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戴口罩,你知道口罩的起源嗎?

口罩是一種衛生用品,一般指戴在口鼻部位用於過濾進入口鼻的空氣,以達到阻擋有害的氣體、氣味、飛沫進出佩戴者口鼻的用具,以紗布或紙等製成。 口罩對進入肺部的空氣有一定的過濾作用,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時,在粉塵等汙染的環境中作業時,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口罩可分為空氣過濾式口罩和供氣式口罩。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國。古時候,宮廷裡的人為了防止粉塵和口氣汙染而開始用絲巾遮蓋口鼻,如《禮疏》載:“掩口,恐氣觸人。”和《孟子·離婁》記:“西子家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衛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後來有人就用一塊絹布來蒙口鼻。馬可·波羅在他的《馬可·波羅遊記》一書中,記述他生活在中國十七年的見聞。其中有一條:“在元朝宮殿裡,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這樣蒙口鼻的絹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 13世紀初,口罩只出現於中國宮廷。侍者為防止氣息傳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種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巾做成口罩
  • 19世紀末,口罩開始應用於醫護領域。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開始建議醫護人員使用紗布罩具以防止細菌感染
  • 20世紀初,口罩首次成為大眾生活必備品。席捲全球的西班牙流感奪走了約5000萬人的生命,普通人群被要求用口罩抵禦病毒。
  • 20世紀中後期,口罩的大規模使用次數明顯頻繁。載入史冊的歷次大流感中口罩在預防和阻斷病菌傳播方面數度扮演重要角色。
  • 1897年,德國人美得奇介紹給大家一種用紗布包口鼻以防止細菌侵入的方法。以後,又有人做了一種六層紗布的口罩,縫在衣領上。用時一翻過來罩住口鼻就可以了。可是,這種口罩一直要用手按住,極不方便。後來又有人想出了用帶子系在耳上,這就成了今天人們經常使用的口罩。
  • 1910年,我國哈爾濱爆發鼠疫,時任北洋陸軍醫學院副監督伍連德醫生髮明瞭“伍式口罩”。
  • 2003年,口罩的使用和普及達到新高潮,一場“非典”幾乎令口罩一度脫銷,各大藥店門前拍著長長的隊伍,人們爭相搶購口罩。
  • 2009年,在繼2004年的“禽流感”之後,“甲型H1N1流感”讓口罩大軍再一次出現在全世界各大新聞媒體的鏡頭前。
  • 2013年PM2.5空氣危害概念的出現,引發公眾對空氣汙染問題的重視,使得口罩等防護用品在霧霾天氣期間甚為暢銷。
  • 2020年爆發新型冠狀病毒,口罩成了防疫必需品,全球口罩緊缺,人們對口罩有了極其深刻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