自己或许还可能成为他人的“道具”。

这篇文章,写在二十年代中期,我知道鲁迅先生借这三种人物描写其在统治阶级剥削压迫下的不同态度。奴才就是一种典型的奴颜和媚骨,讽刺了其没有抗争意识的软弱献媚心态以及聪明人的虚假同情心,聪明人其实也还是“走狗主人”的帮凶。

然而,文章却巧妙的赞扬了“傻子”的精神,这里的傻子可以理解为受到欺压的平民百姓。

堂堂正正做人,才不能成为别人的“道具”


不过,我今天只想就这三种人物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因为现实生活中,这三种人物依然存在。

文章分析:

一、成为别人的“道具”,却还始终蒙在鼓里

1、奴才成为傻子的“道具”

奴才到什么时候都是围着主人转的,却和主人“不穿一条裤子”。

他总觉得自己是聪明人,把自己归类为聪明人的序列之中。

所以总喜欢找聪明人诉苦,觉得只有聪明的人才会理解、明白他的苦衷。

他对聪明人说:“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样奴才内心深处的愤愤不平似乎才得到了释放。

堂堂正正做人,才不能成为别人的“道具”


情绪总是会积累的。每隔一段时期,奴才总觉得自己又有苦楚需要倾诉。有一天,找人倾诉后发现倾听者原来是个傻子,因为他听见了有人说“混账!”在他心里,傻子才有这样的勇气。

可傻子却认真听他“诉苦”,并且很有“同情心”,当听到其住的地方“四面没有一个窗”时,就想替他打抱不平:“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么?”,“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于是傻子跟着奴才来到他屋外,动手就砸墙,“我给你打出一个窗洞来”,奴才却紧张的大喊,就喊来了主人。一群奴才将傻子赶跑了。主人对奴才的表现很满意,给予了表扬,让其兴奋不已。

看到这里,我就觉得,奴才其实已经成为了傻子的“道具”。

生活中,其实这类人还真不少见。主人面前一套说词,背地里却是另外一种嘴脸,这不得不让人想起电影里“汉奸”那些人物,总觉得自己应该是“人上人”,把自己归于“聪明人”系列,这样的人觉得自己左右逢缘,其实才是最悲催的,能成为傻子的“道具”并不奇怪。

堂堂正正做人,才不能成为别人的“道具”


2、奴才成为聪明人的“道具”

奴才以为这个世界就两类人:聪明人和傻子。所以觉得自己归类聪明人的“队伍”,而绝不是傻子。

所以他喜欢找聪明人倾诉苦衷。

这篇文章,对奴才的描写淋漓尽致,就是那种“吃着主人喝着主人还要骂主人”的角色,那种见了主人就像“哈巴狗”一样献媚,背地里却一直对主人心怀不满、发牢骚、说“风凉话”的人。

文中,当奴才找聪明人诉苦的时候,他深表同情,“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并且好言相劝:“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一面同情奴才,一面暗地里与奴才主人勾结,最后奴才“讨好”主人时,他马上附和“可不是么”,这“代为高兴似的回答”,写出了聪明人的“绝顶聪明之处”。

其实聪明人自己心里明白,更应该“靠近谁、拉拢谁、献媚谁”,而他的这点聪明,“傻子”都看出来了。

堂堂正正做人,才不能成为别人的“道具”


3、聪明人是“傻子”的“道具

这篇文章,其实傻子才是“主角”。傻子在其中不动声色,看着奴才和聪明人的跳跃和“表演”。

傻子出现的时机也恰到好处。当奴才满心的委屈、满腹的惆怅没处倾诉的时候,傻子出现了,而且还是奴才的自觉自愿的倾诉,误把傻子当成了和自己一样的聪明人。

没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傻子的一句“混账”,让他觉得遇到了一个真正的傻子,说什么他不会当真的,所以就干脆说个痛快,因为没有人愿意相信一个傻子说的话。

接下来就“上演”了让聪明人也感到非常开心的“闹剧”:傻子砸墙、被一群奴才赶跑;事后聪明人出来“慰问”,奴才高兴的说:“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

人家傻子根本不发牢骚,甚至觉得发牢骚没用,所以“借此机会”,用行动来回答和证明内心的“情绪”。

我们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人,自己成为了别人的一个“棋子”、道具,还津津有味乐在其中,感激在其中。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算命先生,给别人算命总是特别的准,这个算命先生说我只要一副墨镜、一顶帽子、一根拐杖、一张纸即可,怎么算都会“万变不离其宗”,都会给你讲得头头是道,让你信服得五体投地。

比如我说你“有灾”,你肯定就有;我说能化解,就一定会化解。

这是因为,你只是他的一个“道具”而已。

堂堂正正做人,才不能成为别人的“道具”


说穿了,其实人人都可以成为算命先生的,只要你有上述道具。

文章读后启迪:

二、不做别人的“道具”,只有堂堂正正做人

现实生活中,要想不成为他人的“道具”,就要明白自己是“哪类人”,堂堂正正做人,做一个好人,有正义感的人。

1、聪明的人是具有智慧的人,其心怀坦荡

要真聪明。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说自己聪明,也不说别人傻,更不会有一副“奴才相”。

这类人智力超群,善于领悟生活的哲理,大脑反应能力超强。也许有着一个聪明超凡的大脑。比如《最强大脑》。

不要装聪明。不要不懂装懂,觉得自己总是比他人强,似乎天下就没有自己不明白、不知道的事情,装出一副“教授”、“人生导师”的模样,处处显示自己,处处指手画脚,让人讨厌至极。

不要耍小聪明。里面有着装聪明的成分,但是为自己“算计”的成分更多。这种人比较自私,为了个人利益有时候会“不择手段”,爱耍小聪明、使小心计,总觉得这个世界就他最聪明。殊不知,那点“小把戏”别人不看都穿。

这种人,生活中不会对别人有同情心,更不会伸出援手,极其自私自利。

堂堂正正做人,才不能成为别人的“道具”


2、永远不要以为别人是傻子,只有自己最聪明

生活中,总有“聪明人”把别人当傻子看,目中无人,以为只有自己最好,甚至把别人的善良、沉默当成软弱可欺,看不起他人甚至诋毁他人,其实这样的才是真的傻。

我想说,别说不如你的人有过人之处,就是“傻子”也有其长处。

大家认为的“傻子”,可能是些智障的人。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看见一些智障儿童,很多家长不放弃对孩子的培养,一样可以成为“特殊”人才。

比如“指挥天才”舟舟,一到舞台上就像换了一个人,恰如“为舞台而生”,据说和他在生活中截然不同。还有那个“最强大脑”节目中出现的那个数学“天才”,一般人的智力都赶不上他。他们在人生的舞台上,表演着自己的另一种被“开发”的聪颖天分,让人惊讶不已。

大家都在学习,都在进步,都在挖掘自己的智慧潜力。眼里看到别人优点的人,才是活得最明白的人,也是聪明人。

堂堂正正做人,才不能成为别人的“道具”


生活中,有的聪明人也未必“不傻”。

举个例子:

某电视剧中的营长肖占武,把他女朋友杨硕送给他的定情信物一块手表送给了他结婚的战友,当女朋友气愤的追问时,他说:“不就一块手表吗?等以后有钱了我再买给你”。这块手表是他女朋友的父亲留给她的唯一遗物,也是他人生中最为珍贵的东西。

战友劝说他不懂感情,肖占武却说:“她把这表送给我了,我是不是有支配权?”

这就是聪明人的“真傻”。

3、要时常看到自己的缺点,才是“活得明白”

一些人总说“我是活得明白了”,其实未必。什么叫“活得明白”?我认为就是要经常看到他人的闪光之处,看到自己的不足,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儿”。

自己总是看不到自己脖子后面的灰尘,看不到自己哪里有不完善,就是没活明白,就不是聪明人。

不要瞧不起“傻子”。“傻子”不会去讨好献媚谁,不会阿谀奉承,不会弄虚作假,因为一看就“傻”。

堂堂正正做人,才不能成为别人的“道具”


这种“傻乎乎”的人,也许最理解生活的真谛,也许还是最聪明的人,聪明得做一件事情让大家都认为“合情合理”,能不露痕迹、不露声色的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比如文章中的“傻子跟奴才到他的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生活中把自己当成“傻子”,没有什么不好,“傻傻的爱”、“傻傻的等待”、傻傻的付出”,你仔细品味,傻,还有一种人性本善的可爱。

小结:

读书,最好的意境就是走进其中,和文中人物一起交流,从而汲取灵感和营养。这,也是人生“修炼”的过程。

大千世界,人物百态,形色各异,都匆忙在路上。堂堂正正做人,看似“说教”,实则难做。堂堂正正里,不仅有光明正大之意,更有胸怀坦荡、阳光朝气,就如向日葵,向着阳光灿烂就好。

其实我知道,一些植物也可能看不惯向日葵为什么总喜欢朝向阳光一面,也会窃窃私语,比如黄瓜和丝瓜。

这个世界,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他人的“道具”,所以只要心底无私天地宽,一心向善、与人为善,就会演绎人生舞台上最精彩的一章,让人难以忘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