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教你用“麻黄”

潘澄濂 肖相如频道

导读:

今天学习潘澄濂先生为我们整理归纳的“麻黄在《伤寒杂病论》诸方配伍中的作用”。相信您一定会对麻黄的作用与配伍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文章推荐星级:

医生医学生:★★★★★

中医爱好者:★★★★★

非医伙伴们:★☆☆☆☆(专业内容,欢迎挑战)


麻黄,属麻黄科植物,药用其茎或根,味苦辛,性温。

《本经》称其:“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结积聚。”

下文对麻黄在《伤寒杂病论》诸方配伍中作用进行探讨。


01属于发表解热作用类方剂


有麻黄汤、大青龙汤等七方。

《伤寒论》说:“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这是麻黄汤的适应症。

《伤寒论》又说:“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指出气血虚衰者,不宜用麻黄之发汗。

麻黄汤的组成,是以麻黄为主,必须辅入桂枝以开腠理,达其发汗解热之作用;佐入杏仁、甘草,化痰润肺以止喘咳,并能缓和麻桂之辛烈,以减轻其副反应,它是辛温性解表剂。

由于《伤寒论》太阳病有,“伤寒”和“中风”之分,是否为两者的病因不同?

再一个问题,就是治太阳伤寒的麻黄汤,配以桂枝,意又何在?这些问题,确是令人寻味。

笔者看法:

“伤寒”和“中风”,不是病因不同,而是病机和病型的区别。

这可从太阳病,有单纯“伤寒”的麻黄汤证和单纯“中风”的桂枝汤证;此外,还有风寒混合型的大青龙汤证、麻桂各半汤证、桂二麻一汤证和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得到证明。

至于麻黄汤之用桂枝以入营,助麻黄透表以发汗,而达其解热之功,决不是麻黄专为散寒,桂枝专为驱风,而是在于调节体温。

这样认识,则上述问题,可迎刃而解。

《太阳病》篇,尚有麻桂各半汤和桂二麻一汤两方,药同而量异,似乎是依据风证和寒证的轻重而决定。

笔者体会:辨别风寒之轻重,应视恶寒、发热、有汗和无汗的临床表现的程度来衡量;与此同时,还要结合精神状态、脉象、舌苔等,相互参证,来制定麻桂各半汤、或桂二麻一汤之药用量,似较可靠。

大青龙汤,取龙兴云雨之义而命名,足见其亦为发表解热剂。它的组成,是以麻桂各半汤减去芍药,加入石膏,将麻桂之辛温性,调整为辛凉性。

故其适应证,虽亦有恶寒、发热,无汗、喘咳,而以烦躁为要征,它的脉象可以是浮紧,也可以是浮缓。如果其症是自盗汗出,脉象微弱,那是里虚之证,大青龙汤在所禁忌。

与大青龙汤所组成的药物和作用相近似的,有桂枝二越婢一汤和文蛤汤(系大青龙汤去桂),亦是治疗太阳病发热恶寒,无汗、热多寒少,伴有喘咳或渴感等为适应证。

此外,还有葛根汤,是由桂枝汤加葛根和麻黄所组成,具发表解热和止痉作用。葛根汤的止痉作用,可能与含有黄酮类成分的葛根,有一定影响。

它的适应证,应将《伤寒论》说的“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与《金匮要略》说的“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二条,相互合参,始较全面。

据《金匮要略》对痉证的描述,似是现代医学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所引起,但究为何种性质之脑炎或脑膜脑炎,应作穿刺脊液及其他的生化、或培养等检査,才能确定诊断,否则,不能悬测。

但是,中医对这些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自从明、清温热学派兴起后,一般认为是由“邪入心包”,引动肝风和肝火有关,治疗方法,趋向清热解毒、开窍熄风,较此前的诊断和治疗,大有进展。


02属于止咳平喘作用类的方剂


麻黄甘草汤和半夏麻黄汤,药物组成简单,可以说是治咳喘的原始基础方。在这基础上,进而有小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等。

《伤寒论》说:“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这里所指的“喘”,不专是支气管哮喘,而包括哮喘性支气管炎。说得更清楚些,就是“咳逆上气”的病症,统称之曰“喘”。

原文中的“无大热”,并非是没有发热,可能是身热不扬,如果没有发热或里热的表现,石膏的应用就要考虑。

近年来,临床应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疗急性肺炎,获得较好疗效。

《医宗金鉴》治小儿“马脾风”的五虎汤,即为麻杏甘膏加细茶一撮,除清热消炎外,能防止心力衰弱,有其一定意义。

小青龙汤,是由桂枝汤去姜枣加麻黄、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所组成,具有解表、止咳、平喘、化痰的作用,尤其是干姜、细辛、五味子三药的镇咳化痰功能更为突出。

《伤寒论》称其治“心下有水气”,所谓“水气”,实际上,就是治“痰”。

笔者认为小青龙汤适应于急、慢性支气管炎痰多、喘咳、胸满、形寒肢冷、舌苔白腻、脉象濡细者。

1969年冬,下乡巡回医疗,有竺姓农民,病咳嗽、气喘痰多、胸腹满、纳差、夜间不得平卧,已有半月余,医治未效,乃来门诊,投以小青龙汤。

药用:麻黄、桂枝、生白芍、姜半夏、五味子、细辛、款冬、陈皮、炙甘草。

服2剂,喘平咳减,夜能平卧,效如桴鼓。

慢性支气管炎是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屡用本方,随症加减,近期疗效,堪称满意。

小青龙加石膏汤,为治小青龙汤证兼有渴感内热者用之。

王旭高盛赞本方为“寒温并进,水饮俱蠲,于法尤为密矣,”笔者认为麻黄配伍石膏,一般说,是缓减麻黄之辛散;究其实,是增强其消炎作用,似较恰当。

此外,尚有厚朴麻黄汤、射干麻黄汤,从其组成药物来看,皆以小青龙汤中的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等为其基础。

其适应证之不同点,小青龙汤一般兼有太阳表证,而厚朴麻黄汤则以腹满之里证较为突出,射干麻黄汤是以喉中水鸡声,后世称之谓“哮”症,为其特征,显有区别。

总的来说,上述三方,是适应于寒湿性的痰病,如果属于燥热之痰的病变,就要另行考虑。

所以治痰之方药,大致有温化寒痰药和清热化痰药二大类,临床应用,大有区别。


03属于宣肺消肿作用类的方剂


《内经》说:“水病下为胕肿,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临床上一般对先喘后肿者,责在肺;先肿后喘者,责在肾。

《金匮要略》说:“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越婢汤主之。”

所谓“风水”,意思是指水肿证初起阶段,兼有恶风微热,而又见面目浮肿,脉浮者,属表证。肺合皮毛,亦主表,故以越婢汤宣肺以消肿,亦即《内经》所谓“开鬼门”的治法。

越婢加术汤是由于越婢汤的姜、草、枣健脾力量不足,故加术以助其力,增强脾之散精,亦是治疗水气证之关键。

关于慢性肾炎临床辨证,属于阳虚者,较为多见,《金匮要略》所称的“里水,其脉沉者”,宜麻黄附子甘草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但其症一般均有喘肿兼见,表实里虚,故宣肺与温阳并用,其意义即在于此。

笔者自1968至1971年间,先后在平湖、海宁等地的“血防”病房工作,常见部分“晚血”患者,伴有支气管炎。除巨脾、腹水外,每于黎明,病房中咳声四起,甚者端坐呼吸,面目亦肿。

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苏子降气汤加减,不仅咳喘缓解,同时尿量増多,腹水亦有减轻。

此与麻黄和附子之通阳同用,能产生利尿作用,是否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

此外,还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称其治“瘀热发黄”,对本方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缺乏经验;

但常用以治疗因皮肤疮疡或湿疹突然消陷,不数日后,先发寒热,继而面目浮肿,或四肢亦见微肿,尿液检查有蛋白、红细胞的急性肾炎病例,能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日本汤本求真氏亦有类似经验的文献报导,足资参考。


04属于祛风湿止痹痛作用类的方剂


散载在《金匮要略》的“痉湿暍”篇,有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在“中风历节”篇有乌头汤。

《金匮要略》说:“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这就是麻黄加术汤的适应证。

由于湿伤于肌表,故不离麻桂之解表,加术健脾以燥湿。

《金匮要略》又说:“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

笔者应用本方治疗风湿型流行性感冒,其症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微咳、少汗,二三日后突然两腿酸重,不能着地行走,舌苔白腻,脉象濡数,屡奏良效。

这种病例,较多发于梅雨季节,可能与气候有关,同时,本病与缺钾症,作鉴别诊断,亦有必要。

治中风历节的乌头汤,主要是以乌头止痛,麻黄散寒,黄芪益气,甘草、芍药缓和肌肉之挛急,蜂蜜以制乌头之毒性。

本方对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不得屈伸之症,效果良好,处理乌头之毒性,除加蜜煎制外,煎药时间,要长达2小时以上,亦可使毒性有所减轻。

在服药过程中,如觉有唇麻或舌麻之感,为中毒之预兆,应停药观察;同时,可煎服甘草,或姜汁,或远志,或黄芪,或黑豆,或牛乳等,以解毒。

宋朝严用和的蠲痹汤,为取乌头汤之意,而药物稍异,且毒副反应较轻,故为临床医家所赏用,

然其镇痛效应,不及乌头汤之显著,似可肯定。


05


综观上述,麻黄所组成的诸方,其作用于发表解热者,多配以桂枝,如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即是其例,这些方剂,属辛温解表剂。

另一类,如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虽有麻桂之辛温,而佐入石膏,将辛温性调节而成为辛凉性解表剂,似有可能。

以麻黄作用于止咳平喘者,大致可分二类:

一、为辛温性止咳平喘剂,以麻黄配合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如小青龙汤、厚朴麻黄汤即是其例。

二、为辛润性止咳平喘剂,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文蛤汤即是其例。

以麻黄作用于宣肺消肿者,多配以石膏,加生姜、大枣和甘草,如越婢汤即是其例。

以麻黄作用于祛风湿止痹痛者,多配以乌头或附子,如乌头汤即是其例。

由此可见,麻黄因配伍药物之不同,其作用亦随着起改变,这是中药方剂之特点,值得重视。但麻黄毕竟是具有开散之性能,对气虚或有高血压患者,用之宜慎。

关于麻黄之用量,古人原书中,如麻黄汤之麻黄用量为3两,如大青龙汤之麻黄用量为6两,大小不一,意义何在,实有待我们作进一步考证和研究。

一般来说,麻黄是属于轻可去实作用类的药物,对其用量不宜过大,亦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潘澄濂——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1年1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