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小序:何以答浮生

閒居在家,翻檢舊書,偶得《浮生六記》,賞讀再三,不能釋懷。

記得昔年,曾於燈下一夜快讀,讀至

奉勸世間夫婦,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


話雲:“恩愛夫妻不到頭”。如餘者,可作前車之鑑。

不由得淚泣紙上,合卷嘆息,徹夜難眠。

《浮生六記》小序:何以答浮生

我不喜歡看深情故事、悲情結局,但《浮生六記》是個例外。

讀書十餘載,閱書幾多,牽動我心,令我扼腕嘆息、情緒縈懷者,必此書也。

《浮生六記》問世百年,流傳至今,自有其魅力所在。有學者譽之為“晚清小紅樓夢”,實在是知味。

《浮生六記》給人的美學享受足以與《紅樓夢》相媲美。不論是對女性的態度、對山川園林的賞鑑還是對生活本質的認知,皆不輸與《紅樓夢》。

《浮生六記》小序:何以答浮生

而稱之為“小紅樓夢”,則是因為《浮生六記》的規模不及《紅樓夢》之繁複、廓大。

以比喻言之,《紅樓夢》如同耗費數年而成的精巧樓閣,而《浮生六記》則如小巧玲瓏、可於手中把玩的碧玉。

沈復此書,“浮生”二字源自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讀此數句,不免有繁華落盡、過眼成空的悵惘之感。

《浮生六記》小序:何以答浮生

天地之與萬物,光陰之與過客,皆成了逆旅與過客,而我們如蜉蝣在世,又活成了什麼呢?

李白無法給出答案,因為李白終究是李白,感傷之情難掩飄逸灑脫之氣的李白。

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李白接下來的行文便有了幾分秉燭夜遊的急躁之氣,題旨最終歸於吟佳詠、伸雅懷。悵惘之感頓失,繼而代之以優遊卒歲的享樂思想。

而開頭的數句的感傷之情,竟成了及時行樂的幌子、賞景作詩的噱頭。

《浮生六記》小序:何以答浮生

沈復的境界卻與之大不相同。

少焉,一輪明月已上林梢,漸覺風生袖底,月到波心,俗慮塵懷,爽然頓釋。

周公度曾言:

沈復之文,有著落花流水的時光散漫,庭園夢境的從容靜寂,與布衣蔬食的晨光之美。

此言誠是。

沈復擅長把平常人家平常之景寫得詩意盎然,情趣橫生,令人神往。其文格調清新,樸素淡雅,以白描見長,寫人世之真景、摹人世之真情、描人世之真心。

讀其詞藻,令人齒頰生香;觀其情真,使人青衫盡溼。

《浮生六記》小序:何以答浮生

李白與沈復境界迥異,究其原因,在於二人志趣既殊、際遇又異。

李白是詩酒狂生,功名未遂,怨憤惱怒,只好以詩詠志、借酒抒懷,自詡天生我才,來相寬慰;

沈復是布衣文人,無心富貴,情生芸娘,怎奈知己棄去、愛子夭逝,無由永世團欒,悲慟泣血。

李白註定給不了浮生的答案,因為——他是詩仙。遨遊蓬萊的詩仙又怎會懂得人間的煙火?

浮生的答案,終究要去問沈復。

《浮生六記》小序:何以答浮生

後記

接下來,蛇君子將用數篇文章,帶大家去見證兩百年前一位晚清文人的一生:

他與芸孃的傾城之戀、他拋書浪遊的經歷、他鑑賞園林的美學思想以及他坎坷一生的煩愁。

通過對這些的鑑賞,來揭秘沈復留給我們的“浮生的答案”。

此篇小序,正是蛇君子賞讀《浮生六記》的開篇曲。懷著奇文與讀者諸君共饗的意願,期望讀者諸君能從中受益。

《浮生六記》小序:何以答浮生

蛇君子有話說

如果有一件事可以讓你成為不一樣的自己,那麼一定是——

讀書。

如果讀什麼書可以讓你提升得最快,那麼一定是——

讀經典。

但是經典內涵豐富,文化深厚,包羅萬象,縱使通讀一遍,大部分人也不一定能夠讀懂其中的奧妙,更別說學以致用。

讀經典一定要有人引導。

蛇君子讀書十餘載,只讀經典。對文化經典有獨特的認知和見解。

蛇君子讀經典十餘載,更會把經典一直讀下去。

經世致用是蛇君子的讀書準則。

閒庭漫步是蛇君子的文人意趣。

讓蛇君子帶你把經典讀精、讀深、讀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