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用了几件事来说明刘备乃“世之枭雄”?

虚竹0316


刘备本以贩卖草履为生。24岁起兵镇压黄巾军,直至47岁以前都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但从荆州刘表亡故至刘备称王,占有2州之地,只用了短短的11年。其后又称帝。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在这过程中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起兵至赤壁之战前。后一阶段,得荆州至成都称帝。起兵至赤壁之战,刘备渡过了郁郁不得志地漫长的23年。而从占有荆州至刘备称帝至花了短短的13年。

我们再来看看枭雄的定义:骁悍雄杰之人,犹言雄长,魁首,多指强横而有野心之人。不知道“皇叔”算不算有野心之人。当40岁的刘备来到了荆州,不知道他可否想过,先据荆州为己有,发展自己的势力,后而一统天下。强横之人,“皇叔”虽“不”强横,但知人善任。至于雄杰就不言而喻了。我们再来细说说刘备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刘备漂泊的前半生。本是干“个体户”的刘备当碰到乱世时,毅然而然选择了起兵。这反映出了刘备的眼光。起兵前,刘备有很多种选择:他可以继续干他的“个体户”;他可以以现有的资金去“投资”其它起兵的人;他可以去投奔实力强大的将军或州牧等等。而刘备的选择却是发展自己的势力。姑且先不论刘备起兵的动机是否单纯,但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却是十分有远见的。三让徐州是小说《三国演义》里描写刘备仁义的一章。但《三国志》上记载却有“让”这件事。“让”反映出了刘备处理事务的谋略。先拿吕布再做一下对比,同样是在徐州,吕布不说不让,反而明抢,上失去朝廷上的认可,中失去大部分士族的支持,下失去了民心。刘备上有朝廷的任命,下有民心。而更现刘备枭雄本色的是他首先结识富豪,实力派糜竺,陈登等人。糜竺对其的帮助不仅体现在刘备的势力发展上,更加当刘备被吕布打的溃不成军时,倾囊相助,更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陈登更是死心踏地的支持刘备,也正是这个陈登要了抢刘备徐州的吕布的命。再说吕布趁刘备与袁术交战之际,抢得徐州。刘备能忍一时之气,不与吕布死拼硬打,而是向吕布求和,屯兵小沛,等待时机。这也是枭雄应有的素质之一。刘备再次被吕布击溃,刘备投奔了曹操,借助曹操的力量反过来击败吕布。当曹操派刘备阻止袁术北上得胜回军到徐州的时候,刘备的难以掩饰其枭雄本色,斩杀曹操派往徐州的刺史车胄,占领徐州。但刘备这个枭雄的对手不是一般的英雄,而是“乱世之奸雄”的曹操。无奈,刘备再次隐忍地投奔了曾在战场为敌的袁绍。说到这里我们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刘备曾与袁绍兵戎相见,而当刘备第一次代徐州牧的时候,袁绍却很支持。当刘备投奔曹操的时候,曹操也给与了刘备极高的礼遇。而刘备此时投奔袁绍的时候,袁绍也十分欢迎刘备的到来。这也许也是刘备这一枭雄的本色之一吧。当实力相对较弱的曹操与袁绍在官渡鏖战的时候,枭雄刘备已看出了早已猜忌自己的袁绍必败,所以以联合刘表为名再一次的巧妙走脱。但漂泊半生的枭雄还是在一次宴会上发出了感慨:“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足以证明建功业才是这位枭雄心目中的梦想。

刘备当请出诸葛亮以后,刘备开始了他的跳跃式发展。其前一阶段作积累的东西犹如投资的原始股在这一阶段成倍的回报。就像刘备站在刘琦后面掌握刘琦一样。刘备拿来抵抗曹操进军赤壁的士兵一半都是刘琦的。这样的投资真是“投资少,见效快”。当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击溃曹操后,刘备以地少不足发展为名向孙权借得荆州之地。然后再南征四郡,彻底建立一块足以让自己大展拳脚的地盘。正如《三国志》的记载,刘备借荆州,不仅为自己的发展迈出了第一步,更是将孙权与益州之地分割开来。枭雄的眼光果然独到阿!刘备进军益州,未见到刘璋之前已经大收民心。与其在徐州一样,刘备当然更加注重结交益州的士族。为其以后尽收益州之地打下坚实的基础。至于以后的进位汉中王、称帝。实乃刘备完成其枭雄之心愿。




宇哥爱撩剧


有人说刘备刘备是靠哭取得的天下,这个我太不敢苟同,但是要说刘备乃是“世之枭雄”我是绝对赞成的。因为观其一生运用权术要比曹操都厉害。曹操那是明坏,所以《三国演义》才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顶“奸雄”的帽子算是在这句话上面坐实了。好了不扯太远。那么刘备到底在哪些事件什么上面体现了他的枭雄本色呢?

桃园结义

年轻时,拜在卢植门下求学,宁愿花大价钱也要结识天下好友,彼时也结识了在日后对他多有帮助的公孙瓒。甚至是在还是个一穷二白的小商贩的时候说法关羽张飞一起共谋大事,这两个人后来也发展成为蜀汉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我们可以想,要是刘备没点权谋对关张进行洗脑,他们怎么会心甘情愿的愿意追随呢?

三让徐州

谁都看得出来当时刘备需要徐州,刘备也想得徐州,但是碍于面子,拉不下来要,周围的人也配合,这前后让了三次,还不是美滋滋的收下了,哈哈哈。这让我想起过年大戏“拒收压岁钱”。

白门楼

刘备历来都是仁厚的形象,但是在白门楼这里却把其隐藏起来的枭雄本色展露无疑。我平时可能老实巴交的,任你欺负,但是逮住机会,一出手就得要你的小命。于是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因为刘备的“公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而送了小命。刘备真是借刀杀人,报了夺徐州的仇。而且还不损其形象。

煮酒论英雄

装,实在是太能装了。先是怕被汉献帝认为皇叔太招摇,一直在院里种菜,装出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而后青梅煮酒被曹操指认为英雄,震惊落筷,假以怕雷掩饰,进而全身而退,这不是枭雄还是什么?

长坂坡摔孩子

刘备在这里贡献了一句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这一摔,摔出来了一个五虎大将赵云,俗话说虎毒还不食子。这得有多么的那什么,才做得出来的事啊!

借荆州

刘备在这里又贡献了一句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借了就没想再还给东吴过,借的时候笑嘻嘻,还的时候各种演戏。实在是绷不住了,才还给人家一部分。

取益州

这里和让徐州是一个道理,那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对,应该是刘备之心路人皆知。

当然还是许许多多的小事件,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所以说刘备是个枭雄就很容易看出来了是吧?


旧人何时归


刘备的身世比不得曹操的名门望族和孙权的豪强世家,虽有一个皇叔的名份,但是当时汉朝过了几百年,向他这样的所谓宗室多如牛毛根本不值钱。

刘备出身贫寒,白手起家终成三国鼎立的一方霸主,身处乱世之中却能留下仁义的名声,足见其能。

至于为什么不称之为英雄,大概世人眼中的英雄都要有气吞山河、不可一世的气概吧(比如千古公认的英雄项羽),退而求其次,刘备以坚忍的个性和志在天下的野心终成就一番霸业,称为乱世枭雄应该不过分。

周瑜说过:“刘备以枭雄之姿。”陆逊也说:“刘备世之枭雄。”

何谓枭雄?我们翻阅了相关资料。所谓枭雄,乃骁悍雄杰之人,多指强横而有野心的。

所以,我们说,刘备是枭雄,他懂得怎么去收买人心,知道如何去发展帝业,明白怎样去做个仁德之君,了解如何去隐藏自己。所以他成功地瞒过曹操,逃出牢笼。他也成功地瞒过众人,让我们始终认为他是宽厚仁德之人,对他推心置腹,对他信任不疑,对他礼遇有加。

最后,我们小组总结出,刘备实乃三国中真正的“枭雄”,而非人们一直认为的“英雄”。











今古杂坛


大家好,我是惊鸿影视,我了解很多影视领域作品,在影视领域方面,我有着丰富的经验 是我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小时候,喜欢刘备,讨厌曹操,因为《三国演义》里面是这样写的,刘备是忠,曹操是奸。

后来学历史了,开始喜欢曹操,讨厌刘备。因为历史上的曹操确实很厉害,文武双全,他才是三国时代的绝对主角。而刘备则似乎没多大本事,整天顶着仁德二字,甚至于显得有些虚伪。

而走入社会以后,我又开始喜欢上刘备了。因为他的人生太励志了。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乱世纷争,都说乱世出英雄,但这个英雄不是那么好当,至少开始得有本钱。

例如袁绍,头顶四世三公的名声,后又有西元新军的背景;曹操,同样是官宦之后,曹嵩曾花了万金买了一个“太尉”,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曹操年轻时身边的朋友,比如乔玄、鲍信、张邈、袁绍等,不是大名士就是官二代,这都对曹操起家有很大帮助。此外曹操起兵时更是有着夏侯氏和曹氏两大豪族的鼎力支持。孙权,父兄之威名,江东之基业,让他开局就是富二代。还有张鲁,背后更是有着五斗米道这样的宗教背景。

而刘备呢?

他什么也没有。论出身,他们家就一个小商贩家庭,织席贩履为生。

“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别说什么中山靖王之后,且不说是真是假,就算是真的 ,推恩令后这么几百年下来,早就不值钱了。要知道汉末时期汉室宗亲早已烂大街,如果这名头真要是管用,那人人都是草头王了。当时连皇帝都被废来废去,刘备这样的边缘宗室真有很强的号召力吗?

刘备若日后没有称帝建国,没人有会在乎他的宗亲身份。即便称帝的张备、王备、李备,文人和史官也会给他们找出其他的祖宗。

正如塞万提斯写《唐吉可德》时,借主人公之口说:

“只要你能混出点名堂,自然会有人发现你的贵族血统。”

古今中外都一样,所以在《三国志》中,曹操是西汉丞相曹参之后,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孙权是兵圣孙武之后。他们的血脉是否纯正,皆无法考察。但这不重要,因为他们自己需要这种身份,臣子赞同这种身份,老百姓崇拜这种身份,史官也默认这种身份,只因为他们混出了所谓的“名堂”。

总的来说,不是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所以他能成为枭雄,相反正是刘备成了枭雄,人们才认可他是汉室宗亲。

当然,相对于一般的寒门,刘备其实也没那么差,毕竟人家祖上是当官儿的,世仕州郡。

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只是刘备父亲死得早,家道中落,只能是靠着族中父老资助,这才得以拜上卢植这样的名师。

所以,虽然刘备家里不算富裕,但多少有些政治资源,没大家说得那么惨。

不过话说回来,这仅仅是相对普通人而言。如果对比曹操、孙权这些人,刘备是真的白手起家。看一下交际圈就知道了。曹操能和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谈笑风生,而刘备的交际圈则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详见关张。最主要的是刘备与宗族的关系,我除了刘备被叔父资助得以上学以外,找不到任何其他的记载。孙坚都种瓜了还能召集一堆亲戚。

而刘备论他要钱没钱、要权没权,就算搭上张飞关羽兄弟,在当时那也只能是一群不入流的小团体。

虽然后来刘备从军,打过黄巾军,也有过军功,授过官职,但依旧是不显眼的主。

所以,当乱世纷争开启,群雄逐鹿中原的时候,刘备只能给别人打工。

所以,刘备是白手起家的英雄,而他却一步步做到了三分天下,开创一方,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角之一,这难道不励志吗?

显然,比起曹操孙权,他要难得多。

当然,刘备吸引我的不仅仅是他白手起家的励志传奇,更重要的是他坚定的意志。刘备之所以能在当时立足,更重要的是他不害怕失败——多少枭雄在经历了一两次失败后便一蹶不振,如黄巢张角,如陈友谅张士诚,他们缺乏的正是刘备那颗折而不挠的决心。

刘备这一路走来,绝对称得上坎坷二字。

平定黄巾之乱后,刘备获封安喜县县尉,这也算得上是进入仕途了,结果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他弃官而去。这是刘备创业路上的第一次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又跑到好友公孙瓒底下继续奋斗,并一步步走上正轨,最早入主徐州,成为一方诸侯。

原本前途一片大好,结果又被吕布坑了,不得已到曹操手下混饭吃。刘备的创业路,似乎又断了。

刘备还是没有放弃,依旧胸怀大志,并最终跳槽,离曹操而去,并和曹操势不两立。结果被曹操率兵打爆,主臣失散,妻子流落,投奔袁绍。

当然,那个时候的曹操是无敌的,连袁绍都打不过曹操,更别说依附于袁绍的刘备了。

于是刘备依然被曹操狂揍,屡战屡败。离开袁绍后,刘备与刘辟联合,在曹操后方做小动作。结果被曹操小弟曹仁胖揍,几乎全军覆没,不得已投奔刘表。屯兵新野,帮刘表看门。结果又在当阳被曹操继续打爆,逃往夏口。

而后来,曹操东征,拿下荆州,刘备最后的庇所也没了,陷入绝境。但刘备还是没有放弃,他选择和东吴结盟,并在赤壁之战中成功翻盘,不仅仅击退了曹操,自己还拿下了荆南四郡,自徐州后再度真正意义上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儿。

刘备的创业之路,又再度走上了正轨。

而再往后,刘备西进益州,夺西川,争汉中,并于汉中之战第一次独立击败了曹操。同年,刘备进位汉中王成为当时天下声势最强大的军阀。

此时是建安二十四年,距离他参军创业过去了34年,刘备已经58岁了。

如果不是内心那强大的意志支撑,我想刘备他估计坚持不了这么久,更走不了这么远。

许多人说《三国演义》在吹捧刘备,刘备名不副实。但这并不能说明刘备差,其实对于刘备,《三国志》作者陈寿也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高祖即西汉开国之君刘邦,陈寿那刘备与其相提并论,本身就说明了刘备的历史地位。

纵观刘备一生,刘备的一生遭际,其实都在四个字——百折不挠。因为百折不挠,所以能在错过许多次机会后,后发制人,终成一代枭雄。





骑着小猪看电影


首先,何为枭雄?古有典籍记载枭雄乃强横而有野心之人,往往都是带头大哥,思路清晰、胸有大志,能够振臂一呼,招揽天下仁人志士,成就一番大业。

《三国演义》里面有几件事可以看出刘备乃枭雄也。

第一、青梅煮酒论英雄

在三国这段历史,曹操可以说是百年一遇的奇才,不论文治武功都是百年罕见。他与刘备评定天下英雄的时候,只认为刘备乃是当世豪杰。曹操善于观人,那时便看出刘备心藏大志。

第二、援救徐州

曹操之父曹嵩意外死于徐州,曹操以为父报仇为名,攻打徐州。徐州刺史陶谦遍求天下诸侯来援,却没有一个来救徐州。只有刘备,率兵前去营救。此为仁义之举。

第三、徐州门户小沛

刘备提领徐州后,收容了败军吕布,以此共聚曹操大军。可吕布趁着刘备出军攻打袁术之际,自己占了徐州城。刘备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又重回徐州,请求驻守小沛。此为忍辱负重,胸藏大志。

第四、弃新野,携百姓

早年,曹操攻打荆州,刘备驻守新野,无力抵抗曹操大军,带着新野二十万百姓长途前往江夏。再次说明刘备有帝王之相,懂得取天下离不开百姓。

第五、伐吴兵败识人

晚年征伐东吴,可最后夷陵大败,白帝城病危之时,与诸葛亮谈及马谡,认为马谡之才只是纸上谈兵,不可担当大任。后来,诸葛亮北伐之时,用马谡镇守街亭,致使北伐失败,挥泪斩下马谡。说明刘备与曹操一样,有识人之明。

从以上这些事件来看,刘备此人暗藏大志,屡败屡战,仁义、有识人之明,能够收服各种文臣武将,足以证明乃之枭雄。


慕色独白


你好,我也很喜欢三国演义,,看到你的这个问题,我也查了些资料,做了一些总结,请大家来看下:

刘备从一个贩屦织席的下层人物,一跃而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刘备是仁的代表,但作为一个枭雄他的性格不可能是单一的,刘备在群雄并起,英才辈出的乱世中,出生低微的刘备要想成就大事不可能仅仅凭借一个仁子便可与天下众雄争锋,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刘备并非如鲁迅先生说的“,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小说刻画的刘备是一个仁中有伪,仁德爱民,礼贤下士,知人善用,义气为先的枭雄。他并非类型化人物。下面从性格中主要的虚伪和仁义分析小说中刘备的形象。

  小说中在刻画刘备的仁义之时在具体描写中也表现出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虚伪。他城府极深,善用韬光养晦之计。刘备的出场这样描写“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当吕布和曹豹里应外合,袭取徐州,送还他的家眷,他还入城感谢,虽心里不高兴,但口头上说:“备欲让兄久已”。这只是为了能“屈身守分,以待天时。”后无路可走,随曹操归许昌每日种菜以行韬光,煮酒论英雄时“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赵云单骑救幼主以后,刘备竟将阿斗扔在地上,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这正是“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他口口声声说刘璋为汉室宗亲,不能夺取。当张松向他建议攻去西川时,他说:“深感君之厚意。奈刘季玉与备同宗,若攻之,恐天下人唾骂。”可见他不是不想夺取,而是害怕悠悠众口损害自己的仁义之名。当庞统劝他进兵时他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庞统笑曰:“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后,报之以义,封为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玄德乃恍然曰:“金石之言,当铭肺腑。”

庞统、法正劝他席间杀刘璋时说:“吾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决不可行。当他与刘璋翻脸后,他的表现是:“兵不血刃,得了涪关。蜀兵皆降。玄德各加重赏,遂即分兵前后守把。次日劳军,设宴于公厅。玄德酒酣,顾庞统曰:“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庞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玄德曰:“吾闻昔日武王伐纣,作乐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欤?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逼刘璋投降后又对刘璋说“非吾不行仁义,奈势不得已也!”其虚伪现于纸上,仁义只不过他用来捞取政治资本的手段。

  作为一个有帝王之志的乱世枭雄,在谋取帝业的过程中一直用:仁厚和忠义来掩饰自己的政治目的,当曹丕篡夺帝位,废汉自立时,孔明与许靖,引大小官僚上表,请他即帝位时,他说“卿等欲陷孤为不忠不义之人耶?”随后又矫揉做作的勃然变色说:“孤岂效逆贼所为!”后群臣再上奏,他仍再三坚执不从。后孔明装病对他说:“目今曹丕篡位,汉祀将斩,文武官僚,咸欲奉大王为帝,灭魏兴刘,共图功名;不想大王坚执不肯,众官皆有怨心,不久必尽散矣。若文武皆散,吴、魏来攻,两川难保。臣安得不忧乎?”他才说出心里话:“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最后又补上一句:“陷孤于不义,皆卿等也!”后筑台受位时“孔明率众官恭上玉玺。汉中王受了,捧于坛上,再三推辞曰:“备无才德,请择有才德者受之。”说穿了他不是不愿,而是不敢。刘备的长厚中中处处露出虚伪,真是伪装的高手。

  但是刘备作为一个仁君形象来刻画,三国演义中的刘备的确也仁德待民,与那些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所以他深得民心,桃园结义时就说:“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署安喜县尉时,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驻守新野时亦有民歌:“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在贪污横行之风盛行,诸侯残暴时,他爱民如子。当徐庶来投,让他把妨主的的卢送仇人时,他生气的说:“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当徐庶为母辞别刘备去见曹操时:“孙乾密谓玄德曰:“元直天下奇才,久在新野,尽知我军中虚实。今若使归曹操,必然重用,我其危矣。主公宜苦留之,切勿放去。操见元直不去,必斩其母。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力攻曹操也。”玄德曰:“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刘备此事可谓是仁义之极,以诚待人。曹操南征时,刘表故去,少子刘琮不战而降,伊籍献计:“若如此,使君不如以吊丧为名,前赴襄阳,诱刘琮出迎,就便擒下,诛其党类,则荆州属使君矣。”刘备流泪说:“吾兄临危托孤于我,今若执其子而夺其地,异日死于九泉之下,何面目复见吾兄乎?”这不可谓不是大仁大义。当曹操率大军攻打刘备时,诸葛亮对他说:“可速弃樊城,取襄阳暂歇。”他说:“奈百姓相随许久,安忍弃之?”后令孙乾、简雍在城中声扬曰:“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便同过江。”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玄德于船上望见,大恸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闻者莫不痛哭。船到南岸,回顾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玄德急令云长催船渡之,方才上马。

当他逃到襄阳时在请求开城救援未果时有魏延砍死守门将士,打开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张飞便跃马欲入,玄德急止之曰:“休惊百姓!”玄德曰:“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愿入襄阳!”奔江陵而走。“襄阳城中百姓,多有乘乱逃出城来,跟玄德而去”路过刘表墓,刘备率众将拜于墓前大哭:“辱弟备无德无才,负兄寄托之重,罪在备一身,与百姓无干。望兄英灵,垂救荆襄之民!”……“曹操大军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赶来也。”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真是仁君风度。“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在生死存亡之际不愿抛弃百姓,不正显示出他的仁德爱民。在他被吕布击溃,狼狈而逃时书中写到:“途次绝粮,尝往村中求食。但到处,闻刘豫州,皆争进饮食”,入川时“百姓扶老携幼,满路瞻观,焚香礼拜可见刘备深得民心”在曹操说刘备:“沛郡小辈,妄称皇叔,全无信义,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者也”。书中借徐母之口说:“吾久闻玄德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屈身下士,恭己待人,仁声素著,世之黄童、白叟、牧子、樵夫皆知其名:真当世之英雄也。”可见刘备真是仁义著于四海。

  刘备的仁义还体现在宽厚待人,对结义兄弟视如手足,患难与共;对臣下也不似曹操那样肆意杀害。曹操对于投降的刘琮暗自派人杀害,相比之下刘备对投降的刘璋加以官职,未伤分好,足见刘备的确心存仁义。

  刘备是作者想要塑造的仁君形象,也是当时社会人们对君主的理想要求。但作为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历史人物的基本面貌,所以他写曹操的残暴与奸诈时也表现其优长之处,同时写刘备长厚时也表现他的虚伪。三国演义中作者在极力塑造刘备“仁”的形像时,同时也写出他作为世之枭雄的一面,刘备并不只是一位宅心仁厚的平庸之主,而是一位有勇有谋,胆略过人,爱民如子的世之明君,在三国这个百姓易子而食,诸侯动辄杀人盈城的乱世。刘备作为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能心怀百姓,施行仁政就已难能可贵,即使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做的假仁假义,带着目的去爱民如子。但是比起那些盘剥百姓肆意杀戮的诸侯来说,难道刘备不是一位仁君吗?作为一个政治家,刘备不可能只是寄希望仁义就可能让自己成功,所以仁义只是他的一个政治手段,这不足为奇。作者客观的描述展现的刘备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就彝陵之战前的刘备来看,他的确是一位仁君。作者对刘备的刻画也并非鲁迅先生说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而是一个有心计,有城府,有仁德的“仁君”。大家要获取更多历史故事,请关注:醉饮一曲叹往事 。会讨论更多的历史文化故事。


醉饮一曲叹往事


毫无疑问,刘备乃“世之枭雄”,《三国演义》共用四了件事情来说明,具体如下:
第一件,刘备识人的能力。比如,一开始还是“织席贩屦”之辈时,大街上遇到关羽张飞,抓住机会就先来个桃园结义,发现人才赶紧拉拢过来;再看,在刘备曹操这一代人去世后,曹魏和孙吴后代都被大臣各种忽悠玩弄,而刘备留给阿斗的人才,就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又如,对于吕布,曹操问他如何处置,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直接借曹之手干死吕布,同时也识得曹操为何人。识人之准,不可不谓之高。

第二件,刘备用人的魄力。对于刚刚结实的单福、诸葛亮,虽知有风险,还是大胆的选择相信。特别是徐庶,就是路边捡来的一个人就大胆使用。对于诸葛亮只闻其名,就大胆使用。用人的魄力实在是高。

第三件,刘备的韬晦术。小院子里种菜浇水,青梅煮酒借雷扔箸,千百年来,无不让人佩服。绝杀技能,哭!古今罕见。十姓家奴,到处投靠。利益不符合就溜之大吉。韬晦术展现的淋漓尽致。
第四件,刘备的权谋术。一个“织席贩屦”之辈,在乱世三国,人才辈出的三国,零基础一步一步开国称帝,权谋术不可谓不高。他是如何施展的呢?首先,正名。厚着脸皮,到处鼓吹汉室宗亲,硬生生把一个不知真假的汉室宗亲吹成正式帝胄;其次,打着汉室宗亲旗号,撑着兴复汉室的虎皮,假仁假义的忽悠各个上司;再次,假仁假义加上,绝杀技哭,广招义士吃宗亲,笼络人心;接着,大打兴复汉室旗号,实为开疆扩土,伐魏阴吴,老了还接着为关羽报仇干吴国;最后,临死白帝城托孤,安排的后事那叫个阴险,一番话还能吓得诸葛亮汗流浃背。死去多年后,自己安排的辅佐幼主人士还能老老实实的照顾阿斗,没出现曹魏孙吴的乱象。

文萤之


三国中,我觉得这几件事最能反映刘备是个枭雄!

之所以能称得上枭雄,并不是有万夫不当之勇,一定要有勇有谋,上乘天意,下遂民心,以仁义为本,还会懂得善用人才,求贤若渴!第一,青梅煮酒论英雄

当年董承约刘备一起立盟,打算除掉曹操。刘备害怕曹操怀疑,每天在菜园子里种菜,一副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心态!曹操还有有一点怀疑的,所以设下酒席,来找刘备青梅煮酒!再两人畅饮的过程中啊,曹操有意试探,便和刘备讨论起来天下都谁算得上英雄,曹操说,我觉得真正算英雄的,也就你和我!刘备一听曹操此话必然是有所怀疑,趁着打雷把手里的筷子扔了下去,装成一副吓坏的样子,然后说,就我这打雷都害怕的胆量,能算英雄吗?

刘备的故意掩饰,使曹操放松了警惕不再疑心刘备,这才有了后边的三足鼎立!

第二,刘备摔阿斗

长坂坡的战役对刘备的军队来说,是一个重创,但越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越能看出刘备对待百姓的态度!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刘备坚持安全护送百姓,因为他深知,民众的力量。在此次战役中,赵云负责护卫刘备的家眷!后来曹操大军来势凶猛,刘备勉强逃了出去,一家老小被曹操大军包围了,这时赵云拼死刺杀,七进七出终于寻得刘备的儿子阿斗。当时刘备大军都在撤退,只有赵云反方向奔袭,大家都认为赵云可能投敌了,刘备坚信赵云不是不忠之人,等赵云冲出重围追上刘备,并把儿子交给刘备时,刘备感动的接过孩子扔在了地上,说宁可不要这孩子,也不能损我大将!赵云连连泣拜,表示无以为报!

第三,三让徐州

陶谦多次想把徐州送给刘备,因为他知道,如果曹操来犯,肯定敌不过,可每次提起,都被刘备拒绝了!随后刘备写信给曹操,希望曹操以国家大义为重,撤走围困徐州之兵。当时曹操和吕布的战斗也是一触即发,吕布威胁曹操后方,曹操便给了刘备顺水人情,撤去了徐州的围兵。

曹操退兵后,陶谦再让徐州,刘备还是接受,但答应可以驻守徐州附近,即使曹操再来,仍旧可以抵御。就这样,刘备在陶谦的再三挽留下兵驻徐州沛县。

后来陶谦病重,再次请刘备执掌徐州,刘备又没答应,徐州百姓军民却极力表示拥戴刘备执掌州权,关羽、张飞也再三相劝。最后,刘备才不得已同意接受徐州大权,担任了徐州牧。

我理解这几件事中塑造了刘备,仁义爱民,有勇有谋的枭雄形象!







影视奥斯卡


《三国演义》中描述刘备是枭雄的地方。

1,第五回《破关兵三英战吕布》,其中吕布公认三国第一猛将,张飞第一个冲上去,根本不是对手,关羽在上的时候,也只是旗鼓相当。此时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如果刘备是真英雄的话此时就不应该上阵,有失公允不说,完全乘人之危,欺负吕布。关羽,张飞已经消耗人家吕布大半战力,你才上,这不就乘人之危嘛。胜可名扬天下,战胜当世无双的吕布,败可借口接应二位贤弟,以防不测,收揽人心。所以可以看出刘备真乃枭雄也。

2,第四十一,四十二回《赵子龙单骑救主》《张翼德大闹长坂坡》云喜曰:“幸得公子无恙!”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以儿子性命收揽赵云。俗话说虎毒不食子。用这种方式收买人心的,还有曹操,当年征张绣时候,典韦和曹昂都战死,曹操顾谓诸将曰:“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众皆感叹。刘备,曹操用同样办法,可以见到刘备和曹操是一路人也。当世枭雄不为过。

3,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原》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好一招以退为进,刘备看的比诸葛亮透彻,刘禅能力小,没治国之才。如今自己命不久矣。先请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星夜来永安宫,商量明面之事。后暗地告知诸葛亮,若刘禅不才,君可自立门户。刘备知道他去世后,诸葛亮会一家独大,李严之流上不能治理国家,下不能行军布阵。刘禅尚幼,只要诸葛亮想,蜀汉易主可能性非常大。故刘备以退为进,明明白白告诉诸葛亮,可以自立为王。1,告诉他我知道你有这个能力。你敢弄一个自立为王试试?2,挑明事情,看诸葛亮表现,如果有异动,刘备会不会立马翻脸让诸葛亮死无葬身之地?3,看出诸葛亮为人,最后诸葛亮确实没给刘备丢脸。刘备也没有所托非人。奈何“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所以托孤一事看似简单,可以看出刘备枭雄本色。

三国中,刘备,曹操,孙权都是枭雄角色。

《厚黑学》描述

刘备,他的特长,全在于脸皮厚:他依公孙瓒,依曹操,依吕布,依刘表,依孙权,依袁绍,东窜西走,寄人篱下,恬不为耻,而且生平善哭,对人痛哭一场,立即转败为功,所以俗语有云:“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他和曹操,可称双绝;当著他们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一个心子最黑,一个脸皮最厚,一堂晤对,你无奈我何,我无奈你何,环顾袁本初诸人,卑鄙不足道,所以曹操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最爱周慧敏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要知“枭雄”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枭雄通俗的解释就是强横有野心的头领。乍一看,刘备似乎与枭雄无一丝关联,无论陈寿的《三国志》还是贯中同志的《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基本是仁义代名词,好的不能再好的一个好人,就连94年拍的“三国演义”电视剧里刘备的演员孙彦军同志都是一脸“老实仁义”之相,更有人说刘备会哭,以哭来示弱,搏取同情,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好像也很有道理。综上,三国里枭雄好像不是刘备,但一定是曹操曹孟德。但细心的您,如果再琢磨琢磨,您就会发现这“仁义”的玄德公还真是“枭雄”。以下例举,隐约的我们不说,单说以下四段明面上的吧,第一段见《三国演义》第十九回,吕布被曹操抓了,刘备是曹操尊贵的客人,曹操下楼送陈宫的当口,吕布赶紧对坐贵宾席的刘备说:公为座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相宽乎?玄德点头。这样,似乎要救吕布的意思,而且吕布不久前才辕门射戟救过刘备,一切在情理之中,但当曹操回来问刘备意见时,刘备只说了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意思说:您还要放了吕布,重用他吗,您应记得丁原、董卓吧,他两都是吕布的义父,结果都被吕布杀了呀!曹操自然摸摸自己的脖子说:杀!这时的刘备枭雄。第二段见《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喝到高兴,曹操问刘备天下英雄有谁,刘备东扯西拉一通,曹操一概摇头,最后哈哈大笑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曹操)耳!刘备心里一惊,手中的勺子、筷子都掉在地上,当时下着雨,正巧又打了个雷,刘备边捡勺、筷,边说:那么大雷,吓到我了…,曹操大笑说:大丈夫、大英雄也怕雷?自然小看刘备了,我曹操肯定是大英雄,如果你刘备是大英雄,那我迟早找个机会修理掉你,所以不疑刘备了,让刘备好好浇水、安心种菜。这里曹操被刘备套路了,又见枭雄刘备。第三段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长坂坡赵子龙于百万军中救回阿斗,也就是刘禅,浑身是血的赵云将怀里熟睡的阿斗递给刘备,刘备接过后,把阿斗扔在地上,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子龙当时感动的说: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这是枭雄刘备驭将之术,要知道,刘备可是中年得子。第四段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备征吴国失败,托孤永安宫,诸葛亮来了,刘备请其坐于龙榻之侧,抚着诸葛亮的背,很亲密,最后很伤心,流着眼泪拉着诸葛亮的手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听完吓得汗流遍体、手足失措,叩头流血,诸葛亮是厉害,但皇帝这样试探,谁个能不怕,难道刘备真想传江山给诸葛亮?!风再起,再见枭雄刘备。这四段可见枭雄刘备之一斑,其实三让徐州,借荊州、取益州等故事里也能常常见到枭雄刘备的身影。这样是否会颠覆了仁义刘玄德的形象,其实不必这样想,古之成大事者,谁没有出类拔萃本领,谁没有权谋之术呢,当真忠厚、老实可以做得了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