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編劇六六:您怕不是對我們窮人的世界有什麼誤會吧?

我得了一種一邊吐槽《安家》,一邊每天準時追《安家》的病。

病症大概和房似錦這個病差不多。

《安家》編劇六六:您怕不是對我們窮人的世界有什麼誤會吧?

如果漏掉兩集,那這一天就像白過了一樣沒滋味。

看《安家》有種在看家事調解節目的感覺。

婆婆傾盡所有為兒買房,卻被兒媳“趕出”家門?

《安家》編劇六六:您怕不是對我們窮人的世界有什麼誤會吧?

我與老公艱難創業,老公竟揹著我給小三買豪宅?

《安家》編劇六六:您怕不是對我們窮人的世界有什麼誤會吧?

媽媽,你為什麼只愛弟弟?

《安家》編劇六六:您怕不是對我們窮人的世界有什麼誤會吧?

離婚後,前妻懷了我的孩子?

《安家》編劇六六:您怕不是對我們窮人的世界有什麼誤會吧?

上億洋房被霸佔,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安家》編劇六六:您怕不是對我們窮人的世界有什麼誤會吧?

怎麼樣,有內味兒了嗎?

《安家》裡的演員,個個都扯著嗓門,瞪大眼睛,一副隨時要抹臉登臺唱大戲的架勢,比調解節目裡請的托兒還像“演的”。

《安家》編劇六六:您怕不是對我們窮人的世界有什麼誤會吧?

《安家》編劇六六:您怕不是對我們窮人的世界有什麼誤會吧?

《安家》編劇六六:您怕不是對我們窮人的世界有什麼誤會吧?

觀眾能一邊嗑瓜子,一邊磕別人家的熱鬧,真是太適合八點檔了。

這就是《安家》比隔壁《完美關係》聰明的地方。

都是掛羊頭賣狗肉,掛職場賣狗血,《完美關係》賣的是想象中的精英如何裝逼,雖然明知道它又空又假又懸浮,但離多數觀眾的生活過於遙遠,讓你想吐槽,都只能對準佟麗婭的演技這一個點開炮。

《安家》編劇六六:您怕不是對我們窮人的世界有什麼誤會吧?

哪有《安家》賣想象中的底層人的醜來得討巧?

01

你說它俗套湊老梗,編劇說那是因為生活中這種事太多了。

你說它其實不生活,太誇張,編劇又說那是因為你不是那個階層的,你不懂。

這不是我給六六加的戲,是她自己接受採訪時說的:

《安家》編劇六六:您怕不是對我們窮人的世界有什麼誤會吧?

六六接受新浪採訪時說

反正打著“體驗生活”的大旗,怎麼說都有理。

六六的“生活”是怎麼“體驗”來的呢?是去採訪房中介的高層和店員。通過他們口述,來找她覺得值得寫進去的故事。

《安家》編劇六六:您怕不是對我們窮人的世界有什麼誤會吧?

聽上去大概比打開民生新聞,看看哪個標題更抓馬就用哪個,稍微強那麼一點吧。

但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一種假性體驗。

看似寫進劇本的都是採訪來的真實故事,但是故事裡的人到底是怎樣的處境,他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這裡,下一步又將去哪裡,至少從成品來看,主創好像沒真的感同身受。

他們好像只是為了cue流程,把每個角色都安排成了提詞器,按流程依次顯示。

這裡需要重男輕女了,房似錦的媽媽就出來大呼小叫一番。

《安家》編劇六六:您怕不是對我們窮人的世界有什麼誤會吧?

那裡需要打小三了,富太太就出來哭訴自己如何辛苦持家,反遭渣男背叛。

《安家》編劇六六:您怕不是對我們窮人的世界有什麼誤會吧?

這些人物都極其扁平,編劇和導演無限放大他們流程中需要的那點,而不是塑造有說服力的,有血有肉的人。

從《歡樂頌》到《都挺好》再到《安家》,重男輕女的媽媽這個形象越走越浮誇。

樊勝美的媽吸女兒血的時候,是聲淚俱下地扮可憐,總是“沒你,我和你爸就完了”的無助感。讓你還能勉強給樊勝美的心軟,找到點理由。

《安家》編劇六六:您怕不是對我們窮人的世界有什麼誤會吧?

蘇明玉的媽則是永遠繃著臉,不只對女兒,對老公和兒子也時常一副欠她八百萬的表情,讓你時時擔心她是不是下一秒就要不聲不響地走到你面前扇你個大嘴巴。

《安家》編劇六六:您怕不是對我們窮人的世界有什麼誤會吧?

她重男輕女的理由是,女孩沒用,也就不需要在她身上投資,將來找個錢少事少離家近的工作就可以了。

你也勉強能理解,蘇明玉在這種低氣壓氛圍裡,想證明自己不比哥哥差,想得到母親認可的那份心。

到了《安家》,編劇、導演和演員就只記得“她要重男輕女”這一點,把人物推向極端。

每天像黑社會一樣打電話威脅女兒;

要不就撒潑耍賴,到女兒單位和家門口搞臭女兒;

前一秒土匪上身,翻著白眼搜刮女兒身上的最後一個銅板;後一秒馬上對兒子“寶貝兒心肝肉”的。

《安家》編劇六六:您怕不是對我們窮人的世界有什麼誤會吧?

看丁嘉麗演的這個媽,我一點都恨不起來,只覺得她是不是精神有問題,需要及時就醫。為了重男輕女而強行重男輕女,人物走向極端,徹底脫離了現實。

02

樊勝美的媽都會象徵性地對女兒表示下關心,說兩句“你也不小了,抓緊找對象”之類的。

蘇明玉的媽還會擠出來點笑,說“媽給你託關係找了個不錯的學校”。

而房似錦的媽,只會對她說“你快點找個老公,好讓你老公繼續給你弟錢花”。

《安家》編劇六六:您怕不是對我們窮人的世界有什麼誤會吧?

這年頭,連高利貸都還會偽裝一下,表現出“幫你解決燃眉之急”的樣子,引你上鉤。只有房似錦她媽不僅不要臉,連腦子都不要了,生怕女兒不和她斷絕關係,齷齪壞心眼一點都不掩飾,真的胸無城府,是行走的傻黑苦本人了。

這樣一個誇張到不合理的媽,相應地就有了一個同樣不合理的女兒。

房似錦一個翹同事單不眨眼,且決不允許同事搶她單的狼人,對她這個莫名其妙的媽言聽計從,前腳賺了錢,後腳就把錢都給了她媽她弟。人設自相矛盾。

《安家》裡,這樣臉譜化的窮人比比皆是。

樓山關,滬漂青年。編劇為了顯示他沒見過世面,於是他就像是全上海唯一沒用過智能手機上網的90後一樣,請同事給自己取英文名字,同事給他取了個“樓彼”。

樓山關又像全上海唯一沒上過英語課的90後一樣,如獲至寶,特別喜歡這個名字。

《安家》編劇六六:您怕不是對我們窮人的世界有什麼誤會吧?

“樓彼”的諧音是什麼,正在用智能手機看這篇推送的大家都知道,就不打出來了。

朱閃閃,弄堂女孩,人設是“憨”。一年沒開過單,還理直氣壯在辦公室裡化妝看直播,她被當成吉祥物在店裡供著。

六六在採訪時對此設定的解釋是:“你們記者裡,是不是也有憨憨的老是踩不著點,每次寫作出來稿子都被斃掉的人?”

emmmm,六六老師,從這個採訪裡,可以看出,您對上班族一無所知。通常一個腦回路正常的企業,都是有考核標準的,老闆不會養著個和自己無親密or親屬關係的只拿錢不幹活的“吉祥物”。

《安家》編劇六六:您怕不是對我們窮人的世界有什麼誤會吧?

至於每次寫稿都被斃掉的人,是會被判不合格的,連試用期都過不了……

03

去年年底,馮小剛新片《如果芸知道》上映時,我寫過一篇年度最令人失望的電影,竟然是馮小剛拍的?裡面提到,從馮導的電影裡,我感覺到他成功太久了,享受成功帶來的聲色犬馬太久了,他好像不知道地面上的芸芸眾生都是怎麼生活的。

這句話也適用於寫出《安家》的六六,甚至是中國內地演藝圈裡的每個知名導演、編劇和演員。

最新的一集裡,房似錦問徐姑姑,“一個人的出身真的能從臉上看出來嗎?”

《安家》編劇六六:您怕不是對我們窮人的世界有什麼誤會吧?

這原本是個非常有的深挖的點,可以從貧富差距難以逾越,底層女性的掙扎和無奈等等各種角度來展現,如果拍得夠細膩,是很能引起探討和共鳴的。

但是編劇和導演依然臉譜化處理,簡單地讓演員通過臺詞來交代,孫儷坐在公園裡提出這個問題,然後口頭回顧一下自己上大學前從沒吃過冰淇淋的經歷就完了。

我管這種劇都叫“臺詞劇”。人物的來歷、心理、個性等等,都通過劇中角色,直白地給你朗誦出來,而不是通過人物言行舉止中的細節,讓你自然get到。

這是非常偷懶的拍法。觀眾也就很難跟著劇中人物共情。

11年前,《蝸居》播出時,六六接受採訪時說,為了寫劇本,她特意在上海弄堂裡租了間房子,親身體驗海萍的生活環境,和弄堂裡的鄰居們打交道。

海萍不用每集念一遍自己的簡歷:我,郭海萍,30歲,和丈夫租住老弄堂裡……

她和鄰居為了電費吵架,鄰居背地裡說他們外地人不老實,他們背地裡說這些小市民沒見識,你自然就能看出這個弄堂裡每家人都生活窘迫,他們明明都處在底層,還互相看不起,非要在一地雞毛裡尋找點優越感,來自我安慰。

《安家》編劇六六:您怕不是對我們窮人的世界有什麼誤會吧?

觀眾不傻,不需要每個人腦門上寫著“窮富好壞”,觀眾能自己看出來。

名作家六六也許已經不可能那樣寫劇本了。

頂著名人光環,採訪中介裡的高中下層,就是體驗生活了。可以想象中介們也像演藝圈名人平時接觸到的人一樣,“老師長”“老師短”地仰視著她,給她講講故事,那就算是她的創作靈感了。

當然電視劇脫離實際,這也不能全算在六六頭上,導演的鏡頭和演員的表演,都毫無層次。

看他們塑造的窮人,你能明顯感到那是他們不能理解的世界。

窮人不是隻會胡攪蠻纏或者忍氣吞聲,也不是穿幾十塊的衣服,大口吃飯,出醜而不自知就是窮人了。

到新環境下的自卑和侷促——這才是所謂的“出身寫在臉上”;人生沒有多少選項,所以更害怕失敗;想脫離原階層向上攀爬的野心;也許你折騰半天,才發現無法掙脫……

配角就不說了,連主角房似錦身上,你都看不到這其中的任何一個層次。

如果不是她媽媽出來跳腳,或者被風水大師說“你臉上有對錢的渴望”,你根本無法在劇本和孫儷的表演中看出這是個在底層掙扎的貧窮女孩。

《安家》編劇六六:您怕不是對我們窮人的世界有什麼誤會吧?

嗐,怎麼能要求中國影視圈名人們理解這些呢。畢竟他們連自己那個有錢人的世界都拍得不倫不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