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碳谷·綠金淮北戰略引領高質量轉型崛起紀實

 這是一個高瞻遠矚的科學擘畫,蘊含著超凡的戰略智慧;這是一個跨越時空的科學體系,引領淮北不斷向高質量轉型崛起奮進。

  4年前,在總結淮北多年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市第八次黨代會謀劃確立了中國碳谷·綠金淮北戰略,後又提煉形成了“一二三四五”總體發展思路,這個著眼發展大格局、指引淮北改革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圖大略煥然而生。

  科學擘畫指引未來

  淮北緣煤而建、因煤而興,自1958年建礦、1960年建市以來,累計生產原煤10億多噸,在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的同時,也付出了煤炭資源銳減、生態環境破壞等沉重代價,2009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特別是經歷煤炭“黃金十年”之後,同時面臨宏觀經濟下行、煤價斷崖式下跌、房地產高庫存、土地市場疲弱等多重壓力,經濟社會發展一度陷入困境,城市轉型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面對種種問題和困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團結帶領全市幹部群眾,頂住壓力、保持定力,積極應對、精準施策,既保持了經濟即期增長,又推進了資源型城市深度轉型,取得了明顯成效。特別是2016年市第八次黨代會以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準確把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核心內涵,謀劃確立了中國碳谷·綠金淮北戰略,提煉形成“一二三四五”總體發展思路,即:堅持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這一工作中心,激活招商帶動、創新驅動兩大動力引擎,打造政治生態、經濟生態、自然生態三個“綠水青山”,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堅定推進產業轉型、發展轉軌、城市轉向、動力轉換、共建共享。

  藍圖既定,持貴有恆。4年間,“中國碳谷·綠金淮北”戰略始終是引領淮北發展的總綱領,是推進淮北各項工作的總方略。在這一戰略指引下,我市堅持“一二三四五”總體發展思路,久久為功,砥礪奮進,積極推進發展轉軌、產業轉型、城市轉向、動力轉換,轉型步伐愈來愈堅實,走出了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崛起的新路。

  在加快城市轉型中,我市變“高碳資源”為“低碳利用”,產業由“黑大粗”向“高精尖”跨進;變“依山建城”為“擁湖發展”,城市由“主城帶動”向“全域統籌”推進;變“烏金城市”為“綠金淮北”,基本實現由“黑灰煤城”到“生態美城”的華麗轉身,呈現出產業轉型升級、後勁持續增強、面貌日新月異的高質量發展態勢。

  “兩動”並進加快轉型

  作為正在轉型中的資源型城市,我市突出創新驅動、招商帶動“兩動並進”,注重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大力發展碳基、鋁基、硅基、生物基、高端裝備製造、大數據等“四基一高一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建設“綠金科創大走廊”,加快創建省級創新型城市,積極打造“雙創”平臺。

  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市規劃實施了一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攻克關鍵技術難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鋁基高端金屬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綠色食品、高端裝備製造等6個省級、市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初見成效。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重點支持特種炭黑、無滷阻燃劑、己內酯等世界領先的新材料前沿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淮北高新區、濉溪經濟開發區重點支持陶鋁材料產業化研究,開發航空航天專用材料、高耐磨發動機活塞材料、高強度焊接材料和鋁板、帶、箔系列產品;相山經濟開發區重點支持生物工程研究,開發香精、香料等食品添加劑、保健食品和生物製藥。同時,我市大力發展硅基新材料和大數據產業,支持電子芯片、新型電子元器件、硅基玻璃、硅基綠色建材以及智能軟體移動機器人平臺、智能電子儀器儀表等成套智能裝備的開發。

  統計顯示,2019年,我市GDP總量在跨越千億大關基礎上再上新臺階,突破1070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6.8:42.7:50.5,第三產業佔GDP比重首次超過50%,經濟運行總體呈現經濟體量不斷增加、經濟結構得到優化、新興產業不斷壯大、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質量效益顯著提高等五大特點。

  五大發展統籌推進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是“一二三四五”總體發展思路的落腳點。為此,我市各專項工程牽頭單位精準發力、分工協作,確保五大發展行動的各項重點工程和重點任務落到實處。

  在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我市實施創新主體培育、產學研開放創新、產業技術升級、知識產權示範等六大工程,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比重分別年年提高。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平山電廠135萬千瓦高效潔淨燃煤機組成為全球技術最先進的綠色發電標杆。推動高端人才集聚,出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辦法》,探索柔性引進模式,吸引一批高精尖人才。成立陶鋁新材料研究院,開發具有完全知識產權、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陶鋁新材料,為打造千億產值板塊奠定基礎。統籌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經濟與文化等各方面的協調發展。統籌棚戶區改造、煤炭去產能釋放的城市空間,重新啟動城市總體發展規劃修編,協同發展六大組團,加快推進東部新城和高鐵新區建設,加快南部次中心建設,形成“一主一次、南北聯動”的城市發展框架。圍繞“產、錢、地、人、治”五個方面探索,全市城鎮化率居皖北第一位。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老城區改造力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打通了一批斷頭路,完善了農村路網、林網,城鄉環境實現新變化。

  如今,放眼淮北,城在林中、村在景中、房在園中、人在綠中。這一切,得益於市委、市政府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經濟發展、社會建設、城市建設等各個領域。我市加強全域規劃,重點打造主城區中部近5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湖帶,大力發展分佈在中心湖帶兩側的西部城區和東部城區。打造生態格局的同時,我市積極構建生態屏障。實施創森十大工程和林業增綠增效行動,獨創“七步造林法”,為全市20萬畝石質山披上綠裝,躋身全國綠化模範城市。持續治理採煤沉陷區,統籌實施南湖、綠金湖、碳谷湖治理,推進河湖聯通工程,榮獲第十屆中華環境優秀獎。大力塑造優美山水生態,構建生態環保長效機制,著力打造生態宜居城市,城市實現了由灰向綠、由工礦型向山水生態型的轉變。

  “半城山色,半城水韻。”碳谷湖、綠金湖、南湖、乾隆湖、岱河等湖泊溼地連點成線、串景成廊,使得淮北依山擁湖的空間格局豁然開朗,“一帶雙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灣”的特色城市風貌日益彰顯。

  招商引資是我市促開放的重要法寶。我市以五大發展理念為統領,聚焦“中國碳谷·綠金淮北”戰略,堅持把招大引強作為重點,緊盯全球500強、全國500強、行業百強有針對性地開展招商。招商引資促開放的同時,我市堅持區域合作促開放,全面融入長三角,著力打造蘇魯豫皖交界區域對外開放新高地。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數,是點滴民生福祉的匯聚和積澱。在保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我市致力於改革、民生、創建,實現發展成果全民共享。

  鯤鵬展翅凌萬里,逐夢揚帆再起航。在中國碳谷·綠金淮北戰略指引下,淮北高質量轉型崛起的步伐正在加快。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伴隨著建市60週年的東風,淮北正吹響新一輪戰鬥號角,以朝氣蓬勃的姿態、欣欣向榮的面貌邁向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