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身為太子卻敗給了李世民,他敗在哪裡了?

無聊閒人293


大唐政權建立前,李建成的功勞應該說不遜色於李世民,有些軍事行動還是以他為主的,如西河之戰、霍邑之戰等。

大唐王朝禮成之後,征伐割據的地方勢力,李世民就偏勞一些,影響自然就比位居太子之尊的李建成大一些,從而招致了李建成的嫉恨、憂慮。恨他、顧忌他,李建成就採取了一些不太光彩的行動。下面擇要列舉幾點。



其一,與後宮的嬪妃們拉關係,爭取她們的支持,讓她們在李淵面前說李世民的壞話,敗壞李世民的形象。

其二,武德七年夏天,李建成趁李淵去宜春縣人仁智宮避暑之際,想對李世民動手。但是又感到力量不足,於是暗中派人聯絡慶州都督楊文幹,委託他招募精壯青年送到京師,企圖謀變。

這一行動被李世民發覺後,因李建成搶先謝罪於李淵,李世民也就沒有再追究。

其三,一天夜裡,李建成召李世民到太子宮飲酒,暗地裡給李世民下了毒藥,導致李世民酒後吐血數升,險些送了性命。


其四,李建成用重金收買李世民身邊的人,企圖削弱李世民的力量。他曾派人給尉遲敬德送去一車金銀器皿,但遭到尉遲敬德的嚴詞拒絕。

面對李建成的一系列險惡陰謀,久而久之,李世民雖然有了防範,但也只是忍讓著。可是,任何人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再說,就是李世民能忍,他的部屬們也難以忍受李建成的一樁樁不良行徑。

於是,在迫不得已、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李世民只好奮起反擊。李世民首先向李淵告發了李建成的種種惡行。無果之後,李世民就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從而悲劇性地開啟了“貞觀之治”的序幕!
李建成為兄不尊,為國之儲君無德,他的結局只能以“多行不義必自斃”作結!


老王頭談歷史


李建成本不該輸:

擁有太子身份,掌握強大武裝力量,有父親唐高祖支持,有後宮的支援,還有一票大臣和齊王拱衛。

反觀李世民,雖擁有天策上將府,但實際被唐高祖不斷削減,官員士兵遣散調離,上有君臣父子之壓,中有哥哥弟弟夾擊,下有宰相裴寂包圍,局勢危如累卵。

然而誰都不會想到,李世民早有安排,假裝遲疑不決,下面人立即催促動手。然後利用常何等奸細,以不足100人的武裝輕鬆誅殺了太子齊王。

隨後,太子舊部,翊衛車騎將軍馮立等集合二千精銳士兵,轉而猛攻守衛力量十分薄弱的秦王府,幾乎就要成功,尉遲恭等人以太子齊王首級號令之下,這些士兵也就潰散而去。但即便如此,依舊有大量太子舊部與秦王府士兵激戰整日。

就如李世民所算,李淵只有三個嫡子,太子齊王一死,唐高祖方寸大亂,被尉遲恭一逼就默認了,下令所有武裝聽命李世民,又默許殺太子齊王的兒子十人,這就等於公開放棄了太子齊王,導致兩人的武裝力量一鬨而散。否則,太子齊王任意一個逃離出去,鹿死誰手也尚未可知。


四川達州


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長安玄武門發動政變,射殺李建成,囚禁李淵,成功上位,李建成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被殺,是意外,也是實力使然。

衰神附體的李建成

歷史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人也有實力和運氣,縱觀中外歷史人物,成大事者都有運氣成分在,劉邦、毛主席、拿破崙等等,皆是如此。單就玄武門之變來說,李建成的運氣實在的差到爆,玄武門之變的前夕,李建成已然接到了消息,到了玄武門,也察覺到了氛圍不對,李元吉率先對李世民出手,三次未中,李世民出手,一箭命中李建成。整個政變,但凡李建成運氣在多一分,最後死的必然是李世民,所以李建成的死,一半歸咎於運氣。

魄力差則步步差的李建成

以現代的眼光來看,李建成的性格是個標準的創二代,而李世民的性格卻是個十足的創一代,一代和二代最大的差別在於一代膽子更大,魄力更足,賭性更大,關鍵時刻,勇於梭哈。除了一個太子的名頭,李建成有的,李世民也有,而李建成沒有的,李世民還有。虎牢關之戰,李世民敢於帶領數名騎兵對陣數千敵軍,玄武門之變後,突厥大軍進犯,李世民敢於出城率領數名大臣隔著渭水叫罵,由此可見李世民的賭性和膽魄,這一點是李建成最不如李世民的地方。

魄力的不足導致了李建成全方位的不足,從格局上來看,看似李建成是李世民的對手,但是李世民深知他的對手是深藏在太極宮中的那一位,皇朝一盤棋,李世民以次子的身份,努力掙脫身為棋子的命運,化為棋手,與李淵對弈,而李建成卻是牢牢守著棋子的身份,不敢逾越雷池,這是李建成最大的悲哀。李建成有足夠的實力殺李世民,甚至是有足夠的實力囚禁李淵,卻是生生的被他錯過了,若是李建成殺了李世民,李世民手上那群驕兵悍將又能如何?若是李建成囚禁了李淵,李淵又能如何?殺了李世民,李淵其餘諸子不足論,李建成就是最大的贏家。

總結:所謂最強,也是最弱,時事變化,優點也會變成弱點,大義是李建成最強大的力量,但同樣也成為了李建成的掣肘,所有的致命一擊往往來自於人們心底那自以為堅不可摧的護身符,歷史來自於偶然也來自於必然,各人的命運同樣如此,唯有敢於打破一切的勇氣,才是真正的救贖之道。


達達說歷史


李建成與李世民關係決裂從李淵登基就已經開始拉開帷幕。李淵能夠登基李世民的功勞毫無疑問的是最大的,一路上攻洛陽、下長安。可以說大唐的天下,一般是李世民帶兵打下來的,剩下的一般是李建成與其他功臣以及李姓子孫打下來的。可由於李淵處理二人關係的不善,最終導致玄武門之變的爆發,玄武門之變建成慘死,敗給世民。那麼建成到底是如何敗的呢?

1、世民軍功蓋世,建成不如

李世民的眼光非常超前,當時他告知李淵,隋朝江山將亡,現在若繼續愚忠暴隋,必留千古罵名。李淵細細想過之後,覺得這個建議是非常對的,因此他讓李建成與李世民去招兵買馬,準備起兵與天下豪傑一同反抗暴隋。當時李淵手中擁兵十萬,招募兵馬後兵力擴充到大概十五萬上下。

在反隋的路上,李世民披荊斬棘,率領大軍攻城略地,大軍所到之處寸草不生。這其中有大將衝鋒陷陣的功勞,不過李世民在用兵、用人上是非常果敢的。他採取: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因此他手下擁有了一批忠心與他個人的敢戰之士。這些人隨著世民衝鋒陷陣,早已與李世民的心綁到了一起。反觀李建成對待屬下非常的殘暴,若勝獎不足,不勝罰必多。這也就讓很多人看出了李建成是一個小肚雞腸,斤斤計較的人。李建成最大的戰功莫過於河西之戰,當然河西之戰中也有世民的功勞。

從軍功上,建成就少了不知世民多少。這也就造成,世民在玄武門之變時能夠擁有很多支持他的大將、幕僚,以及府兵。建成也只有為數不多的府兵罷了。

2、李淵決策的判斷失誤

李淵登基後,他封建成為太子,世民為秦王。封賞出來後,世民並沒有表現出有多麼大的不滿,這一切都源於,李淵之前說過,只有他坐上皇位,太子之位一定是世民,可他架不住肱骨之臣與皇后的勸說,最終從內定名單上將世民拿出,換成建成。可為了補償世民,他允許李世民開府。

開府的意義就是說,他可以養府兵、招幕僚,可以在府言論政事。相當於一個小朝廷,可這也導致建成的反感,各朝各代除去大權旁落的帝王,誰還會讓皇子開府議政呢?他是太子,現在出現了一個與他權利相同的秦王。他自然是會想方設法拔掉這顆眼中釘肉中刺的。

這是李淵政策上的失誤,也是李世民與李建成矛盾爆發的直接導火索。

總結:建成不如世民的地方,戰功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有大肆殺追隨他的那些人呢?不光沒有殺還修築凌霄閣供奉他們的畫像。這也能看出世民與其他帝王的不同之處,他是非常寬宏大量的。建成的品行不足以與世民爭鋒。


荊襄名士


在建立唐王朝的過程中,李世民功勳卓越,但是李建成也不遑多讓,李建成絕不是“廢物”太子。唐朝建立後,兩人都戰功赫赫,但是按照“立長不立幼”的原則,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成為李淵的接班人。最主要的是成為太子後,李建成可以公開招攬自己的力量,李世民就不行。因此一開始李世民身邊的人比李建成身邊的人要差很多。

李建成成為太子後,開始轉到陣後,坐鎮京都,不在陣地廝殺,征伐重任自然就落到了李世民身上。為了方便李世民指揮軍隊,同時彰顯李世民的功勞,李淵給李世民封了一個特別的官職,任天策上將軍,天策上將軍主管征戰,統管兵馬,並且在王府可以有屬於自己的“班子”,以武將為主。文職為輻,雖然政治實力遠不如太子,但是軍事實力及影響力卻要遠遠超過李建成了。

李世民的功勞逐漸提高到了一定程度,在整個唐朝無人能及,此時此刻的李建成和李元吉感到了危機,兩人去找李淵訴苦,表達了對李世民勢力過大的擔心。李淵其實也對此有所擔心,怕李建成的太子位不穩固,造成兄弟之爭,也做出了削弱李世民的決定,只是遲遲沒有動手執行,因為李淵雖然是李世民的父親,但是他同時也是一位帝王,他也忌憚李世民的勢力,所以不敢輕舉妄動。當時魏徵也對這種情況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他認為李世民功蓋寰宇,無人能及,太子只是依靠自己長子的身份位居東宮,這種情況下,恐怕地位不穩固。魏徵的擔憂正是李建成的擔憂,於是,李建成集團開始商討對付李世民的對策。

當時突厥作亂,需要有軍隊前去征討,但是這一次卻發生了變故,本該李世民辦的事情,卻被李淵授權給了李元吉,讓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帶兵前去征討。這樣的變化已經傳遞出了危險的信號,而下一步,李元吉提出要調秦王府的文臣武將一起出徵,更暴露了李建成集團要削弱甚至剪除李世民集團的本意,對李世民露出了獠牙。

李世民在軍中威望極高,及時得到了消息,李世民比誰都清楚,一旦他的屬下都被帶走,他將會面對的結局只有一死。如果他拒絕配合,就會背上擁兵自重的在罪名。顯而易見,李建成集團的這一手“陽謀”是蓄謀已久,想要將李世民一擊致命!

只是李建成沒有想到,李世民在政治局面極其被動的情況下,卻換了思維方式,既然“遊戲規則”對自己不利,他索性耍起了無賴,利用自己掌握軍事優勢的特點,直接將李建成與李元吉誘騙至玄武門給擊殺了。李建成顯然沒有想到李世民會有這一手,被先下手為強的李世民給擊敗了。





扒皮的大蒜


機關算盡皆天意,玄武門下盡成空!

玄武門之變,固然成就了一代明君李世民,然而他對李氏父子的傷害,遠比大多數人想得更嚴重,是唐一朝極其避諱的一次慘事。

毫無疑問,李建成是個合格的太子,從身份上講,他是嫡長子,從品德上講,並沒有值得指摘的過失,從政績來看,他辦事得力,臣屬皆服,可他最終還是輸給了自己的親弟弟。

那麼,李建成到底輸在哪裡?造成這這一事件的背後操手又是誰?當我們一一理清其中的脈絡時,就會發現輸的不僅僅是李建成、李元吉,更是李淵這個開國皇帝!

一、李淵才是李世民最大的對手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劍指太子李建成,順手除掉了李元吉,讓自己成為大唐帝國唯一的繼承人。而李建成除了一個太子的身份,卻一無所有,它所有的一切都是李淵給他的。

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講都沒有問題,但是李淵除了給他一個太子身份,卻沒有給他兵權。李建成的手既無重兵,亦無能征善戰之將!這是造成李建成敗亡的主要原因。

  1. 唐國公李淵並不是白手起家,他出身北周關隴貴族,其祖李虎為北周柱國,姨媽貴為大隋皇后,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李淵從小就學會了權謀之術,手腕玩得爐火純青。它成為皇帝之後,把權謀之術用得淋漓盡致!

  2. 作為一個帝王來講,最擔心的就是有人威脅它的帝位權力,即便是兒子、大臣在他眼裡都是潛在的對手,不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是不會交出手中的權力的,歷史上有幾個在世退位的太上皇?

  3. 儘管李淵立了李建成為太子,卻又擔心太子勢力過大,並沒有讓李建成掌握軍權,大唐帝國的大部分軍權都在李世民手中,大唐的猛將良將也盡在李世民麾下,這是李建成敗亡的主要原因,但根子在李淵身上!

玩弄手腕並無不可,但如果掌握不好力度,必然造成一方獨大。李淵給了李建成名份,卻不給兵權;給了李世民兵權,卻不給他太子之位,很顯然這是讓兩人相互牽制、相互制衡,這樣李淵的帝位就穩如泰山了!

但是,如果站在李淵的角度來想,他身體康健、精力充沛,再幹個十年八年不成問題,他有自信在這十餘年的時間裡掌控整個局勢,有充分的時間來處理這個問題,沒想到事態卻向他所不願意看到的方向發展,最終自己也被逼退位!

二、太子李建成的悲哀

李建成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如果隋朝治世平安、大統不斷,那麼他就是世襲的唐國公。李淵自晉陽起兵後,四海漸漸一統,唐帝國初具雛形,那麼他就是欽定的接班人,這是毫無疑問的事情,李世民憑什麼和他爭?

然而李淵卻改了玩法,把李建成逼到了絕路上,身為太子,卻手中無兵,作為繼承人,百官卻只認李淵,弟弟沒有太子之位,卻掌握著唐朝大部分的兵力,李建成這太子當得實在憋屈。

  1. 對李建成造成最大打擊的就是李淵,在立了太子之後,他又允許李世民開天策將軍府。開府是什麼意思?就是能夠公開、合理地擁有臣屬,能夠組建自己麾下的人才班子。李世民雖無太子之名,卻有太子之實。

  2. 李建成並非懦弱無能之輩,它的軍事才華一樣出色,跟著李淵南征北戰,參與過許多重要的戰役,但自從被立為太子之後,李建成再也沒有參與過大型的戰役,所有難打的仗都交給了李世民,這不是明擺著壯大李世民力量嗎?


  3. 在長期的對外作戰中,李世手下積累了一大批武將文臣,文臣有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劉孝孫、褚亮等,武將有尉遲敬德、段志玄、程知節、李靖、李世績、李孝恭、程咬金、秦叔寶、侯君集、長孫無忌、張公謹等,他們哪一個不是當世的豪傑和出色的謀臣?

李世民很好的抓住了發展壯大的機會,不僅在軍中積累了聲望人脈,更讓一大批豪傑聚集到他的麾下,可以說大唐大部軍力和能臣都是天策府所屬,為李世發發動玄武門之變提供了雄厚的基礎,也催生了他的野心。

假如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之後,對他不遺餘力地培養,多予權力,讓李建成在軍中和大臣中有自己的班子,掌控軍政,李世民還會有野心和想法嗎?只怕也得老老實實當個安樂王爺!

立太子的是李淵,為太子樹立一個強大對手的也是李淵,偏偏李淵對自己有迷之自信,卻沒有看到天策府日益龐大的陰影已經籠罩在大唐的上空!

三、李建成與李淵的敗亡

秦王李世民的勢力日益龐大,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實際已經影響到了大唐的穩定,朝中有識之士已經看到了其中的嚴重性。李淵未必沒有看到這個問題,這時候的秦王兵強馬壯、文武濟濟,反而不太好下手了。

但是,李淵卻缺少了臨機絕斷的勇氣,如果他以雷霆手段拿下李世民,天策府必然風流雲散,便是如房玄齡、杜如晦這樣的謀臣,又能翻得起什麼浪花?如遲敬德、段志玄、程知節能有造反的勇氣嗎?

  1. 李建成缺少了政治決斷。當太子位之爭到了白熱化的時候,就應該痛下決心,至少要說服李淵,把兵權拿到手中,除掉秦王的羽翼。如果不成,那就要殺掉李世民,消除最大的競爭對手,這中間沒有任何可以調和的餘地,可惜李建成有那麼多機會,卻因為心慈手軟錯過了。

  2. 李世民的手下的文臣武將,已經結成了個龐大的利益共同體,他們的身上,已經被打下了天策府的烙印。李建成一登基,他們將一切成空,此前的一切努力將化為烏有。即使是李世民沒有野心,也會在他們的推動下發動玄武門之變,根本沒有迴旋的餘地。

  3.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皇宮固然生變,但從全國範圍來看,並沒有造成太大的波瀾,而那些中立的武將和各地掌兵的將軍,在經歷了短暫的驚諤之後,立刻向李世民效忠。很顯然,李世民的個人威望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

李淵和李建成,最為致命的一點是沒有認識到軍權的重要性,這才是導致他們最終失敗的直接原因。而從個人武力上來講,李世民顯然也要比建成更為出色,他射出第一箭時,就已經決定了誰是此次事變的勝利者,以有心算無心,李世民決定發動時,實際上已經勝利了,剩下 的只不過是順勢而為罷了。

玄武門之變的成功,還取決於李世民集團算無遺策的謀劃,這一戰的關鍵之處就在於玄武門一戰,只要幹掉李建成、李元吉,大事可定,即使是李淵有翻盤的力量,他會殺掉自己最後一個兒子嗎?他捨得把大唐的江山拱手讓給外姓嗎?

玄武門之變發動時,李世民做了周密的部署,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將李淵控制住。我們無從得知他具體的部署細節,因為李淵在得到消息時,採取了隨遇而安的態度。兒子大了,管不住了,就隨他去吧,反正李世民也是自己的兒子嘛!

總結:李建成敗給李世民並不冤枉,除了李世民勢力龐大外,他的心性也是建成無法相比的,下手之狠之暴烈,根本不給建成任何翻盤的機會,一動而定,天下在手!

李世民固然通過玄武門之變得以登基,成為一代帝王,然而他終究和李淵一樣,同樣玩起了手腕,讓幾個兒子鬥得你死我活,朝堂上一片烏煙瘴氣,最終導致太子李承乾被廢,難道這裡面沒有李世民的原因嗎?

在這起事變中,我們關注的是李淵、李世民、李建成的生死相爭,可誰又會注意到站在角落裡的李元吉呢?我們永遠無法得知當時的李元吉在想什麼,但透過歷史的塵煙,我們既看到了人性的殘酷,又看到了命運的無情。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李世民終歸成為一代明君,天下四海得以修養生息,貞觀之治拉開了帷幕!華夏史上又一個盛世即將來臨!


脂肪故事


李建成之所以敗給李世民。歸根結底原因:就是親身打仗打的少了,缺乏臨陣經驗,關鍵時刻,猶豫不決,下不了殺伐的決心。這就是太子建成失敗的根本原因。

《李衛公問對》中講述的霍邑之戰中,當時,唐軍與隋軍在城外野戰,隋將宋老生麾兵衝擊唐軍步陣,兩軍接戰。

而身為唐軍右翼主將的李建成,坐馬受驚,驚嚇之下,竟然從馬上掉了下來。然後,使唐軍右翼發生混亂,整個陣線向後退卻,將有崩潰跡象,嚇得在中軍的李淵也大驚失色。

幸虧李世民率騎兵,繞至隋軍右翼,橫突隋軍,李世民身先馳突陷陣,鑿穿了隋軍陣線,復又再突入,將隋軍的後陣截為了數段,引發隋軍全軍混亂...最後反敗為勝。嘖嘖,這豈不就是後世所講的穿插分割戰術

此役,是李建成唯一一次親自上陣的戰爭經歷。之後,打仗的事,他就不參與了,全甩給了李世民。這就是李建成與李世民的對比。

再說一說他的陣中墜馬,這是很丟人的事。若是普通一般人,從驚馬上掉下來也還好說。可李建成是什麼人?其父李淵,其之高祖李虎,李氏一門,俱是以騎射馳名的關隴軍功貴族集團中的佼佼者。李建成,以及李世民、李元吉等,無不是少年即勤習武藝,弓馬嫻熟的貴族子弟。

一個自小就習慣騎射的人,竟能因為驚嚇而墜馬。那就只能是心理素質問題了。別扯什麼建成太子是文人。隋唐承襲於拓拔鮮卑建立的西魏北周,皆以軍功立國,武藝是貴族子弟的根本,那時候的貴族子弟,壓根兒就沒有後世宋朝明朝一樣的不通弓馬的純文人。

所以,李建成身為太子,優勢佔盡。雖然李世民軍功赫赫,秦王府內猛將眾多。可是太子府內的東宮六衛率,兵將更多,如薛萬徹兄弟之勇猛,實則也不遜色於秦瓊程知節尉遲警德等人。最關鍵的是,太子的朝廷法定編制兵力,數倍於秦王。

只是,李建成就如手握利刃又不擅於使用的人。謀劃多,決斷少,總是下不了決心。

任他千謀萬劃,亦比不上打慣了仗的李世民。李世民就不怎麼謀劃,一旦決心下定了,就製造個時機,埋伏玄武門內,用簡單直接粗暴的方式,一下就取了建成與元吉的性命。


風去了無痕D


李建成無疑是大唐王朝的接班人,早就被李淵欽定為自己的太子。可是他最終還是輸給了李世民,那麼為什麼李世民會贏得這場戰爭呢?

其實不僅李建成輸了,李淵也是輸得乾乾淨淨徹徹底底。以至於他這個開國皇帝,成為了歷史上最沒有存在感的開國皇帝之一。

李淵和李建成到底是哪些地方不足,導致李世民異軍突起呢?李世民的成功絕非偶然,而是現實與理想一次次激烈碰撞後的結果。

01李淵想要平衡兩個兒子的力量,卻玩砸了。

和歷史上很多皇帝一樣,李淵也不希望自己手下的臣子們一家獨大。為什麼朱元璋那麼討厭宰相?因為皇帝之下,宰相依舊是百官之首。

四日,太宗將左右九人至玄武門自衛。高祖已召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倫、宇文士及、竇誕、顏師古等,欲令窮覆其事。建成、元吉行至臨湖殿,覺變,即回馬,將東歸宮府。太宗隨而呼之,元吉馬上張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應弦而斃。---《舊唐書》

既然皇帝統領百官,為什麼還要多出一個宰相來分權呢?為此朱元璋狠心將宰相這個職務給撤了。治標不治本的行為,又引出了後來的內閣制度。

其實皇權一家獨大的情況下,平衡臣子之間的關係,是皇帝們常常喜歡耍的把戲。就算是親兒子,也絕對不能例外,畢竟歷史上為了奪位殺父弒君的例子比比皆是。

  1. 孫權早就立孫和為太子,以宰相陸遜為首的百官本也都支持孫和。可是孫權覺得不對勁,又將魯王孫霸的地位提高到和太子一樣的級別,導致百官中有一部分又跑去支持魯王孫霸,這就是孫權平衡皇子和百官權力的方法。
  2. 同樣的道理,李淵也希望這麼玩。李建成是嫡長子,早就被冊立為太子。所以按照道理來說,百官都應該支持李建成。
  3. 可是李淵偏偏不想這樣,為什麼呢?因為李淵當時還很年輕,還有很長的執政之路。如果大家都效忠下一任主子了,自己這個皇帝會很尷尬。

於是李淵將李世民扶植了起來,李世民不斷壯大聲威以後,還擁有了建立秦王府的資格。開府就是合法地擁有一套自己的領導班子,這跟太子有什麼區別呢?

李淵真的是玩火不怕事情大,兩個兒子都給足了權力,就讓他們互相鬥,只要別擦槍走火,那麼事情就都在李淵的掌控之中。

他樂得看見兒子們互相爭鬥的局面,只有這樣,李淵這個皇帝才有真正的價值。可惜他最後玩砸了,誰能想到李世民擦的不是槍,而是加農炮呢?


02李建成心慈手軟,沒有聽從魏徵的建議。

魏徵曾經是瓦崗寨李密的手下,後來轉而投靠了唐朝,甚至曾經勸降過徐茂公。不過竇建德大敗李神通後,魏徵也被俘虜了。

要不是李世民打王世充時,半路擊敗並抓了竇建德,救出了魏徵,魏徵還真的沒命歸附唐朝。到了唐朝以後,魏徵以太子洗馬的身份,一心輔佐李建成。

及劉黑闥重反,王珪、魏徵謂建成曰:"殿下但以地居嫡長,爰踐元良,功績既無可稱,仁聲又未遐布。而秦王勳業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今黑闥率破亡之餘,眾不盈萬,加以糧運限絕,瘡痍未瘳,若大軍一臨,可不戰而擒也。願請討之,且以立功,深自封植,因結山東英俊。"建成從其計,遂請討劉黑闥,擒之而旋。---《舊唐書》

李建成軍功不夠高,為了能夠讓李建成有足夠的資本跟李世民鬥,不嫌事兒大的李淵派遣李建成前去平定劉黑闥。

在魏徵的幫助下,李建成的確很快就平定了山東的劉黑闥,也算是建立了一點戰功。可是這點功勞根本不足以和李世民相提並論。

  1. 看似平衡的兩股力量,其實一點也不平衡。李世民久經戰陣,手底下都是能征善戰的猛將,隨時都有可能發動兵變。
  2. 而李建成這裡雖然也有不少將領,卻少有建功立業之人,實戰能力也就相對弱了一些。李建成當然不是李世民的對手。
  3. 為此魏徵作為輔佐太子的人,曾經向李建成提出過一定建議,不一定是為了殺掉李世民,也許是將李世民的兵權給奪走。

總之魏徵早就已經提醒過李建成,讓他早點對李世民下手。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兄弟相殘的結果。可惜心慈手軟的李建成根本下不去手。

李建成懷念兄弟之間的感情,可是李世民卻毫不猶豫。玄武門之變是一場早就策劃好的計謀,目的就是為了斬殺李建成和李元吉。如果李淵不聽話,或許李淵後來也生不了那麼多兒子了。

03李建成和李淵沒有把握住軍權,這才是失敗的關鍵。

太子府和秦王府之間的鬥爭,讓李淵看得不亦樂乎。他認為只有這樣,他這個皇帝才能做得穩,可是平衡需要相應的實力,李建成顯然沒有。

不僅李建成沒有,就連李淵本人也沒有。按照史書記載,李淵打天下,完全依靠的就是李世民。李世民為何不殺功臣?因為他就是大唐王朝最牛的功臣。

所以說當時天下兵權大多都在李世民的手裡,李淵和李建成,根本就沾不到邊。這一殘酷的現實,李淵後期其實也意識到了。

徵見太宗勳業日隆,每勸建成早為之所。及敗,太宗使召之,謂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素器之,引為詹事主簿。及踐祚,擢拜諫議大夫,封鉅鹿縣男,使安輯河北,許以便宜從事。---《舊唐書》

他有意識地希望自己的太子李建成能夠奪回一些兵權來,可是他有這個能力嗎?常年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突然之間讓他統領大軍平叛,這很難辦到。

就算李建成經過歷練,有機會成為統兵元帥,可這不需要一個長久的過程嗎?李世民也不是一出生就很牛,他也是積累了不少戰爭經驗以後,才逐漸走上正軌的。

而這一切李世民是不可能手把手教自己的這位大哥的,畢竟這是爭奪皇位的資本,李世民有怎麼捨得呢?

沒有軍權,自然就失去了爭奪皇位的資本。所有人仁義禮智信,在這一刻都蕩然無存,化為了泡影。

總結:玄武門之變爆發時,李淵很可能已經被控制住了。

李世民做事,講究不出意外。要麼就不做,要做就必須要達到目的才行。只有抱著這種決心的人,才能夠真正成功。

很顯然,李世民當時嚴密策劃了這一場政變。可問題是李淵會全然不知嗎?這很奇怪,因為玄武門那邊李世民和李建成都在調兵遣將,這麼重大的事情,居然沒有人通報給李淵?

據說玄武門爆發的時候,當時李淵正在遊船,可是他真的在遊船嗎?我認為這個時候,李淵已經被李世民給軟禁了。

玄武門這邊所有動靜,其實都不會傳到李淵耳朵裡。所以李淵什麼措施都無法採取,只能在家裡靜靜地等待結果。

因為李淵肯配合,願意合作的態度,博得了李世民的好感。所以政變以後,李世民並沒有對李淵下手,而是把他關在了後宮努力生孩子去了。


江湖小曉生


大家好,我是漁公子,我來回答!

在唐朝的開國之初,曾發生過一件轟動一時,影響深遠的事件——玄武門之變。這場兵變由李世民發動,是針對太子李建成的一次行動,最後李建成被殺,李世民成為了九五至尊。那麼身為太子的李建成為什麼會敗給李世民呢?

一、

第一個失敗的因素,是李建成雖然貴為太子,但他的父親李淵卻給了李世民很大的權限,這是因為李淵擔心太子能力太強,會提前取代自己,因此他需要找個人來平衡太子的勢力。所以他將李世民封為天策上將,並且讓他擁有天策府,而天策府對李世民意義重大,因為他此時能夠自行招募官員,合法的拉攏人才從而擴充自身的勢力。

李淵除了給予李世民政治上優厚的待遇,他還允許李世民自行製造銅錢,這就意味著李世民擁有獨立自主的財政體系,以上所說的這一切都為李世民取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

二、

第二個失敗的因素,是李建成自從當上太子,身為儲君,將來是要繼承皇位的,而當皇帝需要的是治理國家的能力,因此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從事內政,每天主要接觸的是朝中大臣,要做的是處理政務,成為了一個純粹的文職人員。

反觀李世民,他常年在外帶兵打仗,不僅麾下猛將如雲,而且能征善戰,對於軍事方面的指揮作戰能力要比李建成強太多了。再者,李世民善於拉攏人心、禮賢下士,不僅對於人才不計較其出身,而且還愛兵愛民如子,因此他不僅手下的能人眾多,並且軍心、民心都向著他,這是他戰勝李建成的一個重要因素。

當李建成自以為在玄武門佈置妥當,就等著要李世民的命時,卻不知道李世民麾下的謀士們早已將玄武門內內外外的守軍買通,猛將們早已帶伏兵將玄武門團團包圍住,而等待李建成的就只是個一去不返的陷阱而已。


漁公子讀史


李建成敗在哪裡?他敗在李淵和李建成德不配位,能力不夠,人脈和資歷不足。

敗在整個天下都是李世民打的。



唐朝初期,李世民作為秦王,為李淵南征北戰,立下戰功。

李淵,高坐在首都,執行後勤工作。

他自己也覺得,這皇帝當得太舒服了,不好意思,這就埋下了隱患。

如果李世民不是皇子,而是一個將領,像是韓信。

你還可以說,給他點戰功,升官發財,甚至乾脆殺掉,那下面的人不能說你什麼。

但李世民是皇子,這皇子是不能隨便殺的吧,你當爸爸的,兒子沒罪,殺他有意思嗎?



這就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更何況,大家都知道,後勤工作,可能很重要,但它就是容易被忽視。

你看劉邦評功的時候,蕭何得了首功,眾將領全部不服氣,過來找蕭何麻煩。

這說明了什麼呢?這個工作,做得好沒功勞,做得不好,大家就說你不行了。

除非大領導出面,幫你說話,否則你很容易被第一線的人看不起,那就算劉邦出面說話了,各個將領就真的心悅誠服嗎?

只是表面上蓋過去而已。



結果,李淵想拆炸彈,不能直接動,他只好慢慢來,但是,滿朝文武都知道,這天下是李世民打的。

這李淵就沒能力,也沒幹什麼。

就好像你當領導的。

全部工作是二把手做的,一直和中層領導會面,全部工作是他直接佈置下去的,他還有股權。

那大領導就麻煩了啊。

更糟糕的是,大領導覺得自己權力受到威脅,開始動手的時候,這雷就炸了,二把手聯合了股東逼宮,直接將大領導趕下臺。



因此,李世民坐天下的根本原因在於,這天下是李世民打的。

李淵高坐釣魚臺,只幹了些後勤工作,能力和德行都配不上皇帝的位置。

至於李建成,他更是什麼都沒幹,除了年齡比李世民大一些,這正是李建成幹不過李世民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