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诛杀李陵全族的用意何在?

亘古怀念说史


李陵被灭族的确是被冤枉的。

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期间,他独自率领5000骑兵偷袭单于王庭,遭遇匈奴主骑兵3万余,李陵有序指挥,结果大败匈奴。此后,匈奴调集主力8万合围李陵的军队,李陵边战边退,最终箭支射尽,突围不成,又无援军,只得暂时投降。

李陵战败投降之初,汉武帝并没有诛杀李陵家族。后有人跟汉武帝说李陵为匈奴训练兵马,汉武帝误信谗言,以为李陵果真投靠匈奴,就诛灭李陵全族。

汉武帝诛杀李陵全族有以下原因和目的

第一:汉武帝不知李陵假投降。虽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他穷兵黩武,滥用刑罚。投敌匈奴者家族会被牵连。

第二:维护个人颜面。汉武帝本计划让李陵为大军押送粮草,李陵却请命偷袭单于王庭,汉武帝同意了李陵的请求。结果李陵大败投降,间接的打了汉武帝的脸。

第三:出气筒、替罪羊。这一场战争的结果是李陵战败投降,李广利损兵折将无功而返。汉武帝杀死李陵全族,一来发泄愤怒;二来维护大舅子李广利。


古代人物说


汉武帝下令诛杀满门主要是因为他听说李陵投降后,不但不想回朝,还在教匈奴练兵,但其实练兵的并不是李陵,他被冤枉了。

李陵出身将门世家,他是将军李广的长孙,李广年老的时候为了完成自己打败匈奴的愿望,恳请汉武帝让自己出任将军攻打匈奴,可最后因为迷路没有击败匈奴,羞愧难当,只好自杀而亡。由于爷爷并没有击败匈奴,李陵急切地想要为自己的家族建功立业,完成爷爷生前的愿望。

可是汉武帝并没有安排李广做主将军,而是让他负责管理后勤,李广自然是不同意,他请求汉武帝让自己出征,汉武帝只好答应,但其实汉武帝这么做只是为了分散兵力,好帮助自己的爱将李广利,汉武帝时自私的,此时李广的队伍就只是孤立无援的队伍,队伍里出了叛徒,报告匈奴说李广的队伍孤立无援,最终因为实力悬殊战败,李陵只能投降。

得知李陵投降之后汉武帝很生气,但是司马迁却说当时确实是孤立无援,没有办法,于是汉武帝派人在内部接应李陵,接应的人回来之后说“李陵在教匈奴练兵”叛徒的地位坐实,汉武帝下令诛杀满门,但其实练兵的并不是李陵,他被冤枉了。诛杀满门的消息传到了李陵的耳中,实在无奈,只能说自己是真的投降,没有别的办法了。于是当时流传着李陵叛变的消息,所以李陵宁愿死在匈奴,也不愿回到故乡,因为那里已经没有亲人了。


笑话精选


汉武帝刘彻诛杀李陵全族的用意何在?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得弄清楚这件事的背景。天汉二年,李陵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这位李广利不是别人,正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亲哥哥、汉武帝的大舅哥!说白了,这一仗就是汉武帝想像当初培养小舅子卫青一样,给李广利一个扬名立万的机会。当然,大败匈奴也是必须的,否则这一仗打得就没有意思了,汉武帝还不至于拿国家的安危去给李广利换军功!

这事儿本来和李陵没有什么关系,最初汉武帝只是让李陵做李广利的军需官、负责后勤保障而已。可是,立功心切的李陵不干了,亲自找到汉武帝,想要上一线杀敌立功。汉武帝一看,也行,正所谓虎父无犬子嘛,作为飞将军李广的亲孙子,李陵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事实也的确如此,平心而论李陵的军事素养还是相当不错的!只可惜,双拳难敌群殴,李陵带着五千步卒深入匈奴腹地,却遇到了数万匈奴军队的围攻,结果可想而知……李陵几乎战至了最后一兵一卒,可结果还是力竭被俘了。不久之后,汉武帝诛杀了李陵全族!李陵的祖父李广当初战败被俘后只身逃了出来,最后也就是被削职为民而已,而且后来又被汉武帝重新启用,为何李陵被俘却遭来了灭族呢?

猪一般的队友

李陵被俘之后并没有立即投降匈奴,大概其他也想像自己的祖父李广一样只身逃出匈奴吧。汉武帝方面起初也并没有放弃,而是派出了公孙敖一路搜寻、接应李陵。可公孙敖转了一大圈,连李陵的影子都没有找到!空手而回,公孙敖恐怕很难向汉武帝交差。就在这个时候,公孙敖不知道从哪儿听说有位姓李的年轻将领在帮匈奴人训练军队。这位爷核实都没有核实一下,便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回长安复命去了。

回到长安之后,公孙敖直接上奏汉武帝,说李陵已经投降匈奴了,而且正在帮匈奴人训练军队!事实上,的确有一位姓李的汉军降将在帮匈奴人训练军队,但却不是李陵……很显然,公孙敖是在以讹传讹!可汉武帝信了,他也需要相信这是真的……如此一来,李陵就不是被俘的问题了,而是降敌!根据汉制,降将的家属是要受到连坐的。单从这一点而言,汉武帝如此处置李陵全族也不算“违法”。可怜的李陵,还在想着怎么逃回汉境,却因为猪一般的对友公孙敖落得个全族被杀的下场,得到消息后呢李陵一怒之下索性真的投降了匈奴并成为了匈奴的右校王!

汉武帝的背锅侠

事实上,此战不仅李陵被俘了,带着主力出征的贰师将军李广利也没有达到汉武帝的预期。换言之,汉军在这次出击匈奴的战役中落得个一败涂地……仗是汉武帝要打的,并不是匈奴人南下、汉军被迫反击;李广利也是汉武帝要用的,就为了给这位大舅哥一个扬名立万的机会。可名没扬到、万没立成,却换来一场惨败,谁来为战争失利买单?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当然是全国的最高统帅汉武帝和一线的最高统帅李广利买单!可汉武帝根本不想买这个单、也不想李广利来买单!李广利是汉武帝要用的,他买单和汉武帝买单没有区别,不是吗?最后也只能是牺牲李陵了,既然李陵已经“投降匈奴”了,正好用他来给汉武帝的这次战争失利背黑锅!因此,汉武帝必须高调处理李陵。可李陵人在匈奴,那就只能拿他全族开刀了……除此之外,震慑或许也是一个原因,诛杀了李陵全族,谁还敢不要命提出反对意见?汉武帝战争失利的责任也便彻底撇清了——“就是因为李陵投降,这一仗才打败了,不是朕和李广利的责任!”

又一个猪一般的队友

虽说如此,还真有不怕死的,他就是太史公司马迁!汉武帝对司马迁与李广的关系心知肚明,加之他又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文官,如果司马迁单单只是为李陵说情,汉武帝恐怕最多也就是斥责斥责司马迁不知轻重了事,未见得会阉了他!甚至还可能就坡下驴,留下李陵全族的性命改为流刑之类也未可知。毕竟汉武帝要的只是高调处置李陵、为自己的决策失误和战争失利背锅,并不一定非要置李陵全族于死地。更何况,汉王朝本来就有赎刑,死刑花钱也是可以免死的……

司马迁错就错在不该在为李陵说情时捎上了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用的人,说他错,等于是把决策失误、战争失利的屎盆子重新扣回了汉武帝的脑袋上……这下汉武帝出离愤怒了!硬是给司马迁安上了一个“欲沮贰师”的罪名,什么意思?想要污蔑贰师将军!这还得了?你为李陵说情已然不对了,现在还要污蔑朝廷重臣!最终汉武帝不仅杀掉了李陵全族,连司马迁也给判了死刑。最终,司马迁以腐刑赎死,这才侥幸保住了一条性命。换言之,司马迁的出发点是好的,却最终把李陵全族彻底推上了绝路!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两个猪一般的队友彻底葬送了李陵归汉的一切可能性和他全族的性命!至于汉武帝为何要诛杀李陵全族,一来在彼时的汉武帝看来,李陵的确是投降匈奴了,按汉制家属理应连坐。二来汉武帝急需有人替自己背锅、急需撇清决策失误、战争失利的责任,自己和李广利自然是不能背这个黑锅,可不就只能让李陵来背了……当然,汉武帝也未必就一定要置李陵全族于死地,毕竟彼时是有赎刑存在,花钱即可免死,全族不死或许做不到,但赎下部分人还是问题不大的。可太史公为了救李陵慌不择路,竟把屎盆子又重新扣回到了汉武帝头上,这就注定了李陵全族的下场——必须死!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算李陵没有投降,两位猪一般的队友也没有出现,恐怕这个战争失利的黑锅还是得由李陵来背!充其量也就是全族的性命或许能够得以保全罢了,但日子恐怕也未见得会好过到哪里去……


农民工歪说历史


李陵本来是假降匈奴,没想到阴差阳错,弄巧成拙,又畏惧归汉后再受戮辱,于是在匈奴二十多年而死,没有回归故土。但他从未为匈奴攻汉出力,因此后人多对其抱以同情,认为汉武帝偏听偏信,刻薄寡恩。

汉武帝悔悟李陵之败,在于没有援兵,本来让路傅德接应李陵的,因为路傅德的上奏而改了诏令,导致李陵孤立无援。

一年后汉武帝派遣公孙敖去接应李陵回国,公孙敖无功而返,就诬告李陵在帮匈奴练兵所有接不到他,汉武帝大怒杀了李陵全家,至此李陵有家不能回。





树人物理


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终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被汉武帝夷灭三族。汉武帝为什么要杀李陵全族呢?

首先,武帝继位后,多次北伐匈奴,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更是直将匈奴赶到漠北,封狼居胥而还。从与匈奴的交战中,从来都是大胜而归,李陵的失败是武帝难以接受的,而李陵投降匈奴,更是武帝所不能接受的。

其次,显示自己的权威,汉武帝当时已经是年纪老迈,容不得自己的策略被质疑,一旦失败,就完全将责任归于他人。所以李陵投降武帝是觉得自己的策略受到挑战,杀李陵全族就是自己权威最大的展现。

再次,武帝疑心太重。当时武帝已年迈,疑心非常重,李陵事件发生后,武帝震怒,大臣们不敢违背武帝,纷纷指责李陵,唯有司马迁求情。后又有传言,李陵为匈奴练兵,所以武帝在未加证实的情况下,杀了李陵全家,并将司马迁处以宫刑。

综上所述,汉武帝诛杀李陵全家主要还是年纪老迈,受不了这样的失败,更是因为疑心太重导致的悲剧。


华夏长河五千年


继河西之战后,霍去病和卫青相继离世。面对来去匆匆的匈奴骑兵时,汉武帝身边既乏良将又少军马。李陵惊艳天下的步兵对战骑兵的追击战,让汉武帝惊喜交加,忧心忡忡的关注着李陵的动向,就连群臣上酒道喜也提不起精神。

在得知李陵被擒且投降匈奴后,汉武帝刘彻是勃然大怒。挨个咨询臣属,李陵投降之举到底出于何种目的。大臣们异口同声的说,李陵意图谋反。只有司马迁与众不同,认为李陵只是权宜之计,他日一定回归大汉。

汉武帝闻言是怒不可遏,认为司马迁有罪,觉得司马迁话里话外既包庇李陵,又暗自贬损汉武帝及李广利。司马迁因此被实行宫刑,只因司马迁无钱财为自己赎罪。

在此时,李陵家族还未被族灭!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汉武帝下令族灭李陵家族,断了这位能成为一代名将的李陵的后路?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直接原因就是汉武帝错认同样投降匈奴的李绪为李陵,认为他替匈奴训练军队,这才招致族灭。整件事情,从表面看起来就是汉武帝为了惩罚报复和泄愤。细细想来,这样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完全和一个主政大汉半个多世纪,开拓西域,降服西南夷,威服袭扰中原近千年的匈奴的雄主扯不上关系。

其实,卫青离世李陵投降之前,相继有不降者路充国,有意归汉者卫律,逃归者赵破奴,在押不降者苏武等诸多投降匈奴的汉朝臣子。如果再往前推则更多,最为有名的莫过于韩王信的子孙,韩颓当、韩嫣等人。韩颓当更是获得弓高侯的爵位,韩颓当之孙韩顺更是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中。

其中赵破奴更是奇葩。其余人多是在汉朝与匈奴政治军事波动之中获得契机,得到释放的机会。赵破奴则是自行逃归的。

赵破奴之前一直跟随在霍去病身边,以战功积累的方式获得侯爵,是霍去病身后获得侯爵众多的一员,在他独自对战匈奴时,虽然胜多败少,可是在投降匈奴前的最后一次对阵时,竟然被人生擒,致使手下三万大军碍于汉朝制度,全部投降匈奴。这不能说赵破奴武艺骑射不行,只能说其排兵布阵实在是差强人意。

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赵破奴投降匈奴之后不久,便主动寻找到机会,跨越数千里草原回归汉朝。

虽然,赵破奴没有获得苏武一样英雄一般的接待,也没有李陵那样让人牵肠挂肚,至少赵破奴洗去为匈奴效力的嫌疑,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对大汉的忠心。

所以,文臣武将来回叛降,在当时也不是什么令人发指的大事情,汉匈两族对待叛降这件事情十分的优容的。

事情的转折是因为汉武帝为了摸清李陵真实想法和显示诚意派出使者出使匈奴。之所以耗费如此大的精力,去劝说叛降人员,一是长久以来的传统,二是李陵显露的才能震撼了汉武帝,乃至于整个汉朝。(汉武帝及王侯朝臣得知李陵以五千硬抗五万骑兵不落下风,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

第一个被派去劝说李陵的是公孙敖,公孙敖是已故大司马大将军的救命恩人,少年好友。李陵的祖父李广自杀于卫青帐前,内在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汉武帝的特意交代。一个是公孙敖刚刚失侯,也失去种种特权。急于获得功绩换回爵位,卫青将可以获得爵位的位置交给了公孙敖。

可想而知,汉武帝派公孙敖出使匈奴的用意,不惜代价赢得李陵的回心转意。

然而,李陵却不为所动,也没有做出任何让汉武帝信服的举动,一味陈述自己不得已的苦衷,使得相隔万里的两人因缺乏交流或者依靠其他人转述来描绘心迹,让汉武帝生出疑心。

这种疑心又是建立在李陵以往的履历和那一让后人吃惊的攻防战之上。

李陵,擅长步兵作战以及集训士卒。曾以五千精兵硬抗匈奴数万大军,在弹尽粮绝之际,仍然不忘属下安危,率领数十人的小队引开仍穷追不舍的匈奴骑兵,使得四百汉家北征的热血男儿得以生还,后因降兵的出卖,诱使匈奴对这种军事奇才的爱慕且穷追不舍,李陵战至最后一人而被俘。据司马迁的估算,李陵在此战中指挥部署至少杀伤了两倍的匈奴骑兵,可说是一战成名。

司马迁在获得汉武帝的咨询后,以他知道的事实向汉武帝据实上奏。

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糵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句句都在夸奖李陵。

司马迁在陈述一段事实,只在最后加了一些自己的猜想。

然而他却得到了重重处罚,因清贫而只得忍辱忍受宫刑,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一再强调这个宫刑对于他来说是如何的屈辱。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每夸一句李陵,就显得汉武帝在李广利和李陵两处将领上的任命与安排以及后援接应上的无能。

如果李陵在司马迁口中是如此的完美,可是为什么他在假投降时,不能像其祖父一样伪装成伤重而无反击之力,而后赤手空拳夺得马匹,回归大汉。又或者如赵破奴一般寻找机会潜逃回返。最不济也应该如苏武一样,以苦难捍卫自己的名节。

这样就只能反衬出一条事实,他汉武帝并不值得李陵为他和大汉如此做!或者说,他汉武帝以及他统治下的大汉,最少也是不获这位可以比拟霍去病的一代名将的信任。

当对方不作为和本身不断累积的怀疑越来越多时,那就由爱生恨了。

可是,就此轻易出手不是一个帝王应在臣子面前表现的那样。他需要一个可以说的过去的借口,李绪的做法,应景出现。

也就是说,汉武帝族灭李陵只是事情发展到了无可挽回地步。当时,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李陵投降匈奴的本来比较司空见惯的事情,由于豪族以及军事情报的错误(公孙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加上汉武帝由爱生恨以及李陵行动迟缓,最终造成了惨剧的发生,使得难以抉择的李陵彻底断了回归大汉的心思。


唐代丹药


汉武帝诛杀李陵全族,这与汉武帝性格和那个时代皇帝没有约束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史书,包括汉武帝自己安排司马迁写的《史记》都没头真实的把汉武帝残暴、疑心太重和从小就叛逆的一面展现出来,司马迁不敢写,后世之徒,为了所谓的给自己树立标杆,对他推崇优佳,过滤性不知道。即使知道其晚年杀戮之甚,比如58岁因怀疑宫内很多人要谋害他,就委派江充等人,制造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动乱史称“巫盅之祸“。残暴杀死自己最爱的女人,皇后卫子夫,并逼死太子刘据,牵连的文臣武将都给于灭九族,包括卫青家族。至68岁,把新皇后,也就是自己最爱的第二个女人钩弋夫人处死,同时又对导致巫盅之祸误杀太子的江充等人灭了九族,这些后人为了崇拜,都为其开脱。后世每个朝代都以他为榜样,也足足可以看出,他们都是漠视生灵,根本意识不到汉武帝杀戮。

李陵因为抗击匈奴被俘,消息传到皇宫,汉武帝非常生气,李陵全族被杀,同时担保李陵的司马迁也受到酷刑【宫刑】,这只是冰山一角。同时,也被迫年轻的李陵,和大将军李广利一起直接投靠了匈奴。

三十多年的皇帝履历,足足换了十三个丞相,所换丞相不止八个是被灭族处死的,其他官职也就可想而知了。37岁之后的汉武帝基本上都是宫廷杀戮。23岁至37岁才是他光辉卓著的抗击匈奴。很多细节不关乎李陵全族被杀,暂且不提。


历史代的方刚视角


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志向远大的帝王,他年少对汉朝边境时常被匈奴骚扰感到窝火,也对高祖文帝景帝时只能对匈奴祈和感到愤怒,他想改变这一切,他要好好教训教训北方的匈奴。

最终他做到了,卫青霍去病的进攻令匈奴人闻风丧胆,漠北之战后匈奴几乎被打残,将西域纳入大汉的版图。他做到了他爸爸爷爷曾爷爷没有做到的,他觉得这是他的功劳,他前后8次封禅泰山就是向天下所有人传达自己的丰功伟绩。

但这时的汉武帝开始变得独断专横,动辄砍头灭族,后期再不用卫青出征,就是想要告诉所有人打败匈奴的是刘彻不是卫青。他用贰师将军李广利为主将进击匈奴,把精兵战马全都给了李广利,主动请缨的李陵只给了5000步卒。

然而这5000步卒完成了一个军事史上的奇迹,面对十倍于己的匈奴铁骑几乎全身而退。但由于叛徒的出卖,最终没有避免被围的命运,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李陵为了保住将士的性命假投降。

但这不是汉武帝想看到的,作为一代伟大的帝王是不允许他手下的将领贪生怕死,灭族李陵全家就是告诉人们——投降可耻,也是告诉人们所有人的命都没有皇帝的尊严重要。


战国曲士


汉武帝诛杀李陵是一场悲惨冤案。李陵是史上一位悲伤的将军。

匈奴屡犯汉朝边境,汉武帝派李广利为先锋,率3万骑兵、7万步兵攻打匈奴,李陵的五千人马与李广利的部队在战乱中分散。李陵深入匈奴腹地,而后续部队未及时赶到,李陵的五千人马被匈奴八万主力包围,李陵指挥部队浴血奋战8天,杀敌一万余人,李陵只剩200余人,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匈奴单于首领见李陵英勇顽强,希望为己所用,将李陵押回大营劝导。

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诛其九族。李陵得知后转投匈奴,单于为牢牢控制李陵,收李陵为附马。后来李陵与前来攻打匈奴的李广利在战场相见,汉武帝得知错怪李陵,愿招回李陵及余部效力汉朝,李陵因九族被诛,蒙受奇冤,家仇国恨,难以归汉,在匈奴度过余生。


nie达侠


汉武帝诛杀李陵全族一是听信谗言误以为李陵叛国投敌、叛君不忠,气愤之下诛杀了李陵全族;二是诛杀了名将全族,警示了其他诸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