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满清的皇室教育:清朝的皇子,要怎样用功地读书?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


清朝皇子从很小就要开始上学读书,老师一般是是由翰林大学士或者尚书来担任。皇帝也会时常巡视,还会出题考考皇子们,如果回答得好,那就重赏,如果回答得不好,免不了会遭一番责罚。

  皇子们早上5点多就要起床学习,一天要学习10多个小时,长年累月几乎从不间断。

法定假日,只有皇帝生日、元旦、端午节、中秋节和皇子本人的生日等几天,就是大年三十也要上学,皇子们自6岁入学起便开始了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直至成年。

练习骑射是一项重要的课程,学习满语、蒙古语。

目标是要将他们培养成既精通满语骑射,又熟知儒家经典,既有治国之道,又能领兵打仗的栋梁之才。





臣默读历史


清朝皇子的“学习负担”是历朝历代最重的,这从清代皇子们的“课程表”可以看出,如下所示。

这个课程表其实是简约版的,因为除了满、蒙、汉文化的学习外,他们的学习内容还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增加。

比如清朝晚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宫廷里也掀起了学习洋文的风潮,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就曾为他安排了西学的相关课程。

一、皇子们的正课,从“体育课”开始

从课程表中可知,清代的皇子们凌晨四点多就得到达“教学楼”——上书房,之后开始早读,早读后并不是吃早饭,而是开始一天的正课。

正课是从“体育课”——骑射弓箭开始的。

  • “体育课”

满族崛起于辽阔的草原,是一个擅长骑射的民族,“尚武”是他们的传统精神,相应地,骑射也就成了他们的必备技能。

清朝的历代皇帝都非常看重皇子的骑射技能,有时甚至将其作为择储的基本条件之一。比如,皇太极因为“长益神勇,善骑射” 而得到其父努尔哈赤的青睐,他当了皇帝后,认为骑射是“子孙万世”的大计,也多次强调皇子的教育应该“娴于骑射”。

清军入关后,满族脱离了先祖的生活环境,为防止子孙因太平盛世而忘记先祖的艰辛“创业史”,顺治帝多次宣诏,不能忘记“骑射”。

到了康熙朝,他直接将“骑射

”列为皇子的必修课程,明令要求皇子们要从4、5岁便开始学习。比如,太子胤礽5岁就随着康熙在景山练习骑射,“连发五矢,射中一鹿、四兔”,战果喜人。

乾隆曾自豪地说:“吾能熟谙国语,娴习弓马,乃国家创垂令绪,朕所嘉尚”,他认为,骑射的学习不同于读书写字,应该注重实际的操练:

“我国家世敦淳朴之风,所重在乎习国书,学骑射……骑射所关于国运人兴,良非浅鲜,不可不知儆剔……至若骑射行围等事,则非身习 劳苦,不能精熟……”

所以,“体育课”——骑射弓箭,是清代皇子们每天都要进行的必修课,且排在正课的第一位。

  • 三门“文化”课

体育课后是文化课:蒙语和满语。

清代皇子们是一定要学习满语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满语是满族的母语,清代统治者为了牢记本民族艰苦卓绝的“创业史”,聆听先祖的训诫,是一定要学习这门文化课的。

2)清代宫廷皇室们平时交流互动的语言主要是满语,比如,乾隆想要给雍正写封信,就得用满文。

那为啥要学习蒙语呢?

这是因为,“满蒙联姻”是清帝国的传统,为了延续和加强这种纽带,学习蒙语就很有必要了。

许多清宫剧对该传统都有所展示,比如《如懿传》中,乾隆皇帝的后妃中就有一些蒙古族妃嫔,如果乾隆不懂蒙语,那么两口子花前月下时,可能就得带上翻译了……

上完蒙、满文化课后,差不多到了七点半,就可以吃早饭了。

饭后的课程是汉语学习。

清军入关使得清帝国的统治者们长期处于汉文化的环境,不论出于生活目的还是政治目的,汉语都是要学习的。

皇子们上午的汉语学习,一般是三个多小时

清代倡导的这种“满、汉、蒙三语教学”教育理念,使得清代皇子们个个都是“三语”小能手,既懂得汉文化的诗书礼仪,琴棋书画,又能领略他们满族先人的尚武精神,同时还能与蒙古美女毫无芥蒂地谈恋爱……

汉语课上到中午十一点多放学,因为十二点是午饭的时间点儿。

如果没有特殊安排,下午一般是“自习课”,自己安排学习内容,比如练字、写诗、背诵……

自然,也有“任课老师”——上书房师傅在课堂上坐着,以备答疑。

自习上到下午四点左右,就可以放学了。

Ps:“学习成绩”不好的皇子,要留下来。

干啥?

开小灶,单独辅导功课……

二、皇子们有没有“课间休息”?

课程表里,没有提课间休息的事儿,那皇子们有没有这项待遇呢?

还真有。

不过,课间休息有严格的规定:

1) 次数<=两次

And

2) 休息时长<=一刻钟

And

3) 必须“老师”同意休息才可以休息……

也就是说,想要休息,必须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才可以,尤其第三个条件,这意味着,老师不同意,这仅有的一点儿休息时间也没有了,各项课程之间将是无缝衔接。

三、怎么维护“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的维护,是现代社会老师们都极为头疼的事情,不过再头疼也不会比上书房的师傅们更头疼,毕竟他们面对的是一群龙子龙孙……

皇子的老师们对于课堂纪律的维护,其实和现在的法子大同小异:每间教室里都有教鞭,意思是,若是哪位皇子不好好听课,不好好学习,师傅们大可以鞭子伺候。

这毕竟是理论,实际情况是,谁也不敢真的拿着鞭子“体罚”这些天潢贵胄……

难道皇子不遵守课堂纪律,就放任自流不惩罚吗?

其实也不是,史料记载的惩罚方式有:抄书、默课文、站着听讲……

可以发现,这些法子,与今天学校里的法子,惊人的相似……

四、皇子们的假期

现代社会的学生,有寒假、暑假、五一小长假、清明小长假、元旦大长假、除夕大长假等等法定假期,再算上平时的周六日,真不算少了。就这样,还整天吆喝着减负……

与他们相比,清代的龙子龙孙们才是真的需要“减负”……

他们的法定假期一览表如下所示。

表中展示的已经十分清楚:清代的龙子龙孙们,只在元旦和端午、中秋节以及自己生日当天放1天假,老爹皇帝的生日放2天假,除夕夜0.5天假,

总共6.5天假!

请注意,除夕夜的0.5天假,严格来说并不是半天假,因为只是提前放学了一小会儿,而已……

清代的皇子们,是虚岁六岁开始上学,每天凌晨四点到上书房,下午四点左右放学,没有寒暑假。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几乎要贯穿他们一生。

比如,道光年间,快四十岁的惠亲王,每天在前朝“上完班”后,还要到“教学楼”——上书房去学习……

这么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些谈恋爱的清宫剧,都是骗人的!因为清代的皇子们根本没空谈恋爱……

五、皇子们可以翘课吗?

课程满满当当,假期又磕碜得不忍直视,实在想出去玩耍,是不是可以翘课?

当然可以。

《清实录》中就有一则皇子翘课的记载:

乾隆第八子永璇曾在乾隆三十五年,翘课出了紫禁城。很快,消息就到了乾隆那里。乾隆勃然大怒,把儿子臭骂了一顿,然后为了让师傅加强对皇子们的看护,把八阿哥永璇当天的“任课师傅”也给通报批评了。

乾隆这个操作是很高明的,皇子逃课,师傅也跟着遭殃。这样,为了避免“背锅”,师傅们自然就得紧紧看着皇子们,免得他们逃课,自己受到牵连。

虽然理论上是可以逃课的,但绝大多数皇子是不会逃的。因为,这关系到帝位的继承……

康熙曾效仿明朝立太子的方式早早确立了自己的接班人,结果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帝位斗得你死我活,给后世贡献了一个精彩绝伦的“

九子夺嫡”故事蓝本。

雍正是个善于总结的人,他从老爹的失败经验中得出一个结论:立贤不以嫡长。

他主张:“建储一事,必须详加审慎,此事虽不可举行,然不得不预之计。

雍正元年的八月十七,雍正宣布:

“今眹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

由于他的高瞻远瞩,乾隆的登基,没有发生任何幺蛾子。

雍正这种“不立嫡长,择贤而立”的立嗣制度,意味着,哪怕出身不好,也可以凭借自身的优秀获取皇位,比如乾隆就是庶出。

所以,为了变得更加优秀,皇子们都憋足了劲儿学习,希望能够通过“

好成绩”获得皇帝老爹的青睐,立自己为皇太子。

这种情况下,他们当然不会去翘课,毕竟,一晃神儿,也许龙椅就被别的兄弟夺走了……

六、皇子们的“老师”

与现代的学校配置差不多,皇子们也是有“政教主任”的,他们在清代宫廷,有个专门的称谓——上书房总师傅,主要工作是管理皇子上书房教育的相关事务,比如对皇子各科老师的选拔,就是由他们和翰林院官员共同主持的。他们负责举荐人选给皇帝,最终由皇帝定夺是否录用。

上书房“老师们”的相关情况如下表所示。

与现代不同的是,皇子们的“政教主任”是不需要每天巡逻的,他们每月只要去检查两到三次就算完成工作了,检查方式倒是和我们今天的“政教主任”差不多:抽查+约谈。

抽查:主要是抽查皇子们的学习情况,比如诗文背诵情况、写作情况等;

约谈:主要是针对“科目老师”,通过谈话侧面了解皇子们具体的学习进展。

这些上书房的老师们,在清代宫廷备受尊敬,地位相当地超然。比如寻常人见到龙子龙孙都需要跪地行礼,而这些老师就不需要,他们只“捧手为礼”就行了。

乾隆就曾在皇子们的“开学典礼”上,要求儿子们对老师行“拜师礼”。拜师礼是很隆重的,尤其还当着皇帝的面儿,自然没人敢受。

于是,乾隆只好下令改成“长揖”。

乾隆要求皇子们对老师要尊敬,他自己其实也是这么做的。

文华殿大学士蔡新前后当了三十多年上书房“政教主任”,退休后,乾隆也没忘记他,多次把自己写的诗文寄给他。嘉庆对蔡新也很尊敬,在他九十岁生日时,还赐了一块亲笔匾额。

溥仪的英语老师庄士敦曾作《紫禁城的黄昏》一书,从此书内容也可以看出,老师们在清代宫廷中的地位相当超然:

满朝文武都需要对皇帝三拜九叩,除了他的老师。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老师们在清廷虽然受到超高的恩遇,但仍旧是个“打工仔”,所以当他们真的犯了错时,依然会受到惩罚。

据《清实录》记载,迟到、早退,要受到“罚俸半年”的惩罚:

上书房师傅不按例定时刻,退直甚早……所有上书房师傅万承风、桂芳、戴殿泗、俱著罚俸半年。”

不论迟到还是早退,毕竟都是老师们自己犯的错,受到惩罚也说得过去,但有些时候,却是被牵连。

乾隆十三年,大阿哥在其母丧礼上失仪。这事儿和他师傅八竿子打不着,但却被乾隆迁怒,成了“背锅侠”:“此皆师傅谙达,平时并未尽心教导之所致也。

受到的惩罚是:“罚食俸三年”,这意味着,三年白干活,没工资……

除了“不发工资”的经济惩罚外,还有肉体惩罚——杖责,和政治惩罚——革职

乾隆五十四年,上书房有老师出现迟到和旷工的现象。乾隆知道后特别生气:“阿肃、达椿身系满洲,且现为内阁学士,毫无所事,其咎更重,均著革职,仍各责四十板。

罢官不说,还要挨板子……这惩罚可谓相当重了。

不过,无故旷工,在现代教育体系里也是挺严重的过错,只是现代社会最严重的处罚无非是开除,打板子是不会的。

希言说

清朝对皇子皇孙的高标准学习要求,使得他们的宗室子弟综合素质极高,比如,皇室中出现了许多“学霸

”,部分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可谓是妥妥的学霸,不仅学过天文、数学、地理、拉丁文,还创造了数学方程中的元、次、根等中文译法,如果在现代社会,参加奥数之类的比赛,恐怕也是稳稳的冠军选手。

康熙的第三子胤祉,与康熙的其他儿子相比,更具“文人”气质。他组织编纂的《律历渊源》共有上中下三册,其中音乐分册,提到了现代西方音乐五线谱的原理及用法;他编纂的另一部著作《古今图书集成》,包罗万象,堪称百科全书。除了编书,他还是一位技法了得的书法家,其父康熙死后,

他亲自在景陵圣德神功碑上撰写碑文

康熙第九子胤禟,完全是一个被忽略的“外语天才”,除了母语满语外,他还精通蒙语、汉语、俄语。蒙语和汉语毕竟是皇子课程表中的必修课,学得好可以理解,但俄语……他居然也能学得好,可见在语言方面,他颇具天赋。

在历史上,胤禟是作为“八阿哥党”被雍正处置的政治失败者,在帮助八阿哥夺嫡的过程中,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一种“加密”文字:利用拉丁字母标注满文,用这种方式防治政敌截取密信……

至于乾隆的才华,清宫电视剧已经不厌其烦地展示了,电视剧虽然有夸大之嫌,但大致也是符合的,比如乾隆皇帝一生作了4万多首诗,比《全唐诗》还多……即便有“枪手”为他作诗,但那毕竟占比较少,他自己所作诗文的数目依然是巨大的……

除了上表中提到的,清廷中还有许多极富才华的皇子皇孙,比如清初英亲王阿济格的后代,大多擅长诗文琴棋,深具文人风雅。

这其实正是清代上书房教育制度的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清史稿》、《清实录》、《康熙起居注》


希言话史


康熙一共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而他的孙子辈人数,有人统计是97个。他教育的方式很多,言传身教,让他的子孙跟他行围打猎,跟他巡视,甚至作战的时候,也带着他们,就是在实践当中来进行培养教育。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学校教育。

上书房是满清皇子皇孙上学读书的地方。康熙时候的上书房设在畅春园无逸斋,就是避免他的子孙贪玩,要无逸,不要闲着,不要贪玩,不要贪图享乐。上书房位于乾清门内东侧南庑,建于雍正初,门向北开,共五间。清道光之前,叫尚书房,道光年间奉旨改为上书房。

皇子虚岁满6岁便开始读书,早5点到下午3点,共10小时。一年只能休息5天,即元旦、端午、中秋、皇帝生日、自己生日,此外连除夕都不能放假。……读书之法,定要出声,甚至大声朗读,先慢后快,自出抑扬顿挫之音,每日复读不辍。

更以平常心读书,不可着意,读熟后方能深探其意。此法初看好象是一种笨法,其实是最佳之法。儿童记忆力极强,日复一日而不断诵读,文辞植根于心,稍示解释便可深入自化。由此可知,声读就是读书所下的第一道功夫,也是少年读经入手之法。

一年只有5天假

与前朝相比,清代皇子读书入学年龄早、学习时间长、规矩严、课程多。通常,皇帝选择学问、品德最好的大臣教皇子读书。

清朝规定,皇子6岁(虚岁)开始读书,皇子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时至下午3时。虽然是凌晨5点开始上课,但实际上皇子需凌晨4点到书房复习前天的功课。所以一天在上书房的时间达11小时。

皇帝选定良辰吉日为皇子开学,由于皇子地位尊贵,皇子和师傅互相行礼时,双方用长揖代替跪拜。上书房的规矩极严,皇子读书要正襟危坐;夏天不许摇扇子;午饭时候,侍卫送上饭来,老师先吃,皇子们在另一旁吃,吃完不休息,继续功课。

康熙皇帝年幼读书,自己曾累得咳血,故四书五经能倒背如流,而乾隆皇帝14岁就能做到这一点,故深得康熙喜爱。

上书房教授皇子的教师分为两种,汉文教习称师傅,由翰林出身且有资望的大臣充任,教清语、骑射;蒙文的教习称谙达,由八旗中精通弓马、满语娴熟之人充任。

另外,师傅之上还有总师傅,“以贵臣为之,或一人,或二人”,有事则来,并非天天入值。这些教师都是八旗出身,谙达身份稍逊于师傅。此外,谙达也设总谙达,由满洲权贵充任。

上书房的规制十分严格,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除了严格的遵守时刻表外,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实在不能上学的,要事先具奏,或者向师傅告假,必须做到出入有常,跬步必谨。

师傅每天上课下课,都要登记门单,以供查询。另外规定,皇子禁止与外庭官员交结,读书时不得嬉戏玩耍,太监们也不能随意走动,随侍人员禁止喧哗,如有违反,严惩不贷。

康熙帝玄烨 ,八岁即位,亲政以前,有四大臣辅政,因此每天大部份的时间是学习。除了自学之外,其教育过程主要受到孝庄文皇后的训诲与安排。孝庄文皇后之侍女苏麻喇姑也参与教导玄烨,并「手教国书」,教年幼的玄烨满文。

玄烨如此勤奋向学,除了可能是天性好学之外,为掌握古来帝王的治国之道,以求有处理国政的能力,当是重要原因。

他曾叙述自己五岁开始读书,八岁登基即位以来的读书过程与研读内容,大致不脱《四书》、《五经》、《史记》、《汉书》、诸子百家之言、内典、道书等,阅读诸书均有体会,唯独对《易经》则自称「资性不敏,虽极研究,终未洞澈耳。」

研读典籍的目的,则为「于典谟训诰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期见之施行。」

玄烨也对大臣说:「朕宫中从无不读书之子。今诸皇子虽非大有学问之人所教,然已俱能读书。朕非好名之主,故向来太子及诸皇子读书之处,未尝有意使人知之,所以外廷容有未晓然者。」

玄烨经常检查皇太子读书情形,询问书是否读熟,读熟能否背诵等等,并细看皇太子之楷书。当时皇太子读书皆读一百二十遍,汤斌等认为「皇上教皇太子过严,当此暑天,功课太多,恐皇太子睿体劳苦。」但玄烨并不以为然,认为多读才能贯通义理。

皇子虚岁满6岁便开始读书,早5点到下午3点,共10小时。一年只能休息5天,即元旦、端午、中秋、皇帝生日、自己生日,此外连除夕都不能放假。……读书之法,定要出声,甚至大声朗读,先慢后快,自出抑扬顿挫之音,每日复读不辍。

更以平常心读书,不可着意,读熟后方能深探其意。此法初看好象是一种笨法,其实是最佳之法。儿童记忆力极强,日复一日而不断诵读,文辞植根于心,稍示解释便可深入自化。由此可知,声读就是读书所下的第一道功夫,也是少年读经入手之法。

一年只有5天假

与前朝相比,清代皇子读书入学年龄早、学习时间长、规矩严、课程多。通常,皇帝选择学问、品德最好的大臣教皇子读书。

清朝规定,皇子6岁(虚岁)开始读书,皇子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时至下午3时。虽然是凌晨5点开始上课,但实际上皇子需凌晨4点到书房复习前天的功课。所以一天在上书房的时间达11小时。

皇帝选定良辰吉日为皇子开学,由于皇子地位尊贵,皇子和师傅互相行礼时,双方用长揖代替跪拜。上书房的规矩极严,皇子读书要正襟危坐;夏天不许摇扇子;午饭时候,侍卫送上饭来,老师先吃,皇子们在另一旁吃,吃完不休息,继续功课。

康熙皇帝年幼读书,自己曾累得咳血,故四书五经能倒背如流,而乾隆皇帝14岁就能做到这一点,故深得康熙喜爱。

上书房教授皇子的教师分为两种,汉文教习称师傅,由翰林出身且有资望的大臣充任,教清语、骑射;蒙文的教习称谙达,由八旗中精通弓马、满语娴熟之人充任。

另外,师傅之上还有总师傅,“以贵臣为之,或一人,或二人”,有事则来,并非天天入值。这些教师都是八旗出身,谙达身份稍逊于师傅。此外,谙达也设总谙达,由满洲权贵充任。

上书房的规制十分严格,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除了严格的遵守时刻表外,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实在不能上学的,要事先具奏,或者向师傅告假,必须做到出入有常,跬步必谨。

师傅每天上课下课,都要登记门单,以供查询。另外规定,皇子禁止与外庭官员交结,读书时不得嬉戏玩耍,太监们也不能随意走动,随侍人员禁止喧哗,如有违反,严惩不贷。

康熙帝玄烨 ,八岁即位,亲政以前,有四大臣辅政,因此每天大部份的时间是学习。除了自学之外,其教育过程主要受到孝庄文皇后的训诲与安排。孝庄文皇后之侍女苏麻喇姑也参与教导玄烨,并「手教国书」,教年幼的玄烨满文。

玄烨如此勤奋向学,除了可能是天性好学之外,为掌握古来帝王的治国之道,以求有处理国政的能力,当是重要原因。

他曾叙述自己五岁开始读书,八岁登基即位以来的读书过程与研读内容,大致不脱《四书》、《五经》、《史记》、《汉书》、诸子百家之言、内典、道书等,阅读诸书均有体会,唯独对《易经》则自称「资性不敏,虽极研究,终未洞澈耳。」

研读典籍的目的,则为「于典谟训诰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期见之施行。」

玄烨也对大臣说:「朕宫中从无不读书之子。今诸皇子虽非大有学问之人所教,然已俱能读书。朕非好名之主,故向来太子及诸皇子读书之处,未尝有意使人知之,所以外廷容有未晓然者。」

玄烨经常检查皇太子读书情形,询问书是否读熟,读熟能否背诵等等,并细看皇太子之楷书。当时皇太子读书皆读一百二十遍,汤斌等认为「皇上教皇太子过严,当此暑天,功课太多,恐皇太子睿体劳苦。」但玄烨并不以为然,认为多读才能贯通义理。

一天的课表

《康熙起居注册》等书记载: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初十日,皇子一天读书的情状:

寅时(3~5时),皇子在书房读书,复习前一天的功课,准备师傅到来上课。

卯时(5~7时),满文师傅达哈塔、汉文师傅汤斌和少詹事耿介,进入无逸斋,向皇太子恭行臣子礼后,侍立在东侧。

辰时(7~9时), 康熙上完早朝,向太皇太后请安之后,来到皇太子读书的畅春园无逸斋。皇太子率领诸臣到书房外台阶下恭迎。康熙入斋升座,问汤斌曰:“皇太子书背熟否?”汤 斌奏道:“很熟。”康熙接过书后,指出一段,皇太子朗朗背诵,一字不错。康熙又问起居注官:“尔等看皇太子读书如何?”奏道:“皇太子睿质岐嶷(yí),学问渊通,实在是宗庙万年无疆之庆!”康熙嘱咐他们对皇太子不要过分夸奖,而应严加要求。检查完皇太子的功课,康熙回宫。

巳时(9~11时),时值初伏,日已近中,骄阳似火。皇太子不摇折扇,不解衣冠,凝神端坐,伏案写字。师傅达哈塔、汤斌和耿介,因为年迈暑热,晨起过早,伫立时久,体力不支, 斜立昏盹,几乎颠仆。皇太子写好满文一章,让师傅达哈塔传观批阅校对。汤斌奏道:“笔笔中锋,端严秀劲,真佳书也!”达哈塔也奏道:“笔法精妙,结构纯熟。”皇太子又将《礼记》画定的篇章读120遍。

午时(11~13时),侍卫给皇太子等进午膳。皇太子命赐诸师傅也吃饭。诸臣叩头谢恩后,就座吃饭。膳后,皇太子没有休息,接着正襟危坐,又读《礼记》。读过120遍,再由汤斌等跪着接书,皇太子背诵。

未时(13~15时),侍卫端进点心。皇太子吃完点心后,侍卫在庭院中安上箭靶。皇太子步出门外,站在阶下,运力挽弓,扣弦射箭。这既是一节体育课,又是一节军事课。是为教育皇子们“崇文宣武”,治理国家。

皇太子射完箭,回屋入座,开始疏讲。汤斌和耿介跪在书案前面,先生翻书出题,学生依题疏讲。

申时(15~17时),康熙又来到无逸斋。皇长子、皇三子、皇四子、皇五子同来侍读。康熙说:“朕宫中从无不读书之子。向来皇子读书情形,外人不知。今特召诸皇子前来讲诵。”

汤斌按照康熙的旨意,从书案上信手取下经书,随意翻书命题。诸皇子依次鱼贯进前背诵、疏讲。皇五子胤祺因学满文,所以只写满文一篇,圈点准确。康熙亲自书写程颐七言律诗一首,又写“存诚”两个大字一幅,给皇子们示范。群臣称颂说小字“秀丽”、大字“苍劲”。

酉时(17~19时),侍卫在院中张侯之后,康熙令诸子依次弯射,各皇子成绩不等。又命诸位师傅射箭。随后,康熙亲射,连发连中。天色已暮,诸臣退出。皇太子等在畅春园无逸斋一天的功课完毕。

皇子教育制度

从雍正帝开始,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乃至咸丰帝等几代皇帝,都是在长大成人,具有较为丰富的学识与阅历后才登基称帝的。在他们做皇子的时候,就受到了许多严格的教育与训练。其中读书、习武就是必修之课。

雍正帝统治时期,为了更好地让皇子读书,并联系彼此感情,特意建立了“上书房”(前期亦称“尚书房”)。正式规定皇子、皇孙六岁(虚岁)即入“上书房”读书(乾隆帝少年时也曾在“懋勤殿”读过书)。

“上书房”坐落在乾清门的左侧,共有“五楹,面向北”,其中屋有三层,分别为“前垂天贶”、“中天景运”、“后天不老”,故有“三天”之称(另外乾隆帝在圆明园书房内也亲笔题了“先天不违”、“中天立极”、“后天不老”三块匾额)。

由于清朝是“马上得天下”,故对皇子、皇孙的骑射武艺的训练也十分重视。因此除汉师傅外,还从满、蒙大员中选出了师傅,名为“谙达”(满语,汉译为“宾友”、“伙伴”等;同时也是某种差使、教习的称号)。在“上书房”任教的人,均是从八旗的大员中遴选的满语娴熟、弓马武艺超群的人才。“谙达”又分为“外 谙达”与“内谙达”;教弓箭、骑射的称“外谙达”,每位皇子配有五名,为其管理鞍马、弓箭,并“教演鸟枪”等事;教满、蒙语文的为“内谙达”,一般有三 人。管理上书房诸庶务者称为“总谙达”。他们更番入卫,轮流值班。

按清制,王公大臣遇见皇子均要双腿跪拜,唯有上书房的师傅见皇子时,只以捧手为礼,而不下跪,皇子以作揖答之。再有,每个皇子还配有几名“哈哈珠塞”(亦称 “哈哈珠子”,满语,汉译为“男孩子们”);他们平日主要是服侍皇子与师傅茶食等事,类似书童,由八旗大员子弟中挑选,亦轮流值班,每天二人。

皇子、皇孙们学习相当辛苦,据说每天早晨寅时(3~5时)就要到上书房读书,虽严寒酷暑不辍,先学习满文、蒙古文等,然后学习汉文。师傅往往在卯时(5~7时)教课,一般要到午时(11~13时)方散,有时要到未(13~15时)正二刻或至申时(15~17时),因为下午往往还有骑射等课程。元旦免上学一天,除夕及前一日到己时(9~11时)结束。此外,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各放假一日。皇帝还经常光临“上书房”,进行检查、督促,其辛苦可想而知。由此可知,清朝对皇子的教育之严格,与前代“皇子出阁讲学片刻即归,徒以为饰观者,真不啻霄壤分也”。

由于清朝统治者重视皇子读书、习武,并注重从中借鉴,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故清朝多数皇帝、皇子精通经史、策论、诗词歌赋与书画等,并善于骑射。

皇家教育的成果

教育能影响一个人,而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康熙帝的35个儿子中,序齿的有24位,实际上成人(年满16岁)的,只有20位。这20个儿子,是由17个妻子生育的。他们性情志趣各不相同,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政治型。康熙帝培养儿子的主要目标是从皇子中产生一位满意的接班人,以使大清帝国江山永固、社稷万年。首先,以儒家经典教育皇子;其次,以“国语骑射”培养皇子;再次,训练皇子实际能力;复次,传授治国安邦之道。诸皇子的培养教育,以皇太子为重。早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封年仅1岁的胤礽为皇太子,加以眷宠,施以特教。他对其他皇子,如皇四子、皇八子、皇十四子等,常委以军政重任,既对其加强锻炼,又对其进行考察。

学者型。法国耶稣会士白晋写给法王路易十四的信中说,康熙帝亲自给皇三子胤祉讲解几何学,并培养其科学才能。后又让胤祉等向意大利耶稣会士德理格学习律吕知识,“命臣德理格在皇三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殿下前,每日讲究其精微,修造新书”。康熙帝命在畅春园蒙养斋开馆,派允祉主持纂修《律历 渊源》,汇律吕、历法和算法于一书。允祉还为《古今图书集成》的纂辑做出贡献,成为康熙朝一位杰出的学者。但他在雍正继位后,仍未逃过劫难:被夺爵,禁景 山永安亭而死。

艺术型。康熙帝对书法下过一番功夫, 他对有的皇子练字,做出具体规定:每一日要写十幅呈览。在皇父严格要求与督促之下,皇太子、皇三子、皇四子、皇七子、皇十三子和皇十四子等,都写得一手好字。皇二十一子胤禧,史载其“诗清秀,尤工画,远希董源,近接文徵明”。皇三子胤祉和皇七子胤祐,以其尤长书法而受命书写康熙帝景陵的《神功圣德碑文》。

生活型。康熙帝的儿子们,有的因其生母卑微,如皇十二子生母万琉哈氏为定嫔,皇十五子生母王氏为密嫔,皇十七子生母陈氏为勤嫔,还有连嫔的品级也未受封;有的因年龄太小,如康熙帝初废皇太子后出生的皇子,到他崩驾时皇二十一子和皇二十二子都是11岁,皇二十三子9岁,皇二十四子才6岁,他们没有资格、没有能力也没有条件同兄长们去争夺皇位。这些皇子能明哲保身,母子平安,安享富贵,就算有大福了。他们不求登大位,但求生活好。

康熙教育子孙,是他为君之道中的重要内容。清朝的皇帝没有暴君、没有昏君也没有怠君。康熙的继承者雍正、乾隆都很杰出。康熙的皇子中,没有不学无术的庸人,也没有胡作非为的纨绔。他们都有一定素养、一技之长。这些都同康熙、清朝重视皇子皇孙的教育有关。






小哥哥说历史


清朝的帝王吸取了前朝的历史经验教训,非常重视皇子的教育,也可以这样说,清朝的皇子教育是历代封建社会中最严酷的,因此清朝多数皇子精通经史、策论、诗词歌赋与书画等,并善于骑射。

清朝统一中国后,皇族教育在制度上更加完善、正规。

清朝规定,皇子6岁(虚岁)开始读书,皇子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点至下午3点,共计10个小时。元旦、端阳、中秋、万寿(皇上的生日)、自己的生日这5天是假期,其余每天都如此从不间断。

皇子们读书的地方叫上书房,规矩非常的严厉:皇子读书要正襟危坐;夏天不许摇扇子;午饭时候,侍卫送上饭来,老师先吃,皇子们在另一旁吃,吃完不休息,继续功课。

皇子们学习的内容包括满、蒙、汉等语言文字以及《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每日老师指定一段要念120遍,之后再背诵一段新的内容,直至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完全背下来。

由于清朝是“马上得天下”,因此对皇子、皇孙的骑射武功的训练也十分重视。每天下午3点左右皇子们放学后,吃过晚饭,还得上一节“军事课”——骑马射箭。直到晚上7点左右,皇子们一天的学习生涯才算结束!

乾隆年间在军机处入值的赵翼曾感叹说:我们专门指望读书吃饭的人,还不能每天那么辛苦地学习,而人家帝王之家的子孙却能天天如此,他们怎会学得不好!可以想见,当年每天清宫中起床最早的,是那些要上学读书的皇子皇孙们。

清朝的皇子们大多5、6岁入学,15岁之后,基本长大学成。到了封爵分府的年龄,皇帝会派些差使给他们,可以减轻一下繁重的学业,就可以不用天天去上书房了。

但是,他们的读书生活没有严格的“毕业”年龄规定,年幼时要读书,年轻时要读书,成婚分府后还要读书,有的皇子甚至还在上书房读了大半辈子书。

因此,清朝的皇子教育是历代封建社会中最严酷的,皇子们不得不用功的读书!



大江侃历史


关于清朝皇子读书的情况,清人笔记中多有记述,未及留意,所以,一直没有形成文字。

今读福格笔记《听雨丛谈》,其卷十一《尚书房道光年奉旨改上书房》中,有清朝皇子读书的载记,这里,就写来,供读者一观。

书写之前,简单介绍一下福格极其笔记《听雨丛谈》。

福格。

福格,本姓冯,字申之,清内务府汉军镶黄旗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6年)时期大学士英廉(其孙女婿为和珅)之曾孙。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春,以惠州通判留僧格林沁军中,司理营务兼总行营发审案牍。后任山东莒州知州,卒于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以后。

《听雨丛谈》。

《听雨丛谈》共12卷,福格熟悉清代掌故,该书多记典章制度,尤详于满洲情况,如八旗制度、内阁官制、考选科目出身,以及顶戴服饰等都有涉及。其中,关于内务府旗鼓汉军的掌故风俗,所记尤为翔实。

下面,话入正题。

先从尚书房说起。

尚书房,在乾清宫东南廊屋北向的位置。

这里是清代皇子读书的地方。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公元1821年~公元1850年)之前,这里叫“尚书房”;道光年间,奉旨,改这里为“上书房”。

据载,清朝的皇子,长到六岁(当是虚岁),就要入学,跟随师傅受教。

皇子的师傅,是由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保荐的。

所保荐人员的身份:一般为翰林官员。

保荐的原则是:所保荐人员的人品优、学问好。

所保荐的名额:通常是一次数名。

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保荐人员之后,还要将所保荐者引见给主政者(一般为皇帝;有垂帘之事时,或为皇太后)。

保荐次日,主政者在便殿诏对所保荐人员,这类似于现代社会的面试。

主政者的现场诏对,主要是观察被保荐人员的器量与才识。

主政者确定最终人选的标准是:其人必须端正、谨饬。

主政者确定人选之后,钦点某位翰林官员为某位皇子的授读师傅。这位钦点的授读师傅,便成为教授该皇子学习的主要负责人。同时,内廷还会根据情况,再委派一到两位官员,作为授读师傅的副手。

皇子的授读师傅,有特定的称谓,即“上书房行走”。能够成为皇子授读师傅的人选,一般在声望上,都可与相国平齐。

每天早上,皇子在卯初时刻(早上5:00~5:40)就要进入上书房;

每天中午,未正二刻(中午14:30)才能散学。

散学之后,皇子并不能自由玩耍,还要学习步射。所谓步射,就是要徒步使用弓箭射击。

另外,每五天,皇子还要在圆明园学习一次马射。所谓马射,即骑马射击。

皇子的这种学习,无论冬寒夏暑,都不能间断。

一些时候,即使皇子已经婚娶封爵,仍然需要继续读书,不能中辍。

道光时期,惠亲王(爱新觉罗·绵愉,清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第五子,清宣宗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异母弟)都快四十岁了,他还兼掌内廷的职务,但是,公事完毕之后,他还要照常读书。

清文宗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恭亲王(爱新觉罗·奕䜣,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被免去军机大臣职务之后,他仍然要到上书房去读书(这种上书房读书,是否有惩处的意味?)。

笔记作者福格感叹说:

清朝的诸位亲王、郡王,大都能够通达书简文翰、文雅大度、端庄稳重,这主要和皇家的悉心教育、皇子的用功学习有关。这样的良好教育条件、这样优异的学识,也不是普通人家的士子所能达到的。

当然,福格的话,有他的道理,也自有他的时代局限,希望大家不要在此纠缠。

皇子具体读书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据说,皇子幼年入学读书时,与师傅同席位,相对而坐。本日学习的内容,师傅读一句,皇子跟着照读一句。这样反复诵读,朗朗上口之后,还要再读百遍。这种读书法以五天为期,本日学习内容完成之后,前四天新学的内容,还要一起读百遍。六天以前的学习内容,一半都称作熟书。大约每隔五天,还要复习一次熟书。就这样周而复始,没有间断。这种教习的方法、这种管理的严格,也不是一般人家的学子可以做到的。

皇子每日的功课内容,又是什么呢?

皇子进入书房之后,先要学蒙古语两句;要挽竹板弓一定的次数;读满清文字的书籍二刻钟(半小时);从卯正末刻(早上6:45以后?)读汉字书籍;有时,要到申初二刻(下午中午15:30)才能散学;散学之后,吃晚饭;晚饭之后,还要练习射箭。

每天,皇子还要朝拜皇上,还要到皇太后、皇后的宫中请安。

这些,都是习以为常的事。

一年之中,只有元旦、端阳节、中秋节、万寿节(皇帝生日或皇太后生日)、自己的生日,可以放五天假。

其他的日子,即使是除夕,皇子也要读书,不能停止。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给皇子教授满清文字的,称之为塞傅(满清语,老师);教授皇子弓马、蒙古语的,称作谙达(满清语,保傅)。

还有,清文宗同治帝即位时,尚年幼,他读书是在弘德殿。

当时,同治帝坐在书案之前,面南正坐,师傅共用一书案,在旁边坐。

这与教授皇子读书时的礼仪,又有所不同。

(全文结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


清朝皇子读书从六岁便开始入学就读。至于毕业的年龄基本上没有固定的要求,有些皇子甚至要读书读到三十岁左右。

清朝皇子皇孙上学读书的地方,清道光之前,叫“尚书房”,道光年间奉旨改为“上书房”。

上书房位于乾清门内东侧南庑,建于雍正初,门向北开,共五间,凡皇子年界六龄,即入书房读书,一般派满汉大学士一人或二、三人为上书房总师傅,并设汉文师傅若干人,称为“谙达”的满蒙师傅若干人,均多以贵臣充任,又有内外谙达之分,内谙达负责教授满蒙文,外谙达教授骑射。

总师傅有事则来,不必日日入值。师傅们轮流入值,与皇子皇孙们相见,仅以捧手为礼而不下跪。每日寅时(凌晨3:00-5:00)来到书房早读,卯时(凌晨5:00-7:00)开课,午时(11:00-13:00)下学。各大节日放假一天,暑期上半课。

扩展资料:

清朝的“学霸”皇子:

1、胤祉,康熙皇帝第三子。

胤祉组织学者编写了《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两套书。这两套书,前者分为上中下三册,分别讲述天文历法、音乐(书中提及了西方音乐五线谱的原理和用法)和数学三个方面。尤其是其中的数学分册,几乎可以称为当时最为权威的数学百科全书。

《古今图书集成》则完全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了。

2、胤禟,康熙皇帝第九子,生母是宜妃郭络罗氏,著名外语天才。

因小时候得过一场重病,险些要了小命,最终被西洋人治好。从此他对欧洲人非常有好感,对于西方文化充满好奇。

除了在上书房接触的蒙语和汉语两门“外语”之外,还自学了俄文。甚至还能够利用和俄文字母非常接近的拉丁文字母来标注自己的母语满文,从而创造出了一种专门用于躲避政敌,给自己的家人和亲信写信的文体。

除了在文字上做文章,胤禟的另一大爱好是喜欢发明创造,如十四阿哥胤祯西征的时候他就亲自绘制过一张战车的结构图送往前线,足见其学问之渊博。

3、弘历,即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亲自主持设计的清漪园(即今颐和园)现在已经名列世界文化遗产,一生作诗无数,虽然精品不多,但总数量却比全唐诗加起来还多。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为了迎接前来给自己祝寿的六世班禅,乾隆皇帝开始学藏语,不长时间,就达到了用藏语和班禅大师谈论法理的水平。另外,乾隆皇帝还是非常著名的书法家和文物鉴赏家。

4、永瑆,乾隆皇帝第十一子,著名书法家,其书法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为“乾隆四家”。

其书法作品兼学赵孟頫与欧阳询,但是又不拘泥于二者,走出了自己的一条独特的创新路。





阿辉看历史


清朝的诸位亲王、郡王,大都能够通达书简文翰、文雅大度、端庄稳重,这主要和皇家的悉心教育、皇子的用功学习有关。这样的良好教育条件、这样优异的学识,也不是普通人家的士子所能达到的。
当然,福格的话,有他的道理,也自有他的时代局限,希望大家不要在此纠缠。
皇子具体读书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据说,皇子幼年入学读书时,与师傅同席位,相对而坐。本日学习的内容,师傅读一句,皇子跟着照读一句。这样反复诵读,朗朗上口之后,还要再读百遍。这种读书法以五天为期,本日学习内容完成之后,前四天新学的内容,还要一起读百遍。六天以前的学习内容,一半都称作熟书。大约每隔五天,还要复习一次熟书。就这样周而复始,没有间断。这种教习的方法、这种管理的严格,也不是一般人家的学子可以做到的。
皇子每日的功课内容,又是什么呢?
皇子进入书房之后,先要学蒙古语两句;要挽竹板弓一定的次数;读满清文字的书籍二刻钟(半小时);从卯正末刻(早上6:45以后?)读汉字书籍;有时,要到申初二刻(下午中午15:30)才能散学;散学之后,吃晚饭;晚饭之后,还要练习射箭。
每天,皇子还要朝拜皇上,还要到皇太后、皇后的宫中请安。
这些,都是习以为常的事。
一年之中,只有元旦、端阳节、中秋节、万寿节(皇帝生日或皇太后生日)、自己的生日,可以放五天假。
其他的日子,即使是除夕,皇子也要读书,不能停止。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给皇子教授满清文字的,称之为塞傅(满清语,老师);教授皇子弓马、蒙古语的,称作谙达(满清语,保傅)。
还有,清文宗同治帝即位时,尚年幼,他读书是在弘德殿。
当时,同治帝坐在书案之前,面南正坐,师傅共用一书案,在旁边坐。
这与教授皇子读书时的礼仪,又有所不同。

寿光牛魔王


生在皇家,既是幸运,又是不幸。

说幸运,是因为一出生,就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虽然不一定能继承大统,但正常情况下做个太平王爷是没有问题的。

说不幸,是因为无情最是帝王家,即使是天潢贵胄,但普通人家那种血脉亲情,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奢侈品,甚至稍不小心,就成为皇位、权斗的牺牲品。

言归正传,在说清朝皇子的教育之前,咱们先说一段电视剧里的场景。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开篇就是幼年玄烨读书的情景。冬季的北京,天气非常寒冷,天还未亮,作为皇子的小玄烨就要早早起身去读书,稍微迟了点,就要挨打。

虽然是电视剧,但艺术总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清朝对皇子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

据记载,清朝皇子们,在寅时,即凌晨四五点钟就要去上书房打卡学习,一直学习到下午四五点钟。

除了每天上课时间非常长,假期也非常少。现在的孩子有周末和各种假期。这对清朝皇子来说,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据记载,每年只有元旦、端午、中秋等几个大节,加上皇帝及皇子本人生日那天才可以放假,其余时间,都得正常上课学习。

所以,现在很多清宫穿越剧里,四爷很忙,忙着谈恋爱那样的桥段,在历史上基本是不可能出现的。

清朝皇帝为何如此重视皇子的教育呢?个人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明朝灭亡不久,前朝不注重对皇子的教育,屡出昏君,血淋淋的教训历历在目,清朝皇帝不得不吸取和警醒。

其次,满人作为少数民族,虽然入主了中原,但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文化底蕴,都是远远落后于汉人的。从这个角度说,清朝皇帝骨子里其实是自卑的,或者说,是时刻有危机意识的。他们意识到,必须要加强学习,以便更好地维护统治。


凭栏观史


介绍一下有清一代皇子的满洲语学习,传统十二字头的学习外,为了弥补书面语与口语的不一致,还会有口语交际的实践教学。口语教学不拘泥于传统教学内容,而是市井生活的家长里短,既贴近生活又包含活生生的口语语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