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如果慈禧比光緒早死,光緒帝變法會成功嗎?變法成功清朝會延續嗎?

快枯黃的野草


1898年6月11日,隨著《定國是詔》的頒佈,光緒帝的變法正式拉開了帷幕。然而這場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僅僅維持了103天,就在慈禧的鎮壓下以失敗告終,光緒被囚,六君子慘死,康有為、梁啟超出逃。如此看來,似乎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是導致變法失敗的罪魁禍首,若是慈禧死在光緒之前,那麼這場變法的結局會有所不同嗎?

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開始向壟斷階段過渡。在此局勢下,變革舊的制度和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已然成為世界潮流。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美、法、俄、德、日、意、奧等相繼步入帝國主義階段,由此加緊了對落後國家和地區的侵略。

而此時的中國在清政府昏庸無能的統治之下,閉關鎖國,故步自封,嚴重與世界脫節並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正是西方列強虎視眈眈的目標。隨著鴉片戰爭的打響,西方列強趁機掀起了侵略中國的狂潮,偌大的中國逐漸被分割成了一塊塊列強的“勢力範圍”,整個國家已呈被瓜分之勢。隨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再次遭受割地賠款以及大量主權進—步喪失的厄運,甲午戰爭的慘敗更加速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進程,中國陷入生死攸關的境地。亡國滅種的危急形勢迫使一些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尋找新的救國救民道路。

在帝國主義入侵的刺激下,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打著“自強求富”的口號掀起了洋務運動,民族資本家發出“實業救國”的呼聲,大力發展民族工業。如此使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初步發展,為資產階級開展維新變法提供了經濟基礎。民族資產階級在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下不斷壯大,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政治舞臺,為戊戌變法奠定了階級基礎。自此,一大批先進的維新知識分子也應運而生。

由“師夷長技以制夷”到“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維新主張,中國知識分子不斷開闊眼界、解放思想,為戊戌變法的開展奠定了強有力的思想基礎。

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炮火和維新思想的日益高漲,身為一國之君的光緒帝也意識到,唯有變法才能挽救危在旦夕的中國。他接見康有為,表示不做“亡國之君”,讓康有為全面籌劃變法。

戊戌變法轟轟烈烈地展開,光緒帝先後進行了各方面的改革。然而在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突然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直入光緒帝寢宮,將光緒帝囚禁於中南海瀛臺,緊接著發佈訓政詔書,再次臨朝“訓政”。自此,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

慈禧是導致變法失敗的直接原因之一,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而採取的壓制行徑,更是直接宣佈了變法死亡。但若是沒有了慈禧的阻礙,變法就一定能成功推行下去嗎?

縱觀整場變法,看似時機妥當、準備周全,實則不然。作為變法的主要引領者,資產階級維新派顯然並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一則,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依舊掌握實權,勢力強大,起初老人家指示“今宜專講西學”,不過是基於大權在握的小打小鬧,可一旦觸及自身利益,變法分分鐘就能被叫停。

二則,資產階級維新派自身也存在諸多不足。其一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以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為例,前者指責西漢的古文經書全系劉歆偽造,後者將孔子打扮為“改制立法”的祖師爺,兩書都沒有充分的、有說服力的證據,甚至連部分開明人士都說服不了,更不用說讓守舊派誠服。其二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脫離廣大人民群眾,只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皇帝和極少數的官僚,甚至對帝國主義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其三,維新派及光緒帝在實施變法上過於冒進,從罷免軍機重臣翁同龢到大量裁減冗官,僅京師一地,失去職務者近萬人,但是又沒有安排出路,操之過急且失之過重,不免叫人心寒。

究其根本,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於弱小,即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才是導致其失敗的更主要原因。所以即便失去了慈禧的阻礙,變法依舊難以長久。

1989年康有為在《應詔統籌全局折》中較為詳細的對變法內容進行了闡述,自認為是一次的徹底的變法,然而不動搖皇權而只變革制度和國家機構,於洋務運動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光緒帝也好、康有為也罷,其實都是閉門造車,對於車是什麼樣,他們所知都有限。所以,縱使變法成功,困於封建皇權的清朝不變更統治,也根本不可能延續。

正如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李喜所所言:“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緣由不在康梁維新派的變法內容和詳細戰略上,而在於當時沒有呈現一個使變法勝利的整體的社會環境以及與此相聯絡的強大的促進變革的政治和經濟力氣。”因而清朝的覆滅,是必然的結局。

《戊戌變法檔案史料》

《戊戌變法》

《歷史上重大的改革回眸》


歷史戰爭


不可能成功。1光緒年輕氣盛,志大才疏,能力和氣場差太多,家天下觀念難變。2.內部的既得利益團體難以擺平,民眾基礎極差,缺少動力和積極性。3.缺少現代先進政黨管理團隊參與,社會駕馭不足。4.外部帝國主義勢力虎視眈眈,他們以分肉為目的,根本不想讓中國強大。基於這種判斷,不可能成功。


牛義順義牛


歷史沒有如果,諸葛亮未順應天時五次北伐尚且失敗告終;如慈禧早亡,光緒變法,同樣需天人輔之,但未必能成功,康有為屬理想主義者,遭遇困難同樣比誰都跑的快,譚嗣同倒是可以康慨赴義,這也是改革或說是革命的必然,沒有鮮血和代價無法讓遁路者銘記!


九哥57143


袁世凱會兵諫,北洋猛將如雲,會改革,但袁世凱會以驅韃復漢上位,


彭敦瑋


歷史說實在話不可以假設。已經發生了的歷史事實又怎麼可以改變呢?更何況據考古學家論證,光緒事實上就是被慈禧毒殺的。所以回答這個問題,就從假設的角度,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

第1個,慈禧為什麼要殺光緒?作為事實上的滿清最高統治者,統治了幾十年的慈禧太后,其權謀手腕比光緒不知道高了多少倍,王公大臣忠於慈禧太后的也比忠於光緒的不知道多了多少倍。電視劇《走向共和》裡面有一句臺詞就說得很清楚了,“太后的手指頭都比皇上的大腿粗”。所以,從維護其自身地位,以及維護跟隨她的王公大臣的地位的角度出發,一旦發現光緒帝打算改弦更張,通過改革動搖她的統治地位,她就必然不能容光緒於她身後。本來她只是想廢光緒帝而不是殺他,但是國內外阻力太大,所以作為權某家的她就利用了下毒這一手段。

第2個,光緒帝的改革能否成功?歷史上成功的改革,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要素缺一不可,沒有最高統治者的認同,沒有官僚體系的認同,沒有民間大眾的認同,沒有一個改革是可以進行的下去的。從慈禧不同意變革,百日維新草草收場,就知道最高統治者和官僚體系對關係和康梁推出的改革是不贊同的,此其一。從八國聯軍入京民眾的袖手旁觀,可以看出民眾和清政府早就已經是兩張皮了,民眾根本不關心清政府的所作所為,清政府也沒把廣大的民眾作為他的子民,量中華之國力,結異族之歡心,清政府只是把自己作為統治者,而不是全民族的利益代言人。改革的三個要素一個都不具備,決定了光緒帝的改革不會成功。

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國外列強也不會樂意見到清政府的改革大獲成功,小打小鬧補強可以,像沙皇彼得之以沙俄的改革,讓清帝國成為世界列強之一,這是當時的列強絕對不會同意的。

時代的潮流勢不可擋,已經全方面落後的清國,已經被時代拋棄了,清帝國的滅亡不是通過光緒帝改良式的改革可以挽回的。


三秦說書


不會成功

如果慈禧在1898年之前去世,光緒帝將會掌握所有權力,但是一些頑固派仍然存在,會給改革很大的阻力,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維新派只是上層的改變,並沒有改變中國真正的命運,一定會在世界潮流中落後,還是會捱打,受欺負,最終還會被其他制度取代,因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君主立憲制是行不通的。


歷史的流浪者


不會延續,因為變法脫離了群眾,一部分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走在前面的思想家任何時代都有,但是戊戌變法僅僅是一部分人的先進思想,不能形成社會輿論,沒有得到社會普遍群眾的認同,而且變法實施的細則和當時的社會現狀不符!民族矛盾成為了當時最主要的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