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药---麻黄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主产于山西、河北、甘肃、内蒙等地。原植物喜凉爽干燥气候,耐严寒,多生于沙质土壤中。味辛、微苦,性温。主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临床用名有麻黄、炙麻黄、麻黄绒、炙麻黄绒。


解表药---麻黄

生麻黄


解表药---麻黄

炙麻黄


解表药---麻黄

炙麻黄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温。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本草纲目》:麻黄乃治肺经之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余思之,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夫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恶寒发热而憎寒。夫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然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是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故其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满。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而肺气愤郁。故用麻、甘同桂,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以利气。汗后无大热而喘者,加以石膏。《活人书》夏至后加石膏、知母,皆为泄肺火之药。是则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腠理不密,则津液外泄,而肺气自虚,虚则补其母,故用桂枝同甘草,外散风邪以救表,内伐肝木以防脾。佐以芍药,泄木而固脾,使以姜枣,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也。下后微喘者,加厚朴、杏仁,以利肺气。汗后脉沉迟,加人参以益肺气。朱肱加黄芩为阳旦汤,以泄肺热也。皆是脾胃之药。是则桂枝虽太阳解肌轻剂,实为理脾救肺之药也,此千古未发之秘旨。又少阴病发热脉沉,有麻附辛汤、麻附草汤。少阴与太阳为表里,乃赵嗣真所谓熟附配麻黄,补中有发也。

《本草思辨录》:麻黄之实,中黑外赤,其茎宛似脉络骨节,中央赤,外黄白。实者先天,茎者后天。先天者物之性,其义为由肾及心;后天者物之用,其义为由心及脾肺。由肾及心,所谓肾主五液,入心为汗也;由心及脾肺,所以分布心阳,外至阴节肌肉皮毛,使其间留滞无不倾囊出也。故栽此物之地,冬不积雪,为其能伸阳气于至阴中,不为盛寒所凝耳。此论麻黄性用,致为精审,远胜诸家。按《灵枢·本藏》云:“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先其应。麻黄虽入肾而中空轻扬,故为太阳伤寒泄表汗之要药。肺之合皮毛,入太阳即入肺,入肺入心即入荣卫。麻黄茎并不白,邹氏谓其入肺而有意装饰之,未免蛇足。又叶天士、陈修园咸谓肝主疏泄,以麻黄发汗为疏泄、为入肝,不知肝能下泄,不能外泄,其亦武断之至矣。
与麻黄相助为理之物,其最要者有六:曰杏仁,曰桂枝,曰芍药,曰石膏,曰葛根,曰细辛。得其故而后知彼知己,百战百胜矣。今具论如下:杏仁者,所以为麻黄之臂助也。麻黄开肌腠,杏仁通肺络;麻黄性刚,杏仁性柔;麻黄外扩,杏仁内抑;二者合而邪气尽除。如麻黄汤治风寒,麻杏苡甘汤治风湿之类皆是。

【现代药理研究】


1. 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以麻黄碱作用最强;麻黄碱能提高中枢性痛觉阈值,产生镇痛作用。


2. 麻黄挥发油及松油醇有降温解热作用。


3. 麻黄碱是拟肾上腺素药,对支气管平滑肌的松弛作用缓和持久。麻黄水提物具有镇咳作用。


4. 麻黄碱能兴奋肾上腺素能神经,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能收缩血管,使血压上升,血压上升特点为缓慢、温和、持久,收缩压较舒张压明显。但麻黄根具有降压成分。麻黄碱还能扩张冠脉、脑和肌肉血管,使血流量增加;但使内脏和皮肤粘膜血管收缩,血流量降低。


5. 麻黄水提物有抗血栓作用;使血清尿素氮在8小时后减少29%;奥昔麻黄碱使动物血液粘度、红细胞比容和血浆粘度降低、红细胞电泳率升高。


6. 麻黄有利尿作用。


7. 麻黄有抗炎、免疫抑制作用。


8. 麻黄能松弛肠道平滑肌,兴奋子宫,兴奋动物输精管平滑肌,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张力增大。


9. 体外实验中,麻黄对多种致病球菌、杆菌有抑制作用;挥发油对亚洲甲型流感型病毒有抑制作用。


10. 麻黄还具有抗过敏作用、利胆作用,以及降血糖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