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羌關係之羌族源流

《後漢書·西羌傳》,曰:“無戈爰劍者,秦厲公時,為秦所拘執,以為奴隸。後得亡歸,而秦人追之急,藏於巖穴中得免。羌人云:爰劍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為其蔽火,得以不死。既出,又與劓女遇於野,遂成夫妻。女恥其狀,被髮覆面,羌人因以為俗。遂俱亡入三河間。諸羌見爰劍被焚不死,怪其神,共畏事之,推以為豪。河、湟間少五穀,多禽獸,以射獵為事爰劍教之田畜,遂見敬信。廬落種人依之者日益眾。羌人謂奴為無戈,以爰劍嘗為奴隸,故因名之。其後世世為豪。

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欲復穆公之跡,兵臨渭首,滅狄獂戎。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千裡,與眾羌絕遠,不復交通。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氂牛種,越嶲羌是也。或為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

忍及弟舞,獨留湟中,並多娶妻婦。忍生九子,為九種。舞生十七子,為十七種。羌之興盛,從此始矣。”

《後漢書》又云:忍子研豪健,羌中號其後為研種。武帝度河湟,築令居塞,初開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門,隔絕羌、胡,使南北不得交關。於是障塞亭燧,出長城外數千裡。時先零羌與封養、牢姐種解仇結盟,與匈奴通,合兵十餘萬,共攻令居、安故,遂圍枹罕。漢遣將軍李息郎中令徐自為將兵十萬擊平之。始置護羌校尉,持節統領焉。羌乃去湟中,依西海、鹽池左右。漢遂因山為塞。河西地空,稍徙人以實之。案羌之為患,皆因據有河湟,武帝時逐出之,而徙民以實河西,規模頗遠。

譯:

羌人正式集結成族,是在秦厲公時。一個叫爰劍的羌人被秦國俘虜,當成了奴隸。後來逃了出去,秦人追捕,爰劍躲入巖穴。秦人於是放火焚燒,爰劍竟然不死,還逃了回去,路上遇到一個遭受過劓刑的女人,兩人結為了夫妻。

羌人們見爰劍被火燒而不死,都以為是神蹟,於是推舉爰劍為領袖。爰劍把當奴隸時從秦國學到的農耕技術傳播到羌人中,使羌人不再完全依賴於狩獵放牧,生活有了基本保障,於是被羌人益發敬重愛戴,真正成為了羌人領袖。

爰劍後代世世為羌人領袖,到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又準備發兵攻打羌人,忍的叔父卬懼怕秦人,於是帶著部落向西南遷徙數千裡,卬的後世子孫便散佈在四川、雲南與西藏交界地方,分支演變為後世氂牛羌、白馬羌、參狼羌。

而爰劍曾孫忍帶著弟弟舞,留在了故地湟水谷地,娶了很多妻妾,兩兄弟都生了很多兒子,種族越發壯大,漸漸開始興盛。

到漢武帝時,湟中羌人越發壯大,甚至聯合各部,合兵十餘萬,又跟匈奴勾連,攻打令居、安故、枹罕等漢地。漢武帝派李息、徐自為,領兵十萬擊敗羌人、匈奴人的聯兵,並將羌人逐出了湟水谷地,又遷徙了內郡百姓充實河西。羌人則遷徙到了西海,及今青海湖附近生存。

評:

羌人因爰劍帶來的秦國農耕技術而開始穩定下來,又在爰劍的曾孫“忍”時,發展壯大,此後依靠著湟水谷地肥沃的土地水草,羌人更加壯大,逐漸開始有向外擴張的意圖。在漢武帝時聯合匈奴進攻漢朝,卻被漢朝打敗,從此反而不得不退出湟水谷地。

以此看來,是漢得湟水谷地,則羌人勢弱。羌得湟水谷地,則為害漢之邊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