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反驳父母的"我们都是为你好啊"?


之前在豆瓣上有个小组"父母皆祸害",这个小组的名字很好地诠释了父母在某些子女心中的形象。


父母试图用自己积累的人生经历在规划子女的人生轨迹。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隔阂却由于时代和思想的原因久久无法消弭,因此子女开始叛逆,并觉得父母是"祸害"。


如何反驳父母的


这种想法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父母皆祸害"小组的天涯沦落人中,90后、00后的孩子们也受到了这样的"折磨"。父母挂在嘴边的话就像紧箍咒一样的让人头疼,而身为子女的我们却没办法理直气壮的做出反抗。


如何反驳父母的

图源unsplash


1·"我们都是为你好啊"究竟为什么让人感到窒息?


"我们都是为你好",这句话大概可以排在子女最讨厌听到的话top 1了。


实话实说,"都是为你好"是一种一厢情愿。父母站在高位,自以为了解了子女的所有需求,却不明白,"为你好"的最终判定是在子女的手上而不是他们自己。


想当新媒体编辑的孩子被父母逼迫去考公务员,原因是公务员稳定,不用父母操心。可是孩子心里觉得公务员的工作太千篇一律,ta想要往更高的地方发展,而不是困在体制内守着那只铁饭碗过没有挑战的生活。


如果这个孩子足够勇敢,ta坚定地去做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可父母依旧觉得公务员是更好的选择,多次在孩子耳边旁敲侧击,拿父母几十年来的辛苦养育作为筹码。Ta无疑是有压力的。是啊,父母是在为ta考虑更好的生活啊,可为什么自己不开心呢?


如果这个孩子不够勇敢反抗,终于做了父母想要ta做的事情自己却依然沉迷在自己的梦想中,公务员只是成了次要的跳板。父母会对此感到开心,可是孩子自己却牺牲了追梦的机会,就算以后想要继续追梦,却因为工作经验和年龄的关系失去了很多机会。


这种局面似乎怎么都无法达到双赢。在父母和子女之间,如果父母的期望强烈到能让子女抛弃自己的生活,结局无外乎就是上面两种。总会有人不开心,"都是为你好"变成了双方都没那么好。


如何反驳父母的

图源unsplash


2·做朋友,也许才是最舒服的相处方式


子女最害怕的是,当自己的期望和父母的期望发生冲突时,父母拿出养育之恩做给"威胁的筹码"。


十几年的养育之恩是恩情,也是压在子女头上的一座大山。当子女成人之后,父母总是会说,"以后我们就不管你了,靠你自己了",但他们其实只是在你的人生背后垂帘听政。他们不是不想让你去自由飞翔,而是他们不相信子女们能有把自己生活打理好的能力。


小鹰都要被踢几次才能学会飞翔,何况是人呢?


于是,我们在成人以后,也依然活在父母—子女这样不对等的权力关系里。不是说要抛开这层关系,而是要抛开这层关系里的权力色彩。

当子女已经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权利,父母就不应该拿着养育二字作为向孩子施压的权力筹码。


所以,我觉得朋友才是父母-子女之间相处的最平等和平的方式之一。彼此相信,彼此依靠,不插手对方的生活,保持好分寸感,这样才不会让对方都觉得窒息。


如何反驳父母的

图源unsplash


3·成为父母的真正意义在哪里?


做母亲父亲是不需要考试了才能上岗的,因此我们见过太多不负责任的父母的故事。既然没有考试,那成为父母之前,就需要自己思索成为父母的意义。


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吗?


是把孩子当成自我炫耀的玩具吗?


是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作为ta的依靠吗?


........


这些思考可以有很多种,但毫无疑问的是,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也不是父母拿来炫耀的玩物。孩子是活生生的个体,是人。生孩子是意味着自己后代的存续,并不表示孩子将终生处于你的权力压迫之

下。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们怎样做父亲》,讲到了生命价值、性教育和 家庭教育等方方面面。他说到,"...... 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


父母留给子女的,只有爱。爱是无负担的,爱可以让人发展成长,爱不是施舍,它只是爱而已。


因此,做父母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我想,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应该可以作为另一种思考。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